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1课时)课件+教学设计+评价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五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1课时)课件+教学设计+评价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五章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册
第1课时
内容总览
课标要求
01
学习目标
02
探究新知
03
课堂检测
04
课堂总结
05
课后作业
06
目录
2020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素养要求与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结合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其成因。
2.列举实例,说明环境问题的主要分类与表现。
3.分析资料,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素养要求:
1.区域认知:
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2.综合思维:
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3.地理实践力:
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
4.人地协调观:
结合实例,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情境导入
《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R. L. Carson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 L. Carson, 1907- 1964) 撰写的。
《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得环境保护问题摆到了各国政府的桌面上。
情境导入
《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R. L. Carson
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
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
情境导入
《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R. L. Carson
春天本来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美好季节,而《寂静的春天》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呢?
② 议一议,《寂静的春天》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春暖花开
情境导入
《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R. L. Carson
1.《寂静的春天》向社会公众深刻地揭露人类滥用杀虫剂而导致灾难的具体事件,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2.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任务一
1.环境问题的含义
环境问题(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具体原因分析:
①人口压力:人口基数大,增长率高,庞大人口向环境过度索取、过度排放
②资源不合理利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且人类素质低下生态意识薄弱采用有害的生产方法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传统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以损害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任务一
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
人类社会
环境
人类社会
环境
环境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
环境
A
B
C
D
哪一组图能正确地表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任务一
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
人类社会
环境
环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
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物质和能量),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任务一
3.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
人类社会
环境
环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人类生存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满足需求。
如果①②超过环境承载力会怎样呢?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索取>恢复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任务一
3.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
人类社会
环境
环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简称“三废”),也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如果③④超过环境承载力会怎样呢?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消除等作用。
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排放>分解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任务一
3.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噪声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土壤污染
案例分析1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分组讨论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多诺拉烟雾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病
日本哮喘病事件
日本米糠油事件
日本富士山骨痛病
案例分析1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分组讨论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废气,造成千人中毒,约60人死亡。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河谷地形,逆温天气且有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1930年
案例分析1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分组讨论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三面环山,静风,不利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工业、汽车废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主要污染源为汽车排放尾气,约400人死亡。
案例分析1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分组讨论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弃,小镇43%的居民患病,20人死亡。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河谷地形,逆温天气且有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案例分析1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分组讨论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逆温天气,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SO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下生成SO3、硫酸,附着在烟尘上吸入肺部。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取暖燃煤排放废弃,最严重一次5天4000人死亡。
案例分析1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分组讨论
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2年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含汞废水,导致2000多人患病,1000多人死亡。
【类型】海洋污染
【成因】无机汞在海水中转化甲基汞,被鱼、贝类摄入,并在鱼体内富集,当地居民食用含甲基汞的鱼而中毒。
案例分析1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分组讨论
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
1958年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重金属粉尘和SO2随煤尘进入肺部。
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废气,导致500多人患病,36人死亡。
案例分析1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分组讨论
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因食用米糠油受污染,导致10000多人受害,15人死亡。
【类型】食品污染
【成因】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
案例分析1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分组讨论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1952年
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含镉废水,确诊患者258人,死亡200多人。
【类型】水体污染
【成因】用河水灌溉稻米,使米中也含镉,变成镉米
案例分析2
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
分组讨论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思考:
案例分析2
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
分组讨论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思考:
人口不断增长,原有耕地趋于贫瘠,粮食短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获得更多的粮食。
案例分析2
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
分组讨论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思考:
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
①围湖造田导致水产减少,水旱灾害多发,等;
②开垦草场带来沙暴天气增多,荒漠化面积变大,土地产出减少等;
③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案例分析2
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
分组讨论
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思考:
过度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却是违背了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水旱灾害多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作物减产、粮食不足。从而使出现的环境问题影响人类自身,越垦越贫穷。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的表现
任务二
1. 环境问题的表现
(1)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
水资源危机
矿产资源短缺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的表现
任务二
1. 环境问题的表现
(2)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的表现
任务二
1. 环境问题的表现
(3)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土壤污染
噪声污染
水污染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的表现
任务二
2. 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1)城乡差异——城市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原因: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城市污染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的表现
任务二
2. 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1)城乡差异——乡村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原因: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乡村生态破坏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的表现
任务二
2. 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①环境问题: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的表现
任务二
2. 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②环境问题: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原因: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发展中国家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的表现
任务二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
(1)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的表现
任务二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
(2)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新知讲解
环境问题的表现
任务二
做一做:将主要环境问题与对应的环境现象连线。
案例分析3
分析小岛国的忧虑
分组讨论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小岛国联盟是最积极的倡议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小岛国联盟是由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地国家为了强化自身话语权而结成的联盟。 他们十分关注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木材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其联系起来。
思考:
1.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试着绘出联系框图,并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3.根据所绘框图,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案例分析3
分析小岛国的忧虑
分组讨论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小岛国联盟是最积极的倡议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小岛国联盟是由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地国家为了强化自身话语权而结成的联盟。 他们十分关注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木材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其联系起来。
思考:
1.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小岛国忧虑的主要是海平面上升。
有道理: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和岛屿会被淹没。
案例分析3
分析小岛国的忧虑
分组讨论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小岛国联盟是最积极的倡议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小岛国联盟是由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地国家为了强化自身话语权而结成的联盟。 他们十分关注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木材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其联系起来。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试着绘出联系框图,并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3.根据所绘框图,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
全球
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
上升
砍伐森林
燃烧化
石燃料
大气中二
氧化碳含
量增加
①保护森林,植树种草;②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③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课堂练习
下图示意受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影响较大的地区。读图回答1~3题。
3.下列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措施是(   )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B.加强台风监测预报预警
C.提高城镇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 D.加强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
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A
B
D
2.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
课堂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1.环境问题的含义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 环境问题的表现
2. 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
作业布置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步作业19 1---10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知识性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通过材料分析,知道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通过材料分析,知道环境问题的表现。
探究能力 1.通过案例分析,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分析,分析小国忧虑的背景。
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大单元整体教学】 高中地理学科人教版(2019)必修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分课时设计
课题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是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先从人地关系开始,然后是环境问题类型及原因,最后通过“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的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环境问题的表现:教材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环境问题及其表现,然后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最后通过活动“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2.学习者分析 通过之前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概念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资源环境是有限的概念,初步形成了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观念基础。学生对所在地区的环境问题有一定了解,教师可以渗透“生活在的地理”的理念,引导学生分析生活周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学生的学力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应设计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链,满足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发展。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习得,应该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结合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其成因。 2.列举实例,说明环境问题的主要分类与表现。 3.分析资料,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教学重点: 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及防治;全球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 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与严峻性。
4.教学评价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寂静的春天》
①春天本来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美好季节,而《寂静的春天》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呢? ② 议一议,《寂静的春天》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①《寂静的春天》向社会公众深刻地揭露人类滥用杀虫剂而导致灾难的具体事件,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学生回答:②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让学生思考讨论《寂静的春天》的原因并引出环境问题的产生。
任务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含义 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会归纳回答:环境问题(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学生归纳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看图回答: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的含义,分析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升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1: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8年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 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 1952年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学生展示: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河谷地形,逆温天气且有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学生展示: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三面环山,静风,不利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工业、汽车废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 学生展示: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河谷地形,逆温天气且有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学生展示: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逆温天气,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SO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下生成SO3、硫酸,附着在烟尘上吸入肺部。 学生展示: 【类型】海洋污染 【成因】无机汞在海水中转化为甲基汞,被鱼、贝类摄入,并在鱼体内富集,当地居民食用含甲基汞的鱼而中毒。 学生展示: 【类型】大气污染 【成因】重金属粉尘和SO2随煤尘进入肺部。 学生展示: 【类型】食品污染 【成因】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 学生展示: 【类型】水体污染 【成因】用河水灌溉稻米,使米中也含镉,变成镉米 在了解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并能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案例分析2: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人口不断增长,原有耕地趋于贫瘠,粮食短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获得更多的粮食。 学生回答: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 ①围湖造田导致水产减少,水旱灾害多发,等; ②开垦草场带来沙暴天气增多,荒漠化面积变大,土地产出减少等; ③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学生回答:过度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却是违背了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水旱灾害多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作物减产、粮食不足。从而使出现的环境问题影响人类自身,越垦越贫穷。 1.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参与探究过程,激发探究欲望。 2.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任务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 环境问题的表现 (1)自然资源枯竭 (2)生态破坏 (3)环境污染 2. 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1)城乡差异——城市 (1)城乡差异——乡村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 做一做:将主要环境问题与对应的环境现象连线。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 学生回答: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原因: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学生回答: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原因: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学生回答: ①环境问题: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②环境问题: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原因: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学生回答: (1)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2)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学生回答: 知道环境问题的表现,并结合材料得出的结论,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3:分析小岛国的忧虑
1.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试着绘出联系框图,并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3.根据所绘框图,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小岛国忧虑的主要是海平面上升。 有道理: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和岛屿会被淹没。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①保护森林,植树种草;②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③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1.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来。 2.分析小岛国的忧虑,对环境问题的知识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后作业  阅读下列景观图片,回答1~3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成因为“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枯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固体废弃物危害人体健康途径示意图,完成4~6题。 4.固体废弃物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主要有(  ) ①通过大气污染 ②通过水体污染 ③通过土壤污染 ④通过食物链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有关固体废弃物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大气污染 B.有机固体废弃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能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 C.垃圾焚烧处理时,可能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D.垃圾填埋后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6.下列措施中,最能有效降低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的是(  ) A.将固体废弃物选择妥当的地方堆放 B.将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C.将固体废弃物填埋、焚烧处理 D.将固体废弃物弃入公海 7.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关停污染严重的工厂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8.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B.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C.全球变暖、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都是属于全球性问题 D.固体废弃物只会污染土地,不会造成其它的污染 9.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具体表现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交通污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幕墙反射的眩光是典型的“人工白昼” B.娱乐场所的各种灯光,构成了“白亮污染” C.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彩光污染” D.提高驾驶照明度的氙气车灯,是典型的“交通污染”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2003年5月长江三峡工程首次蓄水达135m以来,在各大支流流入水库的回水区多次出现水花(水花又称藻花、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所产生的现象),且大多集中出现在春夏季的晴朗天气。下图示意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支流分布。 (1)说明长江三峡水库水花发生的条件。 (2)请你为防范长江三峡水库水花的出现,保障库区水生态安全献计献策。 参考答案 1.C 2.A 3.B 4.D 5.D 6.B 7.D 8.C 9.D 10..(1)温度适宜;水流缓慢;利于蓝藻生长的营养物质充足等。 (2)人工打捞蓝藻或采用技术手段抑制和消除蓝藻;采用养鱼和植物等生物措施改善水体生态系统;控源截污,减少水体污染;建立自动化、科技化预警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等。 拓展学习 环境问题的发展 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因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 2、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环境问题: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各种手工业作坊和居民抛弃生活垃圾,曾出现环境污染。 3、产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的环境问题:⑴、出现了大规模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公害"病和重大公害事件的出现。⑵、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开始出现区域性生态平衡失调现象。 4、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世界自然灾害显著增加。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在设计之初,并没有深刻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甚至和设计原有知识体系有所冲突,通过研读课标,画思维导图,完成教材及教辅的练习,对教材内容和结构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个过程是教师备课的过程,也可以是孩子们学习新内容的一个过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课时的高潮部分出现在最后,孩子们看到区域景观的明显变化过程,惊讶万分,当最终发现是自己所熟悉的地方时,更是忍不住鼓掌,但限于时间,本案例反而没有时间展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是一大遗憾。另一方面也再一次感受到,努力挖掘孩子们身边的教学素材,并能合理呈现,是提升课堂魅力的有效手段。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1课时) 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
优 良 中 一般
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
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
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
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
评教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