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生物与环境学案(黑龙江、吉林专用)(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生物与环境学案(黑龙江、吉林专用)(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生物与环境(黑龙江、吉林专用)
专题概览 题型分析 (讲透) 1.种群和群落 2.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重在理解 (梳理知识) 2.习题演练 (典例练习) 精选黑吉辽模拟题
模拟预测 (练透) 2024年黑龙江、吉林二省正式开启新高考模式,题难已成必然,精选模拟习题,加深深度、拓宽广度。
一、种群和群落
1.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点主要有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等,试题常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察理解及综合分析能力。
提醒: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试题常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察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提醒:
(1)λ≠增长率
λ指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根据 Nt=N0λ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而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
捞量。
②种群数量达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捕捞量。
3.群落的空间结构
试题常以具体实例为情景,以曲线或表格为信息载体来考察。
提醒: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
(2)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这里的竹子属于同一个种群。而群落垂直结构中不同层次的生物为不同物种。
(3)垂直分布≠垂直结构。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
(4)草坪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4.“三看法”快速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命题常以具体实例为情境,考察群落演替相关知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5.与调查有关的几种方法
调查方法 实例(及主要操作方法) 必知要点
种群密度
的调查 逐个计数法 大象、狮子等 逐个计数
样方法 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边线上的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
个体;取多样方数据的平均值
标记重
捕法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捕获井 标记(数量为N1) →重捕并计数(捕获数为N2、其中标记个体数为N3) 设种群数量为N,则有N 1: N =N0 : N2,种群密度= N / 调查面积
黑光灯
诱捕法 某些超光性昆虫 一
抽样检
测法 调查单细胞生物的种样密度 重复取样并计算平均
生物类群
丰富度的
调查 取样器
取样法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拨开表层土上的落叶后用自制取样器取样 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目测估
计法、记名计算法
样方法 植物类群;从较小样方开始,不断扩大样方面
积直到植物种类数基本不再增加
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
试题常结合新情境,以某一生态系统为背景,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考察,侧重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察。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数学模型)
说明:两个去向:同化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
说明:三个去向: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分解者分解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说明:四个去向:同化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A)+未利用(B)+分解者的分解量(C)+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D)
3.巧辩碳循环模式图中的成分
(1)常考图示
(2)突破方法
1.看双箭头:双箭头一方为生产者,另一方为大气中CO2库
2.看多箭头:图示各个环节均有箭头指来,则被指向方为大气中CO2库
3.看生产者:消费者及其指向:生产者指向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均指向分解者
4.生态系统中的三类信息,三种作用及两个应用
5.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2024·黑龙江·二模)吉林省秋梨沟国家湿地公园是由牡丹江上游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防洪堤等区域。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湿地核心区植物盖度(单位:%) 近水缓冲区植物盖度(单位:%)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鼠李 3.11 2.95 3.02 5.79 2.46 2.85 3.14 8.51 4.83 5.91
香蒲 11.79 0.09 0.11 5.21 1.01 6.71 3.05 3.08 4.77 3.59
芦苇 65.16 58.76 67.92 59.86 70.24 47.26 41.75 46.33 43.90 50.23
水杨树 10.05 29.83 24.77 30.38 23.29 0 0 0 0 0
(1)由表可知,湿地核心区的优势植物为 。该植物长势高低错落,在该湿地的分布 (能/不能)体现该湿地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2)当枯水期来临后,该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灌木代替,发生代替的原因是 。
(3)防洪堤的修建对该地区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4)该湿地公园对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答案】(1) 芦苇 不能
(2) 次生演替 芦苇比草本植物高大,在竞争阳光中占优势
(3)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4)间接价值
【分析】群落演替的一般趋势是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详解】(1)由表可知,湿地核心区不同样方中芦苇的数量均显著多于其它生物,故优势植物为芦苇。该植物为一种生物,没有垂直结构,故其长势高低错落,在该湿地的分布不能体现该湿地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2)当枯水期来临后,该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由于灌木比草本高大,在争夺光照的竞争中具有优势,即可获得更多的光照用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生长更快,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灌木代替。
(3)防洪堤的修建可影响泥沙沉积面积的继续增加,可影响湿地植被的分布,因此防洪堤的修建可改变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4)湿地公园能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如果①、②、③代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的同化量,③代表的能量最多是①的 。
(2)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生态系统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a,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b,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约为 个。在统计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采用了记名计算法。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 的物种。
(3)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若图示模型为森林生态系统,从循环因果的角度分析,请构建概念模型:解释食虫鸟导致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注: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为了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基因库外,还可建立
(答出2点即可)。
【答案】(1) 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4%
(2) bS/a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
(4)种子库、精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分析】分解者的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记重捕法);计算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详解】(1)分析图可知,A代表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能量传递效率最多按20%计算,假设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J,那么肉食性动物最多获得0.04J,③代表的能量最多是①的0.04倍。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a,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b,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约为bS/a个。在统计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采用了记名计算法。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3)食虫鸟增加,害虫数量会减少,食虫鸟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减少,导致食虫鸟减少;食虫鸟减少,导致害虫增加;从循环因果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见答案
(4)为了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基因库外,还可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3.(2024·吉林·三模)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随意排放,使很多河流的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发展生态工程可以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治理和恢复,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回答:
(1)河流水质恶化,即使限制工业废水排放,也没有恢复,说明该生态系统 稳定性遭到破坏。河流中草食性鱼类的粪便、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利用机械除藻、太阳能补充溶解氧,是利用生态工程 原理治理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移种桎梏等可以防止人畜进入,干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值。
(3)河流的生态治理和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 会趋向相对稳定, 还能够有效降低流行病害的发生
率。试从生态系统稳定性角度分析流行病害的发生率有效降低的原因 。
(4)环境改善后,春季回归的水鸟增多,若要从食物角度计算该区域这季节的水鸟甲的环境容纳量,需调查哪些信息? 。
【答案】(1) 抵抗力和恢复力(或恢复力) 一
(2) 自生 间接
(3) 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增加, 使营养结构复杂, 抵抗力稳定性增加,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率。
(4)水鸟甲的食物类型、每只鸟在该季节的食物消耗量、该季节鸟的食物总产量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能量流动过程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详解】(1)河流水质恶化,即使限制工业废水排放,也没有恢复,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水质恶化,所以抵抗力稳定性遭到破坏)和恢复力稳定性(没有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均遭到破坏。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河流中草食性鱼类的粪便、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草)同化的能量。
(2)利用机械除藻、太阳能补充溶解氧,强调生态系统组分自生的作用,是利用生态工程自生原理。移种桎梏等可以防止人畜进入,干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河流的生态治理和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趋向相对稳定。在修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增加,使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率。
(4)从食物角度分析,水鸟甲的食物类型、每只鸟在该季节的食物消耗量、该季节鸟的食物总产量等资源情况,均会影响水鸟甲的环境容纳量,可以调查上述信息。
4.(2024·辽宁锦州·一模)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如图1所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在群落交错区的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的增大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判断群落交错区是否达到生态平衡,需要判断其是否具有结构平衡、 平衡和 平衡的特征。
(2)若利用鸟鸣声调查森林某种鸟的种群密度时,主要运用了 的原理。若利用红外线技术调查森林中昼伏夜出且善于攀援的灵长类动物的种群密度,还需使用的辅助技术或手段主要有 。
(3)在图1的草地和矮林—草地交错区存在某种害虫,两群落均会遭受害虫的损害,但矮林—草原交错区受到的损害小于草地受到的。结合题中信息,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4)鹌鹑放养过程中利用了边缘效应。图2中的圆圈处为放养鹌鹑的群落交错区,养殖人员通过增加边缘的长度、交错区面积的方法来提高鹌鹑的产量和质量,这样的养殖方法可以为鹌鹑的养殖提供更多的 。
(5)在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各自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欲研究群落交错区两个动物种群的生态位是否有重叠,可以研究两个种群的 (至少答出2点)等。
【答案】(1) 功能 收支
(2) 每只鸟鸣叫声的稳定性和不同鸟之间鸣叫声的差异性 无人机、面部成像技术
(3)由于矮林—草原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多于草地的,其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害虫损害的能力更强
(4)食物和活动场所(栖息条件)
(5)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的状态,这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以及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第二,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第三,收支平衡。因此要判断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否达到生态平衡,需要判断其是否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
(2)若利用鸟鸣声调查某种候鸟的种群密度的时,主要运用了鸟类鸣叫声的特异性设计的,即根据每只鸟鸣叫声的稳定性和不同鸟之间鸣叫声的差异性原理设计的。若利用红外线技术调查某山区昼伏夜出且善于攀援的灵长类动物的种群密度,还需使用的技术或手段主要有无人机、面部成像技术等,这样可以实现在无干扰的条件下对动物的自然调查。
(3)由于矮林—草原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多于草地的,其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害虫损害的能力更强,所以矮林—草原交错区受到的损害小于草地受到的。
(4)“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5)若要研究生物的生态位则需要研究种群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5.(2024·辽宁·二模)辽河是辽宁的母亲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导致辽河出现河湖萎缩、湿地退化等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辽宁省创建辽河国家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提出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全面提升辽河干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辽河流域河口型滩区主要指辽河一级支流的汇合口滩地,此类滩区除存在沙化及生物多样性低的特点外,还受到支流水污染的影响。采用多种可以降低支流水污染的河口水生植物及固滩植物适量栽植的措施,可以改善河口生态环境,其研究剖面如图所示。
(1)河口型滩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治理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较高”或“较低”),原因是 。
(2)根据题干分析河口型滩区治理过程中采用植物栽植的措施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支流口单侧湿地中从土埂到芦苇丛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 结构,若要研究该人工湿地中水葱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 。
(3)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和修复后,该滩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每年春季,数量巨大的迁徙水鸟在该区域停歇、觅食,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 变化。
【答案】(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较低 治理前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2) 自生、协调 水平 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季节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依据题干可知,治理前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所以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2)依据题干治理过程中采用多种可以降低支流水污染的河口水生植物及固滩植物适量栽植的措施,体现了生态工程中自生、协调的原理;从土埂到芦苇丛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研究水葱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和修复后,该滩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每年春季,数量巨大的迁徙水鸟在该区域停歇、觅食,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1.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动植物种类丰富。某湖泊湿地中植物有挺水植物(芦苇为主)、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黑藻、苦草、菹草等),还有大量的浮游藻类。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中的各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这是不同物种间、生物与 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受周围工厂排污和生活污水的影响,导致该湖泊水质变差,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河蚬能通过滤取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使水质变清;科研人员设计了不同河蚬密度的实验以研究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改善效果,结果如图甲所示(注:TN、TP分别表示水体总氮和总磷量)。
①据此可说明 。
②调查发现,在水质较差、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沉水植物较少。科研人员通过进一步实验以探究不同河蚬密度对沉水植物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乙。
由以上实验可推测,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改善的作用机理是 。
【答案】(1)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2) 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且随河蚬密度增大,效果越明显 河蚬通过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吸收更多的N、P等无机盐,进而消除水体富营养化
【分析】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1)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湖泊中的各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这是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河蚬密度(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对照组),因变量为TN、TP的含量,由图甲可知,随河蚬密度增大,TN、TP的含量降低,由此说明,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且随河蚬密度增大,效果越明显。②由图乙可知,随河蚬密度的增大,引起沉水植物数量逐渐增加,这是因为河蚬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改善了水质,水下光照强度增强,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河蚬可以通过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吸收更多的N、P等无机盐,进而消除水体富营养化。
2.我国南方在5月初到10月下旬这期间种植早稻和晚稻两季,其余时间是不种植农作物的冬闲期。科研人员为提高双季稻产量及稻田的经济产出,在冬闲期的稻田中分别种植紫云英(是一种豆科植物,根系中有大量固氮菌存在)和油菜,紫云英全株翻耕、油菜收获籽粒后的秸秆切碎方式来还田处理。图1是在早、晚稻成熟期对土壤取样,并在实验室测得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碳能力的相对值,图2是晚稻收获后测得的土壤有机碳总量,表格是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水稻产量(单位:kg·hm-2)。请回答:
稻季 早稻 晚稻
紫云英 8230 8160
油菜 8035 7880
对照 7875 7745
(1)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土壤微生物可属于 。紫云英与固氮菌是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是指 。
(2)本研究的“对照”组的处理措施是 。
(3)图2结果表明,种植紫云英的比种植油菜的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高,从微生物分解能力和还田方式上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综合上述图表,种植油菜与种植紫云英的土壤中都有较多的有机碳积累,但冬闲期种植紫云英比种植油菜更有利于水稻增产,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答案】(1) 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在冬闲期稻田中不种植任何作物
(3) 种植紫云英和油菜的稻田中微生物分解能力相当,紫云英全株还田输入土壤的有机物会更多 种植紫的云英的模式能为植物提供可以吸收利用的N,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或种植油菜的土壤中N供应不足)
【分析】根据图1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早稻和晚稻田种植油菜和紫云英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碳的能力都增强了,且在早稻田里种植紫云英比种植油菜增加得更多;
根据图2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种植紫云英和油菜的土壤中土壤总有机碳都增加了,且种植紫云英的土壤增加更明显;
根据表格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种植油菜和紫云英的田里,早稻的产量都增加了,且在种植紫云英的田里增加更多;在种植紫云英的田里晚稻的产量也增加了,但是在种植油菜的田里,晚稻的产量下降了。
【详解】(1)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大多数土壤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土壤微生物还可能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和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
互利共生是群落水平的种间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该实验是在冬闲期稻田中种植紫云英和油菜,根据对照性原则,则对照实验应该在冬闲期稻田中不种植任何作物。
(3)图2结果表明,种植紫云英的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比较高,结合图1分析,微生物对种植紫云英和油菜的稻田分解能力相当,但还田还方式上,紫云英是“全株”,油菜是收获籽粒后“秸秆”,其最可能的原因是紫云英全株还田输入土壤的有机物多。
根据图2和表格可知,种植油菜的土壤中有较多的有机碳积累,但该模式下晚稻增产效果不明显,再结合
题干信息“紫云英是一种豆科植物,根系中有大量固氮菌存在”可知,可能的原因是种植紫云英的模式能为植物提供可以吸收利用的N,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或种植油菜的土壤中N供应不足)。
3.某人工池塘中生长着各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中的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2)若人工池塘养了一年鱼,在池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根据所捕获鱼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则该池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条。
(3)此池塘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玻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为了研究池塘挺水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能力,科研人员取池塘泥,将芦苇,破蓬、柽柳分别栽种其中进行培养,测定不同部位的富集系数(反映该部位污染物的平衡浓度与池塘泥中该污染物浓度的比值)和迁移系数(反映挺水植物从池塘泥中吸收重金属的能力),结果如表。
挺水植物 地上部分富集系数 迁移系数
芦苇 0.33 0.79
破蓬 0.21 0.21
柽柳 0.22 0.33
研究者认为芦苇是最适合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物种,其判断依据是 。
【答案】(1) 生产者 将太阳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
(3) 水平 芦苇地上部分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最强且迁移系数最大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个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详解】(1)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生产者,能将太阳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鱼糖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且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因此假设该池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x,则有1000/x=950/(x 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视始教量为2×104条。
(3)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柳等,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根据表格分析可知,芦苇地上部分富集系数高,即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于其他两种植物,芦苇的迁移系数也最高,说明芦苇是最适合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物种。
4.毗邻草地的树林中生活着多种鸟类,它们频繁在草地上和树林间啄食昆虫。红尾鸲通常喜欢在疏林和缓坡活动,鹟则更喜欢密林和陡坡,它们共同的天敌是蛇和猛禽。近年来猛禽数量急剧减少,红尾鸲和鹟进入毗邻草地觅食的频次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尾鸲和鹟在活动空间上不同,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这种分布方式有利于提高对的 利用。
(2)为探究猛禽数量的减少对红尾鸲和鹟行为的影响,科研人员分别在树林和草地播放猛禽鸣叫声,并测定了实验前后48小时内红尾鸲和鹟与声源间的距离变化如下图1,结果表明猛禽能影响红尾鸲和鹟的分布,判断的依据是 。进一步分析红尾鸲和鹟的食物组成,结果如下图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红尾鸲和鹟从树林进入草地频次增加的可能原因有 。
(3)红尾鸲和鹟更多进入草地觅食 (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演替。
(4)珍稀猛禽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只能采用逐个计数法而不采用标记重捕法,其原因可能是 。
【答案】(1) 水平 资源和空间
(2)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草地和树林均远离声源 猛禽数量减少,草地上获得的食物中可消化能量和蛋白质多
(3)不属于
(4)密度太小,偶然性大(标记重捕难免会对该种生物造成一定的伤害)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率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2)水平结构:生物的水平分布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在水平上往往呈现镶嵌分布。
【详解】(1)红尾鸲通常喜欢在疏林和缓坡活动,鹟则更喜欢密林和陡坡,二者在活动空间上不同,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分布方式有利于提高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
(2)根据图1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红尾鸲和鹟在草地和树林均远离声源,说明猛禽能影响红尾鸲和鹟的分布。
分析图2可知,草地上获得的食物中可消化能量和蛋白质多,可说明红尾鸲和鹟从树林进入草地频次增加的可能原因有猛禽数量减少,草地上获得的食物中可消化能量和蛋白质多。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红尾鸲和鹟更多进入草地觅食没有改变群落的优势种和群落的外貌,不属于群落演替。
(4)珍稀猛禽数量少,而且使用标记重捕难免会对该种生物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5.重庆的茶叶品种众多,有老荫茶、巴南银针、重庆沱茶、永川秀芽、涪陵白茶等。蜘蛛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科研团队在不同类型的茶园中对蜘蛛个体数及该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管理 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 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4次 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
蜘蛛个体数 1615 982 601
物种数 57 48 34
丰富度指数 7.72 6.83 5.22
(1)调查蜘蛛个体数的方法是 ,统计茶园中物种数的两种方法是 。
(2)蜘蛛捕食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茶二叉蚜和黑刺粉虱等茶树害虫。蜘蛛捕食茶树害虫后,被捕食的害虫体内有机物的能量去向是 。
(3)根据研究结果,从管理茶园的角度分析,有机茶园中蜘蛛个体数最高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2点)。研究发现,有机茶园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积累,土壤腐殖质的质量下降,试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
(4)普通茶园属于过度开发茶园,周边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形成单一茶园。普通茶园对农药的依赖性大,综合调查数据,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角度推测原因是 。
【答案】(1) 样方法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被蜘蛛同化、流向分解者
(3) 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所以蜘蛛的食物来源多且不会被除草剂毒杀;采茶次数少,茶园为蜘蛛提
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有机茶园的土壤中微生物少
(4)普通茶园中蜘蛛密度小,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容易造成茶树害虫大量繁殖。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详解】(1)蜘蛛个体较小,活动力较弱,活动范围小,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其种群密度的调查,统计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有是记名计算法(适用于数量少、体积大的动物)或目测估计法(适用于体积小、数量多的动物)。
(2)分析题意可知,蜘蛛捕食茶树害虫,属于次级消费者,害虫被捕食后,其体内的能量部分被蜘蛛同化、未被同化的部分能量随蜘蛛粪便流向分解者。
(3)有机茶园植物相对繁盛,不喷洒除草剂,故蜘蛛的食物来源多且不会被除草剂毒杀,有机茶园每年采茶1次,对茶园生物的影响小,茶树为蜘蛛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因而有机茶园中蜘蛛个体数最高。土壤有机物积累,腐殖质的质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有机茶园中土壤微生物含量减少,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减弱。
(4)由表格数据可知,普通茶园植被较少,茶园管理稍粗放,滥施化学农药,蜘蛛数均为最少,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容易造成茶树害虫大量繁殖,故普通茶园对农药的依赖性大。
6.科学家发现一生态系统遭到某外来物种入侵,随即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甲,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乙[注: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 a)]。请回答:
(1)丰富度是指 ,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 。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 关系,由此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3)研究发现:黑麦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一段时间。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
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生长情况。由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 。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 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其中d表示 的能量;h所示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f所示能量散失的同时伴随的碳形式的变化是 。
【答案】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减小 竞争 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黑麦草是否分泌某种化学物质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 标志重捕 兔子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有机物的能量 一 含碳有机物转变成CO2
【分析】由图可知:随着入侵程度的增加,群落物种数减少。轻度和中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大,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
【详解】(1)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由图可知:丰富度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故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分析实验步骤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培养入侵物种幼苗,因变量为入侵物种幼苗的生长情况,说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黑麦草是否分泌某种物质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
(4)野兔活动能力较强,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图中c为兔子的同化量,f为呼吸散失的能量,则d表示兔子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有机物的能量;h所示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即属于第一营养级;f呼吸作用能量散失的同时伴随的碳形式的变化是含碳有机物转变成CO2。
7.在农村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旱出蚂蚱涝出鱼。干旱时总容易出现蝗灾,每当暴雨洪涝时就容易出现鱼。人们根据这样的现象来进行一系列的防治措施,避免庄稼出现过多的损失。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极易发生蝗灾。蝗虫成灾不仅与蝗虫自身因素有关,还与蝗虫可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蝗虫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J/(hm ·a)]。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呼吸量为 J/(hm ·a)。
摄入量 同化量 生长、发育、繁殖
1.05×109 7.50×108 0.30×108
(2)飞蝗具有两种聚集行为上差距明显的生态型,其中群居型总是寻求同类聚集而居,散居型则是躲避同类。由此可知引发蝗灾的是 型飞蝗。研究发现群聚激素使蝗虫由散居型转变成群居型,群聚激素属于
生态系统的 信号。某些蝗虫分泌群聚激素不仅增加了该地区蝗虫种群的迁入率,也改变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
(3)“大旱起蝗灾”是因为环境中的水分可以直接影响蝗虫种群的 。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称为 制约因素。
【答案】(1)7.20×108
(2) 群居 化学 水平和垂直/空间
(3) 出生率 非密度
【分析】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干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1)呼吸量=同化量-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则蝗虫种群呼吸量=7.50×108-0.30×108=7.20×108J/(hm ·a)。
(2)蝗灾指蝗虫聚集引起的自然灾害,大量的蝗虫使农作物遭到破坏,故引发蝗灾的是群居型飞蝗;由题意“群聚激素使蝗虫由散居型转变成群居型”可知,群聚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号,其作用是影响蝗虫的聚集行为;蝗灾爆发,植物被蝗虫大量捕食,改变了整个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3)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8.生态学家W. C. Allee提出,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通常都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在最适的种群密度时群体存活力最高,种群密度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抑制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种群的群体存活力及其部分影响因素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野鸽、蜜蜂均属于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这些种群中有明确的分工。如当“站哨”的野鸽发现鹰时,会发出有规律的叫声提醒同伴躲避鹰的捕食。“站哨”的野鸽发出叫声提醒同伴躲避鹰的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的功能。
(2)当种群密度过低时,群体存活力较低,种群灭绝风险大大增加。据图分析,导致群体存活力较低的原因
是 。种群密度过高会导致 ,使种内竞争加剧,群体存活力迅速下降。
(3)研究和应用阿利氏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将某动物种群引入其他地区时,需要保证 。在规划、建设和发展城市时,对城市人口密度的要求是 ,过疏或过密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4)天敌作为捕食者会影响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但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可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原因是 。
【答案】(1)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
(2) 种群密度过低时,天敌捕食概率较高,个体交配概率较低 食物和栖息空间等环境资源不足
(3) 引入的动物种群有一定的密度/引入的动物种群密度不能太低 人口密度要适宜
(4)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通过叫声提醒同伴躲避鹰的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由图可知,当种群密度过低时,天敌捕食概率增加,个体交配概率较低,导致群体存活力较低。当种群密度过高时,食物和栖息空间等环境资源不足,使种内竞争加剧,群体存活力迅速下降。
(3)种群密度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抑制作用,将某动物种群引入其他地区,需要保证引入的动物种群有一定的密度(或引入的动物种群密度不能太低)。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通常都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在最适的种群密度时群体存活力最高,在规划、建设和发展城市时,城市人口密度要适宜,过疏或过密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4)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因此客观上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
9.草原生态系统覆盖青藏高原60%以上,能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的功能。然而,在全球变化的时代,人为干扰和非人为干扰都在挑战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研究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最佳载畜量,科研人员开展了调查与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 机制为基础,该机制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 间的循环。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昆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说明该信息传递有利于 。
(3)科研人员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检测了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生物量是指在某一时刻调查单位面积上或单位体积中的有机物量),结果如表所示。由表可知,放牧过程中,对地上生物量影响最大的放牧程度是 ;在放牧组中,从地下生物量的角度考虑,最有利于草生长的放牧程度是 。
项目 对照组 轻度放牧 中度放牧 重度放牧
地上生物量/(g·m-2) 160 135 112 87
地下生物量/(kg·m-3) 6.1 5.0 5.9 3.2
【答案】(1) 负反馈调节 减弱
(2) 群落/生物群落 生物种群的繁衍
(3) 重度放牧 中度放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该调节机制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而言,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高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2)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间的循环;某种昆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该现象发生在同种生物的雌雄个体之间,这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3)据表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放牧过程中,随着放牧程度的加大,地上生物量随放牧程度增加而减少,即重度放牧对地上生物量影响增大;与对照相比,中度放牧使草将生物量向地下部分转移最多,可以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10.《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在于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黑土并非是指黑色的土壤,而是指
腐殖质含量很高的土壤,其黑色来源于腐殖质的黑色。请回答:
(1)黑龙江平原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大力推行生态农业,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持续推进,因垦荒而消失的黑土地、湿地正在逐步恢复生机,此过程中群落发生了 。在对受污染后的湿地进行修复时,工作人员选择了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进行合理布设,同时考虑节省投资和维护成本,该做法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
(2)①北纬45°左右的黑龙江流域夏季植物生长茂盛,秋末大量枯枝落叶堆积在地面上,冬季寒冷而漫长,而黑土的形成需要经历数万年的腐殖质的积累。试分析我国黑土只分布于上述区域的主要原因是 。
②电捕蚯蚓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是 。
(3)在“一号文件”中还提到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林下种养等。从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看,上述提及的措施可以 。
(4)为保护珍贵的黑土资源,当地近年来大力推广免耕种植技术。该技术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翻整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免耕农业的优点 。(1点即可)
【答案】(1) 次生演替 自生、整体
(2) 冬季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植物的残骸无法及时被分解),每年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 蚯蚓属于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
(3)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不清理作物残茬,使残茬被微生物分解,有利于促进当地农田的物质循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1)由于垦荒而消失的黑土地、湿地正在逐步恢复生机,发生了群落结构的变化,保留了相应的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条件,此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结合题干“工作人员选择了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进行合理布设,该做法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自生原理,“同时考虑节省投资和维护成本”该做法兼顾了经济、生态的发展,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
(2)①由题干信息可知,黑龙江冬季寒冷而漫长,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
残枝落叶以及动物的排泄物不能及时被分解掉,故每年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形成富含腐殖质的黑土地。
②蚯蚓属于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因此电捕蚯蚓会导致蚯蚓数量下降,对土壤中的有机物的分解作用降低,使土壤肥力下降。
(3)根据信息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林下种养等措施都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充分地利用空间和资源,获得更大的收益。
(4)不清理作物残茬,使残茬被微生物分解,有利于促进当地农田的物质循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且可以减少因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11.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某地农村因地制宜,开创了以“稻田养龙虾、鱼”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其运作模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龙虾的食物来看,龙虾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 。
(2)养殖龙虾要注意水温和水体的酸碱度,龙虾只有在水温高于20℃的弱碱性水体中才会开始交配和繁殖,在此过程中龙虾接受来自环境的信息类型是 。研究表明高温会影响龙虾对食物的摄取,这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该生态农业增加了蚯蚓、鸡、猪的养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3)用箭头画出该生态农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简图: 。
(4)人类处在一个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 的规律,更要考虑 等系统的影响力。
【答案】(1)分解者
(2) 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3)
(4) 自然生态系统 经济和社会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详解】(1)由图观察可知从蚯蚓的食物是鸡粪和蔬菜的弃叶,这说明蚯蚓能够将这些腐殖为食,故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
(2)温度和酸碱度属于物理信息,交配繁殖过程需要雌雄龙虾通过化学信息相互识别,因此在此过程中龙虾接受的信息有物理和化学信息。
研究表明高温会影响龙虾对食物的摄取,这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该生态农业中增加了蚯蚓和猪,利用了鸡粪,使物质循环再生了,同时也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
(3)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分解者可以分解生产者的枯枝落叶,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同时蚯蚓是龙虾的食物,分解者中的能量也可以进入消费者,如图所示:见答案 。
(4)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生物与环境(黑龙江、吉林专用)
专题概览 题型分析 (讲透) 1.种群和群落 2.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重在理解 (梳理知识) 2.习题演练 (典例练习) 精选黑吉辽模拟题
模拟预测 (练透) 2024年黑龙江、吉林二省正式开启新高考模式,题难已成必然,精选模拟习题,加深深度、拓宽广度。
一、种群和群落
1.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点主要有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等,试题常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察理解及综合分析能力。
提醒: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试题常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察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提醒:
(1)λ≠增长率
λ指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根据 Nt=N0λ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而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
捞量。
②种群数量达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捕捞量。
3.群落的空间结构
试题常以具体实例为情景,以曲线或表格为信息载体来考察。
提醒: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
(2)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这里的竹子属于同一个种群。而群落垂直结构中不同层次的生物为不同物种。
(3)垂直分布≠垂直结构。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
(4)草坪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4.“三看法”快速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命题常以具体实例为情境,考察群落演替相关知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5.与调查有关的几种方法
调查方法 实例(及主要操作方法) 必知要点
种群密度
的调查 逐个计数法 大象、狮子等 逐个计数
样方法 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边线上的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
个体;取多样方数据的平均值
标记重
捕法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捕获井 标记(数量为N1) →重捕并计数(捕获数为N2、其中标记个体数为N3) 设种群数量为N,则有N 1: N =N0 : N2,种群密度= N / 调查面积
黑光灯
诱捕法 某些超光性昆虫 一
抽样检
测法 调查单细胞生物的种样密度 重复取样并计算平均
生物类群
丰富度的
调查 取样器
取样法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拨开表层土上的落叶后用自制取样器取样 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目测估
计法、记名计算法
样方法 植物类群;从较小样方开始,不断扩大样方面
积直到植物种类数基本不再增加
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
试题常结合新情境,以某一生态系统为背景,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考察,侧重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察。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数学模型)
说明:两个去向:同化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
说明:三个去向: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分解者分解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说明:四个去向:同化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A)+未利用(B)+分解者的分解量(C)+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D)
3.巧辩碳循环模式图中的成分
(1)常考图示
(2)突破方法
1.看双箭头:双箭头一方为生产者,另一方为大气中CO2库
2.看多箭头:图示各个环节均有箭头指来,则被指向方为大气中CO2库
3.看生产者:消费者及其指向:生产者指向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均指向分解者
4.生态系统中的三类信息,三种作用及两个应用
5.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2024·黑龙江·二模)吉林省秋梨沟国家湿地公园是由牡丹江上游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防洪堤等区域。研究人员统计了近水缓冲区和湿地核心区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湿地核心区植物盖度(单位:%) 近水缓冲区植物盖度(单位:%)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鼠李 3.11 2.95 3.02 5.79 2.46 2.85 3.14 8.51 4.83 5.91
香蒲 11.79 0.09 0.11 5.21 1.01 6.71 3.05 3.08 4.77 3.59
芦苇 65.16 58.76 67.92 59.86 70.24 47.26 41.75 46.33 43.90 50.23
水杨树 10.05 29.83 24.77 30.38 23.29 0 0 0 0 0
(1)由表可知,湿地核心区的优势植物为 。该植物长势高低错落,在该湿地的分布 (能/不能)体现该湿地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2)当枯水期来临后,该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灌木代替,发生代替的原因是 。
(3)防洪堤的修建对该地区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4)该湿地公园对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2.(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如果①、②、③代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的同化量,③代表的能量最多是①的 。
(2)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生态系统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a,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b,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约为 个。在统计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采用了记名计算法。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 的物种。
(3)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若图示模型为森林生态系统,从循环因果的角度分析,请构建概念模型:解释食虫鸟导致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注: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为了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基因库外,还可建立 (答出2点即可)。
3.(2024·吉林·三模)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随意排放,使很多河流的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发展生态工程可以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治理和恢复,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回答:
(1)河流水质恶化,即使限制工业废水排放,也没有恢复,说明该生态系统 稳定性遭到破坏。河流中草食性鱼类的粪便、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利用机械除藻、太阳能补充溶解氧,是利用生态工程 原理治理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移种桎梏等可以防止人畜进入,干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值。
(3)河流的生态治理和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 会趋向相对稳定, 还能够有效降低流行病害的发生率。试从生态系统稳定性角度分析流行病害的发生率有效降低的原因 。
(4)环境改善后,春季回归的水鸟增多,若要从食物角度计算该区域这季节的水鸟甲的环境容纳量,需调查哪些信息? 。
4.(2024·辽宁锦州·一模)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如图1
所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在群落交错区的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的增大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判断群落交错区是否达到生态平衡,需要判断其是否具有结构平衡、 平衡和 平衡的特征。
(2)若利用鸟鸣声调查森林某种鸟的种群密度时,主要运用了 的原理。若利用红外线技术调查森林中昼伏夜出且善于攀援的灵长类动物的种群密度,还需使用的辅助技术或手段主要有 。
(3)在图1的草地和矮林—草地交错区存在某种害虫,两群落均会遭受害虫的损害,但矮林—草原交错区受到的损害小于草地受到的。结合题中信息,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4)鹌鹑放养过程中利用了边缘效应。图2中的圆圈处为放养鹌鹑的群落交错区,养殖人员通过增加边缘的长度、交错区面积的方法来提高鹌鹑的产量和质量,这样的养殖方法可以为鹌鹑的养殖提供更多的 。
(5)在群落中,不同的物种各自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欲研究群落交错区两个动物种群的生态位是否有重叠,可以研究两个种群的 (至少答出2点)等。
5.(2024·辽宁·二模)辽河是辽宁的母亲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导致辽河出现河湖萎缩、湿地退化等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辽宁省创建辽河国家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提出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全面提升辽河干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辽河流域河口型滩区主要指辽河一级支流的汇合口滩地,此类滩区除存在沙化及生物多样性低的特点外,还受到支流水污染的影响。采用多种可以降低支流水污染的河口水生植物及固滩植物适量栽植的措施,可以改善河口生态环境,其研究剖面如图所示。
(1)河口型滩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治理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较高”或“较低”),原因是 。
(2)根据题干分析河口型滩区治理过程中采用植物栽植的措施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支流口单
侧湿地中从土埂到芦苇丛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 结构,若要研究该人工湿地中水葱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 。
(3)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和修复后,该滩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每年春季,数量巨大的迁徙水鸟在该区域停歇、觅食,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 变化。
1.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动植物种类丰富。某湖泊湿地中植物有挺水植物(芦苇为主)、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黑藻、苦草、菹草等),还有大量的浮游藻类。回答下列问题:
(1)湖泊中的各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这是不同物种间、生物与 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受周围工厂排污和生活污水的影响,导致该湖泊水质变差,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河蚬能通过滤取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使水质变清;科研人员设计了不同河蚬密度的实验以研究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改善效果,结果如图甲所示(注:TN、TP分别表示水体总氮和总磷量)。
①据此可说明 。
②调查发现,在水质较差、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沉水植物较少。科研人员通过进一步实验以探究不同河蚬密度对沉水植物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乙。
由以上实验可推测,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改善的作用机理是 。
2.我国南方在5月初到10月下旬这期间种植早稻和晚稻两季,其余时间是不种植农作物的冬闲期。科研人员为提高双季稻产量及稻田的经济产出,在冬闲期的稻田中分别种植紫云英(是一种豆科植物,根系中有大量固氮菌存在)和油菜,紫云英全株翻耕、油菜收获籽粒后的秸秆切碎方式来还田处理。图1是在早、晚稻成熟期对土壤取样,并在实验室测得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碳能力的相对值,图2是晚稻收获后测得的土壤有机碳总量,表格是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水稻产量(单位:kg·hm-2)。请回答:
稻季 早稻 晚稻
紫云英 8230 8160
油菜 8035 7880
对照 7875 7745
(1)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土壤微生物可属于 。紫云英与固氮菌是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是指 。
(2)本研究的“对照”组的处理措施是 。
(3)图2结果表明,种植紫云英的比种植油菜的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高,从微生物分解能力和还田方式上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综合上述图表,种植油菜与种植紫云英的土壤中都有较多的有机碳积累,但冬闲期种植紫云英比种植油菜更有利于水稻增产,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3.某人工池塘中生长着各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中的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2)若人工池塘养了一年鱼,在池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根据所捕获鱼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则该池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条。
(3)此池塘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玻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为了研究池塘挺水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能力,科研人员取池塘泥,将芦苇,破蓬、柽柳分别栽种其中进行培养,测定不同部位的富集系数(反映该部位污染物的平衡浓度与池塘泥中该污染物浓度的比值)和迁移系数(反映挺水植物从池塘泥中吸收重金属的能力),结果如表。
挺水植物 地上部分富集系数 迁移系数
芦苇 0.33 0.79
破蓬 0.21 0.21
柽柳 0.22 0.33
研究者认为芦苇是最适合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物种,其判断依据是 。
4.毗邻草地的树林中生活着多种鸟类,它们频繁在草地上和树林间啄食昆虫。红尾鸲通常喜欢在疏林和缓坡活动,鹟则更喜欢密林和陡坡,它们共同的天敌是蛇和猛禽。近年来猛禽数量急剧减少,红尾鸲和鹟进入毗邻草地觅食的频次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尾鸲和鹟在活动空间上不同,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这种分布方式有利于提高对的 利用。
(2)为探究猛禽数量的减少对红尾鸲和鹟行为的影响,科研人员分别在树林和草地播放猛禽鸣叫声,并测定了实验前后48小时内红尾鸲和鹟与声源间的距离变化如下图1,结果表明猛禽能影响红尾鸲和鹟的分布,判断的依据是 。进一步分析红尾鸲和鹟的食物组成,结果如下图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红尾鸲和鹟从树林进入草地频次增加的可能原因有 。
(3)红尾鸲和鹟更多进入草地觅食 (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演替。
(4)珍稀猛禽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只能采用逐个计数法而不采用标记重捕法,其原因可能是 。
5.重庆的茶叶品种众多,有老荫茶、巴南银针、重庆沱茶、永川秀芽、涪陵白茶等。蜘蛛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科研团队在不同类型的茶园中对蜘蛛个体数及该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管理 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1次 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4次 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采茶6次
蜘蛛个体数 1615 982 601
物种数 57 48 34
丰富度指数 7.72 6.83 5.22
(1)调查蜘蛛个体数的方法是 ,统计茶园中物种数的两种方法是 。
(2)蜘蛛捕食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茶二叉蚜和黑刺粉虱等茶树害虫。蜘蛛捕食茶树害虫后,被捕食的害虫体内有机物的能量去向是 。
(3)根据研究结果,从管理茶园的角度分析,有机茶园中蜘蛛个体数最高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2点)。研究发现,有机茶园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积累,土壤腐殖质的质量下降,试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
(4)普通茶园属于过度开发茶园,周边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形成单一茶园。普通茶园对农药的依赖性大,综合调查数据,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角度推测原因是 。
6.科学家发现一生态系统遭到某外来物种入侵,随即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甲,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乙[注: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 a)]。请回答:
(1)丰富度是指 ,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 。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 关系,由此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3)研究发现:黑麦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一段时间。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生长情况。由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 。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 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其中d表示 的能量;h所示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f所示能量散失的同时伴随的碳形式的变化是 。
7.在农村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旱出蚂蚱涝出鱼。干旱时总容易出现蝗灾,每当暴雨洪涝时就容易出现鱼。
人们根据这样的现象来进行一系列的防治措施,避免庄稼出现过多的损失。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极易发生蝗灾。蝗虫成灾不仅与蝗虫自身因素有关,还与蝗虫可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蝗虫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J/(hm ·a)]。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呼吸量为 J/(hm ·a)。
摄入量 同化量 生长、发育、繁殖
1.05×109 7.50×108 0.30×108
(2)飞蝗具有两种聚集行为上差距明显的生态型,其中群居型总是寻求同类聚集而居,散居型则是躲避同类。由此可知引发蝗灾的是 型飞蝗。研究发现群聚激素使蝗虫由散居型转变成群居型,群聚激素属于生态系统的 信号。某些蝗虫分泌群聚激素不仅增加了该地区蝗虫种群的迁入率,也改变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
(3)“大旱起蝗灾”是因为环境中的水分可以直接影响蝗虫种群的 。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称为 制约因素。
8.生态学家W. C. Allee提出,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通常都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在最适的种群密度时群体存活力最高,种群密度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抑制作用,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种群的群体存活力及其部分影响因素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野鸽、蜜蜂均属于群聚性生活的动物种群,这些种群中有明确的分工。如当“站哨”的野鸽发现鹰时,会发出有规律的叫声提醒同伴躲避鹰的捕食。“站哨”的野鸽发出叫声提醒同伴躲避鹰的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的功能。
(2)当种群密度过低时,群体存活力较低,种群灭绝风险大大增加。据图分析,导致群体存活力较低的原因是 。种群密度过高会导致 ,使种内竞争加剧,群体存活力迅速下降。
(3)研究和应用阿利氏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将某动物种群引入其他地区时,需要保证 。在
规划、建设和发展城市时,对城市人口密度的要求是 ,过疏或过密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4)天敌作为捕食者会影响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但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可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原因是 。
9.草原生态系统覆盖青藏高原60%以上,能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的功能。然而,在全球变化的时代,人为干扰和非人为干扰都在挑战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研究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最佳载畜量,科研人员开展了调查与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 机制为基础,该机制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 间的循环。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昆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说明该信息传递有利于 。
(3)科研人员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检测了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生物量是指在某一时刻调查单位面积上或单位体积中的有机物量),结果如表所示。由表可知,放牧过程中,对地上生物量影响最大的放牧程度是 ;在放牧组中,从地下生物量的角度考虑,最有利于草生长的放牧程度是 。
项目 对照组 轻度放牧 中度放牧 重度放牧
地上生物量/(g·m-2) 160 135 112 87
地下生物量/(kg·m-3) 6.1 5.0 5.9 3.2
10.《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在于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黑土并非是指黑色的土壤,而是指腐殖质含量很高的土壤,其黑色来源于腐殖质的黑色。请回答:
(1)黑龙江平原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大力推行生态农业,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持续推进,因垦荒而消失的黑土地、湿地正在逐步恢复生机,此过程中群落发生了 。在对受污染后的湿地进行修复时,工作人员选择了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进行合理布设,同时考虑节省投资和维护成本,该做法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
(2)①北纬45°左右的黑龙江流域夏季植物生长茂盛,秋末大量枯枝落叶堆积在地面上,冬季寒冷而漫长,而黑土的形成需要经历数万年的腐殖质的积累。试分析我国黑土只分布于上述区域的主要原因是 。
②电捕蚯蚓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是 。
(3)在“一号文件”中还提到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林下种养等。从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看,上述提及的措施可以 。
(4)为保护珍贵的黑土资源,当地近年来大力推广免耕种植技术。该技术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翻整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免耕农业的优点 。(1点即可)
11.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某地农村因地制宜,开创了以“稻田养龙虾、鱼”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其运作模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龙虾的食物来看,龙虾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 。
(2)养殖龙虾要注意水温和水体的酸碱度,龙虾只有在水温高于20℃的弱碱性水体中才会开始交配和繁殖,在此过程中龙虾接受来自环境的信息类型是 。研究表明高温会影响龙虾对食物的摄取,这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该生态农业增加了蚯蚓、鸡、猪的养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3)用箭头画出该生态农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简图: 。
(4)人类处在一个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 的规律,更要考虑 等系统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