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综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综述

资源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综述
专题综述
【专题线索】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与经济政策。古代中国属于农耕文明,小农经济是基本的经济形态,土地占有关系以私有制为主体,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构成古代中国经济的三大部门,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为了巩固统治,历届政府往往对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对外实行“海禁”等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知识结构】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目标导航】
说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说出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问题引导
【自主学习】
[基础史实]
一、起源
1.农业的起源: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农耕经济,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神农”的传说:相传神农氏创造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3.农业的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二、发展
1.耕作技术的进步
(1)原始阶段:“刀耕火种”,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形成铁犁牛耕。
(3)两汉时期: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除耦犁外出现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传统步犁技术趋于成熟。
2.水利工程的兴修
(1)水利的地位: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历代政府多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文献记载、相关专著相当多。
(2)重要史实:
①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典范。
②两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有利于干旱地区灌溉;王景治黄河成功,有利于黄河流域的开发。
③隋唐五代:北方用立井水车提水灌溉,长江流域用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④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⑤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土地兼并使贫者无锥之地
(1)土地制度演变:
①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公有。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认土地私有制。
③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2)土地兼并现象:
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兼并现象始终存在,阶级矛盾的实质就是对土地的占有。
②土地兼并导致地权和劳动者分离,严重破坏农业生产秩序;其恶性发展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
4.徭役赋税使农民负担沉重
(1)农户交纳的赋税是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过度征收的徭役使大批农民被迫长期离开土地。这严重破坏经济生活秩序,引发社会动乱,往往导致王朝覆灭和社会文化凋残。
三、特点
(1)小农经济;(2)铁犁牛耕;(3)土地私有;(4)精耕细作。
[方法归纳]
1.阅读教材,列表呈现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相关的重要成就。
2.阅读教材,按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整体把握,其中“发展”分有利因素(前两点)和不利因素(后两点),“特点”作最简要归纳,但要阐释清楚。
3.分别从生产力角度(重在耕作技术兼顾水利)和生产关系角度(重在土地制度兼顾赋税制)提纲挈领地概括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4.口诀记忆:将相关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以便于背诵。例如背诵古代主要农具和耕作方式演变:原始刀耕火种慢,商周铜耕始出现。东周铁牛社会变(铁犁牛耕导致社会变革),西汉耦犁难回转。东汉一牛把犁挽,唐朝曲辕控深浅。
[知识建构]
通读教科书,完成以下表格。
耕作技术
水利工程
土地制度
传说时代
商周
春秋战国
两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体验探究】
一、农业的起源与地位
材料一 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种,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一
材料二 周后稷,名弃……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史料研读]
(1)概括以上三则史料的核心内容。
(2)指出三则材料之间的关联。
[问题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神农氏”的由来,这一传说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讲了什么?这一的记载与材料一是否矛盾?这又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有何发现?这一发现有何价值?
(4)以上材料的来源有何不同?对史学研究而言,应作如何处理?
二、农业的发展
材料一
图1 铁犁
图2 耦犁
图3 耧车
图4 曲辕犁
材料二
图1 翻车
图2 筒车
图3 高转筒车
图4 风力水车
材料三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四 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名焉。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卷四二一
[史料研读]
(1)以上四则史料各自反映了什么?
(2)指出四则材料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问题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这与农业的发展有何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这与农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一时期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墨子·非命下》
材料三 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汉书·食货志》
[史料研读]
(1)以上三则史料各自反映了什么?
(2)以上三则史料反映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
[问题思考]
(1)据材料一、二概括战国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
(2)材料三中晁错对当时的农业及农民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分析?据此,他有可能提出什么建议?
(3)以上三则史料反映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农业及农民问题的认识。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私田开始出现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鲁国进行税制改革
D.发明高炉炼铁技术
2.《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3.“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4.《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段话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
B.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C.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D.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5.下表是全汉昇、包伟民统计的《北宋赋税结构表》(单位:万贯。征榷,是指国家专卖收入)。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时间
租税(正赋)收入
征榷收入
商税收入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997年)
2408.1
1167.7
400
61:39
天禧末(1021年)
2641.2
2670.0
1204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4248.4
868.8
28:72
A.农业税比例逐年下降,说明北宋政府降低农民赋税
B.非农业税比例上升,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商业的发展
C.征榷收入增长,表明北宋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度
D.北宋赋税结构的变化,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周礼?地官?小司徒》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魏书·食货志》
材料四 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宽,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
──《通典·食货典·田制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说明这一制度的特征。
(2)材料二表明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有何变化?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
(3)材料三表明北魏时实行什么土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导致什么后果?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的关系。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目标导航】
1.说出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2.说明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多种经营模式及特点。
3.在理解史实基础上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特点。
问题引导
【自主学习】
[基础史实]
一、手工业及其经营模式
1.含义: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2.分类:(1)官营;(2)民营;(3)家庭。
3.地位:是农业经济的补充。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主要成就
1.纺织业
(1)分类:麻、葛、丝、棉,以丝为代表。
(2)成就: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丝国”;元明时,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2.冶金业
(1)分类:铜、铁、钢,突出冶铁
(2)成就:商周称“青铜时代”;汉代煤炭冶铁、水排鼓风;南北朝时灌钢法。
3.陶瓷业
(1)分类:制陶、制瓷
(2)成就:唐代陶制品“唐三彩”;唐代青瓷、白瓷,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清代粉彩瓷。
三、特点
(1)三种经营形态;(2)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3)长期领先世界。
[方法归纳]
1.用列表的方法区别手工业的三种经营模式。
2.按手工业部门分类列表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突出成就。
3.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源远流长、多种经营模式、产品尤其是官营手工产品十分精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等。
[知识建构]
1.通读教科书,完成下列表格,区别手工业三种经营模式。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生产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2.通读教科书,完成下列表格,梳理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主要成就。
时期/部门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体验探究】
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模式
材料一 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
材料二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
材料三 鲁人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说林上》
材料四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史料研读]
(1)以上四则史料各自反映了什么?
(2)以上四则史料反映出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经营模式有何特点?
[问题思考]
(1)据材料一、二,概括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东西织室”是什么?概括这一经济模式的特点?
二、手工业的辉煌成就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材料一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材料二 瓷器,最精巧最可爱的陶瓷器皿,是中国古人的发明……
《马可波罗行纪》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最早详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及其制作方法……(15世纪后的欧洲)瓷器是一种销路广获利多的商品。1602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一船瓷器,商人获利500万盾……将近17世纪末,皇室和贵族收藏家们开始设置特别的房间,陈列他们的瓷器……皇室和贵族是否占有东方瓷器或者后来的欧洲瓷器,是关系到他们的声望。……
欧洲为东方国家瓷器提供巨大市场……并激发欧洲人努力去发现瓷器制造的秘密。
──〔英〕简·迪维斯《欧洲瓷器史》
[史料研读]
(1)以上两则史料各自反映了什么?
(2)材料反映出古代中国手工业对世界有何影响?
[问题思考]
(1)材料一中,中国的丝运至罗马的通道称什么?试举例说明汉代丝织技术的高超成就。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对“三服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皇室消费
B.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
C.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
D.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2.(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3.右图所示的工具,王帧在《农书》说明:“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铀,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这一工具的运用使得
A.农业生产力极大提高
B.农田灌溉得到了迅速发展
C.冶金业得到迅速发展
D.使用灌钢法炼钢成为可能
4.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①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②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③江西是官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④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釀,……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荅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 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目标导航】
1.说出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说出古代中国市、都市、商帮发展的基本史实。
3.在理解史实基础上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问题引导
【自主学习】
[基础史实]
一、总体概貌
1.早期(先秦)
(1)商周时期,初步发展。
(2)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商业城市。
2.中期(汉唐至宋元)
(1)汉唐时期,商运活跃。
(2)宋元时期,商业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北宋时出现“交子”。
3.后期(明清)
(1)出现会馆与商帮。
(2)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二、具体分析
1.市的发展
(1)含义:作名词解,指贸易的场所;作动词解,指贸易。
(2)演变:
①秦汉:政府严格监管,有空间、时间限制。
②六朝:出现草市,政府实行管理。
③唐代:草市发展;出现夜市。
④宋代: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⑤明清:都市中商业区相当繁华。
2.商业都会
(1)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2)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等
(3)宋代:汴京等
(4)清代:苏州等
3.商人活动
(1)商人:是古代社会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
(2)会馆:明清时期出现,与商帮有关,是在某一地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3)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三、基本特点
(1)起源早且不断发展;(2)市场形式多样;(3)商业城市发达;(4)受政府压制等。
[方法归纳]
1.首先了解概貌,其次抓住市、都市、商人活动三点作具体分析,最后概括出基本特点。
2.列表梳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概貌、市的发展及著名商业都市。
3.从商业的兴起、市场的发育和专制政府控制商业等方面去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适当联系古代农业、手工业,理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的次要地位。
[知识建构]
通读教科书,完成以下表格。
时期
概况
市的发展
商业都市
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体验探究】
一、“市”的发展演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史料研读]
(1)以上材料各自反映了什么?
(2)上述材料之间有何关联?
[问题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说明“草市”的出现有何作用?比较材料一、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二、古代都市的繁荣
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史料研读]
(1)以上材料各自反映了什么?
(2)上述材料之间有何关联?
[问题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四,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3)以宋代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三、商人群体(商帮)的活动
材料一 今新安多大族,而其在山谷之间,无平原旷野可为耕田。故虽士大夫之家,以畜贾游于四方。倚顿之盐……珠玑、犀象、玳瑁(海龟)、果布之珍,下至卖浆、贩脂之业。天下都会所在,连屋列肆,秉坚策肥(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被绮毂(丝绸用车装),拥赵女……多新安人也。
——《震川先生集》
材料二 商居四民之末,徽俗珠不然。歙之业鹾(盐)于淮南北者,多缙绅巨族……且名贤才士,往往出于其间,则固商而兼士矣。浙鹾更有商籍,岁科两试,每试徽商额取生员五十名,杭州府学二十名……自国初以来,徽商之名闻天下,非盗虚声,亦以其人具干才、饶利济、实多所建树耳。故每逢翠华(指封建官僚)巡幸,晋秩(进献财物)邀荣,夫岂幸致哉。
——《歙事闲谭》
材料三 君姓吴氏,名荣……其与乡邦交也,往往周人之急,赈人之乏……先是嘉靖甲中,户部奉恩例召义民输粟以救灾……君如例入粟……岁甲展、乙巳连凶歉,都移文府县谕富民出银分赈饥户,君即应召,盖性乐于施,非假以荣名也。
——《古歙岩镇镇东嗥头吴氏族谱》
[史料研读]
(1)以上材料各自反映了什么?
(2)上述材料之间有何关联?
[问题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徽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概括徽商经营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徽商兴盛的政治性因素,并分析导致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徽商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及其积极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商业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主要影响。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旧唐书》:“(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A.地处交通要道
B.出产精美工艺品
C.商业经济繁荣
D.市场受官府控制
2.唐代元稹《估客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诗中反映出当时
①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②长安城是重要的商贸城市③市场设置不受地点限制④民族间经济交往频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
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
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4.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5.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晋商
A.获得了全国的食盐专卖权
B.以诚信为经营原则,以义取利
C.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
D.得到官府庇护,获取高额利润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圭,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昊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蓝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责,家累千金。”
??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4)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目标导航】
1.说出“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内容及含义。
2.说出“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影响,明清时期“海禁”异同及其影响。
3.分析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问题引导
【自主学习】
[基础史实]
一、重农抑商
1.含义:重视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称“重本抑末”、“强本弱末”。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统治。
3.表现(以史实说明抑制工商业):
(1)政治上压制:如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等。
(2)经济上挤压:如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监管;对私营工商业征收征税等。
4.影响
(1)前期:有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2)后期: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二、“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
(1)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海禁”主要是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
(2)清初“海禁”主要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以后只允许广州一地,通过“十三行”对外进行官方贸易。
3.影响: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三、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
(1)原因: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2)标志:明朝中期,苏州纺织业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2.发展缓慢
清代规模和领域有所扩大,但地区性不平衡性非常突出,总体发展缓慢。
3.发展缓慢的原因
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主要原因。
[方法归纳]
1.总体把握。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政策,对外政策前后有变化,前期以汉唐为代表积极、开放,后期以明清为代表相对保守、封闭。资本主义萌芽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政府的内外政策严重束缚和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2.概念理解。如重农抑商既是经济政策,又是一种思想观念。它将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本质上是一种对立思维,对商业的认识不到位。它是主流观点,但并非所有人的观点,如黄宗羲就主张工商皆本。
3.原因分析。从资本、技术、市场、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的原因。
[知识建构]
通读教科书,完成以下表格。
经济政策
时期
含义
目的
影响
重农抑商
“海禁”
【体验探究】
一、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史料研读]
(1)以上材料各自反映了什么?
(2)上述材料之间有何关联?
[问题思考]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史料研读]
(1)以上材料各自反映了什么?
(2)上述材料之间有何关联?
[问题思考]
(1)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相似政策。
(2)明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这种目的是否达到?为什么?
(3)清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依据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清的对外政策。
三、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一 杭州……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赵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 迨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四 毅阉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布(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到二十余。商贾所获者,常满户外,尚有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史料研读]
(1)以上材料各自反映了什么?
(2)上述材料之间有何关联?
[问题思考]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的“末”指什么?“本”指什么?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你如何日看待这一种人?
(4)材料四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2.《盐铁论》载:“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实行盐铁官营的根本目的在于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行抑商政策
C.打击豪强势力
D.防止土地兼并
3.唐朝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主要反映的是
A.政府禁止商业活动
B.政府重视管理商业活动
C.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D.政府竭力限制商业活动
4.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5.《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康熙松江府志》
材料二 明代苏州纺织业“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何种生产方式?材料体现这种经济形式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3)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有什么本质不同?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言简意赅,至少4个要点)。
专题测评
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3.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4.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制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6.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多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7.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8.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9.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10.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11.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应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1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
16.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而政策的变化又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画像砖市并图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李长卿集》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四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市”的发展状况。
(2)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联系所学,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
(3)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桑弘羊(西汉昭帝时的御史大夫)说:“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
——《盐铁论·本议》
材料二 “文学”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
——《盐铁论·禁耕》
“贤良”说:“铁器,民之大用也。”
——《盐铁论·水旱》
材料三 “郡国多不便(注:“不便”意指指责)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史记·平准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先帝”指的是谁?他在位时期国家为加强盐铁的管理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2)材料二中所说的“文学”、“贤良”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出来的?他们对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怎样的认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谈谈你对这一经济政策的认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三辅黄图》卷二
材料四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五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图文,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何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2)据材料三、四,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3)基于材料五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