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世界近代史(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知识点预测梳理与专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5世界近代史(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知识点预测梳理与专练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中考知识点预测专题五
世界近代史
思维导图
(一)起止时间:
1500年前后的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二)一条主线: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巩固与扩大的历史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两条辅线:
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四)三大分期:
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13-14世纪
2.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业革命后(18C60、70S)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五)四大发展因素:
政治革命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俄日改革,美内战)
工业革命 (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工厂)、电气时代(垄断))
科学革命 (牛顿经典力学、达尔文“进化论”、法拉第电磁学)
思想解放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近代综述
经济领域的变化
思想文化的变化
西欧资本主义的
萌芽与产生
(14-16世纪)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16世纪初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地理发现
的变化
文艺复兴
(14-16世纪)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租地农场
手工工场
社会结
构变化
富裕农民市民阶层
早期殖民扩张
(16-19世纪)
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经济动力
资本主义的产生
知识点一 租地农场、手工工厂、市民阶层(九上P60-64)
新的生产和经 营方式 租地农场 形成 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 共同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 ,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特点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手工工场 背景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生产,他们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
形成 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由分散逐渐转向集中
特点 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
租地农场
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化
西欧庄园 租地农场
产生背景
流行时间
人员组成
剥削方式
产品归属
规模
性质
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9世纪开始
领主、佃户(农民、农奴)
劳役
自给自足
分散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庄园制度衰落
14世纪中叶以后
租地农场主、雇工
雇佣关系
推向市场
集中
资本主义性质
雇佣关系出现
货币取代土地成为农村生产方式的核心纽带
西欧社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知识点二 文艺复兴(九上P65-69)
背景
概况 兴起时间 发源地
方式
核心 思想 实质
代表人物及作品 但丁
达芬奇
莎士比亚
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14世纪中叶
意大利
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
资产阶级兴起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神曲》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表面上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所以是“创新”,而不是“复古”。
①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②“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波伽丘
“美术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知识点三 新航路开辟(九上P70-74)
原因 根本
动力
直接
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时间 最早开辟的国家
人物成就
影响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新生的资产阶级渴望开拓市场。
《马可·波罗行记》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黄金)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传统商路,导致贸易受阻。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针的传入
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15世纪末开始
葡萄牙和西班牙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达·伽马-开辟了从西欧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考点03 探寻新航路
1519 年
1492-1493年
1498年
1519-1522年
太 平 洋

西

太平洋
印度洋
亚 洲
欧 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好望角
南美洲
迪亚士
达 · 伽马
哥伦布
麦哲伦
好望角
北美洲
南美洲


亚 洲
欧洲
西班牙
葡萄牙
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
知识点三 新航路开辟(九上P70-74)
首次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
首次发现通往东方航线的是达.伽马
首次进行环球航行,并且证明地圆学说的是麦哲伦
比较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
事件 项目 文艺复兴 新航路的开辟
相同点 背景 都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影响 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不同点 开始 意大利 葡萄牙、西班牙
性质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活动
联系 文艺复兴宣传人文主义思想,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精神支持;而新航路开辟为文艺复兴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持,有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知识点四 早期殖民掠夺(九上P75-78)
最早殖民国家 最大殖民国家
典型方式 三角 贸易 出程
中程
归程
影响 欧洲
美洲
亚非拉
世界
英国→非洲(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
非洲→美洲(黑奴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
美洲→欧洲(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
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客观上促进了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葡萄牙和西班牙
英国
三角贸易充分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野蛮性残酷性
侵略史实
葡萄牙-16世纪中叶-澳门
荷兰-17世纪初-台湾
荷兰-海上马车夫
英国-日不落帝国
比较新航路开辟和“三角贸易”
项目 新航路开辟 “三角贸易”
时间
国家
影响
认识
15世纪末16世纪初
葡萄牙和西班牙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西欧国家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
16世纪开始,持续300多年
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
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
欧洲原始资本积累充满血腥与暴力,反对殖民主义。
知识点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通过335年九上P80-83)
时间 1640—1688年
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不断增强。历史传统:1215年,英格兰颁布《大宪章》,确立“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征税权在议会手中。现实原因: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1628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 (代表人物 )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新贵族
克伦威尔
开始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初期 成果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独揽大权
复辟 1660年,议会邀请查理二世为英国国王,复辟了君主制,但国王权力受到了很大限制
结束 1688年,发生“ ”。议会发动宫廷政变,废黜詹姆士二世,邀请她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
光荣革命
知识点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通过335年九上P80-83)
目的 限制王权,确立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原则
内容 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限制王权)
影响 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 逐渐形成
君主立宪制
知识点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通过335年九上P80-83)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而不是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
(2)《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而不是彻底废除。
意义 (1)对英国
①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②经济: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
(2)对世界: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知识点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通过335年九上P80-83)
1640年
查理一世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长期性
反复性
曲折性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知识点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通过335年九上P80-83)
知识点六 美国独立战争(九上P80-83)
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英国殖民政府颁布的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
进 程 开始 1775年4月19日,来克星顿枪声
建军 1775年5月,大陆会议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进 程 建国 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但它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转折 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结束 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知识点六 美国独立战争(九上P80-83)
性 质 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知识点七 1787年宪法(九上P80-83)
背景 美国建立后,各州各行其是,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制定 1787年,制宪会议召开,制定出美国宪法
内容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性质 世界上第一部 成文宪法
意义 使美国成为联邦制共和国,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 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资产阶级
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知识点七 1787年宪法(九上P80-83)
知识点八 法国大革命(开始235周年九上P88-91)
时间 1789—1794年
原因 根本原因:法国的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政治原因:法国第三等级的民众受到第一、二特权等级的压迫,阶级矛盾尖锐。
理论准备: 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等。
催化因素:路易十六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财政危机严重
革命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启蒙运动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导火线 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坚决要求增加自身政治权利,提出制定宪法的要求
开始 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7月14日成为法国国庆日)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
发展 ①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 》,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
②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③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
高潮 在欧洲结成反法联盟、国内保王党势力抬头的形势下,以 为首的雅各宾派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平息了国内叛乱,打退了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结束 1794年,罗伯斯庇尔等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
特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革命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 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1789
人权宣言
罗伯斯庇尔
知识点八 法国大革命(开始235周年九上P88-91)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时 间 14—17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期) 17—18世纪
(资本主义成长期)
范 围 意大利—欧洲 法国—世界
核 心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批 判 天主教神学 封建专制,天主教会
代 表 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作 用 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性 质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知识点九 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发典》(220周年九上P91-92)
政变夺权 1799年11月, 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
建立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 (拿破仑帝国)
巩固 对内 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颁布民法典——《 》,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对外 多次打败反法联盟,几乎横扫欧洲大陆,在废除各地封建特权的同时,也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
覆灭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大败而归。 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拿破仑
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法典
1815
影响 ①积极: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促进了欧洲的进步
②消极:后期的征服战争,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具有侵略性质。
知识点九 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发典》(220周年九上P91-92)
知识点九 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发典》(220周年九上P91-92)
时间 1804年
目的 整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
作用 (1)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2)后来,许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返回目录
项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不 同 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领导人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开始标志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1789年,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知识点十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返回目录
项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不 同 法律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 《人权宣言》
《拿破仑法典》
建立政体 君主立宪制 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 共和体制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知识点十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返回目录
项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相 同 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受阻而发生革命。 ②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领导阶级都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以法律文献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④革命都取得了胜利,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知识点十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知识点十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九上P94-97)
背景 (1)政治前提:17世纪末,英国建立 ,政局稳定
(2)市场条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了对棉纺织品的需求
(3)资本条件:英国殖民者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并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等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
(4)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和农业经营商业化,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
(5)技术条件: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提供了劳动分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君主立宪制
时间 开始 18世纪60年代(率先从 开始)
完成 英国:19世纪中期;其他国家:19世纪60—80年代
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主要是指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标志 的改良和广泛应用 指导思想 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论
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
动力 蒸汽动力 主要能源 煤炭
实质 生产方式的变革,即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
棉纺织业
蒸汽机
知识点十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九上P94-97)
主要 成就 时间 概况 影响
珍妮机 1765年 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带动了其他生产部门发明、制造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改进 蒸汽机 1785年 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 ,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哈格里夫斯
瓦特
生产力
知识点十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九上P94-97)
主要 成就 火车与铁路 1825年 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1830年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1)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2)英国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带动了煤炭、冶金等行业的发展
斯蒂芬森
知识点十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九上P94-97)
影响 对英国 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的地位
对世界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 ”
(2)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3)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以 为中心的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水源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和交通、住房等问题(城市化、工业化)
(5)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蒸汽时代
欧洲
知识点十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九上P94-97)
知识点十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98-100)
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①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②马克思定居伦敦后,撰写了《资本论》等著作
背景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3.理论基础:前人思想的精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实践意义 ①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②列宁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点十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98-100)
知识点十三 第一国际(成立160周年九上P101)
事件 史实(概况)
国际组织 第一国际 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史称“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实践探索 巴黎公社 背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经过: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3月28日,建立了巴黎公社。
意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结果: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公社失败。
知识点十四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九下P2-5)
主要领导人及功绩 玻利瓦尔 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 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安第斯山脉,打败西班牙军队。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
圣马丁 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性质 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
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南北联合作战
结果 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得到解放,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也宣布独立
影响 ①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②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圣马丁与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印度民族大起义 背景
主要经过
影响
①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②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①导火线:1857年,涂油子弹问题,严重伤害了广大信仰宗教士兵的感情;
②1857年,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成功夺取了德里;
③英军攻陷德里,进攻章西,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章西失陷后,率军转战外地,直到壮烈牺牲;
④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最终失败。
①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十四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九下P2-5)
知识点十五 俄国1861年改革(九下P8-9)
原因 根本
导火线
目的
时间 开始
内容 政治
经济
性质
影响 积极
消极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避免革命,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和资金。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统治,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但在客观上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区分: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俄国近代化历程
历史解释
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名称 彼得一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861年改革)
背景
时间
目的
性质
作用
局限性
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8世纪初
经济落后,农奴制盛行
1861年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内外交困
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
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使得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知识点十六 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 九下P10-13)
根本原因
矛盾焦点 导火线
时间 领导人物
扭转局势 颁布 作用
性质
影响
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参战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区分
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民族独立
美国内战统-林肯-国家统一
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1861~1865年
林肯
《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废除的是叛乱各州的奴隶制,未参加叛乱的蓄奴州的奴隶没有得到解放;黑人虽然获得解放,但没有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利,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美国内战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
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的比较
项目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
不同点 矛盾 美利坚民族同英国殖民者之间矛盾激化(外部矛盾) 南北两种经济形式在奴隶制存废问题上矛盾尖锐(内部矛盾)
领导者 华盛顿 林肯
目的 为了赢得美利坚民族独立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
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②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都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启示 ①代表正义的一方总是会取得最后的胜利。②只有尊重人权,赋予人民平等、自由的权利,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美国总统 主要贡献 美国发展阶段 总结
华盛顿 建国
林肯 巩固统一
罗斯福 危机与调整
领导独立战争获胜,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确立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领导北方赢得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实施“新政”,加强了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国家经济恢复发展,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维护
都推动了美国的发展,促使美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
美国历史上重要的总统
知识点十七 日本明治维新( 九下P14-16)
背景 内忧
外患
目的
时间 人物
内容 政治 军事
经济
社会生活
性质
影响 积极
消极
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1868年
明治天皇
废藩置县,实行中央集权
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对内: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对外: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幕府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西方列强入侵(美国黑船事件)
最能体现改革性质
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相同点 时代
性质
结果
局限性
不同点 原因 俄:农奴制危机
日:内外交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目的 俄:挽救统治危机
日: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侵略而进行的改革
领导阶级 俄: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
日: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都成功了,且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知识点十八 第二次工业革命( 九下P18-21)
时间 领先国家
主要标志 理论基础
突出成就 电力广泛应用 发明家
影响
内燃机
交通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德国
电力的广泛应用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奥托煤气内燃机、戴姆勒-汽油内燃机、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1)19世纪80年代-德国-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2)1913年-美国-福特-流水线生产汽车。
(3)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4)中国-冯如-飞机,被誉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1)19世纪60~80年代-碱、硫酸、人造染料
(2)1867年-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3)1869年-美国-海厄特-赛璐璐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4)1884年-法国-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
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爱迪生
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知识点十八 第二次工业革命( 九下P18-2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社会
对资本主义国家
对世界
对中国 政治上
经济上
社会生活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科技的同时要保护环境。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1)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实力增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列强重新分配世界的矛盾激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民族资本主义再一次得到发展,实业救国的口号开始出现,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方发明的火车、汽车、电灯、电报等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侵华方式的转变
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启示
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知识点十八 第二次工业革命( 九下P18-21)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领先国
重要 发明
时代
新能源
启示
18世纪60年代
至19世纪中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英国
美、德
美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珍妮纺纱机、改良的蒸汽机、火车、轮船
电灯、电话、电车、电报、内燃机、汽车、飞机等
电子计算机、原子弹、航天飞机等
煤炭
电力、石油
风能、太阳能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2)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
(3)青少年要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
(4)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良好的政治前提和社会环境。
知识点十九 近代科学文化( 九下P28-31)
人物 牛顿 达尔文
国家
成就
著作
地位
影响
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物种处于不断变化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的发展和进化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人类是进化来的,不是神创造的。
英国
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 微积分学
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自然界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
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
近代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
《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人物 巴尔扎克 列夫·托尔斯泰 贝多芬 梵高
国家
著作
地位
作品特点
法国
《人间喜剧》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俄国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19世纪世界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深刻揭露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的同时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
德国
《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合唱交响曲》
开创浪漫派先河的伟大音乐家。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作品构思宏大,气势磅礴,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
荷兰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用生命作画的人”
作品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精神和世态达到最完美的统一。
知识点十九 近代科学文化( 九下P28-3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