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课件(共37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课件(共37张PPT)《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三章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
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研究表明,4、5岁儿童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6岁儿童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7、8岁儿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出现了“逻辑上的慢动作”。8、9岁的儿童一眼就能看到部分和整体上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当客体同时具有色与形两维特征时,儿童是先感知色还是先感知形,还是同时感知色与形?
苏联柳布林斯卡娅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色与形的感知或抽象并不随年龄而变化,而主要是依实验条件和对象性质来决定。
卡兹、古纳夫等认为:色形抽象有不同年龄阶段,但阶段的划分有差异。
色形感知的研究-古纳夫
我国的研究
研究结论
3岁前是形状抽象占优势;后转入颜色抽象占优势(4、5岁是高峰);6岁后形状抽象又占优势。
总体上说,幼儿色、形抽象发展有三个阶段:3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这一结论表明儿童的色形抽象或感知受到发展成熟的影响,有年龄特征,但并不排除个体经验影响,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
三、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由视、听、触和动觉联合活动整合而成的比较复杂的知觉,它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前两种是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后两种是对物体之间关系的知觉)
1、形状知觉—婴儿
范茨及相关的研究: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可以设想,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
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
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形状知觉—幼儿
形状知觉: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时就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研究表明,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由易到难依次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2、大小知觉
对图形大小判断的正确性,须依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如:圆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的判断较容易)
有的研究认为,儿童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发展。
实验证明,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幼儿大小知觉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杨期正等的实验:要求3-6岁幼儿比较常玩的纸鸟的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及一系列面积不等的正方形的大小。结果表明,3岁幼儿一般已能判别图形大小,但完全不能判别不相似的图形的大小,即使到6岁也很困难。
幼儿判别大小能力的发展和教育条件密切相关,可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特别是搭积木等活动培养促进。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儿童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就具有的,还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这是一个有争论的课题。
吉布森和瓦尔克(Gibson & Walk)发明了一种叫“视崖”(visual cliff)的装置,用于探索儿童这种知觉的发展。
吉布森(Gibson)和瓦尔克(Walk)设计了一个十分有名的“视崖”实验。结果表明,婴儿早已有了深度知觉,但不能断定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在六个月之内学会的。
“视崖”实验
36名6.5-14个月的婴儿中有27名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表明婴儿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可能是把悬崖作为一种好奇的刺激来辨认,而不是害怕。而9个月的婴儿心率加快,因为经验使他们产生了害怕的情绪。
经验对距离知觉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孩子开始学爬行的年龄,影响深度知觉的发展。10-13个月才开始爬行的婴儿,其深度知觉与正常的7-9个月的婴儿相似,因为他们积累的经验过少。
4、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西、南、北的知觉。
我国一些实验材料表明: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完全发展。
朱智贤的研究
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第二阶段(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第三阶段(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从具体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需经历较长的时间。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地知觉方位,特别要注意因方位知觉困难造成的学习上的错误。
训练能促进幼儿方位知觉能力的提高。
四、时间知觉
时间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比空间更为抽象,要借助于媒介物才能认识。如自然界周期性的变化,人的生理变化,钟表等。
时间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时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可以说是人生最早的时间知觉的表现。
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今天、明天、昨天。
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后天。
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估计一分钟时间的平均数:
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11.5” 24.8” 31.1”
在皮亚杰实验研究中,4.5-5岁的儿童还不能把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分开来;5-6.5岁儿童开始把时间次序和空间次序分开,但仍不完全;7-8.5岁儿童才最后把时间和空间关系分开。
黄希庭的研究:
5岁儿童还分不清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6岁儿童已开始把时空关系分开,但很不完全,7岁儿童已基本上把时空关系区分开来,8-9岁时不仅能把时空关系区分开来,还能较准确地再现时距。
7岁可能是儿童时间观念发生质变的阶段。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如: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五、跨通道知觉--整合单通道的感觉输入
将来自不同通道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而不是将景象、声音和触摸感觉彼此独立地体验。
不少研究者(包括皮亚杰)认为,婴儿出生时各主要感觉通道是完全不协调的,只有通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经验,才逐渐学会把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联系起来。
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婴儿出生时已拥有跨感觉通道知觉能力,至少他们拥有某种能迅速通过经验获得这种能力的先天倾向。现有证据似乎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这些证据主要涉及三方面:即视觉-听觉、视觉-触觉和视觉-身体运动的跨通道整合。
应用:学习失能问题
①视觉-空间知觉障碍
儿童的视力检查正常,但辨别形状却有困难。例如,难以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识别图形和汉字,分不清字的反转或倒转,典型表现为上与下、6与9、d与b等分辨不清;有时单独一个字能认识,放在句子中就难以辨认。儿童的空间定位能力也较差,不易分清左与右。由于这种视觉-空间知觉障碍, 明显影响了儿童的识字和阅读能力。
六、感知--运动结合
莱布尼兹于17世纪首先使用了统觉(appercption)这一术语,认为统觉是对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或反思,即自我意识。康德认为,统觉是人的一种先验的综合统一认识能力,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要靠统觉的综合统一来实现。不少幼儿园设置了感统训练的内容。
感统统合训练简介:
幼儿的学习, 主要通过感知和操作来完成。这种学习十分自然, 无须经过大脑的复杂加工,因而人们往往忽视它的存在。感觉学习及其操作技能会影响大脑思考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最基础的学习方式。感觉统合智力训练系统,是让2—15岁孩子在玩乐中通过系统的数十种训练器材达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的综合发展,促进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提升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