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 (考查范围: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决定作用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明确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推动同一性向斗争性转化②坚持辩证否定观,不断创新,要在稳中求进中先破后立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 ,事业燚燚”,贴合春节氛围、祝愿幸福安康,生僻字、叠字,老词新生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格外喜气热络。其实,在“新生”之前,这些“老词”早已在故纸堆里淹没许久,时代推演、空间变迁,不必为“老词”的渐行渐远而嗟叹,抑或因某些机缘的“新生”而过分欣喜。上述材料说明( )①所有的“老词”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②“老词”的价值取决于人们语言使用的需要③“新生”突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④“老词新生”启示要在选择基础上作出判断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恩格斯说:“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恩格斯这段话的意思相近的是( )A.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C.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了一生的时间,去观察、记录和研究昆虫的家族、特征与习性,日复一日耐心地做着实验。他根据观察得来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写出了《昆虫记》这部巨著。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到(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是完全一致的②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前提③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需要深化为理性认识④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细致的观察奠定了法布尔的成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第75个生日。75年沧桑巨变,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印证了( )①中国道路能跨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③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能促进社会发展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条例》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重点就规范网络信息内容、保护个人信息、防治网络沉迷等作出规定。其出台历经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这期间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轮讨论、修改与完善。《条例》的出台( )①坚持了良法之治,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②创新了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途径③体现人民意志,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优势④顺应时代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不适应上层建筑的因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既是对党百余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也指明了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自觉和自信,是我们党不断成功的理论密码。关于对两个“行”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个“行”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与世界之问②两个“行”已成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③两个“行”体现了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辩证统一④两个“行”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奥秘所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会议强调,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这要求我们( )①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②把诚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③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良好风尚的形成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南京大屠杀历史已从个人记忆、城市记忆、国家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维护真相铭记历史,构筑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共同体,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使命和责任。这就需要我们( )①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抵制外来文化和思想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文化自觉③端正文化价值取向,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保护传统历史与文化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11.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有利于创新文化、体育、卫生领域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等平台作用,密切民间友好往来和经济合作。这佐证了( )①文化对社会发展能产生积极影响②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④文化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这是因为( )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总是消极被动的③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④落后、腐朽文化严重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13.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一系列文化活动为增进两国在艺术领域的交流提供绝佳平台。巴黎圣母院和天坛以巨型冰雕形式并肩矗立在冰雪大世界,两国艺术家共同演绎由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国导演联手打造全新中文版话剧《悲惨世界》,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将在故宫共同举办展览。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各有特色、独具优越性②文化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③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客家家训蕴含着客家人忠孝为本的家国情怀、亲善睦邻的行为规范、克勤克俭的生存智慧。某地通过积极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具有客家元素的调解古训,引导居民学家训、守家训,让客家的和平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源上预防矛盾纠纷。该地的做法表明( )①客家家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优秀的文化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③该地积极发掘家训的育人价值 ④客家家训凝聚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2023年,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该剧用“文物拟人”的方式,巧妙讲述了关于文化、历史和责任的故事,独特的立意、用心的制作和深厚的文化情怀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由此可见,该剧火爆“出圈”的原因在于( )①融通中外文化,以文化交融赋予文物更新的时代内涵②创新表现方式,将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表达出来③赓续红色血脉,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弘扬传统文化④激发情感共鸣,唤醒我们最深沉的文化自觉的基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主观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家积极应对人日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银发经济的任务要求。近年来,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供给体系初步形成,但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和需求结构变化相比,仍存在总量不足、品质不优、效益不佳等问题。为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2024年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26项举措。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的合理性。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烟花是一场持续千年的中国式浪漫。每逢重大节日庆典,放烟花就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仪式。早在1000多年前,炼丹起火让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随着火药的发明,古老的爆竹迎来了一次次变革。花炮祖师李畋及其后人借用“硝磺爆竹原理”发明了烟花。20世纪以来,氯化钾取代硝酸钾成为烟花的主要原料之一。电子信息技术为烟花表演带来超乎想象的烟花革命。面对千年流传的烟花爆竹习俗,人们在欣赏瞬间美的同时,也对其带来的环境、安全等问题产生担忧。对于烟花燃放禁令,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认为不能“一刀切”。央视网发表了题为《烟花的“禁”与“放”,是时候被正视了》的文章。文章强调:无论是继续“禁燃”,还是适当地“开个口子”,各地政府都应该尽可能因地制宜而且要和民众解释清楚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依据,回应公共诉求。对于烟花燃放禁令,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结合材料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匠心聚,百业兴。近年来,在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的引领下,产业工人的技术创新风起云涌,我国的技术进步一日千里。产业升级日新月异。正是他们对产品生产独具匠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坚持和追求,汇聚起了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的磅礴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让我们继续秉持其严谨、执着、敬业、创新的可贵品质,遵循其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结合材料,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它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湖南省切实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推进全域全员全程全面文明创建;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完善工作机制精准引导舆论,当好改革发展的“推进器”、舆论引导的“定音鼓”;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历史街区、古老建筑和古村落保护,深化新时代湖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这些举措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意义。(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湖南省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举措对推动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启示。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参考答案:1.B【详解】①:对社会意识应做具体分析,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故①表述错误。②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尊重,也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的表现,故②④符合题意。③:该选项夸大了价值观的作用,故③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2.D【详解】①: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不是同一性和斗争性转化,①错误。②: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是先破后立,②错误。③:材料中“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了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正确。④:生产力决定生产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④正确。故本题选D。3.A【详解】①:材料中“贴合春节氛围、祝愿幸福安康”“时代推演、空间变迁”,表明“老词新生”是基于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①符合题意。②:“老词”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固有属性和语言使用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②说法错误。③:“贴合春节氛围、祝愿幸福安康,老词新生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格外喜气热络”说明“新生”突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符合题意。④:面对“老词”要在判断的基础上作出选择,而不是在选择基础上作出判断,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4.D【详解】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意思是,急流险滩之处鲜有船只倾覆沉没,而水流缓慢之处却常有船只倾覆沉没。这句诗句表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A不符合题意。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两岸高山上的猿猴在不停地啼叫,轻快如飞的小船已穿过了万重青山。这句诗句中,轻舟和万重山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不符合题意。C:“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说明不同的蔬菜瓜果对土壤的肥力要求不同,要因地制宜,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C不符合题意。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这句诗说明水的清澈在于源头活水,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5.C【详解】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两者是不一样的,完全一致的说法错误,①说法错误。②④: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了一生的时间,去观察、记录和研究昆虫的家族、特征与习性,日复一日耐心地做着实验。他根据观察得来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体现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细致的观察奠定了法布尔的成功,②④符合题意。③: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6.D【详解】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一般进程不能跨越,①说法错误。②④:75年沧桑巨变,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②④符合题意。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7.B【详解】①:《条例》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这说明《条例》的出台坚持了良法之治,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①正确。②:《条例》的出台历经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这并没有创新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途径,②不符合题意。③:《条例》的出台历经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轮讨论、修改与完善,这说明《条例》的出台体现人民意志,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优势,③正确。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变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因素,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8.D【详解】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创造历史奇迹最直接的思想理论原因。这反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但并不能看出也回答了世界之问, ①排除。②:两个“行”体现了党坚持真理,用真理指导实践,但这不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②排除。③④:材料强调:两个“行”既是对党百余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也指明了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自觉和自信,这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历史主动的基础上,坚持、发展真理,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9.B【详解】①④: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这要求我们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良好风尚的形成发展。①④项符合题意。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②错误。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③错误。故本题选B。10.A【详解】①:要正确的对待对外来文化,优秀的外来文化可以学习借鉴,不是全部都抵制,①说法错误。②③:维护真相铭记历史,构筑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共同体,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使命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文化自觉,端正文化价值取向,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②③符合题意。④:对传统历史与文化要作具体分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1.C【详解】②③: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有利于创新文化、体育、卫生领域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等平台作用,密切民间友好往来和经济合作。这佐证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③符合题意。①: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影响,①错误。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排除④。故本题选C。12.A【详解】①: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是因为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①正确。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积极主动的,②错误。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这是因为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③正确。④:材料体现的是落后文化,不涉及腐朽文化问题,落后文化容易导致人们的思想僵化、迷信和愚昧,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而腐朽文化则容易腐蚀人们的精神,④不选。故本题选A。13.D【详解】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优越性”一词表述错误,①不选。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的价值在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实践,而不是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②表述错误。③④:从两国艺术家共同演绎由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国导演联手打造全新中文版话剧《悲惨世界》,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将在故宫共同举办展览”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可以看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4.C【详解】②③:某地通过积极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具有客家元素的调解古训,引导居民学家训、守家训,让客家的和平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源上预防矛盾纠纷,说明该地积极发掘家训的育人价值,优秀的文化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客家家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不选。④:材料表明客家家训蕴含和平理念,但不能说客家家训凝聚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④不选。故本题选C。15.D【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没有涉及融通中外文化,也没有更新文物的时代内涵,①不符合题意。②: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创新表现方式,用“文物拟人”的方式,巧妙讲述了关于文化、历史和责任的故事,将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表达出来,②符合题意。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且应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③排除。④:《逃出大英博物馆》独特的立意、用心的制作和深厚的文化情怀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唤醒我们最深沉的文化自觉的基因,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6.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银发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的基础。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是基于我国人口特征和变化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举措。③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能更好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分析】背景素材:《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考点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可把握知识指向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定位。注意知识限定不要用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近年来,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家积极应对人日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银发经济的任务要求→可联系教材知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关键词②:为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2024年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可联系教材知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键词③:近年来,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产业形态不断丰富,供给体系初步形成,但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和需求结构变化相比,仍存在总量不足、品质不优、效益不佳等问题→可联系教材知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7.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的制约。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支持者大多从环保和安全角度出发,反对者从年味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这两种声音都有合理性。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一刀切”的观点是基于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对烟花爆竹的管理也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考虑。【分析】背景素材:烟花燃放禁令的不同观点考点考查:认识论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对于烟花燃放禁令,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对于烟花燃放禁令,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可联系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主客体的制约;关键词②:无论是继续“禁燃”,还是适当地“开个口子”,各地政府都应该尽可能因地制宜而且要和民众解释清楚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依据,回应公共诉求→可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8.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工匠精神彰显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蕴含了严谨、执着、敬业、创新等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②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培育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有利于营造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分析】背景素材:弘扬工匠精神考点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需要调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在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的引领下,产业工人的技术创新风起云涌,我国的技术进步一日千里。产业升级日新月异→可联系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关键词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让我们继续秉持其严谨、执着、敬业、创新的可贵品质,遵循其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可联系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培育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有利于营造尊重工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9.(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并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2)①要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精神力量。③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分析】背景素材:湖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考点考查:认识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考查的范围为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意义,考生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组织答案。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可联系实践是认识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关键词②: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可联系教材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关键词③: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可联系教材知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题,考查的范围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要求阐述湖南省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举措对推动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启示,考生要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全域全员全程全面文明创建→可联系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词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工作机制精准引导舆论,当好改革发展的“推进器”、舆论引导的“定音鼓”→可联系识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精神力量。关键词③: 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历史街区、古老建筑和古村落保护,深化新时代湖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可联系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