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 (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 (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宋·鲍照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不断进行变革,句式多样,由《诗经》以四言为主,发展到汉朝以五言为主,到了南北朝时期鲍照又创制了七言歌行,在诗体发展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后来诗歌的发展。那么鲍照何许人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一诗人。通过《拟行路难》(其四),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其志,其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
②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抗挫折能力。
②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以意逆志——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作诗人,“将心比心”地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释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古辞和袁辞都不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后经文人拟作,前多着一“拟”字。
【了解作者】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死在战乱中。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鲍照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的方向流散。
人生也各有天命,怎么能成天感叹、哀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了。
思考
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
诗歌三、四句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歌开头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诗歌五、六句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诗歌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
“愁”
“命”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或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这种封建等级制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盛行。
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是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遭际。
作者认为这种现象非常不公平,但又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就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
诗歌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用“泻水置平地”起兴,引出“人生亦有命”。
用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来比喻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诗歌五、六句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诗歌五、六句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形象。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愁绪倾泻出来。
诗歌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无奈。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归纳主旨】
全诗通过刻画诗人满怀愁绪而又无法排遣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伸的愤慨不平的呼声。
【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为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清·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比较阅读】
诗歌的比较阅读,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形象、语言风格不同。比较阅读应该以求异为主。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箸(zhù):筷子。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文王重用;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què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niǎn)出了长安。这首诗是朋友为他设宴饯行时所作。
比较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异同:
相同点: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愁苦。
不同点:鲍照的《拟行路难》感情压抑、矛盾、无奈。李白的《行路难》更积极向上,虽然暂时遭遇挫折,但李白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背诵默写
《拟行路难(其四)》
showtime——片段写作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短文,发表自己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