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版)第一节 依恋——最早出现的关系一、 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1. 什么是依恋(attachment)广义的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体长期持续的积极的情绪联结。儿童心理学中的依恋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特定的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婴儿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婴儿的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纽带。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2. 依恋发展的过程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依恋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 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第二阶段(3到6个月): 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2岁): 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第四阶段(2岁以后): 交互关系形成期。二、 依恋的测量和类型二、 依恋的测量和类型1. 依恋的测量安斯沃斯和她的同事(Ainsworth & Wittig, 1969)长期观察了乌干达和美国家庭母子间的互动。他们发现在以下三种情境中,婴儿的依恋行为表现得最明显: ①依恋对象最容易抚慰婴儿,使婴儿安静下来;②婴儿为了做游戏或得到安慰,更可能接近依恋对象;③有依恋对象在旁边,婴儿感到害怕的可能性降低。安斯沃斯等人利用在陌生环境中母婴分离时婴儿的反应,即利用婴儿在受到中等程度压力之后接近依恋目标的程度以及由于依恋目标出现而安静下来的程度,设计了一个“陌生情境”,以测定每个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安斯沃斯创设的陌生情境由一组7个3分钟的情节组成。在这期间,儿童有时与母亲在一起,有时与一个陌生人在一起,有时与陌生人和母亲在一起,有时是独自一个人(如表10-1所示)。2. 依恋类型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安斯沃斯等人将婴儿的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类型: 回避型(avoidant)。B类型: 安全型(securely attached)。C类型: 反抗型(resistant)。除了上述三种依恋类型,后来有研究还发现了第四种类型: 没有组织、没有定向的混乱型(disor ganized/disoriented)。3. 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要使儿童获得安全的依恋,母亲或别的照顾者在抚养婴儿时,有两点十分重要:①对于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地做出反应,并主动地调节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婴儿的行为节奏,而不是把自己的行为习惯硬加给婴儿,即所谓的敏感性和同步性;②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要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三、 依恋的理论三、 依恋的理论1. 习性学理论以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ohn Bowlby)为代表的习性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奥地利著名习性学家劳伦兹(Konrad Lorend)曾用“印刻”(imprinting)一词来描绘小动物的依恋过程。劳伦兹的发现意味着依恋是基于生物学决定的因素。劳伦兹还认为,情绪交往也有一个“敏感期”。在人类交往中,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被看作是这一敏感期的开始,到怯生阶段消失之后结束。习性论者强调了婴儿早期的社会信号——哭、笑、依附等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还把依恋看成是由母子双方共同协调发展起来的双向过程。2.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婴儿在与能够满足其生物学上需要的对象保持接触时投入具有性特征的能量“力比多”的重要性。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出生后的头两年,嘴是满足本能需要的源泉。由于母亲为婴儿提供食物,于是母亲便成为与满足需要相联结的对象,也自然地成了依恋的对象。精神分析模式的一个关键概念是: 依恋是由内部的、直接的成熟过程所激起的自然现象,并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精神分析理论十分强调喂食方式、大小便训练的方式和时间对依恋发展的影响。3.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一样十分重视喂食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按照社会学习理论者的观点,由于照顾者总是与满足婴儿的食物需要相联结,减少了饥饿这个基本的内驱力,从而使照顾者获得了二级强化,成了满足婴儿需要的客体。于是,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在学习理论者看来,依恋是一组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现在,社会学习理论者已不再专门强调喂食的重要性,认为照顾者与婴儿接触时为婴儿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已成为婴儿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刺激。与此同时,照顾者便成了依恋的对象。社会学习理论者与习性论者一样,认为依恋是母子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4.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推测,婴儿的依恋必须具有某些认知能力。首先,婴儿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他们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对专门的人的依恋,也不会在见到陌生人时感到害怕。其次,婴儿必须具有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的认知能力。即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分离的焦虑特别依赖这类能力。四、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我们根据相关研究,把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归结如下:①对照料者(父母)的安全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有助于培养儿童日后对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如表10-2所示,它反映了不同依恋类型对儿童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的影响。②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③儿童与照料者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④儿童人格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