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安徽中考(三模)化学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4月安徽中考(三模)化学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4月安徽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分)
1.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B.用墨汁书写的字画可以长久保存,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通常情况下火灾发生时常用水灭火,原因是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空气比水好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间隔
2.目前,哈尔滨地铁3号线西北环全面复工,地铁1、2、3号线全部建成后,哈尔滨将形成“十字加环线”的轨道交通主网络构架,基本覆盖全市范围内的主要城区。上述工程投入运营后,采取乘坐地铁出行的市民越来越多,公交出行方式比重可达到40%,大大降低了自驾车出行的数量。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建设地铁使用的石灰石属于纯净物
B.建设过程中焊接钢筋时,铁熔化与凝固属于化学变化
C.地铁站主要采用了填充了氙气的日光灯作照明设备
D.地铁的使用能有效的较少空气污染
3.我国古代常用灰吹法炼银,其过程为:将矿物银熔于铅形成银铅块,通过焙烧氧化成氧化铅进入炉灰,灰吹得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铅中铅的化合价为 0
B.灰吹法炼银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银和铅均是金属元素
D.银铅块属于纯净物
4.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B.实验中a、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C.实验中a、b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一格,下列关于铬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铬 钠两种元素本质区别在于质子数不同
B.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26
C.相对原子质量为 52. 00
D.原子核外有 24 个电子
6.对下图所示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火柴梗的a点最先炭化,说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B.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气体X一定是二氧化碳
C.对着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大于空气
D.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7.阿彦将气体分类如图所示,并在每一分类各举出一个例子。关于其中甲、乙、丙、丁所填入的内容,下列何者合理?

A.甲是双原子,丙是臭氧 B.甲是多原子,丙是甲烷
C.乙是混合物,丁是空气 D.乙是化合物,丁是氨气
8.如图是课本中三幅有关“水”的操作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实验① 中点燃b管气体之前要检验其纯度
B.实验① 中的水、② 中的淡水、③ 中出水口的水都是纯净物
C.实验① 可以验证水的组成且水不是一种元素
D.实验① ② ③ 中均发生化学变化
9.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物中,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前后两种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2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
10.对比实验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实验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对比二氧化碳含量
B.对比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证明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1.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探究石蜡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不同分子运动速率不同
A.A B.B C.C D.D
12.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分别向等质量的粉末状和块状大理石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
二、填空与简答(共10分)
13.(本题5分)化学与能源开发
氢能源是理想能源,氢能源开发一直是前沿科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科学家研发出一种以铝镓合金(镓:Ga)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铝镓合金属于(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用该合金与铝片相互刻划,发现铝片上有划痕,说明 。
(2)氢气是一种能源,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氢气被称为“绿色能源”的主要原因是 。
(3)反应①中镓的作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
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与电解水制取氢气相比,用铝镓合金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 。
(4)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写出镓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发生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的转化过程是 。
14.(本题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你吃过木糖醇口香糖吗
木糖醇为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吸收大量热,甜度与蔗糖相当。
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中,但含量很低。商品木糖醇是将玉米芯、 甘蔗渣等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制得的。我国木糖醇生产工艺路线如下:原料→水解→中和→……. →加氢、结晶→包装。其中原料水解时用硫酸做催化剂,再用碳酸钙将硫酸除去。
龋齿病是人类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其发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微生态环境是牙菌斑。目前普遍认为,牙菌斑中的细菌在代谢食物中糖类的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导致牙釉质溶解,进而形成龋齿病。牙菌斑 pH 变化可反映牙菌斑内产生酸性物质的情况。木糖醇不致龋齿病且有防龋齿的作用。第三军医大学韩旭对木糖醇防龋齿过程进行了研究,
部分内容如下。
研究 1:用 10%的蔗糖、葡萄糖、木糖醇溶液漱口,牙菌斑 pH 的变化

研究 2:用蔗糖溶液漱口后咀嚼口香糖,牙菌斑 pH 的变化

研究表明,饭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可以起到防龋齿的作用,可以明显降低患龋齿率。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木糖醇生产中用碳酸钙将硫酸除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龋齿病的形成的原因是 (填“酸性”或“碱性”)物质导致。
(3)根据研究 1,木糖醇不致龋齿的原因是 。
(4)根据研究 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下列有关木糖醇与蔗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甜度相当
B 均能形成溶液
C 分别食用蔗糖、木糖醇,蔗糖对牙菌斑酸性变化影响小于木糖醇
三、实验题(共6分)
15.(本题6分)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1)写出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发生装置为 (填编号);
(3)写出在实验室可选用装置C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 ,用E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方法是 ;
(4)D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填编号);
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5)若用G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下同)端通入,若用装置G进行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在瓶内注满水,然后气体从 端通入;
(6)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在70℃以上会较快分解产生氧气。为了验证加热双氧水也可以产生氧气,同学们选择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产生气泡,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没有复燃,可能的原因是 ,同学分析原因后,采用了 法收集气体,再检验,证明加热双氧水也可产生氧气。
四、科学探究题(共6分)
16.(本题6分)同学们在吃薯片时,对包装袋中充入的气体产生了兴趣。他们认为薯片包装时充入气体,主要是为了防止膨化食品被挤压、破碎,防止产品油脂氧化、酸败,该气体应该是清洁、无毒、干燥的,能保证膨化食品长期不变色、变味,食用安全。
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气体?
猜想假设:甲同学猜想是氧气,乙同学猜想是二氧化碳,丙同学猜想是氮气,丁同学猜想是二氧化硫。
(1)大家讨论后认为除了甲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外, 同学的猜想也不合理,理由是 。
(2)乙同学为了判断自己的猜想,先用注射器抽取某种品牌薯片包装袋中的气体,然后用排水法将注射器中的气体收集到集气瓶中,再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于是乙同学判断自己的猜想正确。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 。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注射器继续抽取包装袋中的气体,然后注入澄清石灰水中。 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查阅资料:
(1)镁条不仅能在氧气中燃烧,镁条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和黑色颗粒物碳。
(2)镁条在氮气中也能燃烧,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再收集一瓶该包装袋中的气体,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瓶中。 瓶内产生淡黄色固体。 包装袋中的气体是 。
发生的反应表达式为 。
实验反思:实验中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氮气,说明氮气 溶于水。
五、计算题(共6分)
17.(本题6分)某同学想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称取60g试样于烧杯中,加入23.7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后,称得混合物的总质量为81.5g。(假设草木灰的其他成分不与酸反应,忽略二氧化碳的溶解对质量的影响)。请计算:
(1)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g。
(2)该草木灰试样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