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八年级上册 第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2024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轮复习123思维导图考点分析核心知识点4易错易混点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指引作用善用法律违法无小事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尊法守法的必要性法律是最刚强的社会规则: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警惕身边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犯罪的含义预防犯罪加强自我防范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见义“智”为为什么加强自我防范法律后果(刑罚)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做法如何加强自我防范了解罪与罚评价作用犯罪的特征: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做法三种违法行为(难点)诉讼含义、地位、做法见义勇为原因第五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考点一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为什么要尊法守法(1)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2)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考点二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为什么违法无小事(法不可违)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③____________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_______________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法律不违法考点三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三种违法行为(1)违法行为含义:违法行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定,__________________。(2)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般违法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违反法律、法规危害社会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行政或民事违法行为或犯罪行政或民事违法行为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 )√考点四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三种违法行为区分与联系比较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区别 社会危害程度触犯法律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相对轻微严重民事法律规范,如:物权法、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行政法律规范,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事法律规范,如:刑法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行政制裁(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刑罚处罚(主刑和附加刑)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比较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区别 处罚机关典型表现联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拾到别人的东西,拒绝归还)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干扰比赛;张某拨打119谎报火警(扰乱公共秩序)人民法院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拦路抢劫、故意杀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虽然有着严格的界限,但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考点五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犯罪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最本质的特征法律标志法律后果考点六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刑罚含义:刑罚又称为_______________,是指______________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刑事处罚审判机关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刑罚附加刑主刑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罚金驱逐出境注意与拘留的区分罚金与罚款的区别罚款属于行政处罚,由行政机关决定,罚金则属于刑事处罚,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考点七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加强自我防范未成年人为何要加强自我防范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5.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P55~56)(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__________不良行为。(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杜绝考点八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遇到侵害,如何依法求助(1)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来维护合法权益(3)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联系知识点:维权的四种方式考点九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诉讼(1)含义:是______________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2)地位:___________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3)适用情况: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人民法院诉讼考点十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为什么我们要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3)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已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考点十一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社会秩序(1)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见义勇为)(2)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见义“智”为)(3) 掌握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考点十二2.考点分析(做守法的公民)青少年如何践行法治理念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3.核心知识点(做守法的公民)1._________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_____________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易错点】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任何违法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易错点】3.犯罪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特征)4.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____________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易错点】法律不违法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诉讼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刑事违法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4.易错易混点(做守法的公民)1.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2.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刑事责任( )改正:任何违法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3.罚款=罚金,拘留=拘役( )改正:罚款和行政拘留属于行政处罚,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而罚金和拘役属于刑罚:适用于犯罪。×××4.未成年人受法律的特殊保护,实施犯罪不用负刑事责任( )×改正:详见课本55页改正:刑事违法行为(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4.易错易混点(做守法的公民)5.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公安机关提起诉讼。( )6.诉讼是维护自己权益的唯一途径( )改正:诉讼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7.见义勇为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改正:见义勇为是每个公民的道德义务×××改正: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3江苏扬州)某足球比赛中,甲队部分球迷因不满本队比分落后,对乙队球员破口大骂,投掷杂物,造成现场混乱。公安机关迅速出动,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对肇事者作出处罚。据此推断,肇事者的行为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违法犯罪行为B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类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对肇事者作出处罚。据此推断,肇事者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B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3山东烟台)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对下列行为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①小薇违反学校规定带手机进人课堂--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②中学生小斌等人多次抢劫未成年人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刑事违法行为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他人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行政违法行为④小超在市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民事违法行为A.①② B.①④ D.③④ C.②③A1.下列四组图,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的关系是( )A违法犯罪B违法违法犯罪犯罪犯罪违法DCD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3.广东)下列示意图,正确描述知识点相互关系的是( )附加刑A.主刑刑罚B.违法行为社会规则人格尊严权一般违法行为犯罪道德C.法律D.名誉权隐私权B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2福建)陈某骑电动车闯红灯,被执勤交警依法处以30元罚款。据此判断,陈某( )A.违反刑事法律,承担刑事责任B.违反行政法律,承担行政责任C.违反民事法律,承担民事责任D.违反经济法律,承担赔偿责任B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在一次禁毒行动中,警方发现并铲除了张某为治牙痛种的52颗罂粟,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张某的行为( )A.属于严重违法行为B.具有严重严重的社会危害性C.属于一般违法行为D.属于民事违法行为C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刘某在公园游玩时,拿出小刀,在园内一棵树上刻下“××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而受到相应的处罚。他的行为( )①是违纪行为 ②是一般违法行为③是犯罪行为 ④是严重违法行为⑤是行政违法行为 ⑥是民事违法行为⑦应受刑罚处罚 ⑧应受行政制裁⑨应承担民事责任 ⑩比较严重A.①⑩ B.③④⑤⑦ C.②⑥⑨ D.②⑤⑧D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19年1月23日,经浙江省兰溪市检察院提起公诉,邓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法院一审判决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邓某所受刑罚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A.有期徒刑四年B.罚金人民币1.5万元C.个人信息罪D.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B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2江苏泰州)下列表格中案例与违法类别相匹配的选项是选项( )A.案例顾某酒后多次恶意拨打110,被公安机关拘留8日--民事违法B.陈某非法贩卖濒危野生动物,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刑事违法C.孙某打球时,误伤他人眼睛,被判定民事赔偿8500余元--行政违法D.王某销售无标示的含有“冰墩墩”图案的台灯,被罚款5000 元--刑事违法B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3浙江杭州)最近,浙江学生屡获警方表扬:继两名学生发现有人非法种植罂粟向公安机关举报后,又有三名学生发现“笑气”瓶果断报警。由于他们慧眼识毒立功,被授予“禁毒小卫士”称号。由此可知( )A.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B.学生已成为我国禁毒工作的主力军C.青少年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D.学校应当不断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B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3云南)2023年2月,“男孩抓海鸥塞瓶子’一事因涉“三有”(指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保护动物,自然资源执法大队对涉事男孩监护人进行了行政处罚。对该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小男孩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B.警示我们要抵制不文明行为,坚守法律底线C.所有违法行为都会受到行政处罚D.未成年人违法都应当由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B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3湖北武汉)某网站未经李某同意擅自将其作品发表,并拒绝支付稿酬。李某与该网站多次沟通无果,遂将网站告上法庭。某班准备根据此案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其中正确的是( )A.模拟刑事法庭审理此案B.模拟民事法庭审理此案C.拟设该网站为原告,李某为被告D.拟判处该网站法定代表人行政拘留B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3广东)下列图示中“ ”处应该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A.赵某在电影院里接听电话B.李某借钱但到期不还C.王某多次打110谎报警情D.张某醉酒驾驶机动车?B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2湖北武汉)某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齐某犯非法采矿罪,依据刑法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这告诉我们( )A.刑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C.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D.一切违法行为都要追究刑事责任B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3四川自贡)高空抛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危害。武汉市的张某因嫌所住小区楼下有人跳广场舞太吵,于是往楼下扔鹅卵石,先后砸坏17辆私家车,车损达2万多元。2022年3月,张某被判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由此可见( )①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公民要谨遵法律的要求③无论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④公民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D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3湖北随州)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小强同学的成长经历,你认为下列排序合理的是( )①小强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②小强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③小强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④小强仍不知悔改,为搞钱上网,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C5.中考真题演练(做守法的公民)(2023山东威海)2023年5月30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郝春荣因非法收受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1883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万元。对该案认识正确的是( )①该行为触犯了刑法,所受到的处罚是刑罚处罚②案例中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行为③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④只要违法都要承担刑事责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