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课件(共36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课件(共36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版)
第二节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 同伴的作用
一、 同伴的作用
1. 同伴是强化物
帕特森等人(Patterson, Littman, & Bricker, 1967)为了研究同伴的反应在强化幼儿攻击性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专门训练一组学生观察幼儿园儿童互相攻击的情况。实验对象是18个男孩和18个女孩,共观察33次,每次2.5小时。详细记录被攻击者的反应态度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影响。
不但攻击性的行为可以因为受到攻击的儿童行为的反馈而有所变化,而且受到攻击的儿童也可以学习攻击行为。
同伴交流,互相强化适合他们年龄、性别、种族群体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行为。他们通过赞赏、闲聊甚至嘲笑、排斥的方式使彼此逐步走向可以接受的范围。
2. 同伴是榜样
同伴不仅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如果让幼儿和那些更为成熟的儿童在一起玩,他们就会变得更加合作,更多地采用建议或请求的方式,而不是用武力来对付人。如果经常跟那些慷慨的儿童在一起,或经常看到他们慷慨的行为,儿童也会变得大方。儿童还没有足够的评定自己行为的能力,于是就常把同伴的行为作为衡量自己的尺码。这种社会比较过程是儿童建立自我形象与自我尊重的基础。
3. 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和认识自我
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认知上常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并不相同,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学会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也在与同伴的相处中,看到了自己的“社会镜像”,在与同伴的“社会比较”中认识到自己是谁以及想变成什么样的人等同一性问题。
4. 同伴给予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同龄人相似的发展中的困惑与烦恼。
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父母得以解决,但许多感同身受的问题,同龄人之间没有压力的、坦诚的交流会更通畅,常常令儿童发出“哇,你也有这个问题呀!”的感叹,并产生一种一扫愁云,豁然开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稳定感。
同时,儿童在与同龄人每日的“碰撞”(课堂上、课间、课余活动、体育运动、公益活动、闲聊、争论、吵架、打斗等)中,逐渐构建起同伴间的友谊、爱、尊重,以及对生命、对是与非、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5. 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在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中,一些自幼被隔离的幼猴产生了许多病态行为。以后实验者让这些幼猴与比它们小的、正常的幼猴在一起生活,一段时期后,发现这些异常的猴子竟恢复了常态。这一方面说明早期剥夺刺激的个体可以得到恢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同伴的作用。
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实例也反映了同伴使儿童恢复正常的社会化功能。
儿童的社会化包括知识的掌握,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掌握,男女性别角色和各种社会角色的掌握,情绪能力的学习、人际交往的学习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观察、模仿、练习、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而与同龄人的交往本身就为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学习的舞台。
二、 同伴关系的发展
二、 同伴关系的发展
1. 婴幼儿的早期交往
头六个月的婴儿就能互相接触、互相注视。
缪勒(E. Mueller)和白莱纳(J. Brenne)把婴儿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划分成三个阶段: ①客体中心阶段。②简单互动阶段。③互补性互动阶段。
儿童进入托儿所后社会性发展大大加速。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强度也增加了。
2. 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① 同伴交往与父母交往的变化。② 同伴友谊。③ 同伴地位。④ 男女同伴交往。⑤ 校园欺凌现象。
总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但是,由于青少年尚未具备正确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行为自律能力,成人仍应关心和引导青少年的同伴交往问题,从而避免消极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伤害。
三、 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三、 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1. 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是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能力。指个体能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思维和情感的能力。塞尔曼(R. Selman)认为儿童的观点采择或角色采择开始于儿童早期的自我中心观点,至青春期的深度观点采择结束。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发展十分重要。
三、 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阶段1: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儿童已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他们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霍莉的父亲会恼火的,因为他不让霍莉爬树”。
阶段2: 自我反省式的观点采择(8—10岁)。儿童知道每个人都认识到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知道不仅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别人也能理解儿童的观点。如果问“霍莉的父亲会惩罚她吗 ”儿童回答,“她知道父亲会理解她为什么爬树,所以不会惩罚她。”
阶段3: 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儿童能从第三者、旁观者、父母或朋友共同的观点看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阶段的儿童可能会说:“霍莉和她父亲互相信任,所以他们能谈论为什么爬树。”
阶段4: 社会与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儿童知道存在综合性的观点,而且也认识到“为了准确地同别人交往和理解别人,每个自我都要考虑社会体系的共同观点”。
2. 社交技能的训练
在费城哈内曼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工作的肖和斯伐克(Shure & Spivak,1980)认为,儿童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的困难部分是由于缺乏对人的理解和解决人际问题的技能。他们试验通过训练计划来提高儿童的社交技能。
总之,认知技能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儿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自信、适度表达情绪、抑制极端冲动。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发展
一、 游戏的理论
一、 游戏的理论
1. 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儿童在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因此,感知运动阶段的游戏是具体事物的游戏,儿童通过身体和摆弄有形的物体来游戏。
随后,在发展了象征功能(语词和表象)后,就可以从事假装游戏,把眼前并不存在的东西假想为存在的,可以在心里游戏,而不必借用身体动作来游戏。
2. 精神分析理论
按照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伊底和超我间的冲突。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也是缓和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净化反应。如儿童给娃娃“打针”,就是在帮助自己克服在打针时产生的恐惧和无可奈何的感觉。
3. 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果律”。效果律强调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而惩罚则会减少它出现的可能性。
儿童游戏时,既能在假想的情境里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向往的活动,如开车、烧饭、当学生,又可以不受真实活动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工具、技能和体力的限制;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切地重现或体验成人生活中的一些感情与关系;既可满足认知的欲望,又能获得身体上的快乐。所以,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二、 游戏的种类
1. 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
此外,还有表演性游戏、娱乐性游戏、智慧游戏等。
2. 按智力发展水平分类
① 感知运动游戏。
② 简单动作模仿的游戏。
③ 象征性游戏。
④ 创造性游戏。
3. 按社会性程度分类
① 无所事事的行为。
② 旁观者行为。
③ 单独游戏。
④ 平行游戏。
⑤ 联合游戏。
⑥ 合作游戏。
三、 游戏的作用
三、 游戏的作用
1. 游戏和认知的发展
一般地说,由于年龄的增长、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儿童就喜欢在游戏里增加复杂的、新奇的、自相矛盾的对象与情境。
儿童在没有外界评定的压力下,自由地对客体进行探索、观察和试验,是推动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儿童在游戏时早期表现出来的探索性与好奇心的差异可能跟儿童以后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差异有联系。
2. 游戏和社会能力
游戏,尤其是想象性游戏在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可以在假想的情境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游戏还可教会儿童如何在游戏集体里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行动与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及别的儿童相协调。
3. 游戏与情绪
儿童游戏不仅为儿童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机会,而且在发展儿童的自我控制、活动方式以及改造儿童问题行为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假装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为表现情感和控制情感提供了种种机会。
儿童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情绪状态。
4. 游戏与人格
儿童的人格特征对其游戏技能、游戏习惯有深入持久的影响。同时游戏也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辛格等人的一些研究发现,一些想象力丰富的儿童似乎更有耐心。
5. 游戏和交往能力
许多游戏的进行都必须有游戏规则保障,因此每个游戏参加者必须学会遵守规则。有的儿童任性,不遵守规则,或无理取闹,就会被同伴排斥在外——不准参加游戏。儿童为了能参加游戏,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遵守规则。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儿童有意或无意地学会了许多交往技能: 学会耐心等待,学会轮流,学会服从安排(如角色分配)等。
游戏为儿童学习正常的交往技能提供了学习和操练的机会及场合,而且是在没有压力、也不用说教的情况下。
本章小结
●依恋的发展
婴儿与母亲或主要抚养者建立的依恋关系是其人生中的第一段关系。这段关系的质量影响着个体未来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方方面面。
心理学家采用陌生情境测验考察婴幼儿的依恋关系质量,并将依恋关系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混乱型。影响依恋关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母亲教养行为、儿童气质等。习性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依恋的形成提供了解释。
●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另一重要社会关系。同伴可以强化儿童的行为表现,为儿童发展提供榜样,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和认识自我,给予儿童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并且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婴幼儿阶段就出现了同伴互动的萌芽,随后儿童与同伴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心理学家通常从友谊和同伴接纳两个方面描述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与同伴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社会交往技能可以通过训练予以提升和改善。
●游戏与儿童发展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也是经常从事的一项活动形式。认知动力说、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游戏产生的原因。儿童的游戏可以从目的性、认知发展水平、社会性等不同的维度加以区分和刻画。游戏对儿童的认知、情绪、人格和社会能力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考与练习
1. 查阅资料,了解儿童依恋研究的最新进展。
2. 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同伴对发展的作用。
3. 采用社会测量法测定一个班级群体内的同伴地位状况,了解不同同伴地位儿童的特点。
4. 现在你身边儿童的游戏活动与你自己小时候的游戏活动有什么不同?
5. 观察儿童的同伴互动情况,尝试解释儿童在互动过程中用到了哪些能力和技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