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XUEQIANERTONGFAZHANYUJIAOYU主讲人: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12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一、同伴关系的发展(一) 0—2.5岁儿童的同伴关系6个月以后,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12个月)简单交往阶段(1—1.5岁)互补性交往阶段(1.5—2.5岁)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一、同伴关系的发展(二) 2.5—6岁儿童的同伴关系这一时期,儿童与同伴互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交往的总体水平显著提高。游戏是同伴交往的重要形式。帕顿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将儿童的游戏行为分为六类:无所事事、旁观者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一、同伴关系的发展(二) 2.5—6岁儿童的同伴关系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二、同伴关系的类型(一) 受欢迎型受欢迎型儿童喜欢与人交往、社交能力强,在交往中积极主动,并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被大多数同伴所接纳、喜爱。他们在同伴中的社交地位较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二) 被拒绝型被拒绝型儿童在交往中也很活跃、主动,喜欢交往,但常常由于缺乏适宜的社交技能和社交策略,多采用一些不友好的交往方式,,被大多数同伴拒绝、排斥,造成同伴关系紧张,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低。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二、同伴关系的类型(三)被忽视型被忽视型儿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或自己一个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缩,交往态度是消极的、拘谨的,他们对同伴没有很多友好、合作行为,也没有很多不友好、侵犯行为。(四)一般型一般型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不友好,交往的主动性、友好性、社交策略都处于中等水平,在同伴交往中的社交地位也一般,被一部分同伴喜欢、接受,同时也受到另外一些同伴的排斥、拒绝。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三、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一)个性特征儿童的个性特征是影响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二)外貌特征儿童的外貌特征确实会影响同伴关系。3—5岁的儿童就能区分漂亮和不漂亮的孩子,而且判断依据与成人相同。(三)社交技能儿童的社交技能对于其同伴交往具有重要影响。在同伴交往中,当儿童使用有效、适宜的策略时,他的行为才会被同伴认可和接纳。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四、友好同伴关系的建立(一)为儿童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的条件,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儿童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建立稳定、和谐的同伴关系。(二)提高儿童社会交往的技能帮助儿童掌握适宜的社会交往技能,有利于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三)引导儿童建立适宜的同伴关系成人不必大惊小怪,应理解儿童内心真正的想法,并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其言行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会儿童正确表达内心想法的方法,引导儿童与同伴建立适宜的关系。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四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发生(2岁左右)一般认为,2岁左右,儿童已经出现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研究发现,13个月的儿童开始对其他儿童的悲伤表现出友好的反应。(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3—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亲社会行为不断增加,形式逐渐丰富化、多样化。亲社会行为的自发性有所增加。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的能力逐渐增加,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多指向同一性别的儿童,即大班儿童更愿意帮助、关心同一性别的儿童。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四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认知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号的识别。观点采择能力(二)移情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感知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四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三)日常生活环境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也会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研究表明,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亲社会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为儿童提供涉及亲社会行为的动画片、绘本、电影等,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四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一)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就是让儿童学会从别人的立场出发,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儿童移情能力的具体方法有:听故事、引导理解、角色扮演等。(二)为儿童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模仿是儿童获得行为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观察、模仿能力强,成人的言行举止、周围的环境显著影响儿童的行为养成。因此,为儿童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是培养其亲社会行为的最基本方法。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四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三)及时强化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极其不稳定,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为了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需要对其给予及时强化,肯定儿童助人、分享、合作等行为表现,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亲社会行为。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五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一) 身体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从行为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身体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身体动作攻击是指借助身体动作表现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推、抢、踢、掐、咬等;言语攻击是指借助言语表达表现的攻击性行为,如:言语威胁、辱骂、嘲笑、诽谤、说闲话和坏话等。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五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二)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从行为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直接攻击包括直接用身体或者言语伤害对方,如直接打对方或恐吓对方。间接攻击是借助第三方实施攻击。在幼儿期主要表现为:儿童向第三方说对方的坏话教唆第三方打对方孤立排斥对方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五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三)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取物品、空间等而做出的抢夺、推拉等行为。敌意性攻击:最终目的是伤害、报复他人(可以是身体的或口头的),包含更多情感伤害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种攻击性行为可能既属于敌意性攻击,又属于工具性攻击。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五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一)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尽管幼小的婴儿也会生气、愤怒,生气时偶尔也会打人,但往往是无目标或目的的,不具有攻击性。当儿童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时,他们就会表现出攻击性。(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从攻击性行为的方式来看,3岁前的儿童更多采用身体动作攻击,3岁后的儿童身体动作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这是因为儿童言语技能提高,使得他们能从使用身体动作策略转向言语策略,而且还与成人期望的变化有关。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五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三、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儿童自身因素生理因素:激素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一个主要生理因素。社会信息加工能力:儿童对他人行为动机的理解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自控能力:儿童自控能力(包括对情绪情感、行为的控制)的发展情况也会影响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研究发现,自控行为水平低的儿童攻击性行为水平往往较高。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五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三、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二) 社会环境因素强化:当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如果成人不加以制止,听之任之,就等于默许、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相当于暗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被允许的”。榜样的示范: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对周围人攻击性行为的注意、观察、学习、模仿是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的重要途径。大众传播媒介:儿童认知能力有限,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到大众传播媒介中暴力情节的影响。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五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四、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的养育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家庭环境等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为预防和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尊重儿童,增加亲子互动避免体罚或打骂儿童避免儿童接触暴力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五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四、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二)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合理安排活动空间适当增加玩具引导轮流玩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五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四、攻击性行为的矫正(三)引导学前儿童调节消极情绪愤怒、挫折等情绪对于自控力较弱的学前儿童来说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索。学前儿童的消极情绪积聚得越多,越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语言倾诉设置情绪宣泄角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五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四、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四)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社交技能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积累较少,社交技能水平较低,因此当同伴间发生冲突时,常常以攻击的方式解决冲突。值得指出的是,3岁以上的儿童慢慢开始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帮助儿童矫正攻击性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成人在教育儿童时要保持耐心,可以采用讲故事、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育。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六节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与教育一、道德的发展阶段(一)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前道德判断阶段(2—5岁):此时儿童尚没有道德的概念,还不能把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往往将自己与外界混为一谈。规则对儿童来说不具有约束力,他们不能把规则当成一种义务去遵守。他律道德阶段(5—7岁):“他律”意思是“受另一个人的管辖”,是指按照外在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是非判断的主要根据是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的客观后果。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六节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与教育(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4—10岁):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10—13岁):“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3岁—青春期):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以良心为个人原则的道德阶段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六节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与教育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一) 依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整体内容:(1)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 做事有信心,能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六节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与教育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一) 依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各阶段内容:(1)小班。引导儿童学会把用过的玩具、用品放回原处,培养儿童初步的责任感。(2) 中班。① 帮助儿童学会从行为的各个方面评价自己及小伙伴,充分培养儿童的自信心。② 鼓励儿童大胆承认错误,培养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及对挫折的心理耐受力。③ 引导儿童学习与同伴友好游戏,学会谦让、分享与合作。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六节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与教育(一) 依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各阶段内容:(3)大班。① 培养儿童克服困难、抗挫折、勇敢、诚实的品质。② 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同情心。③ 培养儿童不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④ 引导儿童主动帮助父母做事,关心父母,如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父母生病了能进行简单的照料等,培养儿童对家庭的责任感。⑤ 引导儿童主动帮助教师,帮助同伴,为集体做好事,培养集体意识。⑥ 进一步巩固儿童的公德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并阻止他人的不良行为,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六节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与教育(二)通过游戏开展道德教育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但道德观念是抽象的、综合的,因此,仅通过说教、讲解的方式很难让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儿童而言,游戏是其主要的、喜欢的活动。因此,儿童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儿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应该在游戏活动中让儿童体验应该怎样做,以具体的活动、真实的情感感受,让儿童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 Example is always more efficacious than precept.第六节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与教育(三)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需要注意道德教育的随机性。在幼儿园中,教师需要把握教育时机,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家庭中,父母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