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中专题备考 文学文化常识(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中专题备考 文学文化常识(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文化常识 期中专题备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2-23八年级下·辽宁锦州·期中)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2.(22-23八年级下·辽宁锦州·期中)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是贺敬之以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抒情诗,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抒情直白、强烈、豪迈。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物说明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为事理说明文。
D.“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事、记物,也可以记山水地理、记风土人情,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
3.(22-23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中)下列对作品内容或相关常识的陈述不十分准确的一项是( )
A.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诗中还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灯笼》以散文笔法行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美好回忆。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
C.《时间的脚印》不仅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阐释事理,还在说明中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D.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以空间为序,先写局部再介绍整体。从全文看,采用了“分——总”的结构,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和说明,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4.(22-23八年级下·江苏徐州·期中)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按照“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点研究传统典籍”这一原则来撰写的。这正体现了现代学术摒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B.鲁迅的《社戏》、贺敬之的《回延安》、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虽然文体各异,但都具有“民俗文化”的元素。前篇叙述了作者少年时看水乡社戏的往事,后两篇以高亢、豪迈的抒情基调,展现了陕北的地域风情。
C.《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中诗作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蒹葭》《式微》《子衿》均属风。
D.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称谓来代替。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弱冠,表示年已二十;花甲,指六十岁。
5.(22-23八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中)下列关于诗歌的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是用闽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的诗歌,展示了浓郁的地方风情。
B.根据《经典常谈·<诗经>第四》的说法,孔子在教授《诗经》的时候,对诗篇的解释是断章取义的。
C.“诗(融)”是由“言”“志”两个字合成的,所以它是一个指事字。
D.《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律诗,律诗按顺序分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四联。
6.(22-23八年级下·辽宁沈阳·期中)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五经》之一。
C.《革命烈士诗抄》收录的诗歌既有古体诗,也有现代诗。
D.《红岩》中的许云峰是小萝卜头的老师,坚持教他认字。
7.(22-23八年级下·辽宁葫芦岛·期中)下列内容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表现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厚情感。诗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羊羔羔”等,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篇,内容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核舟记》选自明末张潮编的《虞初新志》,其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D.《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英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8.(22-23八年级下·辽宁鞍山·期中)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柳宗元,字子厚,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记》是他的作品,选自《柳河东集》。
C.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D.阿长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重要人物,在《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中都出现了。
9.(22-23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的《告子下》。
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C.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 马克西莫维奇 彼什科夫,苏联作家。1901年3月完成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
D.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常使用敬辞和谦辞。敬辞如“令尊、赐教”等,谦辞如“家父、见谅”等。
10.(22-23八年级下·江苏常州·期中)下面对名著《经典常谈》有关内容的描述中错误的两项是(  )
A.《经典常谈》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文字简练明晓,深入浅出,被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B.《<说文解字>第一》说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
C.《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D.春秋时通行赋诗;司马迁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司马迁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E.《<春秋>三传第六》中“三传”为《离骚》《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11.(22-23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用于宴会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B.《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歌词一般由两句构成一节,经常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黄发”代指小孩,“垂髫”代指老人。
D.《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明末人,文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12.(22-23八年级下·甘肃陇南·期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它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C.《桃花源记》中,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个环境恬淡优美,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13.(22-23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呐喊》,是鲁迅先生写作的一篇小说。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B.《恐龙无处不有》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C.古代表示年龄有特定的称谓:“豆蔻”指十三四岁,“弱冠”指二十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垂髫”指老人。
D.《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所作的“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4.(22-23八年级下·山东济宁·期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经典常谈》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诗经》《史记》等经典著作,讲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B.《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赋、比、兴是其基本手法。
C.《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D.《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5.(22-23八年级下·辽宁葫芦岛·期中)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B.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陶渊明、王安石、曾巩。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
16.(22-23八年级下·广东佛山·期中)请选出下列不正确的一项( )
A.《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即兴演讲词,是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一次演讲。
B.《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是宋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说明文。
C.《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教材中的《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逍遥游》。
D.《大自然的语言》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以生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7.(22-23八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雁冰,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德鸿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
B.《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的茨威格,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伟大的悲剧》。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大师》等。
C.《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代魏学洢编,文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D.《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是山东枣庄人,诗人、戏剧表演家。郭沫若曾称赞他是中国歌剧的创始人。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8.(22-23八年级下·湖北武汉·期中)下列对相关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水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不满。
B.《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C.《核舟记》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的源头,收录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祭祀乐歌,“雅”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颂”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19.(22-23八年级下·四川广安·期中)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天游每一节的第一句常用比兴,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B.《社戏》描写“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C.“记”是古代一种文体,用来记事、记游、状物或表达情感,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20.(22-23八年级下·甘肃武威·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文中的“我”有少年鲁迅的影子,文中的故事是鲁迅根据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写的。
C.《最后一次演讲》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丁肇中。
D.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21.(22-23八年级下·辽宁大连·期中)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首,因此也称《诗三百》,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我们学过的《被压扁的沙子》就是他的作品。
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D.《经典常谈》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22.(22-23八年级下·辽宁朝阳·期中)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春秋到西周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根据手法分为赋、比、兴。
B.《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出自《陶渊明集》。
C.《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略有删节,《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选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海,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D.《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3.(22-23八年级下·山东聊城·期中)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皆为我国传统节日。
B.吴伯箫,散文家、教育家,他在《灯笼》一文中提到的《司马懿探山》,是豫剧、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
C.陶渊明,东晋诗人、散文家,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子旁边种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柳泉居士”。
D.《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24.(22-23八年级下·江西赣州·期中)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通过叙述人力车夫祥子经历“三起三落”并最终彻底堕落的故事,揭露了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B.《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30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文学巨著,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C.《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D.《经典常谈》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25.(22-23八年级下·辽宁鞍山·期中)下列各项对文学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分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王勃,字子厚,唐代诗人。
26.(22-23八年级下·辽宁沈阳·期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是其中的作品。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C.《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27.(22-23八年级下·辽宁铁岭·期中)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名潜,字乐天,东晋文学家。
B.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记》是他的作品。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选自《诗经·周南》。
28.(22-23八年级下·黑龙江绥化·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B.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易安居士,东晋著名诗人。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D.《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9.(22-23八年级下·湖南岳阳·期中)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的标题就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B.吴伯萧笔下的灯笼有情味,有挑灯迎祖父的长幼情笃,有上下灯学的母子情深,有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如梦的青春感怀。
C.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他的《恐龙无处不在》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有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30.(22-23八年级下·浙江宁波·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旦、小生、小丑和老旦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滑稽人物、年轻男子和老年女子。
B.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总体特征是细腻、豪放和火烈。
C.《核舟记》选自明朝魏学洢编写的《虞初新志》。
D.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天启壬戌秋日”属于年号干支兼用法。
31.(22-23八年级下·安徽滁州·期中)下列名著的信息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B.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它们同属于造字的条例。
C.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D.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
32.(22-23八年级下·湖南长沙·期中)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羊羔羔”等,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黄发垂髻指老人和小孩,豆蔻指13、14岁的女孩,古稀指七十岁。
C.《社戏》选自《彷徨》,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D.《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3.(22-23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中)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晋代诗人。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整理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敝人”“劳驾”是谦称,“高邻”“家慈”是尊称。
34.(22-23八年级下·广东揭阳·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张大爷为邻居写对联,写完后,总是自谦地说:“老朽不才,让大家见笑了。”
C.中国的戏曲艺术,以它的神奇绚丽,让世人叹为观止,是东方瑰宝。
D.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35.(22-23八年级下·江西九江·期中)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中提到,比起“仓颉造字说”,《易·系辞》中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更自然合理。
B.《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中提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其中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条例。
C.《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以散文的形式讲解欧洲哲学史的书,故事主要以谈话的形式展开。
D.《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旅欧期间所写的,他用的笔名是孟实。
36.(22-23八年级下·黑龙江绥化·期中)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出自《陶渊明集》。
B.《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文章是他被贬到湖南永州后,写下的“永州八记”之一,以探访山水,流连于自然胜景中排遣心中的苦闷。
C.《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略有删节,《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D.《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家信。
37.(22-23八年级下·新疆乌鲁木齐·期中)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B.作为一部学术类著作,《经典常谈》追求忠于原著、尊重历史的原则,概括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不掺杂当时学界的见解。
C.《经典常谈》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D.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
38.(22-23八年级下·四川绵阳·期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中的翻筋斗的铁头“老生”和让人厌烦的“老旦”都是中国戏曲行当中的角色。其中“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生”是男性角色的统称。
B.《恐龙无处不有》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等。
C.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众所周知的清朝散文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中所介绍的这个核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D.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他也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
39.(22-23八年级下·新疆乌鲁木齐·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B.贺敬之的《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1945年,他和丁毅共同创作的话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话剧。
C.《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本文选自《科学大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D.《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40.(22-23八年级下·湖南郴州·期中)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豆蔻”“束发”是古代特定年龄的别称,“婵娟”“玉盘”是月亮的美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C.鲁迅的小说大多数在《呐喊》和《彷徨》中,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杨二嫂、双喜等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D.“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写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或抱负,如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41.(22-23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中)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贺敬之《回延安》中的“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是比兴兼用。《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比兴兼用。
B.《灯笼》是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C.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空间顺序介绍核舟。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按照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逻辑严密。
D.《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科幻小说家。这两篇课文都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认识原则,那就是“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去说明另一个科学领域的道理”。
42.(22-23八年级下·广西北海·期中)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他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写出细腻的内心感受。
B.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自古是坚贞高洁的象征,荷花、芙蕖等为莲花的别称。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端午”是其中的一个节气。
43.(22-23八年级下·吉林松原·期中)下列情境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A.一个服务员对顾客说:“欢迎您大驾光临,我店上下真是感激涕零。”
B.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吴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C.马路上,小红同学对路人说:“喂,光明路怎么走?赶紧说!”
D.马老师端起酒杯说:“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44.(22-23八年级下·湖北襄阳·期中)下列对语文知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在扫黑除恶活动中,使我省治安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句话缺少主语,应该删去“使”。
C.“省教育厅将用三年时间,建设和规划省级品牌民办学校20所。”这句话没有问题。
D.“今日之中国以启迪人心的理念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为世界发展注入动力,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这句话没有问题。
45.(22-23八年级下·山东泰安·期中)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参加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B.《回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诗歌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C.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的笔调,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均为事理说明文;
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有误,《核舟记》一文以空间为序,先写整体再介绍局部;从全文看,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故选D。
4.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选项“前篇叙述了作者少年时看水乡社戏的往事”有误。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闽南”应为“陕北”,信天游是陕北民歌;
C.有误,“指事字”错误,应为“形声字”;
D.有误,律诗按顺序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故选B。
6.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有误,小萝卜头的老师是黄以声;
故选D。
7.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内容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表述不正确。《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核舟记》选自明末张潮编的《虞初新志》”表述不正确。《核舟记》选自清代涨潮编写的《虞初新志》;
D.“英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表述不正确。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
故选A。
8.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
B.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不是宋代人;
故选B。
9.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综合。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选项“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说法有误;
故选A。
10.DE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辨析。
D.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E.《<春秋>三传第六》中“三传”为《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
故选DE。
11.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C.“垂髫”代指小孩,“黄发”代指老人;
故选C。
12.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有误,《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故选D。
13.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C.“垂髫”指小孩子;“黄发”指老人;
故选C。
14.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有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而不是“民歌总集”;
故选B。
15.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陶渊明是东晋人,自然不属于“唐宋八大家”,应换成“欧阳修”;
故选B。
16.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识记。
B.不正确。《核舟记》作者魏学洢是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而非“宋朝文学家”。
故选B。
17.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德鸿是他的笔名”表述错误,茅盾是他的笔名;
C.《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末的魏学洢,文章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D.贺敬之是剧作家,不是戏剧表演家;
故选B。
18.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
D.有误。《诗经》中“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而非“祭祀乐歌”,“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而“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颂”是祭祀乐歌,而非“正统的宫廷乐歌”。
故选D。
19.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诗经》……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表述错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被称作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故选D。
20.A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
B.《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C.有误,《最后一次演讲》作者是闻一多;
D.有误,初次见面用“您好”, 好久不见用“久违”。
故选A。
21.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辨析。
A.有误,《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故选A。
22.A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
A.《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收录了从春秋到西周时期的诗歌”错误;
故选A。
23.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C.有误,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柳泉居士”是蒲松龄的别号。
故选C。
24.D
【详解】本题考查必读名著相关知识的掌握。
D.《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
故选D。
25.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有误,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
D.有误,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
故选C。
26.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A.《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
故选A。
27.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故选A。
28.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有误。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著名诗人。“易安居士”是李清照。
故选B。
29.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A.“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表述有误;作者花在写社戏的笔墨并不多,更多的是写月下行船和回家途中发生的一些乐趣(偷豆);
故选A。
30.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小旦、小生、小丑和老旦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和老年女子;
B.安塞腰鼓,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以鼓报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为乐,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安塞腰鼓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深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流畅飘逸的艺术特点。选项中“细腻”有误;
C.《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故选D。
31.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假借和转注则属于用字之法,故“同属造字的条例”说法有误;
故选B。
32.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与文化常识。
C.有误,《社戏》选自《呐喊》,文体为小说,文章中的“我”并非是作者本人;
故选C。
33.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劳驾”“高邻”是尊称,“敝人”“家慈”是谦称;
故选D。
34.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成语运用。
A.舍弟: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家的弟弟。 使用正确;
B.老朽:衰老陈腐;谦辞,老年人自称。使用正确;
C.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使用正确;
D.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出来。该词意与句中“笑起来”意思重复,使用不恰当;
故选D。
35.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C.“以散文的形式讲解欧洲哲学史的书”表述有误,《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以小说的形式讲解欧洲哲学史的书;
故选C。
36.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A.陶渊明是东晋诗人;
故选A。
37.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辨析。
B.“不掺杂当时学界的见解”有误,《经典常谈》有以书为纲、采择新说、“述而兼作”的结构方式。这本通俗的学术读物,不只是做了深入浅出的学术转化工作,其本身就站在学术前缘做引领工作,很多观点在当时看来都是比较先进的。书中随处可见新旧兼容的通达的历史观、文化观;
故选B。
38.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
C.有误,魏学洢,不是清朝散文家,而是明朝(明末)散文家;
故选C。
39.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有误,《社戏》是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B.有误,《白毛女》是歌剧,是我国第一部新歌剧;
C.有误,《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故选D。
40.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故选C。
41.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核舟记》是按照中间(船舱)——船头——船尾的空间顺序介绍核舟的;
故选C。
42.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有误,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端午”是传统节日,不是节气。
故选D。
43.D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
A.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感激客人的到来,不恰当,可改为“我店上下真是非常感谢”;
B.“略尽绵薄之力”是自谦之词,用于帮助他人时表示出力不多。绵薄之力是指微不足道的力量,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常用作自谦之辞,表示谦虚地表示帮助他人恐怕对自己作用不大。不能用在别人身上,此处可改为“不遗余力”或“竭尽全力”;
C.“喂,光明路怎么走?赶紧说!”语言运用不得体,不礼貌,在询问他人时,应运用礼貌用语,可改为“您好,请问光明路怎么走?”
故选D。
44.C
【详解】本题考查知识积累。
C.语序不当,“建设和规划”改为“规划和建设”。
故选C。
45.A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
A.柳宗元是唐代人,并非“北宋”;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