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件(共34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件(共34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版)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 乳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1. 身体及动作发展
4. 社会性发展
2. 感知觉与认知发展
3. 情绪发展
5. 个性发展
一、 乳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1. 身体及动作发展
出生第一年是身体发育第一高峰期,乳儿的身高和体重成倍增长;大脑的重量、脑细胞数和体积迅速增长,神经纤维增长加粗,并发生髓鞘化,皮质沟回加深增多。
动作发展迅速,遵循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三条原则,发展顺序依次为微微抬头(1个月)—抬头(2、3个月)—翻身(3、4个月)—抬胸(5个月)—独坐(6个月)—手脚划动向后退(7个月)—爬行(8个月)—扶着站立到扶着走(9、10个月)—独立行走(1岁)。
2. 感知觉与认知发展
第一年是言语准备期,大致经过几个阶段: 反射性发声(0—2、3个月)、咿呀学语(3—8、9个月)、开始理解言语(8、9个月开始)、说话萌芽(9个月起)、开始说话(1周岁左右)。
感知觉能力。视觉方面: 1个月,视敏度20/200,能扫描客体、跟踪移动物体,表现出大小、形状恒常性;2—3个月,能感知整个光谱,对双眼深度线索有反应;4—5个月,对颜色组织分类,利用深度线索形成三维感知;6—8个月,视敏度20/100,能眼动追视物体;9—12个月,将图形感知为有意义的整体。听觉方面: 新生儿听觉弱,但能听见声音,区分不同音高、音响和持续时间,对说话声十分敏感;2个月能辨别不同人的话声,对声音进行比较精确的定位。
认知发展方面。新生儿有不随意注意,极不稳定,能将注意集中于新异环境刺激;3—4个月,出现客体永久性概念;4—8个月,根据形状、结构和颜色来识别物体,开始根据功能和行为对物体进行分类;8—12个月,出现明显回忆,能理解复杂的客体碰撞条件,对社会刺激进行分类。
3. 情绪发展
新生儿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类基本情绪,其产生与生理需要的满足与否相联结;
4. 社会性发展
新生儿对人对物的反应没有显著区别;2个月时会寻找人声,对人的面孔表现出微笑;2—3个月对人发生兴趣;4—5个月总期待有人来抱自己;6个月后对熟悉/陌生的人的反应有明显区别;8—9个月,开始模仿成人的一些简单手势和发声,根据一些语言指令做出动作反应,如“拍手”“再见”等;1周岁时可因别人提醒而抑制自己的行动。
同伴交往方面,4—5个月,开始接纳其他儿童,会以踢脚、微笑或吹泡沫等行为来吸引其他儿童;5—7个月开始对其他孩子的啼哭感兴趣;10个月左右,会抓其他孩子的衣服、头发、玩具,学习其他孩子的行为和声音,还会因争夺玩具而打架。
5. 个性发展
个体从一出生就在生理和心理上显示出气质个别差异。
托马斯和切斯根据儿童最初几个月的表现,将儿童气质按活动水平、节奏性、易接近性或退缩性、适应性、反应的阈值、反应的维度、情绪特征、注意的分散、注意广度和持久性等九个维度进行分类,把儿童划分为容易型、迟缓型、困难型和混合型。这些类型是儿童先天气质类型的表现,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起点。
二、 婴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二、 婴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1. 身体及动作发展
身体持续快速发展,平均每年身高增长8—10厘米,体重增加3000—5000克。3岁时脑重已增至900—1000克;脑皮质增厚,皮质神经细胞增加,皮质细胞分化基本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在进行中,皮质抑制机能有所发展,但兴奋过程依然强于抑制过程,儿童易激动、疲劳,注意力不能持久。
动作进一步发展,行走更加平稳自如,手的动作更加灵活准确。1岁半左右已能独自行走,以后逐步学会跑、跳、攀楼梯、越过小障碍物等全身性动作;同时,儿童逐步学会玩弄和运用各种物体,如用杯子喝水、用汤匙吃饭、用铅笔画圈、用手帕擦鼻涕、洗手等。
2. 认知发展
(1) 言语发展
出生至2岁是口头言语学习关键期。
(2) 认知能力的发展
注意集中和持久程度逐渐增长,不过注意和记忆基本上是不随意的,注意和记忆多依赖于客体新异性、生动性、活动性和形象性,注意往往随外界刺激的表面特征而转移。
3岁时,开始能知觉早上、晚上,并能正确使用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时间概念。
3.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儿童的情绪进一步分化,社会性情感增多,有了羞耻感、同情感、妒忌,责任感开始萌芽。这时的情绪表达具有易变性、冲动性和易被感染等特点。
社会性方面。1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独立行走,有了言语交往能力,与父母的接触频数相对下降,与同伴的接触频数逐渐上升,同伴关系可使儿童获得更多社会交往的技能。游戏是这时儿童同伴交往的中介,不过这时的游戏多是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
4. 个性发展
随着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儿童自主性有所发展;与此同时,儿童与成人的不合作行为增多。这种“违拗”是二三岁之际发生的自我发展正常表现,在三四岁时达到高峰,心理学上称该时期为“第一反抗期”。
1岁左右,儿童还没有明确的行为标准,多凭个人需要和感情冲动而行动,行为中有时现实与想象不分。二三岁时,儿童对行为的是非有了一些领悟,不过其更多是基于成人对行为所持的表情、姿态、语调等而加以调节的。
1—1.5岁之间,儿童开始出现较明显的自我控制行为,典型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和延缓满足。1—3岁是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间自我控制的稳定性还比较差。
三、 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1. 身体与动作发展
幼儿期儿童身体仍在迅速发展,除了身高体重的增加外,各种组织和器官在解剖结构上逐渐完善,机能逐渐提高。
5—7岁,幼儿小肌肉发展迅速,已能开始从事绘画、写字、塑造等活动。
大脑继续发育,6岁时大脑重量已相当于成人的90%,神经髓鞘化基本完成;大脑技能也得到发展,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有所增强,不过幼儿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还不够平衡,兴奋过程超过抑制过程。
2. 认知发展
3. 情绪发展
幼儿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只是在情绪诱因、情绪表达上还与成人有许多区别。
随着同伴集体生活的开始,幼儿进一步发展萌芽于婴儿期末的道德感,逐渐学会把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与行为规则相比较,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道德体验。理智感也得到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们好奇、好问,因此幼儿期有“疑问期”之称。
幼儿还特别喜欢收集“破烂”,拆装玩具,这些举动都是幼儿具有强烈探究性的表现。
4. 社会性发展
幼儿期的同伴活动时间不断增加,大多幼儿喜欢与同伴一起玩,且玩伴数量逐渐增加。该时期,幼儿游戏从平行性游戏转向联合性游戏和合作游戏,玩伴关系由比较疏松发展到比较协调、有规则的约束。不过玩伴还很不稳定,经常在变化。
3岁幼儿已知道自己的性别,但对一个人的性别会不会变化并不是很肯定;到7岁时,儿童已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因年龄、服饰等的改变而变化。因教育的影响,幼儿已能意识到男女性别行为的差异。
5. 个性发展
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幼儿的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已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不过这些自我认识基本上是家长、老师、同伴平时对儿童评价的翻版。幼儿期末,儿童已养成一套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成人强化的结果。幼儿期儿童的个性特征已初步形成。
大约从3岁开始,儿童逐渐获得自我连续性,开始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的要求联系起来,并可能根据自己的动机进行自我调节。不过冲动仍是幼儿期的主要特征。
四、 学龄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1. 身体发展
身体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身体发育比较平缓,身高平均每年增加5厘米左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5千克。躯体逐渐增长,整个身体的肌肉组织虽然也有些发展,不过肌肉仍然很柔软,内含蛋白质相对较少,水分较多,缺乏耐力,易疲劳。心脏和血管容积比成人小,但新陈代谢快,心脏成长速度落后于血管,所以心率比成人高,约为80—90次/分。6—7岁肺泡开始发育,至12岁时,肺泡显著增大增多,肺活量迅速增长。
脑重量增长显著,9岁时枕叶已基本成熟,11岁时颞叶基本成熟,13岁时包括枕叶、颞叶和顶叶等皮质已基本成熟。大脑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逐渐趋于平衡,内抑制自5岁起开始迅速发展,内抑制的发展加强了皮层对皮层下的控制,同时也加强了儿童心理的稳定性。
2. 认知发展
3. 情绪/情感发展
该阶段,儿童的情感快速发展,诱发动因上,与学习、同伴、教师有关的社会性情感逐渐占主要地位;表现方式上,仍比较外露、易激动,情感不够深沉,也不易保持;反映内容上,越来越丰富、深刻,出现与学习兴趣、学习成败相关的理智感,与集体活动相关的友谊感、荣誉感、责任感等,审美感也逐渐发展;儿童对情感的控制力逐渐变强,高年级小学生已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以及表现后可能带来的结果,情感逐渐内化。
刚上小学时,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儿童一时可能不太适应,容易产生情绪问题;一旦适应了学校生活,情绪就会变得愉快而平静。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儿童在这个时期的情绪生活最为平静,有“黄金年华”之称。
4. 社会性发展
学龄早期的儿童喜欢群体生活,常常几个人一起活动,故有“帮团时期”之称。团体形成可能经过五个时期: 孤立期、水平分化期、垂直分化期、部分团体形成期、团体合并期。在团体的演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决定性作用。
其间,一些儿童也可能出现行为问题。产生这些行为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有的是因为对行为标准无知或误解,有的则可能是想试试成人的权威,同时也想证明一下自己的独立性。
5. 个性发展
这一时期的儿童个性特征越来越稳定,个性倾向也越来越鲜明。学业成败、社交能力、教师与同伴的态度等,均对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另外,外貌、身体健康状况、身体是否有缺陷等也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一定影响。
儿童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能力,但还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也可能还没有产生评价自己的需要,所以这些评价大多源自教师、同伴和家长,似乎是外加的。
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有一定的年龄特点。这一时期的儿童兴趣广泛,喜欢竞赛性游戏,还喜欢模仿,因此可能出现结伴出走去探险,或求神学道的现象。
五、 学龄中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1. 身体发育
少年期是身体发育的第二加速期,身高或体重陡然增加。该时期,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很不平衡,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机能发展往往也落后于身体增长,所以导致青少年出现运动不协调、动作不自在,所以这一时期又有“笨拙期”之称。
脑发育主要表现在神经纤维增长和脑功能复杂化。性激素分泌影响脑垂体功能,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变得不平衡,兴奋过程相对强于抑制过程,兴奋与抑制的转化也较快。
第二个发育特征是第二性征出现和性成熟开始。第二性征的出现时间、速度、特征存在很大个别差异,我国男女儿童性萌发至成熟的平均年龄大约在11、12—16、17岁之间。
2. 认知发展
认知活动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于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且开始出现反省思维。
思维发展的另一个特征是独立性和批判性已有所发展,儿童开始喜欢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评论他们所熟悉的对象,包括父母、教师、同伴、影视或小说人物,也开始评论社会现实。
注意发展主要表现在计划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方面,有意注意渐占优势,注意持续过程日趋稳定,注意分配趋于协调,注意转移更为灵活。
少年期儿童的记忆进一步沿智力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能运用意义识记的方法来记忆材料。
3. 情绪发展
情绪带有冲动、易激动、不善自制和行为不易预测等特点,这与儿童神经系统兴奋过程较强、抑制过程较弱有关。他们不稳定的情绪有时会不加掩饰地暴露无遗,有时也会掩藏起来。
少年期的儿童对待父母、老师的情感往往是矛盾的,他们有时很依恋父母,有时又怨恨父母;昔日在他们看来,父母和老师完美无缺,现在可能觉得他们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
尤其在父母和老师继续将他们当小孩对待时,他们会产生反感,甚至有时也把成人正确的规劝也当成“监护”而加以反对。一般而言,他们更尊敬那些尊重少年独立性、教学严谨、态度民主公正的教师。
4. 社会性发展
在少年期,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开始超过成人的影响。发展中少年同伴之间的联结进一步加强,同伴往往成为少年学习模仿的榜样。少年的友谊比较稳定,选择朋友往往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或互补的个性特征为基础。
少年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界限分明。起初是男女同学互相看不惯的否定、疏远的阶段;之后彼此都意识到自己已长大,不再是孩子,互相之间开始显得拘谨、腼腆,害怕接触;再后来,彼此之间出现了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
5. 个性发展
少年期又称“心理断乳期”或第二反抗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生质的飞跃,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干涉。
他们十分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且对自己评价的发展一般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偏高,对别人的缺点则喜欢吹毛求疵。
少年期的儿童往往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时甚至可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广泛的兴趣既反映在学科内,也反映在课外活动上,有时会因为兴趣过于广泛又缺乏自制力而影响学习;他们的兴趣也很容易变迁。
六、 学龄晚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六、 学龄晚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1. 身体发展
学龄晚期的儿童身体已臻成熟,因性激素对脑垂体的抑制作用,他们的身体发展速度减缓。
性机能发育已基本成熟,男女体型已明显分化;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和性冲动的产生,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不平静,对性的体验更为敏感、丰富。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兴奋和抑制过程基本平衡,神经系统复杂化过程仍在发展。
2. 认知发展
这一时期,儿童的智力发展日趋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且日渐克服思维的片面性;自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开始能独立收集、分析材料,并做出相应的理论概括,不过对有些经验材料的抽象概括仍存在一定困难。
3. 情绪发展
青年早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对将来做出选择和准备的时期,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儿童逐渐形成与社会道德观相关的道德信念和理想,与稳定的认识兴趣相关的情绪体验,与探求各种认识观点有关的情绪体验,以及与艺术创作及表现有关的美感体验。
青年早期,儿童充满浪漫主义热情,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与少年时期相比,他们更富于激情,且这种激情往往与对理想和前途的追求交织在一起,从而显得比较稳定、持久。
4. 社会性发展
5. 个性发展
自我意识继续发展,把自我当作探究、思考的对象,是一种理智的自我意识。不过因仍缺乏实际经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不一致的危机,儿童常发生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之间的冲突。一般情形下,这是青年早期自我探索的正常表现,不过有少数人会陷入自我同一性发展异常,出现自我同一性停滞或自我同一性混乱,对后继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儿童对社会、政治、经济的了解越来越多,对自我责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自觉地深入思考人生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