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必修四政治统编版统编教材选必三《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第一课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科学精神:明确思维的特征,思维的意义,思维的作用。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逻辑与思维》全书知识框架总论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对思维、逻辑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概括性介绍,也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分论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主要阐述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主要阐述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阐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思维的含义(一)1、人类与思维2、思维的含义3、思维方式的类型与意义知识框架探究与分享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 ?分析:①欣然自喜的原因:河伯认为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②后来望洋兴叹的原因:他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他原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③这种态度的变化原因:是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认识到之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井底之蛙、夏天的虫等由于它们认识的局限,而不能知道感知范围之外的事物。人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亲身经历获得的感性认识,受个体生命时间、精力和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亲身经历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性,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1.人类与思维(一)思维的含义(1)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人,论力气比不上野牛大象;论奔跑比不上羚羊斑马;论攀登比不上敏捷的猿猴……然而,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2)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思维,就像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在思维。特别提醒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社会实践,动物没有思维。例如: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接水灭火。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在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却束手无策了。探究与分享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土耳其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与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决定录用A。思考: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相同条件下,为什么A比B好?(1)“过了一会”:说明两人并不能立即说出对方所戴帽子。但已知商人带的红色帽子,所有还剩一顶红色和三顶黑色帽子。A先想到,如果他戴的红色帽子,则只剩下黑色帽子,所以B能立即说出他自己戴的黑色。但是B说不出来,所以只有一种可能,两人都戴的黑色帽子。(2)由于只有两顶红帽子,而A、B双方不仅能看到商人而且能看到对方所戴的帽子,两人面对的条件完全相同,因此,谁能更快说出正确答案,说明谁的思维敏捷,推理能力更强,谁的表现也就更好。(一)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含义(1)广义的思维:意识意识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2)狭义的思维:理性认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狭义思维《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即理性认识)看到帽子是什么颜色A对帽子颜色的推理过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 别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回顾】: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特别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判断:感性认识 OR 理性认识(1)当我们接触到火苗,第一反应是烫。(2)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想,不能碰火,碰火会烫伤自己,我们要合理利用火,辩证的看待火。(1)当苹果砸中我们,首先会感觉到疼。(2)当我们冷静下来,会想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经过探究会发现,苹果会落地时因为万有引力。练一练: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天只不治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这里的“思想” ( )A.是与意识同义的广义思维B.是与理性认识同义的推理能力C.是指人们认识的高级阶段D.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解析】材料中“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这里的“思想”是与意识同义的广义思维,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广义思维,而广义思维未必是理性认识,B错误。广义思维未必是人们认识的高级阶段,C错误。 广义思维未必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D错误。A探究与分享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更需要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认识“大变局”,把握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习近平思考:概括上述语言总结了哪些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有何重要意义?(一)思维的含义3.思维的方式的类型与意义(1)类型: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2)意义: 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战略思维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历史思维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系统思维 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创新思维 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法治思维 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底线思维 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能力思考:以下描述属于哪种思维方式?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规律、指导现实工作。承认、分析、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思维的特征(二)1、思维具有差异性2、思维的共同特征3、实践与思维的关系知识框架(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具有差异性(1)思维具有个体差异性(P3):A、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B、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针对同样的认识对象,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认识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C、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在一列火车的一个车厢里有3个人,他们分别是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种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日本人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思考:为什么对于同一种鱼,中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探究与分享两个分别以3×10千米/秒和5×1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的物体,人们很难凭感官直接感知其速度上的差别。然而,人们依据科学知识却能够理解这样的问题,假设有星际飞船以5×10千米/秒的速度飞向某一遥远星球,它的速度比光速慢了多少 思考:人们依据科学知识能理解光速,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1)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就能推知人类进化的规律。(2)内科医生能通过听诊、化验、切脉、量体温、量血压以及利用各种医疗器械,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3)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变化。(4)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5)人们通过“蚂蚁搬家,蛇过道”推测出明天要下雨。间接性(二)思维的特征2.思维的共同特征(1)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不同于感觉,强调由已知—未知;感性—理性)②原因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①含义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正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补充)③作用④启示: a.多积累知识和经验。 b.加强记忆能力。关键词:见…而知…;通过…推断出…; 计划;预测;揭示出探究与分享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树,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针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绿.....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概括性树具有多样化的个别特征,从中揭示出一切树的共同属性是“木本植物”。在认识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中,思维具有舍弃认识对象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其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反映出思维具有概括性。(二)思维的特征2.思维的共同特征(2)思维具有概括性(舍去现象,把握本质;强调由具体——抽象)①含义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②作用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关键词: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概括出(温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谁寓于谁之中?)(二)思维的特征2.思维的共同特征(3)思维具有能动性(双重性)——再加工、再创造①含义: 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②表现: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认识对象思维能动的加工理性认识(正确和错误之分)感性认识材料猜猜他(她)是谁?说一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幅图案会被解读出多种含义?图中既有少女的形象,也有老妪的形象。关键词: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知识整合】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特征 间接性(强调由已知—未知;感性—理性) 概括性(强调由具体——抽象,即总结) 能动性(强调再加工,再创造)含义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2)每次看到"月晕”就会刮风,看见石础“潮湿”就会下雨,于是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3)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练一练(二)思维的特征3.实践与思维的关系(1)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2)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实践产生认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错误的认识实践阻碍反作用于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毛泽东思考:结合这段名言,谈谈如何理解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比较思维、实践、认识、真理的特征比较 特征思维实践认识真理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具有三个共同特征:1.间接性;2.概括性;3.能动性。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1.客观物质性;2.主观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三个特点:1.反复性;2.无限性;3.上升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具有三个属性(特点):1.客观性;2.条件性;3.具体性。归纳总结课堂小结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思维的含义思维的特征人类与思维思维的含义思维具有差异性思维的共同特征广义和狭义之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思维的方式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意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维和实践的关系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间接性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概括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