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课件(共23张PPT)《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课件(共23张PPT)《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点
第二章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婴儿通过对物体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作图式(scheme)。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为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认识周围世界,并逐渐认知到自己与他人(父母亲)、自己与物体的不同。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显著发展特点是儿童的语言得到了飞速发展,他们开始学习并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皮亚杰把这种通过符号进行学习的能力称为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开始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符号表征,但他们的认知活动还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则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四)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这时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得到了心理学家的普遍承认,对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著名的“守恒” 实验揭示了儿童的这一思维特点。
实验者当着儿童的面将两杯同样多的液体中的一杯倒进一个细而长的杯子中,要求儿童说出这时哪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多些时,儿童不能意识到液体是“守恒”的,因此多倾向于回答高杯子中的液体多些。儿童只注意到高杯中的液体比较高,却没有注意到高杯比较细。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守恒实验:处于前运算阶段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液体的守恒概念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对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皮亚杰曾设计了著名的“三山实验”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
在“三山实验”中,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如图所示),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实验任务是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山问题”情景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个有趣的实验是“警察抓小偷”:让儿童坐在一个四方形盘前面(如下图所示),方盘被交叉的“十”字形隔板分为相同大小的四个部分;将一个玩具警察放在四个部分中的任一部分,然后将玩具小偷分别放在四个部分中的每一个部分,并问儿童:警察此时是否可以看见小偷。对35名3岁半到5岁的儿童的实验表明,他们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达到了90%。其原因可能是“警察抓小偷”是儿童比较熟悉而具体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儿童的思维并不是“自我中心”的。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警察抓小偷”实验情景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以下是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三点要义。
一、社会文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
按维果茨基的看法,文化世界既影响成人的行为,也影响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更何况在任何社会里,成人对其新生的下一代,无不刻意扮演社会文化传人的角色,希望他们的下一代接受其社会文化的熏陶。在认知发展上,儿童由外化逐渐转为内化,由初生时的自然人,逐渐变成社会人,成为一个符合当地社会文化要求的成员。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二、认知思维与语言发展有密切关系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察,当儿童面对类似的困难情境时,他的自我中心语言就会加倍增多。这一现象显示儿童借自我中心语言以帮助其思维。因此,维果茨基指出,自我中心语言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 不仅可借此纾解其情绪,而更重要的是能助益其心智发展。
按维果茨基的解释,婴幼儿语言与思想二者独立平行的现象只是短期的。儿童能够支配语言之后,语言与思想就合二为一,而且语言与思想的交互作用成为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三、从实际发展水平延至最近发展区
一般心理学家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一向都是要求儿童解答一些事先标准化了的问题。施测后,按照儿童自己所能解答题目的数量,从而评定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此种传统心理测量方式虽为大家所接受,但并不合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原理。原因是,此种方法只能测量到儿童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而不能据以推知其全部。因此,要想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真相,必须在测量方法上另寻途径。
第三节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
第三节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
认知心理学将人看作信息加工的系统,它以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提取来分析、解释人的心理活动。
一、罗比·卡茨的新皮亚杰主义
卡茨还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能力,一种是“在人类发展中保持不变的能力”,另一种是“人出生时所不具备的潜能”。
第三节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
二、西格勒的变异与选择理论
西格勒用编码与联合过程来解释认知的发展,儿童在运用特征结构的旧原则时也试图寻找新的特征以便对环境作出更精确的反应。这种主张强调了人对环境作用的主动性,也说明了发展的可能性。
西格勒的变异机制框图
第三节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
三、斯腾伯格的成分性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成分有三种基本类型: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每种成分都有各自的功能。
元成分是在对工作进行计划或决策时使用的执行性加工过程。它分为九种:① 认识到需要解决什么任务;② 对完成任务所需的较低序列成分进行选择;③ 对较低序列成分之间的各种联合的策略进行选择;④ 对信息的一个或多个的心理表征与组织形式进行选择;⑤ 成分性资源的定位(各种成分的重要性不同,因而在解决问题时要确定每个成分所占用的时间);⑥ 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监控;⑦ 理解反馈的意义;⑧ 判断如何在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行动;⑨ 建立在反馈基础上的行动。
作 业
请简要概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 请谈谈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谢 谢 聆 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