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学与教的心理学(第六版)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PART 01第一节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01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一、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一) 认知方式的含义和分类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持久性与一致性是认知方式的主要特征。持久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时间里始终坚持相同的风格去认知事物。一致性则是指个体对不同的认知任务都坚持相同的风格去认知事物。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一、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二) 认知方式的类型差异1.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 冲动型与沉思型3. 整体型与序列型4. 聚合型与发散型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一、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三) 认知方式对学习的影响首先,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认知通道的选择。其次,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选择。有的学生习惯于在宁静的环境中学习,有的学生则喜欢在有一定背景声音的环境中学习。再次,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最后,认知方式也影响学生对学科选择的偏好。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一、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四) 适应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策略根据认知风格制定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与认知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认知风格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适配策略。匹配策略对知识的获得直接有利,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无法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有意识的适配策略在一开始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的获得,表现为学习速度慢、学得少,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内容,但它的特殊功效是能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使学生心理机能的各方面均得到发展。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二、 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一) 什么是认知能力能力一是指个人在其遗传或成熟基础上,经由环境中的训练或教育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此类能力可由行为表现出来,作为与别人比较的依据,也称成就;二指个人学习某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此种潜在能力。在张春兴后来的编著中,他提出能力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个人现在实际“所能为者”;二是指个人将来“可能为者”。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二、 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二) 智力测量最早的智力量表是在1905年法国教育部委托比奈和西蒙编制的,后引入美国,被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此智力量表被称为斯坦福—比奈量表(简称S-B量表)。测验结果是用智力商数来表示的,简称智商(IQ)。其计算公式为: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二、 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二) 智力测量1936年,美国精神病医生韦克斯勒(Wechsler, D.)编制出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二、 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三) 智力的差异1. 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与智力结构的差异。智力的水平差异是指个体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智力的结构差异是指个人智力构成成分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由八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所构成的,每一个因素都是独立的功能系统,但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二、 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二、 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二、 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三) 智力的差异2. 智力的群体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种族差异等。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智力的性别差异,尽管研究的结论各异,但在以下两方面则基本一致: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女性。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二、 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四) 智力对学习的影响首先,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几乎一致公认,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学生的智商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而且他们将来接受的教育水平也越高。其次,智力对学习的影响与学科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智力并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即智力不是影响某一知识是否能被学生学会的因素。它主要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进而影响学习成绩。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三、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一)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习惯于将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按年龄分班教学。其优点是不同特点的学生在一起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其缺点是难以适应学生的认知差异。在我国有些学校曾开设快慢班,实质上是一种同质分组。其优点是在一个班里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认知差距,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斯托达德曾经提出一个双重进度方案,一部分课程(必修课)采用异质分组的年级制,而其余的课程(选修课)采用同质分组的不分级制,力图使两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三、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二)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个别化教学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布卢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所谓的掌握学习就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的教学方式。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三、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三)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人格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倡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化的教科书来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网络学习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师、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网络学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二是学习活动的交互性。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谢谢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