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逐字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逐字稿

资源简介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逐字稿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
字词都预习了吗?这些词会不会读?请你(凹凸、俄裔、酸碱、锲而不舍)大家一起读。(锲的读音纠正)
这组词划线的字需要书写(飞渐、出版、花圃),一起读。
看看自己的学习单,写对了的举手。
第三组词,请大家读(科学领域、石蕊试纸、搜集资料),(搜,平舌正音)。
课文中的词要会读,读正确,要会写,也要写正确。
再把这三组词读一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齐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先生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有问题吗?一个问题都没有你就相信这是一个真理了吗?
显然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精神。我们可以问“真理真的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不一定。“一百个问号后诞生的一定是真理吗?”“真理需要一百个问号吗?”可能一百个,可能要不到一百个。这些问题我们要进行思考,进行论证,经过论证才能证明这句话是不是一个真理。
所以,当别人说这句话是一个真理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应该是?(质疑)而不是(相信)。要质疑,要问一问,这叫科学精神。
这句话其实是叶永烈先生在科普报告上的一个观点。(板书:观点)
这个观点要让别人相信,怎么办?要证明。
对,你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板书:证明)
课文当中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事例)叫举例子。所以证明的方法我们例证法。(板书:例证法)就是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叶永烈先生在课文的开头写了这样一段话。
读——(第2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是,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读得懂吗?有问题吗?这里有一个词语,读——司空见惯。
什么意思啊?(见得多了就习以为常)习以为常到什么程度呢?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比如太阳都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大家认为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比如天上会下雨,天上会打雷,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这叫什么?——司空见惯。
对于这个词还有问题吗?没有啦?你要敢于怀疑。你要问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知道吗?对啊,词语都是有出处的,我们就是要不断提问。
这个词怎么来的呢?它来自于刘禹锡的一首诗《赠李司空妓》。读诗,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你这样歌舞升平的日子已习以为常,但是我作为苏州刺史看见了却心肠都要断了。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讽刺李司空生活纸醉金迷。
一起读一读最后两句。
现在这么一问,你是不是比别人知道得多?所以对于那些关键的词语,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知道它的出处。
这段话其实就是对观点的解释,这个观点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在2段中有出现,“一百个问号”在哪里啊?(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把“?”变成“!”)(师生一问一答:发现——,不断——,不断解决——,把“?”变成——。)
一百个问号,发现问题要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然后再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不断——,不断——。就是这样一个反复发问,反复解决问题。
这里的一百个问号是不是真的“一百个”?那是什么?是许许多多的,说明研究探索过程是很复杂的。现在读懂了吗?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话运用了另外一种说法——读: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意思是一样的吗?
但是这里用了两个标点符号。这样写你感觉怎么样?(形象,生动,有趣)
我们在谈岩石的科学问题的时候,有的时候也要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来表达。明白了吗?因为这是科普的演讲。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的具体含义是?读——第2自然段。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观点的意思清楚了吗?接下来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举了几个例子?
好,我们一起来第一个例子。轻声读一读。
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板书:谁——从——中发明了——?
波义尔从紫罗兰的变色中发明了酸碱试纸。
非常好,请你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句话写在书上。
第一个例子,读——(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
大家看第二个例子。请大家默读。完成填空:谁——从——中发明了——?
(魏格纳从世界地图的凹凸部分可以吻合中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请你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请大家做好批注。
大家读一读,第二个例子是——(魏格纳从世界地图的凹凸部分可以吻合中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接下来,叶永烈先生举了第三个事例。开头用了一个词“更有趣的是”,前面两个有趣吗?用了一个“更”。
下面请大家默读第三个例子。
请你说说第三个事例是什么 (阿瑟林斯基从儿子睡觉时眼睛转动中,发现了做梦的重要依据。)
同学们,叶永烈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几个例子?发现没有,这三个例子人物一样吗?事情一样吗?得到的真理一样吗?这些我们都看得见。
现在我们要比较分析一下,这三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偶然的现象,偶然的机会)
第一件事例是怎样的偶然?第二件事例呢?你们看过世界地图吧,看过无数遍,你们有没有发现?第三个事例呢?你们有没有看过别人睡觉,及时看过别人睡觉,关于眼睛你们会留意吗?
这些现象在我们生活当中,有的很常见,有的不常见,但是都是很细小的。细微的,但又偶然的。(板书:偶然的机会)
好,这是第一个相同点,还有没有相同点?(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探索)
我们看波义尔提出了哪些问题?然后他进行一次次的实验。
阿瑟林斯基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是不是一连串的问题啊?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板书: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
还有什么相同点?(这三件事的结果都找到了真理。)发明了酸碱试纸;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做梦的重要依据。
还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研究的真理都对各个领域有帮助。)
还有什么相同点?这三个人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善于思考,要追根溯源的人。不断探索。)
还有相同点吗?你看发现现象都是偶然的,探索的过程都是漫长的,最后找到的真理都是伟大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三件事,每件事在写的时候,先写什么?(偶然的发现问题),然后写(不断发问,不断探索,反复研究),最后写(找到真理)。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这三件事都是先写他们——再写他们——最后写他们——。
这是第几个相同点了?(5个)
这三件事我们找到了5个相同点。
还有没有相同点?(这三个事例都说明一个问题,都证明了一个观点。)
现在还有没有问题?注意哦,我们读书如果觉得没问题了,那说明离真理很远。
再看看作者要证明观点,用了几个例子?为什么要用三个?为什么不能用1个?为什么1个例子证明不了?(有可能是巧合,孤证)两个例子行不行?(有没有说服力?)要有足够的说服力要几个?为什么要三个?有依据吗?(事不过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虎。)这是中国人论证观点的一个方式。几个例子?三个。
为什么不要四个,五个?(太啰嗦)所以这是中国人演讲的一个基本方法。用例证法举三个例子。以后你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举几个例子?
这篇科普的演讲,围绕一个观点,生读——;用了三个问题,生读——,来证明。
三个问题证明完了还不够,他写了这么一段话。生读——第6自然段。
注意这里有三个字“这说明”。他举了这么多例子,他还说还有很多很多。“这说明”,当你用了三个例子以后,你一定要下一个结论,明白了吗?
这个结论说明真理的诞生,找到真理,发现真理,难不难?
哪些词语证明不难?这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说明了发现真理并不难。(只要。。。就。。。)
还从哪里看出找到真理并不难?(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真理的诞生不难。
但是他又说了这段,读——第7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觉得找到一个真理,发现一个真理难不难?(难)你从哪些词看出很难的?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只给)
你们每个人都能发现真理吗?只能给那些人?怎样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你们是那样的人吗?现在不是,将来可能会是。
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发现真理也是不容易的。(不是凭空产生的)(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读一读这些句,(不是凭空产生的)很难,(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更难,(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锲而不舍的人)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在我们大众中是很少的。
那就奇怪了,前面说发现真理很简单,后面一段说发现真理很难。这不矛盾吗?他最后的结论竟然是矛盾的,你怎么看?
前面说不难,发现真理做事情不难,所以大家勇于尝试。
后面说难,难在什么(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锲而不舍的人)。
前面讲做事,后面讲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才能做成什么样的事?问问你,做事难,还是做人难?人做好了,事情也就做成了。
所以后面的结论,前面讲的做事,后面讲的做人。
那叶永烈先生是在教我们做事还是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才能找到真理。
所以叶永烈先生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做(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抓住(偶然的机遇),才会有(科学的灵感),才会(发现真理)。
这样一讲,所有听他演讲的人都懂了。
这篇科普演讲稿,说了一个观点,用了三个事例,最后下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既要教我们做事,又要教我们做人。因为人做好了,事情也就做好了。
你看这篇课文,先提观点,再证明,最后下结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结构。
在写事例的时候,他先写怎么做事,怎么发现问题,然后写不断发问,不断探索;要独立思考,又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最后发现真理。
这类文章我们有个特别的名称,在中学我们叫议论文,在小学叫“说理文”,它是说道理的。他用了什么方法来说道理——例证法。
如果我们还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们也要用举例的方法。看阅读资料,概括说说举了哪几个事例?
你判断一下,哪几个事例可以证明真理诞生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什么这个不行?这个事例主要说明什么?
观点既可以用正面例子,还可以用反面例子。如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还可以用什么例子?自己的事例,遇到困难就退缩,一事无成。
所以证明观点,可以用正面例子,还可以用反面例子,有时候一正一反更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