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学与教的心理学(第六版)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PART 02第二节学生的性格差异02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一、 性格的概念(一) 什么是性格性格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标记”“特征”等。在现代心理学中,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首先,性格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其次,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最后,尽管有许多性格特征与道德无关,但也有不少性格特征还是与个人的世界观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的,使性格具有社会意义,因而性格往往被视为人格的核心,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一、 性格的概念(二) 性格与气质气质是不以个体活动的动机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动力特征。首先,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不同的气质会导致心理活动发生速度、强度和指向性方面的区别。这些方面的不同特征使学生形成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等四种气质类型。其次,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人格特征。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自我塑造。而气质主要取决于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的特征,甚至可以说气质就是由遗传决定的。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二、 性格的个别差异(一) 性格的特征差异1. 阿尔波特的研究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将性格特征分成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所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该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共同特质又可以分为表现性特质和态度性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行为倾向的特质。个人特质包括首要特质、重要特质和次要特质。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2. 卡特尔的研究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2. 卡特尔的研究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二、 性格的个别差异(一) 性格的特征差异3. 苏联心理学家的研究苏联心理学家将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体系的个别特点,属于处理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个人特点;性格的情绪特征是个体经常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个人特点;个体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个人特点则是性格的理智特征,如对认识结果的怀疑感、惊讶感等。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二、 性格的个别差异(二) 性格的类型差异1. 机能类型说2. 向性说3. 独立—顺从说4. 两维分类说5. 社会生活方式说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二、 性格的个别差异(二) 性格的类型差异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二、 性格的个别差异(三) 性格的性别差异人们除了用生理差异来区分性别之外,还会根据性格和行为表现的特征来确定性别。不管在生理上是男性还是女性,具有男性或女性行为特征的程度叫性度。1974年,美国的麦考比和杰克林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通过对1600项研究的分析和概括,阐述了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性别差异的程度以及性别差异的成因,被认为是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二、 性格的个别差异(四) 性格差异的鉴定1. 自陈测验自陈测验是由被试回答问卷中的各种问题并据此评定其性格特征或类型的测验。国际上比较著名的自陈测验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由565个题目组成。2. 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向被试提供模糊而不确定的测验刺激,以引起被试的想象,使其动机、情绪、愿望或价值观念等不知不觉地反映出来。它包括墨迹测验与主题统觉测验。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三、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现有的研究表明,性格虽然不会影响学习的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外向者通常对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内容感兴趣,能够迅速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但课后不爱认真复习,作业马虎。性格内向者在课堂里反应缓慢,课后常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性格独立者爱参与竞争性学习。性格顺从者常等待教师的布置,依赖同学的帮助。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三、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首先,学校应该开设面向高一级学校的提高性选修课、面向生产部门的职业性选修课、拓展学生科学视野的拓展性选修课和发展学生技艺特长的发展性选修课,供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的学生选择。其次,提倡非指导性教学。最后,倡导合作学习。PART 03第三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03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 特殊儿童的概念(一) 广义的特殊儿童美国《百科全书》第九卷“教育”条目将特殊儿童定义为“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这一定义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特殊儿童是个别差异特别显著的儿童,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与同龄儿童的差别特别显著。第二,特殊儿童是有发展或适应上的特殊困难或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些困难与需要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的失调。第三,特殊儿童是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得天独厚的超常儿童,也包括“得天独薄”的障碍儿童。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 特殊儿童的概念(二) 狭义的特殊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又称为“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将得天独厚的超常儿童排除在外,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障碍的儿童。他们因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性的障碍而无法从普通教育环境中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需要借助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才能充分发展其潜能。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二、 特殊儿童的类型(一) 天才儿童人们把智能发展明显超出一般同龄儿童者称为天才儿童,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为智商超过140。“超常儿童”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被用来表征各类出类拔萃的儿童。美国心理学家任朱利提出“三环”天才概念: 中等以上的能力(包括智力)、创造性(形成新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任务的专注性(较高的动机水平和献身精神)三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他将超常儿童分为两大类: 学业超常儿童和创造性、生产性超常儿童。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二、 特殊儿童的类型(一) 天才儿童天才必须满足以下5条标准:① 杰出,在某些方面与同龄人相比较优秀;② 优异,与同龄人相比,具有罕见的高水平的特质;③ 实用,被评定为优秀的方面必须具有实用性或潜在的实用性;④ 表现,某一方面的优秀必须能在一个或多个有效的测验中表现出来;⑤ 价值,某一方面的优秀成就要被个体所在的社会认可为有价值。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二、 特殊儿童的类型(二) 能力缺失儿童1. 感觉障碍2. 躯体障碍3. 智力障碍4. 言语障碍5. 学习困难6. 注意力缺失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三、 特殊儿童的流行率流行率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已经存在某种障碍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它是实际发生某种障碍的人数与可能发生该障碍的同龄儿童总人数的比值。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四、 特殊儿童的教育(一) 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关爱(二) 特殊教育要从医学模式向社会生态学模式转变(三) 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四) 坚持正常化,推行融合教育谢谢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