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认 知 概 述第一节 认知概述一、认知概述据《牛津大辞典》的解释,认知是指通过思维、经验和感知获得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活动或过程。二、 认知领域认知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元认知和社会认知。第一节 认知概述(一) 感知觉1. 感知觉的含义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2. 感知觉的形成感知觉的形成包括三个环节: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和大脑皮质的活动。第一节 认知概述(二) 记忆1. 记忆的含义记忆(memory)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表述,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2. 记忆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第一节 认知概述3. 记忆的分类(1) 根据记忆内容,记忆可被分为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2) 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记忆可被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 根据记忆的意识程度,记忆可被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第一节 认知概述人类记忆的模型第一节 认知概述(三) 思维1. 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象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2. 思维的特点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第一节 认知概述3. 思维的分类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种分类主要是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进行的。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其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逻辑思维:是指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时,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第一节 认知概述(2)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是指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例如,婴幼儿根据他们的经验,认为“果实是可食的植物”、“鸟是会飞的动物”,这些都属于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或曲解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例如,我们说“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是理论思维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第一节 认知概述(3)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例如,警察在嘈杂的人群中能迅速辨别出罪犯,科学家对某些偶然出现的现象提出猜想或假说等。直觉思维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活动。第一节 认知概述(4)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符合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第一节 认知概述(5) 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的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因而称之为常规思维或再造性思维。第一节 认知概述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例如,新的大型工具软件的开发、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等都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既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等。第一节 认知概述(四)想象1、想象(imagination)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 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2、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3、想象的功能4、想象的综合过程(1) 黏合 (2) 夸张 (3) 典型化 (4) 联想第一节 认知概述5、 想象的种类(1) 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例如,人们将天上的浮云想象成各种动物的形象,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由药物(如吸食大麻、迷幻药等)导致的幻觉,都是无意想象。第一节 认知概述(2) 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例如,科学家提出的各种想象模型,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果。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等。第一节 认知概述都叫“爸爸”今天,妈妈带1岁多的欣欣外出散步,欣欣时不时地转动着小脑袋,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当她的小眼睛一看到高大的穿着西装的“叔叔”时,都会喊“爸爸”。有一个叔叔被逗乐了,说:“个个都是爸爸!”欣欣的妈妈只能尴尬地致歉。分析 0—3岁的婴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当欣欣看到穿着西装的“叔叔”时,即在熟悉衣服的刺激下,她会联想到爸爸平时的穿着。这是自由联想,无须意志的努力,属于无意想象的范畴。第一节 认知概述(五) 注意1、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 指向性与集中性。2、注意的分类(1) 不随意注意(2) 随意注意(3) 随意后注意第一节 认知概述(六) 元认知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目标任务、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为外在表现的认知活动过程。1、劳森(Lawson)的元认知模式 劳森的元认知模式第一节 认知概述2、弗拉维尔的元认知模式第一节 认知概述3、布朗(Brown)的元认知模式第一节 认知概述4、帕里斯(Paris)的元认知模式第一节 认知概述5、博尔科夫斯基(Borkowski)的元认知模式第一节 认知概述((七)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社会认知的特征(1) 认知的选择性(2)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3) 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第一节 认知概述3、社会认知的范围(1)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2)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3) 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 当时的情境(3) 认知者本身的特点(4) 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5) 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第一节:认知概述人的表情与面部各有关肌肉群谢 谢 聆 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