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课件(共19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课件(共19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版)
第二节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 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认为的“三位”就是指个体的行动或行为,周围环境,个体的认知、内向或外向性格、自我效能感、动机及其他个人因素。这三者是互相决定、共同起作用的,可以是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
用图11-2表示: P代表个人因素,B代表行为因素,E代表环境因素。
2. 替代强化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直接强化”,通过经典式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完成。社会学习理论者通过对儿童和成人的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
3. 观察、模仿和自我强化
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儿童在观察榜样的过程中,即使未受到外部强化或替代强化,仍能获得榜样的行为。强化只能影响行为的出现率,而不影响行为的模仿。行为的获得不是由强化决定,而是由观察(认知)决定的。
观察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模仿或复制榜样的行为。
班杜拉还指出,模式可以影响儿童和成人的“自我强化”。
二、 道德行为会依情境而变化吗
道德行为在不同情境中很少表现出一致。但后来的研究分析表明,它们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即在一种测验里表现诚实的儿童,在另一种测验里也表现诚实,在一件事情上撒谎的儿童,在另外的事件上也比较可能撒谎。在一种情境内部(如在课堂上),一致性的相关是比较高的。
此外,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也同时表明,当个体在进行道德判断时,相比于非道德判断的场景更多激活内侧前额叶(BA9/10)、后扣带回(BA 31)与双侧角回(BA 39)这些与情绪体验关系更密切的大脑区域。
三、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三、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1.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些理论家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部分。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性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型获得的。
根据挫折—侵犯假说,攻击性行为与四个因素有关: ①受挫驱力的强弱;②受挫内驱力的范围;③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④侵犯反应后可能遭受惩罚的程度。
道奇(K.A. 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用于解释攻击性行为的新理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攻击性强的儿童与他们记忆中贮存的“同伴对我有敌意”的观念有关。
2. 攻击性分类与攻击性控制
攻击性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外显性攻击,它是通过使对方身体受损伤来对人造成的一种伤害,其极端形式是使用暴力,男孩主要采用这类攻击。
另一种是内隐性攻击,属于关系性攻击,又称社会性攻击。关系性攻击是通过语言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对人伤害的目的。
下面介绍几种增加儿童的道德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① 为儿童提供以合作性的、帮助人的及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参与的有共同目标的活动,如公益活动。
② 不要忽略攻击行为。
③ 帮助儿童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有其他几种可能的解释。
④ 监控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观看暴力性电视、玩暴力性游戏等不良娱乐活动的频率。
⑤ 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感受并帮助儿童用一种建构性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
3. 攻击性行为与大脑发展的联系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人类攻击行为神经机制的理解逐步开始增多,冲动的攻击行为被理解为“由上至下”的调控神经网络对“由下至上”的边缘系统网络的控制不足。
大量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通过一些儿童发展障碍(例如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多动症、情绪失调)来探索攻击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逐步关注正常儿童攻击行为与大脑发育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发现,双侧纹状体的灰质体积大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量表得分呈正相关。
四、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1. 树立榜样
社会学习论者主张用呈现榜样的方式来培养亲社会行为。有一个较典型的实验例子: 让7—11岁的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玩滚木球的游戏,这个成人把赢得的一部分奖品捐赠出来,作为资助穷苦儿童的基金;然后让这些儿童单独玩这类游戏。
结果他们捐献出来的奖励所得数量远远超过没有观看成人榜样的控制组儿童。即使实验结束两个月后,这些实验组的被试与不同的实验者在一起时仍然那么慷慨,说明榜样的影响是长期的。
2. 社会认知的影响
由柯尔伯格创立的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理论十分强调认知的影响,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①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7岁前)。②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③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
此外,认知理论的研究还表明,儿童的共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3. 角色扮演
有研究证明,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于利他行为的实践。
斯托帕(E.A. Staub)曾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儿童扮演角色的活动对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
斯托帕还认为,让儿童自己负责也是一个培养关心人的行为的有利因素。
4. 社会文化环境
对几个国家的儿童的一些合作性行为的研究发现,有些社会对利他主义和合作行为的重视与期望高于或多于另一些社会。社会文化是亲社会行为最大的环境影响因素。
5. 父母影响
父母的利他行为及对儿童的态度直接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父母喜欢帮助人,热心为别人做事,他们的孩子就可能是利他的、爱助人的。父母经常显示出共情作用,能考虑别人的痛苦,他们的孩子也可能会对别人显示出共情。
6. 媒体影响
儿童能够涉及的或经常可以接触到的社交媒体、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书籍宣传的主旋律内容,学生日常学习的形式(如合作学习)和游戏内容与形式,学校和社区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等,都对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