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为更好了解健康和患病状态下的二尖瓣,研究团队以猪心脏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仿生机器心脏。他们用一个由硅树脂制成的空气驱动软机器泵系统取代了左心室的心肌。当充气时,该系统会像真正的心脏肌肉一样扭曲和挤压心脏,通过一个模拟循环系统泵送人造血液,从而模拟一颗生物心脏的跳动。该科学实验( )
①运用共变法探究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②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高了结论的可靠性
③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属性进行推理
④能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荷叶能纤尘不染的奥秘被揭示出来:荷叶表面分布着许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结构表面又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晶体所覆盖,这使得灰尘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并极易被雨水冲刷带走。材料科学家们根据荷叶的自清洁效应,制备出类似荷叶结构的复合表面结构,使其拥有了自清洁功能。下列推理合理且与材料中推理类型相同的是( )
A.甲丢失的衣服是黑色的,乙穿的衣服是黑色的,所以乙穿的衣服就是甲丢失的衣服
B.由“第一次、第二次……直至若干次从口袋中摸出的都是玻璃球”,推出“口袋里的东西都是玻璃球”
C.用锯锯木头,锯会发热;用锉锉铁,锉也会发热;在石头上磨刀,刀会发热。由此得出“摩擦生热”
D.一种新药在临床应用之前,总要先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以此来推断这种新药对人体可能引起的反映
3.一项新研究发现,嗅觉会影响人类对颜色的感知。研究人员对24名嗅觉和色觉正常的成年人展开测试。受试者需面对屏幕上的一个正方形色块,并通过手动调整滑块,把正方形调成中性灰色。同时,他们所在的房间会被随机注入咖啡、焦糖、柠檬等不同物体的气味。结果显示,当受试者闻到咖啡气味时,他们眼中的“灰色”更偏红棕色;当闻到焦糖、柠檬等的气味时,他们眼中的“灰色”也和真正的中性灰色有所出入;而在没有特殊气味的情况下,他们辨识出了真正的中性灰色。该项研究运用了( )
A.共变法 B.求异法 C.求同法 D.求同求异并用法
4.《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国家如何选贤用人,孟子提出了以下主张: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从逻辑与思维的角度,孟子这一主张的依据在于( )
①运用共变法能够提高不完全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②运用求异法能够提高不完全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③不完全归纳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④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东施效颦,是指东施模仿西施心痛皱眉时的动作,模仿的结果却令人无法接受。但人类模仿鸟制造飞机带来了人类交通历史的飞跃,模仿效果显著。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①要运用求同求异法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②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越好
③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不能保证推出的结论一定为真
④类比推理要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由个别推出一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试点工作是政策制定和推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政策全面实施前,先在一处或几处试做,通过实验来评估和验证该项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确保政策推广和实行的效果。试点,运用了( )
A.比较方法,旨在寻找两类事物的共同点
B.必然推理,旨在探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C.类比推理,旨在由个别前提推知个别结论
D.归纳推理,旨在从特殊事件中探寻一般规律
7.有研究称,食用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能够减轻脂肪肝。研究人员曾对100名脂肪肝患者进行研究,患者食用来自玉米的抗性淀粉,四个月后这些患者的脂肪肝得到改善。假设以下陈述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 )
A.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有意增加患者的运动量,对脂肪肝的缓解有帮助
B.100名患者中效果最明显的是30位女性,而男性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迟缓
C.该实验均在我国南方地区进行,无法区分南北方的实验差距
D.参与实验的患者杜绝酒精摄入,是脂肪肝改善的主要原因
8.根据前提所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瑞雪兆丰年”这个结论不可以( )
A.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
B.用科学归纳法得出
C.用简单枚举法得出
D.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出
9.宇宙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钟表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钟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宇宙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钟表有创造者,所以,宇宙也有创造者。这个宇宙的创造者就是上帝。对该类比推理分析正确的是( )
A.正确,钟表与宇宙有许多相同的属性,其结论可能正确
B.不正确,钟表与宇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对象
C.正确,符合从个别到个别的逻辑顺序
D.不正确,该类比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10.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类比推理的是( )
①天上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②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及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③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惠更斯发现光与声具有一系列相同的性质——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又知声有波动性质,惠更斯由此推出结论:光也有波动性质,从而提出了光波动说
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先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道程序。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于其他条件都相同,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此人得出结论的方法( )
①属于求同法
②属于求异法
③属于不完全归纳
④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在西方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西班牙、英国、美国等国家强大起来后纷纷走向称霸的道路。西方国家政客据此认为:国家强大必然称霸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任何国家都不会例外,因此中国强大必然会走向称霸的道路。对西方国家政客的推理,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②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到因果联系,因而具有可靠性
③“国家强大必然称霸”推出“中国强大必然称霸”,符合演绎推理的要求
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不同,不能进行“机械类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加拿大洛文教授为了弄清候鸟迁徙之谜,曾将秋天捕捉的几只候鸟,在入冬后,一部分置于白昼一天短于一天的自然环境里,另外的置于日光灯照射之下的类似于白昼一天天延长的人工环境里。到了12月间,将两种环境里的候鸟全都放飞,结果发现,日光灯照射的候鸟像春天的候鸟一样向北飞去而未受日光灯照射的候鸟却留在原地。据此,洛文教授认为: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不是气温的升降,而是昼夜的长短。洛文教授运用的推理方法是( )
①共变法归纳推理
②求同求异并用法
③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④或然性的归纳推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当《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流浪地球》这些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海内外热播;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当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可见,上述推理( )
①是以个别性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②形成的新判断超出了前提所包含的知识范围
③是以一般性为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④由于前提归纳了认识中全部对象,结论可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里用到的推理方式是( )
①类比推理
②归纳推理
③必然性推理
④或然性推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假设食堂今天中午全都是海鲜菜,而有一群学生来食堂吃了海鲜后,开始上吐下泻。又来了一群老师,他们也去食堂吃海鲜,吃了以后也开始上吐下污。连不小心吃了这些海鲜的流浪狗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症状。于是,我们发现了上吐下污和吃海鲜之间有关系,海鲜很可能是导致上吐下污的原因。上述材料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求同求异并用法
17.以下师生对话中,对学生的回答违反的逻辑规则分析正确的是( )
①老师:“你今天迟到了吗 ”学生:“我没有早到,就是迟到。”——早到和迟到是不相容关系中的反对关系,二者不能由假推真
②老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 ”学生:“以往我都很守时,今天才第一次迟到。”——学生的回答违背同一律,没有保持问答前后思维的确定性
③老师:“你经常迟到吗 ”学生:“我一向守时,但今天迟到了。”——“一向守时”为或然性的完全归纳,“今天迟到”否定了完全归纳的结论
④老师:“说说你今后应该怎样做 ”学生:“我今后一定会按时到,偶尔会迟到。”——“一定会按时到”又“偶尔会迟到”违背排中律,违背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王猛既不承认自己是海门人又不承认自己是非海门人——违反了排中律
②所有整数是有理数,所有自然数是有理数。所以,所有自然数是整数——犯了“中项不周延”错误
③如果过度依赖大数据,会弱化人际的沟通和交流——正确的推理形式是否定前件式或肯定后件式
④类比蛙眼的特殊结构和敏锐的观察力,研制出人造卫星跟踪系统——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必然推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科学家发现,植物会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生成糖类,再合成淀粉,给人类和动物提供食物。简单来说,这个过程就是把太阳能变成了化学能,让植物和动物可以利用。但是在科学家看来,植物的这个转化过程相当“不划算”:因为过程十分复杂,涉及了60多步代谢反应和一系列生理调控,但能量转化率很低,只利用了不到2%的太阳能。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们花了6年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行方案: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电能和生物酶的帮助下做出了糖,最终合成淀粉。如果能量充足,跟钢琴差不多大的一个生物反应器,一年的淀粉产量与5亩田地玉米的产量相当。
思考:结合材料,阐明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推理方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看到,把碳酸钙放入水中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取出,再把它放在火上烤或日晒雨淋,甚至用碱液处理,它的性质及其重量都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碳酸钙的各原子之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此,有人设想:带色的衣服经过日晒、雨淋、肥皂水洗后常有褪色现象,怎样能使衣服永不褪色呢?是否可使染料与纺织物间结成牢固的分子链,比如用活性氯原子的染料把纺织物的原子拉出来,这样染出来的纺织物也许能够经得起日晒、雨淋、肥皂水的作用而不褪色。
请判断分析材料中的推理类型并说明此类推理有哪些方法。
21.从“酱香冰淇淋”到“酱香拿铁”,今年各种“跨界爆款”满足了消费者的眼球。最新推出的“国酒+巧克力”,更因风味独特,别上架就受到消费者热捧。奶茶企业甲由此认为“万物皆可跨界”,于是推出了“奶茶+运动鞋”的新饮品,试图“复制”之前的成功。结果市场反应平平,甚至有消费者评论道。“突然觉得奶茶有了些奇怪的味道”。
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指出甲运用了那些推理类型,并结合材料分析甲企业未能成功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陆开了一家照相馆。创业初期,他发现卖鱼的如果能帮顾客杀鱼切片的话,生意会更好。于是,他通过修图软件练了一手绝活,还开了家相册加工厂,用“平价产品+优势服务”吸引了大量顾客。新冠疫情蔓延后,他看到旅游业、影视娱乐业陷入经营困难,餐饮业、住宿业、运输业也客流下降,于是推断:线下经营容易遭受疫情冲击,必须迅速转向线上经营,增加订单。在线上经营遇到困难时,他又鼓励自己:“只要我不被困难打倒,困难就一定会被我打倒。”在小陆的带领下,工厂的营业额实现了新的突破。
(1)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分析小陆在不同阶段的创业思考中运用的推理方法。
(2)依据材料,分析小陆的创业之路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D
【详解】①:材料反映的是类比推理。运用共变法探究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属于归纳推理,①不符合题意。
②:材料反映的是类比推理。该选项阐释的也是归纳推理,与题意不符,而且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结论不具有保真性,②排除。
③④:研究团队以猪心脏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仿生机器心脏,以更好了解健康和患病状态下的二尖瓣,这体现的是类比推理,说明该科学实验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属性进行推理,能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思想上的困惑,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D
【详解】D:科学家们根据荷叶的自清洁效应,制备出类似荷叶结构的复合表面结构,使其拥有了自清洁功能。这是科学家运用类比的方法,设计制备出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新材料。一种新药在临床应用之前,总要先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以此来推断这种新药对人体可能引起的反映,这一推理合理且也运用了类比的方法,D正确。
A:在这个三段论推理中,作为中项的“黑色的”在大小前提中都不周延,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这个推理不合理,A排除。
B:由“第一次、第二次……直至若干次从口袋中摸出的都是玻璃球”,推出“口袋里的东西都是玻璃球”,运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与材料中的推理类型不同,B排除。
C:用锯锯木头,锯会发热;用锉锉铁,锉也会发热;在石头上磨刀,刀会发热。由此得出“摩擦生热”,运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与材料中的推理类型不同,C排除。
故本题选D。
3.A
【详解】A: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本题中被考察的现象受试者把正方形调成中性灰色,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所在的房间会被随机注入咖啡、焦糖、柠檬等不同物体的气味有量的变化,其他因素都不变,A符合题意。
B: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 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B不符合题意。
C: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C不符合题意。
D: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4.D
【详解】①②:该两选项中“不完全推理”(应为不完全归纳推理)本身是对概念不准确使用,而且根据孟子原话中的“诸大夫皆曰”、“诸大夫皆曰”、“国人皆曰”可以看出运用的是求同法,而不是共变法和求异法,①②排除。
③④:由孟子的原话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贤能,必须听取尽可能多的人的意见,是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同时认为即使肯定了多数人的结论,也必须“见贤焉,然后用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通过实践去考验),从而保证认识的客观真实,故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C
【详解】①:求同求异法是归纳推理的方法,材料体现的是类比推理,没有体现求同求异法,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东施效颦,模仿的结果令人无法接受。人类模仿鸟制造飞机带来了人类交通历史的飞跃,模仿效果显著。这体现了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越好,也说明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不能保证推出的结论一定为真,②③符合题意。
④: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或者从一般到一般,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6.D
【详解】A:比较方法,旨在寻找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与题意无关,A不符合题意。
B:必然性推理是前提与结论间具有蕴涵关系的推理,即从真前提能必然地推出真结论的推理;但试点,运用了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这属于或然推理,B错误。
C: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旨在由个别前提推知个别结论,或者由一般前提推知一般结论。但试点,运用了归纳推理,C错误。
D:试点是从特殊性中归纳出普遍性,运用了归纳推理,旨在从特殊事件中探寻一般规律,D正确。
故本题选D。
7.D
【详解】题干中研究论证是“参与实验的患者食用来自玉米的抗性淀粉四个月后,脂肪肝得到改善”,要想最能削弱这一论证,就要找出脂肪肝改善的其他主要原因。
D:参与实验的患者杜绝酒精摄入,是脂肪肝改善的主要原因,最能削弱题干中实验论证结果,D符合题意。
ABC:增加患者运动量、患者性别、患者所在地区都不能削弱题干中论证结果,故ABC排除。
故本题选D。
8.D
【详解】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
D: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瑞雪兆丰年”的条件很难满足。人的精力、能力和条件有限,认识对象不断发展,人们不可能对每一年的情况都进行考察,因此,人们不可能用完全归纳推理归纳“瑞雪”与“丰年”的关系,D符合题意。
ABC: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法和简单枚举法推理可以得出结论,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9.B
【详解】AC:“钟表”与“宇宙”属两种根本不相同的事物,二者几乎无相同或相似的可比属性,构不成类比推理,故AC说法错误。
D:“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指向归纳推理,D不选。
B:“宇宙”与“钟表”之间有着本质属性上的差别,由此推出宇宙也有一个创造者,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因此,该类比不正确,钟表与宇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对象,B入选。
故本题选B。
10.A
【详解】本题是反向选择题。
①④:以“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的女郎”设喻,借以描述漂浮着“几片薄纱似的轻云”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形象地勾勒出淡雅秀丽的夏日海空气象,因此属于比喻的手法,而不是类比;“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属于比较,表明二者的重大贡献有相同之处,也不是类比。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近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1.C
【详解】①②:材料中被考察的现象为白薯增产,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是否用温水浸过白薯种这个差别,浸过的增产,没有浸过的不增产,所以用温水浸过白薯种与白薯增产存在因果联系,这是求异法而非求同法,①不选,②正确。
③:求异法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所用的方法,③正确。
④:不完全归纳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完全归纳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才是必然的,④不选。
故本题选C。
12.B
【详解】①:西方国家政客只是归纳了西班牙、英国、美国等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就推出国家强大必然称霸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①符合题意。
②: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西方国家政客的推理并没有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到因果联系,不具有可靠性,②错误。
③: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二是推理结构正确。“国家强大必然称霸”推出“中国强大必然称霸”,推理结构正确,但前提不真实,③错误。
④:中国强大不会走向称霸的道路,因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不同,不能进行“机械类比”,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D
【详解】①:共变法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应用,否则结论就不可靠,材料涉及气候、时间、环境等,很显然不是单一原因,洛文教授运用的推理方法并不是共变法,①排除。
②: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指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将候鸟分类置于不同环境,意在求异,“弄清候鸟迁徙之谜”系求同,结果发现置于不同环境的候鸟被放飞后对外界的反映不同,几个环节综合考虑,洛文教授的研究方法属于求同求异并用法,②正确。
③:简单枚举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个体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且无一反例,以此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或都不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几只候鸟分成两类,这就不是一类事物了,洛文教授运用的推理方法并不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③排除。
④:将几只候鸟分成两类,研究形成结论,此种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性的归纳推理,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4.A
【详解】①②: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是归纳推理,材料中,以《长津湖》等电影、博物馆文物和汤因比预言这三个个别为前提,推出“中华民族”的一般性结论;形成的新判断超出了前提所包含的知识范围,①②符合题意。
③:以一般性为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是演绎推理,材料是归纳推理,③不符合题意。
④:该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结论具有或然性,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5.B
【详解】①:材料讲述的是由个别性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而未体现根据事物之间相似的属性进行类比推理,①与题意不符。
②④: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结论,材料通过列举部分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②④正确。
③:材料通过列举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6.A
【详解】A:求同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说明学生、老师、流浪狗情况不同,但吃了海鲜菜都上吐下泻,异中求同,属于求同法,A符合题意。
BCD:材料没有运用共变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7.A
【详解】①:迟到和早到是不相容的反对关系,学生回答“我没有早到,就是迟到。”二者不能由假推真,没有早到也可能是按时到,①分析正确。
②:老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 ”学生:“以往我都很守时,今天才第一次迟到。”老师问的是迟到的原因,学生回答的是有没有迟到,没有保持问答前后思维的确定性,违反同一律逻辑规则,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②分析正确。
③:完全归纳推理具有必然性而不是或然性,③分析错误。
④:“一定会按时到”又“偶尔会迟到”违背矛盾律而非排中律,④分析不正确。
故本题选A。
18.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①:排中律指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王猛既不承认自己是海门人又不承认自己是非海门人”是同时否认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违反了排中律,故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②:“所有整数是有理数,所有自然数是有理数。所以,所有自然数是整数”,这个三段论中“有理数”都是中项,在大前提中不周延,在小前提中也不周延,而正确的推理中要求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故犯了“中项不周延”错误,故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③:“如果过度依赖大数据,会弱化人际的沟通和交流”,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正确的推理形式是肯定前件式或否定后件式,故③错误但符合题意。
④: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类比蛙眼的特殊结构和敏锐的观察力,研制出人造卫星跟踪系统”适用了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故④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9.情境引入: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在自然状态下,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这些要素,依据植物自身的生理结构,进行60多步代谢反应和一系列生理调控,最终生成了可供人类食用的淀粉。科学家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对植物光合作用进行模拟,用电能、生物酶以及生物反应器代替植物和阳光,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这些要素,最终合成了淀粉。
【分析】背景素材:人工合成淀粉
考点考查: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要求阐明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推理方法,考生可以调用类比推理及其方法的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植物会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生成糖类,再合成淀粉,给人类和动物提供食物;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电能和生物酶的帮助下做出了糖,最终合成淀粉→可联系教材知识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0.①此推理属于类比推理,推理正确。其推理的过程是:把碳酸钙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因为它的分子的各原子之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而可以抗腐蚀,不论火烤、日晒、雨淋或碱液处理,都不会影响它的重量及其性质。依上述道理,设法使染料与纺织物间结成牢固的分子链,如用活性氯原子的染料把纺织物的氢原子拉出来。因而,也许能使这样染成的布料经得起日晒、雨淋、肥皂水的作用而不褪色。②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从思维的角度看,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材料中的推理就是在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的。
【分析】背景素材:生活中的奇思妙想
考点考查:类比推理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考查的范围是类比推理及其方法,要求判断分析材料一中的推理类型,并说明此类推理有哪些方法,考生要坚持理论与材料的对接。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把碳酸钙放入水中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取出,再把它放在火上烤或日晒雨淋,甚至用碱液处理,它的性质及其重量都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碳酸钙的各原子之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染出来的纺织物也许能够经得起日晒、雨淋、肥皂水的作用而不褪色”→可联系此推理属于类比推理,推理正确。
关键词②:材料中的推理就是在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的→可联系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1.甲企业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需要考察更多的对象来提高可靠程度。甲只根据三两件事实就得出自认为可靠的一般性结论,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从而导致失败。类比推理也是或然推理,运动鞋与食品的属性差异较大,盲目“跨界”影响了消费者的饮用感受,出现相互排斥的属性,最终导致市场反应平平。
【分析】背景素材:各种“跨界爆款”
考点考查:逻辑与思维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有两问,第1小问属于说明类主观题,第2小问属于原因类主观题,需调用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最新推出的“国酒+巧克力”,更因风味独特,别上架就受到消费者热捧。奶茶企业甲由此认为“万物皆可跨界”,于是推出了“奶茶+运动狂”的新饮品,试图“复制”之前的成功。→可联系教材甲企业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关键词②:从“酱香冰淇淋”到“酱香拿铁”,今年各种“跨界爆款”满足了消费者的眼球。最新推出的“国酒+巧克力”,更因风味独特,别上架就受到消费者热捧。奶茶企业甲由此认为“万物皆可跨界”。→可联系教材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需要考察更多的对象来提高可靠程度。甲只根据三两件事实就得出自认为可靠的一般性结论,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从而导致失败。
关键词③:推出了“奶茶+运动鞋”的新饮品,试图“复制”之前的成功。→可联系教材类比推理也是或然推理,运动鞋与食品的属性差异较大,盲目“跨界”影响了消费者的饮用感受,出现相互排斥的属性,最终导致市场反应平平。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2.
(1)①创业初期,小陆发现能提供杀鱼切片服务的鱼贩子生意更好,于是他通过修图绝活等服务增加了客流。这是运用类比推理,根据两个事物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②新冠疫情蔓延后,他从旅游业、影视娱乐业、餐饮业、住宿业、运输业等行业经营困难中,得出线下经营易受疫情冲击、必须迅速转向线上经营的结论。这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以个别性认识为前提, 推出一般性结论。③在线上经营遇到困难时,他又鼓励自己:“只要我不被困难打倒,困难就一定会被我打倒。”肯定“自己不被困难打倒”这一前件,得出“困难被我打倒”这一后件,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肯定前件式,即肯定前件,必然可以推出肯定后件。
(2)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创业初期,小陆发现能提供杀鱼切片服务的鱼贩子生意更好,于是他通过修图绝活等服务增加了客流。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冠疫情蔓延后,他看到旅游业、影视娱乐业、餐饮业等行业经营困难,迅速转向线上经营。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线上经营遇到困难时,他又鼓励自己:“只要我不被困难打倒,困难就一定会被我打倒。”在小陆的带领下,工厂的营业额实现了新的突破。
【分析】背景素材:小陆创业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考点考查:类比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联系、发展、意识能动作用等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体现类主观题,运用类比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等知识来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创业初期,小陆发现能提供杀鱼切片服务的鱼贩子生意更好,于是他通过修图绝活等服务增加了客流→可联系类比推理。
有效信息②:冠疫情蔓延后,他从旅游业、影视娱乐业、餐饮业、住宿业、运输业等行业经营困难中,得出线下经营易受疫情冲击、必须迅速转向线上经营的结论→可联系不完全归纳推理。
有效信息③:在线上经营遇到困难时,他又鼓励自己:“只要我不被困难打倒,困难就一定会被我打倒。”→可联系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体现类主观题,运用联系、发展、意识能动作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创业初期,小陆发现能提供杀鱼切片服务的鱼贩子生意更好,于是他通过修图绝活等服务增加了客流→可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有效信息②:新冠疫情蔓延后,他看到旅游业、影视娱乐业、餐饮业等行业经营困难,迅速转向线上经营→可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有效信息③:在线上经营遇到困难时,他又鼓励自己:“只要我不被困难打倒,困难就一定会被我打倒。”在小陆的带领下,工厂的营业额实现了新的突破→可联系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