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课堂管理 课件(共34张PPT)《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课堂管理 课件(共34张PPT)《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学与教的心理学
(第六版)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PART 01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01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 课堂与课堂管理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因素所构成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道尔研究发现课堂管理具有六个特征:
第一,即时性。
第二,公开性。
第三,多维性。
第四,不可预测性。
第五,历史性。
第六,同步性。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二、 课堂管理的功能
(一)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具体体现在这四方面:
第一,形成尊师爱生、团结协作的师生关系和互帮互学、和睦相处的学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培养良好的课堂风气,促进学生自觉遵从课堂规范;
第三,明确群体目标,促进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增强群体凝聚力;
第四,正确处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促进班集体结构的完善。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二、 课堂管理的功能
(二) 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
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一,当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情境时,通过课堂管理使学生迅速适应课堂情境的变化;
第二,当课堂里出现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紧张时,通过课堂管理缓和与解决各种冲突;
第三,课堂行为准则,能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有助于排除各种干扰,维持课堂纪律;
第四,当课堂里发生问题行为时,通过课堂管理调节学生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减轻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三、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 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教育任务往往持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实际表现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的行为,这就是定型的期望。
它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机和意向的期望。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三、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二) 教师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本质特征和培养方式所持有的基本看法。
一般而言,教师持有评价性学生观和移情性学生观。
持有评价性学生观的教师总是排除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而纯客观地评价学生,主张与学生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以保持师道尊严来控制学生。
持有移情性学生观的教师则认为学生总是向好的、愿意接受教育的,教师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三、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三) 教师的人格结构
加拿大的柏恩在1964年提出人格结构的PAC理论。
他认为人格是由P、 A、 C三态所组成的,P是父母态,A是成人态,C是儿童态。
以父母态为主的教师有明显的优越感和权威感,往往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以成人态为主的教师具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善于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必要的决策。
以儿童态为主的教师则常像儿童那样冲动,经常感情用事,在活动中常表现出服从和任人摆布,教育学生无主见,遇事畏缩,优柔寡断。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三、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四) 教师的影响力
教师的影响力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影响或改变其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根据影响力的性质,可以将影响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并以外部压力的形成而起作用的影响力。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指由教师自身的良好品质和表现而受到学生的敬佩所产生的影响力,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品格、才能、学识和情感等因素。
PART 02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02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一、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群体通常有三个特征,一是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
二是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三是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
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职责权利和确定的组织地位。
非正式群体是在正式群体内部因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二、 课堂凝聚力的加强
课堂凝聚力是指课堂对每一个学生的吸引力。
凝聚力强的课堂内部气氛民主,师生和生生之间沟通频繁,交往顺畅;成员的归属感强烈,群体活动的出席率高;成员的责任心强,能自觉维护群体利益,愿意承担相关的责任。因此增强课堂凝聚力便成为形成有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二、 课堂凝聚力的加强
课堂凝聚力是衡量课堂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提高课堂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课堂凝聚力的大小。
其次,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性。
再次,引导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他们的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三、 课堂气氛的改善
(一) 课堂气氛和类型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和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三、 课堂气氛的改善
(二) 课堂气氛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
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容易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先,课堂气氛有可能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致弱作用。
其次,课堂气氛容易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表情或动作给学生提供暗示。
再次,课堂气氛还容易导致流行。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三、 课堂气氛的改善
(三) 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 教师的领导方式
2. 教师的移情
3. 教师的期望
4. 教师的焦虑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三、 课堂气氛的改善
(三) 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三、 课堂气氛的改善
(三) 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四、 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 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四、 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 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学习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以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课堂里的竞争包括群体间的竞争和群体内的竞争。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四、 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 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
据列文格研究,人际关系的发展经历零接触、注意、表面接触、情感融合等四个阶段。
PART 03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
与规则的创设
03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一、 课堂活动程序的创设
课堂活动程序是指有序地完成课堂活动的方式,也就是说,程序规定了在课堂里做事的步骤,明确课堂里的事情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去完成与处理。
(一) 群体压力与从众
已经形成的课堂活动程序会对课堂内的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迫力,叫群体压力。
群体成员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叫从众。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一、 课堂活动程序的创设
(二) 建立课堂活动程序的策略
1. 课堂规模的控制
2. 座位的分配
3. 课程表的编制
4. 课堂时间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二、 课堂规则的制定
(一) 课堂规则与课堂纪律
课堂规则是指课堂里学生行为是否被允许或接受的规定,它可以被视为是对学生课堂行为限度的规定。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规则,从而实现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控制,于是课堂规则便成为课堂纪律。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二、 课堂规则的制定
(二) 课堂纪律的类型
1. 教师促成的纪律
2. 群体促成的纪律
3. 任务促成的纪律
4. 自我促成的纪律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二、 课堂规则的制定
(三) 课堂纪律的维护
课堂纪律的维护,首先要将严格要求与体贴爱护结合起来。
其次要善于利用注意原理排除来自课堂内外的各种干扰,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注意留下教学悬念,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使学生在课堂里始终注意集中而避免纪律问题。
最后是适时运用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课堂里对学生作出随机应变的快速反应和灵活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三、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一) 课堂问题行为和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课堂程序与规则,不能与人正常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美国的威克曼将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将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性问题行为。
奎伊将问题行为区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情绪和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种类型。
我国心理学家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二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三、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二)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1. 区分三类课堂行为
课堂里通常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类行为。
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的行为;
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进行的行为,包括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出神地望着窗外,在纸上乱写乱画,看连环画或伏在桌上睡觉但不发出鼾声等。
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进行的行为,包括喧闹、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老师等。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三、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二)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2.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消除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这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以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的一种方法,包括厌恶疗法、代币制等。
3.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合作式的、民主式协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过程。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四、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戈登是学生责任感模型的倡导者,他认为良好的课堂管理最终是要培养学生内心的自我控制感。
作为课堂管理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愿意为解决问题承担责任;
与课堂里的问题学生一起合作;
使用长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使用控制的、惩罚性的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潜在的破坏性行为。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四、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为了帮助学生最终能够在课堂里达到自我控制,教师可以考虑运用面质技术、帮助技巧和预防性技巧来取代“权力”和“控制”。
首先,教师要善于诊断问题。
其次,教师运用面质技巧来解决教师方面的问题,包括“我信息”的交流,即从我的角度来表达问题,而不是以批评学生的口吻。
最后,针对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积极地倾听、接受和重视学生,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谢谢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