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9章 走进信息时代第2节 让信息“飞”起来(同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9章 走进信息时代第2节 让信息“飞”起来(同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二节 让信息“飞”起来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谱及电磁波的主要用途。
2.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光是电磁波,记住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电磁波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电磁波的传播。
2.在学习波的特征的知识时,从对波形图的分析入手,建立起频率、波长等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电磁波在被广泛应用,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产生电磁污染现象,让学生学会全面观察和看待问题。
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难点:电磁波的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导线、旧电池、收音机、锉。
一、情景导入
北京时间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请你想一想,太空中没有空气,航天员之间是怎么交流的呢?太空中的航天员又是怎样实现天地互动的呢?学完本节内容,你就能明白了。
二、合作探究
 电磁波的产生
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呢?
体验感受电磁波的存在:在打开的收音机的附近,让一节旧电池的负极与一根锉良好接触,正极连接一根导线,拿着导线头,让它们与锉接触,并在锉面上滑动(如图)。
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现象:收音机发出“喀喀”声),交流讨论为什么旁边的收音机会发出“喀喀”声?
(1)当导线头在锉面上滑动时,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2)电磁波的产生:当导体或电路中的某处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周围空间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电磁波。
 电磁波谱与电磁波的用途
多媒体展示电磁波谱图。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都是电磁波。电磁波的主要用途:(1)医生用γ射线做脑手术,用X光片判断是否骨折;(2)电视机、空调等设备的遥控器都是红外遥控;(3)在通信领域利用无线电波来传输信息,如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接收手机信号等。
  电磁波的特征
所有的波都具有波速、波长和频率,电磁波也一样。什么是电磁波的波速、波长和频率呢?
多媒体展示波形图。
(1)波速(c):描述波传播的快慢。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即c=3×108 m/s。
(2)波长(λ):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在国际单位制中,波长的单位是米(m)。
(3)频率(ν):波周期性变化的次数与时间之比。频率的单位有赫(Hz)、千赫(kHz)、兆赫(MHz)。
(4)波速、波长与频率的关系:c=λν。真空中波速是一定的,波长改变,频率随着改变,二者是反比关系,其乘积是一个定值。
电磁污染是指天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干扰和有害的电磁辐射。当电磁辐射达到一定强度时,会导致控制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失控,也会引起头疼、失眠、记忆衰退等不适症状。
降低电磁波的辐射
降低电磁波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养成自我防范的习惯。一般电器行都有贩售“电磁波测试笔”,可以轻易测出电磁波的强度,只要超过标准就会发出警讯,使用者就应远离被测物直至警讯消失为止。
要测知电器产品是否有辐射或电磁波,也可以采取比较简便的方式,就是利用家用、小型可接收AM(调幅)频道的收音机,打开后将频道调在没有广播的地方,并且靠近所要测量的电视、冰箱、微波炉或电脑等家电用品,如果发现收音机所传出的噪音突然变大,说明该电器周围有较强的电磁辐射。走出一段距离后,噪声就会恢复到原来较小的噪音量;如此即可测出“安全”距离来。
不同的电器也有不同的防范办法,像电脑用过最好只关荧幕不关机,电脑荧幕改换成液晶荧幕;接听手机时,手机最好不要放在腰间或裤子口袋中,而应该用手持或放置于距离人体五十公分处;购买住宅则在远离变电设备及基地台设置地点。
第二节 让信息“飞”起来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这节课比较抽象,因为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如何把电磁波讲直观了,是这节课的关键。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电磁波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把电磁波的传播与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电磁波的传播。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