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写作共同体】传承与发展作文题目“墨子号”里有“小孔成像”的基因,飘过秦砖汉瓦的雪也飘过现代高楼,话剧《骆驼祥子》改编于老舍的经典名著,模仿人类智能出现了AI……有人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也有人说:“守正不守旧,遵古不复古”。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不得出现包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题目解读:本次作文审题是围绕“传承与发展”主题来展开的,考察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对“传承和发展”辩证关系的理解,即在传承中看发展,在发展中看传承;在肯定一方的同时,偏于一方去写,如传承中的发展,发展中的传承等话题,也是可以的。但是固执一方,割裂二者之关系,一味写“传承”或“发展”,属偏题,应引起注意。优秀习作01以守正为基,行创新之道守正,创新,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常常于守正和创新之间举棋不定,都觉得二者只能相互对立,其实不然,我们身上流着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我们的灵魂却是现代。也因此,我们应以守正为基,行创新之道。风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怀,守正显志,坚守方能不堕青云之志。诚然,无古不成今,我们今日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从祖辈那里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对于中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需坚守。“任尔平转星移,我自归然不动”故宫钟表修复师很好诠释了这一观点,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的钟表修复,于小小的钟表上十年磨剑,始终如一,一句诺言,便许下了一生。这便是大国工匠,择一事而忠一生。变则通,不变则板,变则活,不变则腐。创新显活,创新方能激发发展新活力。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这一物质,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他之前仍有两位科学家发现了氧气,但他们盲目推崇当时科学界所流行的”燃素学说”,都未能作出重大成就。但拉瓦锡对其提出质疑,经过他的不懈探索,终于创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再观今日中国,能上九天搅月,能下五洋捉鳖,能架跨海长虹,能圆航空之梦,可以说中国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也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有以守正为基,行创新之道,方可令国家繁荣,文明昌盛。如今发展越来越迅速,我们若一味创新,就会在创新的浪潮中迷失;若一味守正,便会在守正的泥沼中深深陷入。所以,无论是守正还是创新,我们都不可忘。同时,我国的许多传统行业开始与科技联系,许多新兴产业也有了”文创”这一说法,若能长此以往,则国家复兴可计日而待也。千山暮雪,海棠依旧,吾辈青年当以守正为基,行创新之道,方可追寻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教师评语:本文围绕守正和创新进行论证。先论述守正的重要性:守正显志,坚守不坠青云之志。接着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显活,创新激发发展新活力。最后,两者结合:唯有以守正为基,行创新之道,方可令国家繁荣,文明昌盛。全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语言文雅而又不失气势,有一定的思辨性。02以守鉴古,以古创新常言道:“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此诚真理。“墨子号”的熠熠光辉来源于几千年前的“小孔成像”原理,冬奥会中的“折柳送情”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柳”的怀念深意。故,我认为:只有守住前辈积淀的文化基因,并加以创新完善,才能开辟出明日光明的道路。以守鉴古,根植传统,方能汲取营养,有所积蓄。古语有云:“根本固者,华实并茂。”语出了根本的重要性,只有根固,植物才能繁荣不败。文化亦如是也。苏轼千古流传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鉴了李白的“青天明月有几时”;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乃是巧用典故,以古讽今,充满意韵。由此观之,文明要有所建树,必要根植于传统的沃土,不断汲取养分。否则,中华传统文化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湮没,历史的天空则会黯然无光。以古创新,溯本求源,通变千古,方能有所发展,不被淘汰。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创新之浆,方能行稳致远,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思想,便是由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思想创新转变而成。若没有这种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何来如今的辉煌?“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敦煌文化事业建设者樊锦诗,独创一家,以“数字敦煌”支撑敦煌文化的发展,使其成为历史上再度辉煌的精神家园。诚然,溯古求源,以新应变,方能于新中求稳,于稳中求进,丰富文明的意蕴,助力世界之发展。青年之志,当以尊古创新兼得,使尊古不沦落为守旧,使创新绽放异样的光彩。在文化学习中,我们要深入了解文化,并加以转化,使其经久不衰。在逆境困局中,我们更要汲取前人的经验,并适当转化思维,打破心灵的桎梏,健康成长。“少年心事当拏云”,让我们以守鉴古,以古创新。让守古之路上遍种创新之花。以创新之缰牵引传统的快马,飞驰出属于我们的理想人生!教师评语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立意精准,逻辑清晰。文章紧扣材料,开宗明义亮观点,明确“鉴古成今”和“守旧创新”的关系。中间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条分缕析,论证有力。从古到今,从个人到国家,从文学到现实,该生有着较为丰沛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阅读视野。同时文章语言凝练又不乏生动,沉稳中又饱含着激情。可对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鉴。03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泱泱华夏,孕育出璀璨耀眼的中华文明。从“百家争鸣”起,思想的禁锢被一把火烧去,扑面而来的是浴火重生的百家文明。儿时不懂这些学派的繁杂思想,只晓得"非黑即白"。是祖父教育我何为“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回忆披着下午三点半的阳光,将影子拉得糊模糊而漫长,我坐在祖父身边,看着他手中书页上跳动的光点。突然想到老师提起的一个名词“儒家学派”。于是我憋不住好奇,拉拉祖父的衣袖问道:“祖父,什么是儒家学派呀?”祖父的脸上浮现出惊讶,但仍然缓缓解释道:“儒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很多读书人都以它为信仰。”我听懂了“最重要”这个字眼。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最最好的思想,愈加对儒学感兴趣。后来稍大一些,再次遇到儒学是通过鲁迅先生。祖父让我读了许多鲁迅的作品,每当他戴着老花镜对着阳光读一些杂文时,总因里头的一腔热血和一针见血的批判而激动不已。我尚不懂旧时代的悲哀,只是记住了祖父朗涌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大气。望着祖父给我讲解时那清明的眼睛,微微颤抖的手,我又抓住了一个关键词:批判儒学。我心中的不解像煮沸了的水,不停地往外冒着气泡。我认真读了几篇鲁迅的杂文,然后问祖父:“儒学不是传统文化么?为什么这样优秀的文化会害了这么多人呢?”祖父叹息一声,放为下手中的茶,却是告诉我文字的变迁。原来文字刻在龟壳上,后来是羊皮、丝绸,最后是纸。”他摸摸我的头,继续说:“文字、书籍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留传至今是因它的精华,而后人也在不断去其糟粕。学说也是一样的,传统学说是中华文化的根,但只有不断批判修正,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要传承,一代又一代。”每当接触文学,我总会忆起这段话,它告诉我黑和白之间仍有交融,中华文化是骨子里的根,但只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才能使之成为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阳光又洒在我的脸上,这一次,我真正懂得了文化的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