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期中科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期中科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七年级(下)期中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2小题,每题3分,共66分。请选出每一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1.(3分)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
②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受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污染
④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分)浙江省将淳安千岛湖水引至杭州闲林水库,通过“一厂、三线”转变为自来水,送进千家万户。该工程实现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蒸发 C.降水 D.水汽输送
3.(3分)浙江大学柏浩教授团队研制出一种神奇织物,给白兔身体披上该织物(如图甲所示),用红外照相机拍摄得到的照片上,兔子身体“隐形”了(如图乙所示),兔子身体“隐形”是因为该织物(  )
A.隔热性好 B.导热性好 C.呈洁白色 D.非常轻薄
4.(3分)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
A.塑料挂衣钩紧贴的光滑的墙壁上
B.钢笔吸墨水
C.用抽气机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
D.护士给病人打针前,将药液吸进针筒
5.(3分)2020年6月21日,我国多地观察到日偏食现象。小科在大树底下拍摄了一张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地面上有大量“月牙”形的光斑。下列选项的原理与“月牙”形光斑形成原理不同的是(  )
A.彩虹
B.皮影戏
C.日晷
D.月食
6.(3分)着火时,正确处理火情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厨房天然气泄漏,可打开脱排油烟机排气
C.森林着火时,应顺风跑逃离火场
D.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7.(3分)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戴眼镜的同学佩戴口罩后,镜片经常会出现“雾”现象。关于镜片上的“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属于水蒸气
B.“雾”是液化形成的
C.“雾”的形成需吸收热量
D.取下眼镜后,“雾”消失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8.(3分)3月21日,东航MU5735飞机从8900米高空坠落,空难发生时,飞机穿越的大气层是(  )
A.始终在对流层
B.先在对流层后在平流层
C.先在平流层后在对流层
D.始终在平流层
9.(3分)下列是小科常喝的一些饮品,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豆奶 B.鲜牛奶 C.矿泉水 D.珍珠奶茶
10.(3分)有关化学反应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变蓝色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淡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11.(3分)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12.(3分)如图所示图片都有“吸住”的现象,其中的原理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
A.覆杯实验
B.塑料吸盘挂物钩
C.火罐吸在皮肤上
D.磁铁吸引大头针
13.(3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夏天打开电扇后,人会感到凉快是因为室内的空气被吹冷的缘故
B.洗浴后,人被风一吹,会感到特别凉快是因为加快人体表面水分的蒸发,从人体吸收了较多的热
C.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所以0℃的水不会蒸发
D.100℃的水蒸发时,不吸收热量
14.(3分)天气晴好的周末,小明一家来到户外野炊,对于以下做法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油锅着火盖锅盖,原理是隔绝空气
B.木柴搭空火更旺,原理是提高空气中氧气含量
C.离开时浇水灭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
D.抽出木柴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15.(3分)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克,结果所得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8%,请你帮助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是(  )
A.氢氧化钠固体保存不当,吸收了水分
B.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了
C.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时,没有放在玻璃皿中称量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水面刻度读数
16.(3分)下列对氧气的性质与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氧气具有可燃性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C.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D.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都能产生火焰
17.(3分)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18.(3分)今有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30g
C.加入5克氢氧化钠固体
D.蒸发掉25克水
19.(3分)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  )
A.不变色、变红色 B.变红色、不变色
C.变红色、变红色 D.不变色、不变色
20.(3分)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化空气时,最后被汽化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氩气 C.氮气 D.无法确定
21.(3分)t℃时有NaNO3溶液80g,若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溶剂,有下列实验数据记录: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蒸发溶剂 10g 20g 15g
析出晶体 4.2g 17.6g 13.2g
则此温度下,NaNO3的溶解度为(  )
A.48g B.88g C.64g D.66.7g
22.(3分)食品脱氧剂的主要成分为铁粉,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如图所示,反应前AO的长度为L1,反应后BO的长度为L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测量的原理利用了铁生锈消耗管内氧气
B.实验测得氧气的质量分数为100%
C.实验前应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分布均匀且紧密
D.脱氧剂应平铺在玻璃管中,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4分)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消耗,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大气中的    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
24.(4分)化学冰袋和自热米饭都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物品,它们利用了化学物质溶于水吸热或放热的原理。则化学冰袋中的物质可能是    ,自热米饭中的物质可能是    。
①氯化钠
②生石灰
③硝酸铵
④蔗糖
25.(8分)甲、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甲的玻璃泡上包着湿棉花,乙的玻璃泡是干燥的,我们发现   (填“甲”或“乙”)温度计的示数要低一些,这说明   。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越少,空气的湿度越   (选填“大”或“小”),水的蒸发就越快,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就越   ,有一种干湿温度计就是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可以用来显示空气中的湿度。
26.(8分)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师生进校门戴口罩、测体温;老师出示通行码,学生出示通行证(如图所示);放学后学校对教室进行消毒等。
(1)老师出示手机上的通行码,通行码    (填“是”或“不是”)光源。学生出示纸质的通行证,我们能看到绿色的“通行证”三个字是因为它们    (填“反射”或“吸收”)绿光。
(2)放学后教室消毒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照射消毒灯和喷洒消毒液。教室的消毒灯每晚会进行消毒工作,其利用的是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喷洒消毒液前,要先进行稀释。现要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消毒液,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消毒液    g。
27.(10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由甲、乙得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
(2)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100克水;
(3)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
(5)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28.(6分)小科和小金在实验室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小科用铁丝在火柴前端绕成螺旋状(如图甲)。小金将铁丝绕在火柴后端,但部分铁丝重叠(如图乙)。然后两人分别将火柴引燃,进行实验(如图丙)。
(1)为了让铁丝和氧气充分燃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择    (选填“甲”或“乙”)装置。
(2)该实验证明了氧气具有    性。
(3)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其名称为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3分,共42分。)
29.(18分)小科用电解水的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回答问题:
(1)图甲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后,接通    (选填“直流电”或“交流电”);等a、b玻璃管内收集到一定体积的气体后关闭电源。若要检验b玻璃管中的气体,其操作是    。
(2)图乙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其中①②③的正确的顺序是    。
(3)查阅资料得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则该实验中能够说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的实验现象是    。
(4)实验结束后,小科和同学一起得出结论,水由    组成,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
30.(12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查阅资料】
(1)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
(2)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与图中另两个实验的原理相同,即通过物质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使密闭容器内气压    (选填“增大”或“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测出氧气的含量。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明显偏小。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实验装置?
【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乙同学:可能是烧杯中的水倒流结束后,导管内有部分水滞留。
【交流与讨论】打开弹簧夹的时机很重要,   才可打开弹簧夹。
【探究与反思】为验证甲同学的猜想,将铜粉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    ,说明甲同学的猜想是合理的。
大家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图3)进行实验,图3装置与图2相比,优点有:   。
31.(12分)在观察小孔成像特点时,小波发现: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大,像的大小与该距离有什么定量关系?于是他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一步探究:
1.用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拼装在不透明的纸板上,如图1甲所示。
2.将“F”字样纸板、带小孔的不透明纸板、半透明塑料板(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的A、B、C位置,使“F”正立面对小孔,如图1乙所示。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给二极管通电,随即在光屏上呈现出“F”的像,小波观察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图2中的    (填写序号)。
(2)由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    ,所以这个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3)保持“F”字样纸板,小孔位置不变,只改变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用刻度尺逐次测量像高,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像距v/cm 12.0 16.0 20.0 24.0
像高h/cm 3.0 4.0 5.0 6.0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h与v的关系    
(4)于是小波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你认为这一结论需要补充的条件是    。
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32题4分,其余每小题4分,共22分。)
32.(4分)省油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由上下两个碗状容器组成,中间有夹层,夹层有一小孔与外部相连.该油灯“上部盛水、夹层盛油”能够省油(如图所示),说明该灯能省油的原理。
33.(6分)将10克食盐完全溶解到90g水中,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要使它的溶质的质量变成20%,需要加几克食盐?
34.(6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太阳距地球1.5×1011m,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多少秒才能到达地球?
35.(6分)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1)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
(2)20℃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要使该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变成20%,需要加几克水?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七年级(下)期中科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2小题,每题3分,共66分。请选出每一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1.【解答】解: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故①正确;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变暖的现象,②正确;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受到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污染,③错误;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④正确。
故选:C。
2.【解答】解:“将某地方湖水引至温州塘下坑水库,通过‘一厂、三线’转变为自来水,送进千家万户”属于调节河流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受该工程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故选:A。
3.【解答】解:由红外线的特点可知,红外线具有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具有温度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不受物体亮暗的影响,用红外照相机能拍摄到清晰的照片,当给白兔身体披上织物,再用红外照相机拍摄得到的照片,兔子身体“隐形”了,说明兔子辐射的红外线被织物隔离了,即织物的隔热性好,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解答】解:A、塑料挂衣钩紧贴的光滑的墙壁上,需要先用力挤压塑料吸盘,把盘内的空气挤出,然后吸盘就被外界的大气压紧压在了墙壁上,故A不符合题意;
B、自来水钢笔在吸墨水时,是先把钢笔内的空气排出,然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墨水进入钢笔内,故B不符合题意;
C、用抽气机可以将马德堡半球中的空气抽出,但不是利用大气压强。故C符合题意;
D、护士给病人打针前,将注射器的活塞推下时,将针筒内的空气排出,再向上提起活塞时,针筒内的体积增大,压强减小,药液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针筒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解答】解:小科在大树底下拍摄了一张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地面上有大量“月牙”形的光斑,这些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彩虹的形成属于光的色散现象,其原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符合题意;
B、皮影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日晷利用指针在阳光下的影子显示时间,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C不符合题意;
D、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解答】解: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打开脱排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C、森林着火时,应逆风跑逃离火场,故选项说法错误。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隔绝空气而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解答】解:A、“雾”属于小水滴,故A错误;
B、“雾”是水蒸气的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雾”的形成需放出热量,故C错误;
D、取下眼镜后,“雾”消失不见了,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8.【解答】解;对流层从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约11000米,飞机正常的飞行是在对流层,3月21日,东航MU5735飞机从8900米高空坠落,空难发生时,飞机始终在对流层,故选项A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
9.【解答】解:A、豆奶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错误;
B、牛奶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错误;
C、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正确;
D、珍珠奶茶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错误;
故选:C。
10.【解答】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会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解答】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D图象与事实相符合。
故选:D。
12.【解答】解:A、图中,杯口的纸片不下落,是典型的“覆杯实验”实验,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故A不合题意。
B、图中,塑料吸盘挂钩靠大气压强吸附在光滑的墙面上,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将火罐内的空气加热后,火罐内空气由于热膨胀排出一部分,迅速倒扣在皮肤上,火罐内火熄灭,温度降低,空气收缩,罐内气体压强减小,火罐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吸在皮肤上,故C不符合题意;
D、磁铁吸引大头针是因为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的性质,与大气压无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解答】解:A、炎热的夏天人体表面有汗液,汗液蒸发会从人体中吸热,电风扇吹出的风加快了汗液表面的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汗液的蒸发,即从人体中吸热的速度加快,所以人感到凉快,而不是空气被吹冷,故A错误;
B、洗浴后被风一吹感到特别凉快,这是风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吸热,故B正确;
C、0℃的水如果没有凝固,就可以继续蒸发,故C错误;
D、蒸发发生时就会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14.【解答】解:A、油锅着火盖锅盖,原理是隔绝空气,说法正确;
B、将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说法错误;
C、离开时浇水灭火,原理是降低木柴的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说法正确;
D、抽出木柴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说法正确。
故选:B。
15.【解答】解:A、氢氧化钠固体保存不当,吸收了水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了,若使用了游码,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若没有使用游码,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时,没有放在玻璃皿中称量,会腐蚀托盘,不会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错误。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水面刻度读数,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6.【解答】解:A、氧气不能燃烧,该选项不正确。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该选项正确。
C、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D、铁在氧气中燃烧不产生火焰,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17.【解答】解:
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故选:C。
18.【解答】解:A、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x,(50g﹣x)×20%=50g×10%,x=25g,应将溶剂蒸发掉溶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溶剂质量的一半,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30g,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3.75%,故选项说法错误。
C、设需要再溶解该物质的质量为y,(50g+y)×20%=50g×10%+y,y=6.25g,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D、根据A选项的分析,可蒸发掉25克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9.【解答】解: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浓H2SO4有吸水性,通过甲装置后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色,即显紫色。
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红色。
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不变色、红色。
故选:A。
20.【解答】解:氧气沸点是﹣183℃,氩气沸点是﹣185℃,氮气沸点是﹣196℃,﹣183℃>﹣185℃>﹣196℃,由于沸点低的先汽化,沸点高的最后汽化,空气汽化时,依次汽化的是氮气、氩气、氧气,故A正确。
故选:A。
21.【解答】解:由题目中的表格内容可整理推得:析出晶体以后溶液就饱和了,比较三次蒸发可以发现,后两次都应为饱和溶液。设该温度时NaNO3的溶解度为x。
则,解得x=88g。
故选:B。
22.【解答】解:A、测量的原理利用了铁生锈消耗管内氧气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100%,质量分数为100%错误,因为不是质量分数,是体积分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实验前应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分布均匀且紧密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脱氧剂应平铺在玻璃管中,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正确,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解答】解:人类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消耗,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城市容易形成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雾霾增多的特殊气候,称为城市“城市热岛”现象。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24.【解答】解:①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②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③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④蔗糖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③;②。
25.【解答】解:玻璃泡用湿布包着的温度计,湿布上的水分蒸发时,从温度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包湿布的温度计示数比另一个的示数小;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高时,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慢,温度下降的较少,干、湿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小;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低时,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快,温度下降的较多,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大。
故答案为:甲、蒸发吸热、小、大。
26.【解答】解:(1)通行码自身能发光,所以是光源;学生出示纸质的通行证,我们能看到绿色的“通行证”三个字是因为它们反射绿光;故答案为:是;反射;
(2)紫外线能杀菌、消毒,教室的消毒灯每晚会进行消毒工作,其利用的是紫外线。设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消毒液质量为x,则:
1000g×0.5%=x×20%
x=25g
故答案为:紫外线;25。
27.【解答】解:(1)由甲、乙得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温度;
(2)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100克水;
(3)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4)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5)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故答案为:(1)溶质的性质、温度;
(2)40;
(3)乙>甲>丙;
(4)升高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5)甲。
28.【解答】解:(1)为了让铁丝和氧气充分燃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择甲装置(甲装置中的铁丝与氧气接触更充分)。
故答案为:甲。
(2)该实验证明了氧气具有助燃性。
故答案为:助燃。
(3)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其名称为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四氧化三铁。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3分,共42分。)
29.【解答】解:(1)图甲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后,接通直流电;等a、b玻璃管内收集到一定体积的气体后关闭电源。若要检验b玻璃管中的气体,其操作是打开活塞,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说明气体是氢气。
故答案为:直流电;打开活塞,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说明气体是氢气。
(2)图乙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其中①②③的正确的顺序是②③①。
故答案为:②③①。
(3)查阅资料得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则该实验中能够说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的实验现象是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
故答案为: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
(4)实验结束后,小科和同学一起得出结论,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故答案为:氢元素、氧元素;水氢气+氧气。
30.【解答】解:【经典赏析】
该实验与图中另两个实验的原理相同,即通过物质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使密闭容器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测出氧气的含量。
故填:减小。
【交流与讨论】
打开弹簧夹的时机很重要,冷却至室温后才可打开弹簧夹。
故填:冷却至室温后。
【探究与反思】
为验证甲同学的猜想,将铜粉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色,是因为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说明甲同学的猜想是合理的。
大家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图3)进行实验,图3装置与图2相比,优点有:防止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导致的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同时防止了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故填:变黑色;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环保。
31.【解答】解:(1)能用光屏承接的为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由图乙知,u<v,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②;
(2)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3)由表格上的数据可知,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像的高度与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0.25,即h=0.25v;
(4)由(3)得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即小孔成像时,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
故答案为:(1)②;(2)直线传播;实像;(3)h=0.25v;(4)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
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32题4分,其余每小题4分,共22分。)
32.【解答】答:在上部盛水,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油的温度升高的较慢些,从而减小油的蒸发;
上部盛水、夹层盛油,可以减小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减小油上方的空气流速,从而减小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
33.【解答】解:10克食盐完全溶解到90g水中,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10%。
设需要加食盐的质量为x,10g+x=(10g+90g+x)×20% x=12.5g
答: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需要加食盐的质量为12.5g。
34.【解答】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3×108m/s=3×105km/s,
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所需时间为:t500s。
故答案为:3×105;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所需时间为500s。
35.【解答】解:(1)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在该温度下,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的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的质量比为36g:100g:136g=9:25:34;故答案为:9:25:34;
(2)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20℃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6.5%;要使该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变成20%,需要加水的质量为:20g÷20%﹣20g﹣50g=30g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6.5%,需要加水30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