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套中人》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2. 学习人物塑造的手法,学以致用。3. 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小说通过细节表现和人物衬托来展现“智慧”。教学难点:学习“套子”的含义及文章主题。三、教学设想职高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这是一个重点单元,课文生动感人,广为流传。职高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小说典型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和撼人心魄的审美价值以及语言上讽刺幽默的写作手法。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小说是我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是古典的四大名著、经典的武侠小说,还是网络上让人欲罢不能的更新玄幻、言情,那些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套中人》,走近别里科夫,让我们尝试揭开别里科夫脸上的那层面纱,看看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具有强烈幽默味道,他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反应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作品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丑态现象。他是世界三大短片小说家之一,其余是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品:《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等等。2.晓背景本文写于1898年,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时期。农奴制已废除,但其残余仍严重地存在,加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剥削,使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极度贫困的境地。在这大革命的前夜,反动的沙皇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暴虐统治。当时的俄罗斯,警探密布,禁止一切科学研究活动,用监狱和流放的手段对付进步作家,封闭进步刊物。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贵族、官僚、地主、资本家和反动的知识分子极力维护旧秩序,他们连结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全俄罗斯,连微小的改革都不允许,告密、陷害之风盛行。一些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退缩、消沉、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堕落成为沙皇的警察和密探。他们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形成了一股保守势力,适应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需要,成为暴虐政治的大锁链中的一环,别里科夫正是其中的一员。3.讽刺小说是按形象性质和题材领域划分的一种小说类型。它以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来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表达某种思想。其主人公多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或在品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莫里哀的《伪君子》、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都是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契诃夫以其卓越的讽刺手法为世界文学史增添了两个不朽的人物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三、诵读训练(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1.掌握重点字音胆怯(qiè) 祈祷(dǎo)辖制(xiá) 憎恶(zēnɡ)讥诮(qiào) 消遣(qiǎn)谗言(chán) 搓手(cuō)契诃夫(hē) 怂恿(sǒng)(yǒnɡ)2.重点字词(1)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逾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2)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3)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4)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5)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6)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7)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8)六神不安:形容人心绪慌乱,或心神不安宁。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课文情节第一部分(1-5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①外表的套子是什么样的?划出、品读标志性的句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细读第1自然段,筛选信息。)标志性的句子:“晴天穿雨鞋、带雨伞、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马车让车夫支起车蓬”等。原因: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在借套子躲避现实,封闭而怀旧。)②他思想的套子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学生精读第2、3自然段,找出概括性句子。)用套子套自己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用套子套别人”“全校教师都怕他,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受着他的辖制”“六个‘不敢’”等。教师归纳:套子,它实际上是指限制我们自由思想、行动的规矩、各种思想道德观念、法律及其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习惯。别里科夫真是用“套子”把自己装了进去。这些“套子”体现在他的外表、思想状态和具体的事件中。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第二部分(6-37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① 本小说的故事性集中体现在别里可夫和他的爱情故事上。具体的情节是“漫画事件”和“自行车事件”。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他的美好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毁灭,对“套子”的外延逐层拓展,串连起个性人物的悲剧人生。② 华连卡姐弟俩代表什么人物形象,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讽刺和鞭打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即使是微薄的,也让人看到了希望。第三部分(38-40段)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是有许多“别里科夫”结尾说道:“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教师说明: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沙皇专制政府仍然存在,所以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像别里科夫似的人物,甚至不断涌现出来。那么,人民只有推翻沙皇政府才能得到自由,看到希望。(二)理解文意像华连卡这样一位热情大方、开朗乐观、富有朝气的女孩子,象征着新思想、新事物、新生活,而别里科夫尝试与她结婚,实质就是尝试走出套子,那么,最后有没有走出套子呢?没有,因为套子思想根深蒂固。究竟有哪些套子套住了别里科夫?从文段中别里科夫的表现去推断。明确:外表的套子——封闭晴朗的日子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随身携带的东西放在套子里;脸藏在衣领里;带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坐车要支起车篷。职业的套子——怀旧保守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的东西,教“古代语言”。思想的套子——维护现行制度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总怕闹出什么乱子,对于违法、不合常规的事当然会引起他的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的事他也要闷闷不乐。生活的套子——胆小多疑一上床就用被子蒙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怕贼溜进来,深怕出事;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套子最终的影响就是——套己套人。套人的体现:开除学生、干涉别人、辖制整个中学、辖制全城,扼杀新思想,摧残人的精神。第二课时一、导入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侦探小说或者侦探电影,而今天,就由我们一起来侦破一件案件,一件关于别里科夫之死的案件。二、继续分析课文1.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别里科夫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①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旧秩序动摇。②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跟他代表的旧制度、旧思想斗争,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③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都装进套子里。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政府,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它已行将灭亡,摇摇欲坠,但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2.别里科夫“差点结了婚”这一情节,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①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②“差点”一词已点明别里科夫的婚事是以悲剧收场的。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③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分别代表了保守、没落与进取、新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态度,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力量,这两种观念和力量是不可能依照人们的愿望被“撮合”到一起的。④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更有利于彰显主题。3.“骑车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从“骑车事件”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恪守沙皇制度条文,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可以看出华连卡的可爱、热情、活泼。华连卡的生活方式是对别里科夫套子式生活方式最有力的挑战,这也预示了别里科夫这次恋爱的失败结局。4.别里科夫就骑车一事对柯瓦连科的劝说说明了什么?说明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代言人,认为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的事就不能做,他忠诚地维护现有的腐朽制度和专制秩序。5.联系创作背景,分析华连卡姐弟的象征意义。在这个全城沉默的时代,华连卡和柯瓦连科敢于大声地说,大声地笑,敢于骑着时尚的自行车,敢于去拥抱美丽的自然生活。所有这些都象征了一种挑战旧秩序的力量,象征了对爱和自由的呼唤。6.“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与前文“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和对自由的向往。但像别里科夫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维护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人们高兴却不敢表露出来,说明人们害怕遭到迫害。这种结尾,引人深思。7. 生活很快“又恢复旧样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只要创造“套中人”的社会制度没有被埋葬,这种“套中人”就会继续存在。作者实际上是以此来呼吁人们彻底铲除产生“别里科夫”这样畸形人格的社会土壤。三、朗读课文,写作特点1.运用夸张手法展示生活本质夸张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2.运用讽刺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其一,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勾勒。如在最晴朗的日子,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等。其二,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的恋爱与他对骑自行车事件的认识,反映出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本质。其三,恰到好处的叙述、议论。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以议论性的语言揣度别里科夫的性格,又用议论性的语言表达对别里科夫的认识,旗帜鲜明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3.成功的细节描写作者刻画人物能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因此形象逼真。如用“穿上雨鞋”等来描写他的肖像,显示出其与世隔绝的外貌特征;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口头禅来描写他的“套子式”论调,表现出他依附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性格;用他从楼上摔下时的细节,来写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三、分析人物形象。文章的结尾说:“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多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他还有可能活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那么你还见过哪些套中人?(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学生讨论生成自己独特的体悟与看法。套子可以分为合理的套子、落后的套子、反动的套子。合理的套子,如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落后的套子,主要是过时的,违反客观现实的套子,甚至是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契诃夫忽略肖像描写是因为他想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类人”,他真正的表现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四、研读课文,思维提升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像别里科夫这样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自己又是否装在一些套子里 师引导学生着重从思想方面寻找限制约束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思考,师归纳:从广义来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些套子里,有些套子,是有益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有些套子,则是严重地约束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出限制自我思想进步的套子,敢于打破思想深处的套子,健康成长。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规矩,是指限制人的思想、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破除迷信,反对盲从,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规矩(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要进入生活的圈子,干不能陷入怪圈。原著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如若你容忍这种虚伪,别人就管你叫傻瓜。你只好忍气吞声,任人侮辱,不敢公开声称你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们一边,你只好说谎,陪笑,凡此种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有个温暖的小窝,捞个分文不值的一官半职!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也许,这就是希望!蓝欢评价契诃夫的小说:时代在逐渐崩溃,但人不能绝望地活下去。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前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明确:通过对别里科夫思想性格的刻画及其婚事遭遇的描写,塑造出一个胆小怕事,因循守旧,扼杀新思想的“套中人” 形象,揭露了沙皇专制下的恶浊政治空气,批判了维护旧制度的反动势力,并暗示出反动势力终将覆灭的命运。六、课文总结本课以“套子”为线索贯穿全文。别里科夫被“装”在套子里,是主动的——是自我性格在社会环境的必然表现;又是被动的——是社会环境对这些人的残害。文章通过这个文学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反映了这样的社会主题,从此,“套中人”就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七、作业布置:"契诃夫用一个词儿就足够创造一个形象”,这句话不免有点夸张,但却说明了契诃夫在语言上的高度的艺术造诣,契诃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讽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这一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的典型形象,请你试用绘画的语言、摄影的语言、音乐的语言描绘你心中的“套中人”的形象,同时为别里科夫写一则墓志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