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由此可见思维的特征具有(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③能动性 ④类比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爱因斯坦曾经明确表示,他思考问题时可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他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由此可见,思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本来就是同一思维中的水乳交融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A.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B.爱因斯坦其实并不懂得用语言进行思考C.提升思维水平的关键在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D.形象思维是比抽象思维更优越的一种思维方式3.如果我们在网上搜索“逻辑”一词,会出现很多与“逻辑”有关的词语: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归纳逻辑、科学逻辑、经济逻辑、法律逻辑、语言逻辑等。正像“逻辑”有不同用法一样,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列关于狭义的“逻辑学”判断正确的是( )A.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狭义逻辑学B.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称为狭义逻辑学C.人们把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统称为狭义的逻辑学D.狭义的“逻辑学”研究思维中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规则4.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做到科学决策,首先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这意味着( )①要树立战略眼光,要有战略思维 ②要有全局眼光,增强大局意识 ③要提高决策能力,要有科学思维 ④要把地方工作做好,要有地方保护意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表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该认识( )①与理性认识对立,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②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获得,无需通过实践 ③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④对指导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意义不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依据排中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A.对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B.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C.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D.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可以同假或同真7.小明在读一本有关逻辑的书,这里的“逻辑”指( )A.符合辩证思维的方法 B.逻辑规则C.逻辑学 D.规律8.下列说法中不违反矛盾律的是( )①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②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③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精品,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文学精品④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只有努力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重视、提高认识,掌握政策的实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好群众。认识不能止步于思维抽象,是因为( )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②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不能把握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③思维抽象还只是一种对事物的直观的整体表象 ④思维抽象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0.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D.背通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11.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陶然于诗的绮丽如画之美,也不应忽视其璀璨的智慧之光。下列诗句与思维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②“础润而知雨,月润而知风”,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③“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主要体现了思维的科学性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2.为落实联合国发起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联合国首个全球人道主义应急枢纽于2020年4月30日在华启动。该应急枢纽由联合国委派世界粮食计划署负责运营,致力于为包括联合国系统、各国政府及其他人道主义合作伙伴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全球抗疫应急响应。这表明(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B.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了认识的对象C.思维能帮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D.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13.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花粉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科学思维道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B.理性认识的获得需要在实践中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对其进行科学加工制作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D.培根把抽象思维比作“香甜的蜜”,把形象思维比作“采集的花粉”14.歇后语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语句诙谐、风趣。如:张果老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例句中的歇后语( )①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思想寓意,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②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还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③“走着瞧”前后内涵不一致,存在违背同一律的问题④抓住了两个“走着瞧”的联结点,具有创新思维特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下列说法中的“逻辑”,属于逻辑学研究对象的有①我们必须遵循经济自身的逻辑,才能搞好经济建设②王同学本科毕业后,报考了逻辑学专业的研究生③张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④美国“长臂管辖"的强盗逻辑是不得人心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课堂上,老师写了三张纸条交给三位同学,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唱歌;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唱歌;C同学纸条上写着:A唱歌。老师说:“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条件你会推出谁给大家唱歌?”结果B同学回答正确。B同学的推理是( )①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③“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 ④“A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唱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是指导我国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说明科学思维( )A.有利于驳斥谬误、捍卫真理 B.旨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和民族复兴 D.意在培育时代新人18.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创新中的思维活动离不开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因为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 )A.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B.驾驭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做自然的主人C.更好地维护真理D.消除思维定式,提高思维效率二、非选择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美国近段时间被债务违约和经济危机等麻烦缠身,迫切希望中国能伸出援手,帮助美国缓解这些麻烦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美国在经济上想寻求中国帮助,行动上却对华挑衅。在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8月27日访华之前,不少议员们还警告她不要发出任何软化对华出口限制的信号,特别是关于芯片的限制。他们给雷蒙多写信说:“我们敦促你在出访前公开澄清,美国的出口管制是不容谈判的,中国应该期待美国在未来实施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出口管制。”对此,有关人士指出,在中美经贸问题上,美国才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如此一来还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中国,甚至想反客为主,损人利己,中方自然不会答应,美方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矛盾律知识,说明“美方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道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他曾指出,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增强战略定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他还指出,用改革创新的思路,以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解决问题,用历史思维观大势,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咨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进行之际,谈谈青年学生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的意义。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合材料,运用思维的特征有关知识,谈一谈毛泽东的这首词体现了思维的哪些特征。2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出了系统概括,其中一条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中国一方的主观臆断,而是深刻回答了如何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积极用实践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认可,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巨大贡献。结合材料,从“领会科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合理性。参考答案:1.B【详解】①③:题干强调“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说明思维的特征具有间接性、能动性,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并没有涉及概括性,思维概括性强调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②不符合题意。④:思维并没有类比性的特征,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A【详解】A: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本来就是同一思维中的水乳交融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A符合题意。B:“爱因斯坦其实并不懂得用语言进行思考”,不符合事实,B排除。C:材料强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体现提升思维水平的关键在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C不符合题意。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样重要,D错误。故本题选A。3.B【详解】AB: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A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C:人们把形式逻辑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C说法错误。D:研究思维中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规则与思维方法的是辩证逻辑,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4.A【详解】①②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这意味着要树立战略眼光,要有战略思维;要有全局眼光,增强大局意识;要提高决策能力,要有科学思维,①②③正确。④:地方保护意识,是指政权的地方机构及其成员,以违背中央、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方式去滥用或消极行使手中权力,以维护或扩大该地方局部利益的倾向,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5.B【详解】①③:认识过程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表现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果要实现关于事物本质的思考,需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①③符合题意。②:感性认识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获得。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②说法错误。④: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感性认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学习和工作,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6.C【详解】C: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是排中律的要求,C正确。A:根据排中律的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对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不严谨,A不选。BD: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是矛盾律的要求。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是排中律的要求,BD不选。故本题选C。7.C【详解】C:小明在读一本有关逻辑的书,这里的“逻辑”指“逻辑学”这门学问,C正确。ABD:材料体现的“逻辑”是指逻辑学,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ABD均不选。故本题选C。 8.B【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①:“云霞满天”与“晴空万里”是相互矛盾的,违反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②:“将近”和“20多”是相互矛盾的,违反矛盾律,②不符合题意。③: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选项中的“有人”不一定指同一个人,不违反矛盾律,③符合题意。④: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同时否定“有个人志愿”和“没有个人志愿”,违反排中律要求但不违反矛盾律,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9.A【详解】①②:认识不能止步于思维抽象,是因为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不能把握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①②正确。③:对事物的直观的整体表象属于感性具体,③错误。④:感性具体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④错误。故本题选A。10.D【详解】A:材料中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而选项A中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与材料中事件具有相似性,属于同类事件,与材料中的思维具有一致性,不能反驳材料观点,A排除。B: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B选项中“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强调背不背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B排除。C: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C选项“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强调儿童免票不免票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C排除。D: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D选项强调背通古诗文的优点,与材料观点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可以有力反驳材料观点,D正确。故本题选D。【点睛】11.B【详解】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主要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而不是概括性,①错误。②:“础润而知雨,月润而知风”,体现了思维具有间接性,即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②正确。③:“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强调愚人、聪者、智者对白鹭立雪这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③错误。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即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④正确。故本题选B。12.D【详解】AB:两项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AB不符合题意。C:思维有两面性,只有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C错误。D:根据当前抗疫形势的需要启动此计划,体现了思维在实践中产生,使应急枢纽致力于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应急响应,体现了思维反作用于实践,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3.B【详解】B:“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喻指在实践中获得感性材料,“消化这些原料”喻指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酿成香甜的蜜”喻指形成理性认识需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B符合题意。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A说法错误。C:感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理性认识是“香甜的蜜”,C说法错误。D:材料不涉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于培根比喻的认识是不准确的,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4.B【详解】①④:该歇后语中,用“骑驴看唱本”这一具体形象将“走着瞧”的内涵生动表达出来,抓住了两个“走着瞧”的联结点,具有创新思维特点,故①④正确。②③:该歇后语有着深刻的思想寓意,并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矛盾律要求思维的一致性,②③错误。故本题选B。15.D【详解】“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①:该项中的“逻辑”指的是规律,①与题意不符。②:该项中的“逻辑”指逻辑学这门学问,②与题意不符。③:该项中的“逻辑”指逻辑规律与规则,③符合题意。④:该项中的“逻辑”指思维方法,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6.C【详解】①: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假,①错误。②: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若“A唱歌”为真,C说了真话,因为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B应该说的是假话,那就是说B也要唱歌,结论矛盾。故应该是“A不唱歌”为真,②正确。③:根据排中律,推出“A不唱歌”为真。那“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③正确。④:根据分析,“A不唱歌”为真命题,假命题应该是“A唱歌”“,④错误。故本题选C。17.C【详解】C:材料主要强调科学思维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是指导我国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说明科学思维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和民族复兴,C符合题意。ABD:材料主要强调科学思维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与选项表述无关,ABD排除。故本题选C。18.A【详解】A:材料中指出任何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离不开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思维方法,材料强调科学思维与创新的关系,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故A正确。B:自然界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故B不选。C:“维护真理”说法错误,我们要捍卫真理,故C不选。D:思维定式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不可全面否定,故D不选。故本题选A。19.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②美国在当前处理中美经贸问题上,一方面既想要中国伸出援手,另一方面企图继续加大对中国管制,损害中国利益,这犯了思维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中国不可能接受美国的做法,所以说“美方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分析】背景素材:美国在对待中国贸易问题上的态度和行动考点考查:矛盾律能力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矛盾律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美国在经济上想寻求中国帮助,行动上却对华挑衅→可联系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时政信息相结合。20.①有助于青年学生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②有助于青年学生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实现“十四五”规划实践中,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分析】背景素材: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考点考查:科学思维方式意义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主体为青年学生,要求调用科学思维的意义的有关知识,分析青年学生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的意义。本题属于意义类答题。解答本题要提取关键信息,联系政治理论,逐层展开。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辨证思维能力等→可联系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有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世情,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有效信息②:改革创新的思路,以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解决问题,用历史思维观大势,才能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可联系有利于青年学生发扬科学精神,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结合试题设问和材料载体确定解题需要的科学思维的意义的知识要点,结合材料信息分析。21.①思维具有间接性。它是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毛泽东通过飞雪和梅花,预测出春天的到来,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②思维具有概括性。它是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毛泽东通过梅花的“俏”和“报”把共产党人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分析】背景素材:《卜算子·咏梅》考点考查:思维的特征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体现类主观题,需要调用“思维的特征”的有关知识,分析毛泽东的这首词体现了思维的哪些特征。回答体现类主观题,一定要紧扣材料,答案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可联系思维的间接性;有效信息②:“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联系思维的概括性。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层次化、段落化,注意学科术语。22.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内容准确把握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是内容真实、形式正确的科学思维。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实际出发,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刻回答世界问题,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④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参与全球治理建设,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分析】背景素材:《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考点考查:领会科学思维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材料”, 需要调用“领会科学思维”的有关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合理性。回答原因意义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可联系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有效信息②:中国积极用实践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联系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是内容真实、形式正确的科学思维。有效信息③:深刻回答了如何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联系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有效信息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认可。→联系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得分点②: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内容真实、形式正确的科学思维。得分点③: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得分点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可检验性。【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