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儿童期的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研究 课件(共30张PPT) 《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儿童期的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研究 课件(共30张PPT) 《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五章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新进展
第一节
儿童期的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研究
信息加工论对人脑信息加工过程的基本理解如上图
感觉器官
选择信息进行感觉登录
知觉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反应器
刺 激
注意
反应器
反应发生器
感受器
感觉登记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环 境
期 望
执行控制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关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图
一、信息加工理论的一般观点
1、感觉登录
即感觉记忆或感觉贮存,是一种照相式的记忆,完全保留刺激的本来属性,保存时间很短,大约250毫秒左右。
常见的感觉记忆形式有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有研究发现,儿童感觉记忆的能力与成人相比存在缺陷,成人最多能记住4个几何形状,5岁儿童不能超过2个。
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在脑中暂留的印象。由兴奋过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遗觉像:儿童在5~8岁时期,80%左右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遗觉像”现象。这些儿童看了一幅画,在画拿走以后,能把画的内容(包括细节)保留在头脑中,这时候让他描述这幅画,就跟在眼前能看见一样。
2、注意
婴儿的注意为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大,婴儿的注意范围日益扩大,能够注意外界环境中更多的刺激。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幼儿的注意特点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形成过程中。
① 幼儿的注意不稳定,非常容易在外界刺激下转移注意力。有研究表明,1岁儿童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2秒钟,到2岁时能维持8秒钟以上。5-6岁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可以达到7分钟。
影响幼儿的注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如果活动符合儿童的兴趣,适应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如看动画片时可以保持30分钟。
②幼儿注意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范围扩大。较小的幼儿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只注重节目中的视觉形象如人物的长相、服装、动作等,较大的幼儿则对人物的对白、情节感兴趣。
③幼儿注意的第三个特点是注意策略的使用。较小的孩子还不能使用注意策略,5—6岁的孩子在注意中可以使用一定的注意策略。
小学阶段的儿童注意的有意性逐渐提高,具备一定的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
①注意的控制性提高。儿童能够根据目标提醒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因此注意的稳定性提高了。
② 具备一定的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比如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可以在复杂的活动中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如弹钢琴时将注意力分配到自己的两只手上。
③ 能够使用一定的注意策略。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俗称小儿多动症,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却活动过多、 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容易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种综合症。
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的ADHD患病率为1.3%-13.4%,各地的差异很大,男孩多于女孩。其中70%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会持续终身。至于ADHD的病因,至今尚未确定。
ADHD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注意力涣散
2、活动过度
3、冲动,控制力差
  
1、注意力涣散:
①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
②常犯粗心错误;
③对别人的话不加理解或不予聆听;
④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
⑤不愿做那些需精力集中的事情(如作业或家务);
⑥常丢三忘四。
2、活动过度:
①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课堂纪律差,常影响其他同学)
②于不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奔来奔去或爬上爬下;
③往往不能安静地游戏或活动;
④常一刻不停地活动,似有个机器在驱动他;
⑤常话多。
3、冲动,控制力差:
①耐心差,不能等待。
②常打断或干扰别人。
③遇到挫折不能忍受,出现激烈的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
ADHD的病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ADHD儿童往往有家族史,同卵双生子发病的几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2、环境因素
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幸福,因经济或其他问题使家庭处于高度的紧张压力状态中,儿童出现ADHD的比率增大。
ADHD的治疗:
1、药物治疗
主要有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尤其是非中枢兴奋剂由于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逐渐成为治疗ADHD的理想药物。
药物治疗是ADHD的治疗的基础,但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2、行为治疗
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增加某些期望的行为,二是减少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可以通过示范、强化等方法进行行为干预训练,尤其是家庭的干预,提高家长的认识,改善其抚育子女的方式。
3、知觉
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
儿童期内知觉变化的一个方面是对必须呈现的信息数量的要求,年幼儿童想在知觉上解释一个对象或事件前需要提供许多信息。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知觉的内容也会不一样。如:b p d q
4、记忆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记忆过程分为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短时记忆是保存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是保存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
从记忆容量来说,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从加工过程来看,短时记忆的信息必须经过复述才能进人长时记忆。
从保存信息的性质来看,短时记忆的信息多以听觉形式进行编码,长时记忆的信息则以符号编码为主。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复述
短时记忆
受到注意并在知觉上得到解释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一种暂时的、主动的和有意识的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一些,大约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
短时记忆是核心的加工单位,在那里个体把直接来自环境的信息与来自长时记忆贮存的信息结合起来。所以有人也把短时记忆称作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局限性
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信息块”(组块)。 “信息块”是短时记忆的单位,是指知觉体系被当做一个熟悉的单个单元的模式或顺序。
IB MFB ICO LTV
IBM FBI COL TV
积极 全国 艰苦 响应 人民 建设 奋斗 党中央 社会主义 团结 号召 强国 现代化 起来
短时记忆的局限性
信息衰退的速率快,通常半分钟左右丧失。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指易记住一串信息中开始的部分。
近因效应指信息的最后部分当时检查时效果也比较好。
中间部分的信息容易被遗忘。
克瑞克的实验
克瑞克用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存在。
第一部分:向大学生呈现10张表,每张表里有10个词。每张表呈现后就要求学生回忆。(短时记忆)
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回忆100个词。(长时记忆)
结果:在第一部分观察到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第二部分只见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消失了。每一列最后一个词的回忆数量实际上低于其它位置中任何一个词。
表明:首因效应反映了长时记忆,而近因效应反映了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其容量极大,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储存起来的,有词语和表象两种信息组织方式,即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语义编码: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
形象编码:以感觉映像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1)婴儿记忆的发展
婴儿的记忆发展表现为再认能力和回忆能力的提高上。
—— 再认能力
采用习惯化技术对婴儿进行研究发现,约3个月的婴儿可以记住一个视觉刺激达到24小时,快到周岁时可以长达数天,对人脸照片能长达数周。在熟悉的环境中婴儿可以记住一个简单的活动达到两周以上。
——回忆能力
半岁以后婴儿能记住一些事情,并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体现出来。
讨论:
既然婴儿有记忆,为什么人们记不住3岁前发生的事呢?
(2)幼儿记忆的发展
——基本记忆能力的发展
短时记忆:有研究发现,5岁儿童平均能记住4个数字,12岁儿童能记住6-7个,大学生能记住8个。对感兴趣的东西幼儿可以记得更多一些。
再认能力:儿童的再认能力超过回忆能力。
实验:
给幼儿展示10张图片,再将这10张图片混在别的图片中让幼儿从中将见过的图片指认出来,结果大部分4-5岁的幼儿能将10张图片全部再认出来。
给幼儿展示10个玩具,再拿走玩具让幼儿回忆看过的玩具名称,2岁儿童一般能说2个,4个儿童一般能说3-4个。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记忆策略的使用
学前儿童一般不会自发地使用记忆策略,在成人的要求下,他们可以进行复述,或将同类事物组织在一起进行记忆,通过理解或联想的方式对材料进行精加工来帮助记忆,这一能力学前阶段的儿童还不会。
有研究表明,如果将记忆的任务和儿童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任务比较简单,幼儿也可以使用简单的记忆策略。
实验:
给幼儿呈现12个完全相同的小盒子,有的盒子里装一枚别针,有的装一块巧克力糖,让幼儿记哪些盒子里装的是巧克力,如果说对了巧克力就归他,结果大部分幼儿都能成功完成这一任务。
在这个实验中,幼儿利用“位置”来帮助自己记忆。
(3)儿童记忆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开始正式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对知识的学习主要是有意记忆,所以童年期儿童有意记忆的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记忆策略的发展
复诵策略(机械重复的策略)的使用:我国研究者发现,7%的5.5岁儿童可以采用复诵策略,7-9岁儿童约有一半可以采用此策略,11岁儿童几乎全部可以采用这一策略。由此可见,复诵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组织策略的使用:小学1到3年级的儿童还不能自发应用组织策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能力不断提高。
精细加工策略的使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才会有意识地采用精细加工策略,但会使用这一策略的人并不多,到初中时期应用这一策略的人才会迅速增加。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还会使用试图回忆的方法帮助自己记忆。
二、元认知
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控制力,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的能力。
元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知识:包括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对认知对象的知识和认知策略的知识。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的情感体验,它可能出现在认知前,也可能出现在认知后。
——元认知监控:主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活动。
儿童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元认知行为:
1、计划
在执行任务之前计划需要进行哪些活动,如何进行活动,或采取什么办法进行这些活动。
2、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
能够自发寻找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规则。
3、监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监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4、控制分心和焦虑
按照任务和目标的要求将注意力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活动上,抵制分散注意力的事物,控制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情绪。
5、评定结果
学习结束时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学习进程进行评定。
儿童元记忆能力的发展
元记忆(metamemory),是人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儿童的元记忆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1)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
有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对自己记忆广度的估计与真实情况有较大差异,学龄儿童的估计比较接近实际,四年级学生基本达到了成人的水平。
(2)有关记忆材料与任务的知识
学前儿童已经认识到材料越熟悉越容易记,材料数量越多越不容易记,到学龄期儿童能意识到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也影响记忆效果。
(3)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学前儿童已经知道了一些记忆策略,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了解的记忆策略越来越多,但会使用的还不多,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复述策略、分类策略,但到了六年级才会发现分类策略比复述策略更有效,在学习中更经常地使用分类策略。
2、记忆的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认知活动产生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元认知知识,才能产生元认知体验。因此学前儿童的元认知体验还不丰富。
关于记忆的元认知体验是由关于记忆材料难易的判断或情感体验组成,小学儿童已经能逐渐对所学材料进行判断,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3、记忆监控
儿童的记忆监控能力是逐渐发展的。有研究表明,小学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记忆监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总的来说,元记忆在小学阶段发展得比较快,但水平有限。学校教育对儿童元记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记忆测量
1、再认
2、重组
3、回忆
四、简评信息加工的认知研究
信息加工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
不能完全解释在人脑内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没有描述认知单元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