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物体的内能 第2课时(课件 1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 物体的内能 第2课时(课件 15张PPT)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3.5物质的内能(第二课时)
想一想: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环节一——探索吸热的影响因素
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种情况水吸收的热量更多?
2、把室温下的一壶水加热到90℃和加热到60℃,哪种情况水吸收的热量更多?
一壶水
加热到90℃
质量
温度的升高量
吸收热量多
加热的时间长
转换法
3、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质量
温度的升高量
想一想: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用加热时间来表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1)水吸收热量更多
(2)水升温更慢
物质的种类
环节一——探索吸热的影响因素
环节二——认识“比热容”
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用符号c 表示。
(2)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 J/(kg ℃)。
(3)比热容值: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4)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大小。它只跟物质种类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 、温度变化等因素无关。
环节二——认识“比热容”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2、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比热容一般不同;
3、水的比热容较大。
为什么一天之内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
环节三——解释生活现象
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大得多。在质量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的条件下,水的温度变化比砂石要小得多。因此,在同样的阳光照射的条件下,一天之内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
现象1:
因为陆地和海洋构成物质的比热不同,使得海边白天和黑夜吹的风向也会不同。你知道有什么区别吗?
环节三——解释生活现象
现象2:
温度低,密度大
温度高,密度小
白天,海风
黑夜,陆风
温度高,密度小
温度低,密度大
新疆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 怀抱火炉吃西瓜”你能说出它的道理吗?
环节三——解释生活现象
现象3:
(1)汽车发动机为何用水来冷却?
环节三——解释生活现象
现象4:
(2)冬天的散热器(俗称暖气片)为何用热水供暖?
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冷却效果好,所以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选用水;
相反,降低相同的温度时,相比于其它物质,水放出的热量多,因此选水作为取暖剂。
质量为5千克、温度为20℃的水加热到70℃,吸收多少热量?
环节四——热量的计算
1千克的水在温度升高1 ℃时所吸收的热量为
5千克的水在温度升高1 ℃时所吸收的热量为
5千克的水在温度升高50 ℃时所吸收的热量为
吸收的热量=4.2×103 J/(kg·℃) × 5kg × 50℃
吸收的热量=
4.2×103 J
4.2×103 J×5
4.2×103 J×5×50
比热容
质量
升高的温度
×
×
环节四——热量的计算
Q吸=cm(t末-t初)
升高温度时,吸收热量:
降低温度时,放出热量:
Q放=cm(t初-t末)
△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
Q=cm t
环节四——热量的计算
【例1】一块质量为5千克的铁块,温度从10℃加热到200 ℃,铁块要吸收多少热量?(铁的比热容:0.46×103 J/(kg·℃)
解:
Q吸 =
c m△t
=
0.46×103 J/(kg·℃)
×5 kg
×(200℃ - 10℃)
=
4.37×105 J
答:铁块吸收的热量是4.37×105 J。
思路:明确已知量和待求量→公式→代入→结果
注意: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温度变化量有关,与温度高低无关。
环节四——热量的计算
【例 2】 质量为 2 千克的砂石和水,它们都吸收了 7.36×104 焦的热量,升高的温度各是多少?(c水=4.2×103 J/(kg·℃)、c砂石=0.92×103 J/(kg·℃))
思路:明确已知量和待求量→公式变形→代入→结果。
注意:“升高”、“升高了”是“温度变化量 t”;
“升高到”是“末温t”。
“降低”、“降低了”是“温度变化量 t”;
“降低到”是“末温t”。
课堂总结
热 量
比热容
影响因素: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比热容
计算公式:Q=cm△t
定义、单位、意义
解释生活现象
请同学们完成作业单上的两项作业:
1、解释生活现象:
新疆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 怀抱火炉吃西瓜”你能说出它的道理吗?
2、基础知识巩固
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