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版)第三节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一、 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一、 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1. 直觉的情感体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其产生往往极其迅速、突然。如,由于突然的不安之感而制止了不道德的要求,由于突如其来的自尊心而激起了大胆果断的行为。这种道德体验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无源之水,实际上是个体长期稳定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在特殊情境下的集中反映,对指导个体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常的行为定向有重要的作用。2. 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当儿童听了一个报告、看了一本小说或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思想往往会激起儿童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有的形象则叫人非常难忘,只要一想到这样的形象,儿童就会按照他们身上的某一种品质或行为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3. 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1岁的婴儿已经产生了一种对人的最简单的同情感。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各种行为规则的掌握,道德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小学生的道德感从内容上来说已大大超过幼儿。小学生的道德感从形式上来说还属于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总的说来,儿童的道德感从体验的内容或范围来看是越来越丰富;从产生道德感的形式或条件来看,是从由成人对儿童行为的直接评价与成人的情绪表现所引起,发展到以具体的道德形象为榜样,与榜样的具体行动相比较而引起,再发展到自觉地以道德伦理、道德标准为指导而产生。二、 良心与道德的内化二、 良心与道德的内化1. 良心当一个儿童接受了社会明确规定的道德原则,如,不准偷,不准欺骗,不准撒谎,不准伤害别人,并且自发地执行这些原则时,我们就说,这个儿童产生了良心。良心不仅是对正确和错误的认知判断,还包括儿童违背了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时产生的强烈内疚感。按照这一观点,一些很有良心的儿童,即使在除了他之外没有一个人知情的情况下,也能抵制违反禁令的诱惑,因为他预先会产生内疚感。他们如果破坏了道德规则,就会感到羞耻、焦虑。常常主动承认自己做错的事,还企图得到惩罚或补偿损失。2. 道德内化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父母很早就向儿童提出了社会化的要求,可是儿童常因感受到这种外部的压力而对父母产生不满的情绪。弗洛伊德也假设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个内化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不单是指儿童能负责监督自己的行为,执行行为规则,且内隐地与父母的态度结合在一起。三、 共情共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它被认为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含认知和情绪两个重要的成分。共情是影响儿童依据道德标准来行为的积极的情感之一。幼小的儿童就有共情的表现,他们能够感受到别人正在感受的东西。很小的孩子就能在活动中表现出采择别人观点的能力。共情能力的培养对儿童成长很重要,它是情感智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表现。四、 羞愧感第四节 儿童的自我控制一、 自我控制的测量测量儿童自我控制水平的方法有好几种,如儿童日常注意力测试、图形配对测验、迷津测验、棉花糖实验和延缓满足测验等。延缓满足,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即能得到的奖励。这个测验是心理学家常用的工具。斯滕伯格(L. Steinberg)等研究者曾招募了10—30岁的被试,对所有人进行了延迟满足能力测试(例如,询问您愿意现在拿一元钱,还是3个月后拿1000元),结果发现,10—16的青少年更倾向于获取当下更小的奖赏,16岁以上的青少年与成年早期被试更倾向在未来获取更大的奖赏金额。二、 自我控制的训练二、 自我控制的训练1. 有意转移注意力延缓满足是测定儿童自我控制的一种手段。缺乏自控力的儿童不能等待一段时间以得到更想得到的东西。为了能延缓满足,让孩子学会不去想渴望得到的东西的特征,或把这些诱人的东西想象为不能食、不能用的东西,都是有效的方法。如把喷香的奶酪想象成棉花、云彩等。2. 自我语言暗示有这样一个例子,儿童从事一段枯燥乏味的抄写任务后可以得到一样可爱的玩具。工作时常会有“小丑”玩具来打扰他们。实验者事先告诉儿童不能看小丑先生。实验者教一组儿童在工作时不断提醒自己“我要工作,我不要看小丑先生”。另一组儿童未授予此法。结果前一组儿童完成工作的情况远比后一组儿童要好。这说明自言自语的自我暗示能提高自我控制水平。自言自语不仅可用于抵制外界的诱惑,还可以控制即将爆发的情绪,使头脑冷静下来。随着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这种自控方法的效力也会增强。3. 自我监督有的儿童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回家做作业时也经常干些与做作业无关的事(如喝水、玩手机、拿糖果吃等)。家长或教师可以教儿童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若儿童出现了“离开任务”的行为,让他们立即将这一行为记录下来,并作为重新回到学习中去的提示。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分心情况计算每次完成任务时分心的次数,并逐渐提高要求,直至最后做到集中注意,一次也不分心。4. 积极鼓励5. 榜样观察一个延缓满足的榜样也能改善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让儿童经常观察宁可立即得到小的奖励,也不愿等待大的奖励的儿童,这个儿童也会变得不愿等待;若榜样是个不为小刺激所动,通常选择延缓后得到更丰富奖励的儿童,观察的儿童也会学会耐心等待。6. 对工作难度的准备性先用测验来确定儿童愿意选择做难的工作的基准水平。儿童可以选择或者是干一件较难的事情,一分钟得到3分钱;或者是干一件容易的事一分钟得到2分钱。选择可以重复几次。结果发现,经过努力训练做较难的工作一组的儿童选择较难工作的比例高于低努力组的儿童,说明高努力奖励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儿童选择高目标和高成就。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对班级环境的感受也会影响其自我控制,这既说明集体环境对儿童自我控制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个体认知环境对自我控制的重要性。三、 自我控制度自我控制有一个适宜的度。儿童自我控制过低,常常表现为很容易分心,情绪表现有很多的自发性,无法延缓满足,易冲动,在人际交往中喜欢攻击人。自我控制并不是越强越好。过度自我控制的儿童表现为有很强的抑制性和一致性(与成人的要求保持同一),没有主见,不分心。自我控制最适宜的儿童可称为弹性儿童(Masten & Barnes, 2018)。本章小结●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道德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人类关系平等互惠的关心两个方面;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认为儿童道德由他律道德逐步向自律道德发展;道德认知发展经历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和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以后)。跨文化研究证实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具有普适性,同时也有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行为意图的理解比皮亚杰所发现的更早、更为复杂。●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同皮亚杰的观点,认为道德发展有固定不变的发展顺序,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考察儿童在两难故事中的道德推理。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三个水平,前习俗道德,儿童基本按行为结果判断是非;习俗道德,重点在社会需要方面,价值观放在个人兴趣之上;后习俗道德,道德判断是根据普遍适用的原则进行,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社会团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或模仿对道德发展的三种效应: 榜样效应,在学习新行为时表现明显;抑制和去抑制效应,通过对榜样奖惩,去除(或带来)一些以前系列压制的行为或抑制当前的异常行为;诱发效应,榜样行为引发观察者的相应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部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获得攻击性的行为;道奇(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儿童受到挫折或挑衅后的反应不仅依赖于情境中的社会线索,还依赖于个体对这种信息的加工或解释。攻击行为与大脑功能有关,额叶/扣带回皮层上与边缘系统/中脑系统的互相协调机制对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作用;有许多方法可用于帮助儿童控制和减少攻击性行为。●儿童道德情感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从形式上大致有三种: 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思考与练习1. 自己设计一个对偶故事或两难故事用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2. 收集有关儿童或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有效方法。3. 收集国内外有关克服攻击性行为和培养亲社会行为的资料。4. 分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5. 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包括各种媒体)如何共同行动起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