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婴儿认知的研究方法 课件(共13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婴儿认知的研究方法 课件(共13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版)
第一节 婴儿认知的研究方法
一、 认知发展研究中常用的婴儿反应
一、 认知发展研究中常用的婴儿反应
1. 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基于身体动作可以初步判断婴儿对于外部刺激的感觉反应,比如当婴儿听到外部声音后,会把头转向声源,以此可以初步判断婴儿的听觉是否正常。
同样,婴儿看到自己的母亲或熟悉的人时,会微笑并且咿咿呀呀,但是见到陌生人就不会如此,这说明婴儿已经可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
一、 认知发展研究中常用的婴儿反应
2. 眼动特征
当婴儿对物体感兴趣时,会表现出长时间的注视,因此眼动特征可以反映婴儿的视觉注意活动。
较早时期的研究者会直接观测婴儿对不同物体的注视时间,而近几十年来开始将婴儿置于实验室条件下,呈现一定的视觉信息,利用高级的眼动记录设备可以观测和记录到婴儿的瞳孔活动,从而判断婴儿在特定活动中具体的注视点以及眼动轨迹。
3. 脑电活动
认知是大脑的机能,因此可以通过记录和分析大脑活动来辅助判断认知机能。大脑在运作时的基本单元——神经元——传递信息时采用电信号的方式,这些电信号会累积在头皮上形成很微弱的电压。通过在头皮的不同区域上放置电极,可以记录到不同脑区的电压变化,形成脑电波图,进而可以结合脑区机能推断婴儿的认知活动。
一些研究也通过考察婴儿看到不同物体时是否产生不同的脑电波模式,从而判断婴儿是否能够分辨这些物体。
4. 生化特征
当婴儿进行认知活动时,其生化特征如吸吮频率、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当婴儿感兴趣地注视某个新奇玩具时,与注视其他熟悉玩具相比,呼吸频率会下降,心率也会变缓,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定向反射,即由于外部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无条件的行为反应模式。
二、 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范式
二、 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范式
1. 视觉偏好范式
最早采用视觉偏好范式考察婴儿的视知觉的是范茨(R.L. Fantz),他设计了一间观察小屋(如图3-1(a)所示),让婴儿躺在小床上,眼睛可以看到挂在头顶上方的物体。观察者通过小屋顶部的观测孔,观察并记录婴儿注视物体所花的时间。
范茨假定,注视同样的两个物体花的时间应该一样长,注视不同物体所花的时间就不同,而注视时间较长,说明婴儿喜欢该物体(即视觉偏好)。
2. 习惯化—去习惯化范式
如果间隔一段很短的时间,同样的刺激A反复呈现,那么引起定向反射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最后就会使婴儿原先出现的反应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习惯化”(habituation)。
研究者可以利用此范式,采用实验法操纵刺激A和刺激B的属性,来考察婴儿是否能区分刺激A和刺激B的不同属性。
此外,在习惯化的过程中,有些婴儿只需要观看很少次数的刺激A就能出现习惯化,而其他婴儿可能需要观看更多的次数,即习惯化的速度较慢。
3. 违反预期范式
违反预期范式改编自习惯化—去习惯化范式。该方法主要考察婴儿是否潜在地拥有一些关于客观规律的潜在知识。违反预期范式一般遵循如下步骤:
首先,让婴儿对所使用材料以及自然事件习惯化;接着,对婴儿进行测试,一般包括两个事件: 一种是可能事件,即该事件符合有待检验的某种客观规律;另一种是不可能事件,其中主要场景违背了上述客观规律。
4. 操作性条件反射范式
这种方法是在婴儿感知到外部环境出现刺激A1(一般是声音刺激)后,如果进行某个行为B(如转头),外部环境就施加一个奖励(如玩具气球),如此一来,会增加刺激A1后行为B发生的频率。如此多次后便会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即婴儿察觉到A1,就会进行某个行为B。在此之后,呈现刺激A2,观察婴儿的反应: 如果婴儿仍然出现行为B,说明婴儿无法辨认A1和A2;相反,如果没有出现行为B,说明婴儿可以辨认A1和A2。
采用上述研究范式观测实验任务中婴儿的反应,便可以判断婴儿所具有的感知觉和认知能力。其中感觉的发展集中在婴儿期的第一年(尤其是前半年),而知觉和认知的发展则贯穿于婴幼儿期,并延续到童年中期和后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