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
能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第六单元——品自相矛盾、观田忌赛马、读帆船上那一次惊心动魄地跳水,开启我们的思维之旅。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自相矛盾》(板书课题)
师:大家请看,这就是楚人极力想要卖出去的两件商品。我们一起看一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两个宝贝呢?
任务一: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师:矛和盾卖出去了吗 我们读一读课文吧!(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不错,既准确又流利。但想要读好文言文,不仅要发音准确,还要读好停顿,谁愿意再来试一试!(指名学生读)
师:恭喜你,获得了读书小能手的称号。读好了停顿,我们还应该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在停顿的地方读得拉长一点,谁敢接受我的挑战呢?(再次找学生读,抓住读不好的句子指导读)
师:恭喜大家,闯过了朗读关。但读好文言文只是学习的第一步,想要深入了解,就得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学习人物语言,才能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师: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一句,请你来读。
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师:读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地点、人物、事件,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有个楚人,正在卖盾和矛。其中,我通过注释知道“鬻”是“卖”的意思。大家再看,最后一个字“者”是……的人。
师:老师要给你点一个赞,因为你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孩子。这位同学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学习文言文呢?老师把下面的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请大家小组合作,任意选择你们感兴趣的部分交流探究,掌握难点字词,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给大家四分钟时间。(学生小组合作)
师:好,时间到,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呢?
小组合作展示环节
A:大家好,我们是高山流水小组,带来的是第一部分的展示。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好文言文是学习的关键,下面由我来给大家朗读。
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B:在这句话中,难点字词较多,下面我来解释这一部分的关键字词。这里的“誉”和前文的“鬻”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我通过联系上下文,心想楚人想要卖出商品,必定会卖力地夸奖这两个宝贝,所以我猜测“誉”是夸耀的意思。用组词的方式,我理解“坚”是坚固的意思,“利”是锋利的意思。我又通过借助注释,知道“陷”是刺破的意思。
C:解决了关键字词,再来翻译就简单多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楚人夸赞地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样的矛都无法穿破它。”又夸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样的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D:听了上面三位同学的讲解,我的感受是这是一个骄傲自大、自吹自擂、自相矛盾的商人,不值得相信。
合:我们的展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师:感谢这组同学给我们分享了更多的学习方法。的确,联系上下文又是一个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大家再看这一部分的语言描写。
生:老师我知道,这是楚人的吆喝。
师:不错,谁来吆喝试试(指名学生读)
师:这可是夸赞的话呀,谁能读得再多一点得意,多一点骄傲(指名学生读)我们男生试试吧,相信你们一定更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全体男生读)
师:这个时候,我好像已经看见了这个得意洋洋,高声叫卖的楚人了。大家想一想,作为生意人,他这样夸赞自己的商品,有错吗
生:没错!
师:对,这是人之常情呀!请所有同学把你们的语文书立起来,我们以笔为矛,以书为盾,帮着楚人一起夸一夸吧!(学生读课文)
出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正当楚人满心欢喜地卖着自己的矛和盾时,一个小孩子探出脑袋,这样问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指名学生读)
一个小伙子满脸疑惑,好奇地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指名学生读)
记住,这可是一个血气方刚、快人快语的小伙子呀!直接读(指名学生读)
又来了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问道: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指名学生读)
相信这时候,大家也是满肚子的疑惑,我们一起再来问一问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帮我们解惑,展示第二部分呢?
小组合作展示环节
A:大家好,我们是向日葵小组。先由我给大家朗读一遍这一部分内容。
B:这里面有几个词语需要重点理解:“或”指的是有的人;“何如”指怎么样?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我猜测出,楚人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弗”是不的意思。
C: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有个路人问:“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上来。
D:也就是说,听到楚人的叫卖声,路人都非常好奇,并且提出了他们的疑问,而楚人的反应却很奇怪,竟然不说话了,这就是学习第二部分,我们得到的信息。
合: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师:其他小组有补充的吗?或者听了她们的汇报,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有一点不明白,刚刚还在洋洋得意、高声叫卖的楚人,为什么此刻却哑口无言了呢?
生:我也有疑问,如果用楚人的矛去刺他的盾,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师:看来听了第二组的汇报,同学们不仅没有找到答案,还生出了更多的疑问。好,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相信在这里能找到答案。
小组合作展示环节
A:大家好,我们是红帆远航小组,即将汇报第三部分。大家请看句首的“夫”,它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念第二声,表示将发表议论,而且读这句话的时候,“夫”后面要拉长一点。
B:感谢A同学的提醒,下面我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大家注意到了吗?这句话很长,要想读好它,还要注意“与”前后也要读好停顿。
C:其中,“立”的意思是“存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D:听了你的翻译,我就懂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板书:矛 锋利 X 盾 坚固)楚人也知道自己刚刚说的话相矛盾,所以面对路人的疑问,他哑口无言了。
合:我们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师:感谢第三小组同学的汇报。刚刚有同学提出“如果用楚人的矛去刺他的盾,会出现哪些结果呢?”对这个问题,你们小组有结果了吗?
生:我们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会有四种结果。第一种:矛无变化,盾坏掉,结果是矛锋利,盾不坚固;第二种:矛坏掉,盾无变化,结果盾坚固,矛不锋利;第三种:矛坏掉,盾坏掉,结果是矛不锋利、盾不坚固;第四种:矛无变化,盾无变化,结果是矛不锋利、盾不坚固。
师:我们通过他们小组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出现哪种结果,都与楚人刚才所说的话相冲突。聪明的路人不仅发现了楚人语言中的漏洞,还发现了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这两种事物之间的对立。
师:好,语言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楚人的内心,为了再现当时的情景,我们再来读一读人物的对话。女生读楚人的话,男生读路人的话。(分角色朗读)
师:课文学完了,老师要检验下你们是否已经掌握好知识点了呢?哪个同学愿意接受我的挑战?需要两名学生合作答题。(学生挑战闯关)
师:恭喜两位同学,挑战成功!
任务二:讲述故事,再现场景
师:学到这,相信此时再来讲这个故事,你们一定能够讲得更清楚!更生动!更精彩!(指名学生讲,出示提示语,播放配音)
师:故事讲到这就结束了,老师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个新的疑惑,想请教同学们: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它是什么
生:最后一句话是寓意。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句首第一个字“夫”,它表示即将发表议论,还有整句话的意思,猜出这句话是故事的寓意。
任务三:感悟道理,联系生活
师:就像这位同学说的,这句话是编者发出的议论,也是他想要告诉我们的通理。那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么道理呢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要求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实话是说的人。(板书:实事求是)
师:结合寓意,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人,自相矛盾的事情呢
生:前段时间,我妈妈就一边喊着减肥,一边吃着高热量甜食。还自我安慰,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师:这叫做言行矛盾,如果你在旁边,会怎么劝她呢?
生:我会劝妈妈言行一致,既然决定减肥,就要迈开腿,管住嘴,以后要少吃高热量的甜食。
师:看来韩非子的思维火花已经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完了《自相矛盾》,知道了文言文的意思,通过着磨人物的语言,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获得了智慧的启发。我们走近了编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还走近了听故事的人。请大家课后完成以下作业任务,并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预习《田忌赛马》。下节课,我们将开始新一轮的思维之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