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课件(共24张PPT)《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4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课件(共24张PPT)《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4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第三章
第一节
后天环境论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第四节
全语言理论
第一节
后天环境论
1
第一节 后天环境论
一、 模仿说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性模仿说
(一) 机械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提出
机械模仿说把儿童的语言看作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忽视儿童掌握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种观点显然是有所偏颇的
1
第一节 后天环境论
(二) 选择性模仿说
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之间很流行,但是随着乔姆斯基对此的批评而日渐式微
怀特赫斯特和瓦斯托在1975年合写的《语言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吗》一文中指出,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选择性模仿
两个特点:
第一,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还在功能上相似。
第二,选择性模仿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
1
第一节 后天环境论
二、 强化说
(一) 斯金纳的基本观点
斯金纳在其著作《言语行为》中,广泛运用“强化”来解释各种言语行为,并提出了“自动的自我强化”的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儿童的模仿性发音也会对儿童产生强化作用。
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的偶然发生的动作。反应和强化只是一种时间上的关系,并非有目的、有意志的行为。
第二,强化依随是渐进的。
1
第一节 后天环境论
(二) 对强化说的批评
第一,乔姆斯基认为,刺激、反应、强化等概念,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对小白鼠等动物进行实验而得出的,人的语言行为必然不同于动物的“行为”。
第二,行为主义者把语言行为简单地看作一系列刺激—反应现象,只强调语言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并认为弄清楚了这些制约语言反应的变量,就可以预测人的各种语言行为,是幼稚的
第三,强化虽然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
1
第一节 后天环境论
三、 中介说
(一) 中介说的基本观点
中介说又称传递说,是为解决传统的刺激—反应论的简单化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改良主张。
汤勒曼,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中介变因”的概念,后来,一批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或心理学语言学家,如莫勒、斯塔茨等人,把这一概念创造性地应用到儿童语言的研究中,形成“中介说”
中介说在行为主义传统的“刺激—反应”的链条中,又增加了“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的中介
1
第一节 后天环境论
(二) 对中介说的批评
传递性反应不一定是在刺激的作用下直接产生的。
传递性反应也不一定能够成为隐含的刺激,引起新的反应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2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一、 先天语言能力说
(一) 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
乔姆斯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儿童大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其中包含两样东西:
(1)一套包括若干范畴和规则的语言普遍特征;(2)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它为这套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赋上各种具体语言的值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儿童通过自己的LAD的活动实现的,即以生来就有的普遍语法为依据,对所接受的具体的原始语言素材进行处理,并逐步形成一种个别的语法能力
LAD的活动有一个临界期。过了这个临界期,LAD就会退化
2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二) 对先天语言能力说的批评
第一,乔姆斯基的理论是思辨的产物。人脑中是否存在一个如乔姆斯基所说的那种由语言普遍特征和先天的语言评价能力构成的LAD,是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
第二,过于低估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
第三,史莱辛格对儿童生来具有LAD这种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提出了反证
第四,先天语言能力说非常强调儿童本身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既然人类生来就拥有一套现成的、可以规定本民族语言如何理解和产生的普遍语法规则系统,就无需儿童本身再作什么探索和发现了
2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二、 自然成熟说
(一) 语言能力的先天性
1967年,勒纳伯格,《语言的生物学基础》:
这种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出现了;
它的出现不是主观决定的;
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原因激发的;
获得这种行为往往存在“关键期”;
直接教授和反复训练对这种行为的获得影响甚小;
它的发展具有阶段性,通常与年龄和其他方面有关
2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二) 语言能力的自然成熟
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一种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能显露,儿童的语言也就逐渐发展成熟
(三)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勒纳伯格认为,语言既然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关键期,约从2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11—12岁)为止 :
发育时期,语言能力受大脑右半球支配
在成长过程中,语言能力要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即大脑的侧化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3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一、 皮亚杰的认知说
(一) 认知说的基本观点
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它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
3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二) 对认知说的批评
这种学说由于不是专门为解决儿童语言获得提出的,要真正弄清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与语言结构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关于这两种发展是否平行,也还缺乏足够的证据
过分强调认知这一个因素,未免太片面
认知说只强调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乃至否定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3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二、 规则学习说和社会交往说
(一) 规则学习说
儿童具有一种理解母语的先天处理机制,但是,这种机制主要是一种学习和评价的能力,而不具有如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普遍特征
对规则的归纳,凭借的是工具性的条件反射,是刺激—概括的学习过程,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
它强调儿童的语言学习有先天能力的存在。
3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二) 社会交往说
布鲁纳、贝茨等学者的理论主张
他们认为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的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
社会交往几乎可以看作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第四节
全语言理论
4
第四节 全语言理论
全语言教育,也称之为整体语言教育,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教育哲学,
提出了涵盖学习、语言、课程、教师和教学等方面的较为系统的见解
4
第四节 全语言理论
(一)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体性的学习
强调语言教学应从整体着手,听、说、读、写应同时教。语言中的音、部首、字、词、片语、子句和句子都是语言的片段,而片段的综合永远不等于整体
(二) 儿童的语言学习应当回归真实世界
语言回归真实世界,将传统的教科书、作业本束之高阁,让儿童通过读写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学习阅读和书写
4
第四节 全语言理论
(三) 儿童的语言学习应与其他领域的学习融合在一起
在语言学习中应运用艺术、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或者将语言学习整合到主题单元中来进行,这些主题单元可围绕多领域来选择
(四)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
语言的出发点是儿童本位,全语言认为应让儿童拥有学习语言的主动权,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角,拥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本章练习题
试归纳不同学派有关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
试述儿童语言获得关键期理论对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