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以下命题属于恰当判断的是( )
A.这是新职工宿舍
B.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
C.来到海边,小张尽情地呼吸着空气、阳光和海水
D.一旦吸烟,就会患肺癌
2.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对此,美国某报刊坦言:“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属于性质判断
B.“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属于性质判断
C.“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是全称肯定判断
D.“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是特称肯定判断
3.近期,某地蔬菜价格大幅下降成为社会议论焦点。本次蔬菜价格突然下降也许是蔬菜销路不畅,或者是不同地域蔬菜上市时间撞车,或者是蔬菜大丰收导致供大于求。以下选项与题目中判断相一致的是( )
A.日光灯不亮,或因为线路故障,或因为日光灯损坏
B.小李既是劳动模范又是业务标兵
C.面对困难,要么战而胜之,要么被困难吓倒
D.王晓平同学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好
4.张和李相约去逛街,中午时分,二人就午餐吃什么产生了分歧。最后,张说:“要么吃火锅,要么吃烤肉”。如果张的上述断定为假,则以下可能是他们最后的选择的是( )
①张说服李放弃烤肉,去吃了火锅
②张和李中午只吃了拉面
③李不愿意去吃火锅,坚持去吃烤肉,张妥协了
④张和李吃完火锅又去吃烤肉
A.①或③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②或④
5.在对华关系问题上,美国高官近期多次表态,对华不寻求对抗、冷战或“脱钩”,而是聚焦所谓“去风险”。而美国口中所谓的“去风险”,其实质是以“去风险”为名,行对华“脱钩”之实,其根源是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的霸权焦虑症愈发严重。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
①在对华关系问题上,美国要么寻求“脱钩”,要么寻求“去风险”
②美国对华“去风险”与“不寻求对抗”这两个表态的实质不违反矛盾律
③解决美国霸权焦虑症的根源在于限制中国的发展
④“对华不寻求对抗、冷战或‘脱钩’”与“聚焦所谓‘去风险’”都是联言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美国副财长阿德耶莫称,中国公司必须在俄罗斯与国际体系中做出选择。对此我国明确表示,既不站队西方,也不站队俄罗斯,而是站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边。美国胁迫我国公司的逻辑错误是( )
①故意混淆概念,把西方体系等同于国际体系
②混淆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③混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④在不相容选言判断中遗漏了其他的可能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有人说:“只有技术好的运动员才进得了国家队。”如果这一判断是真的,从遵循逻辑规则的角度分析,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某运动员技术好,进了国家队
B.某运动员技术好,没有进国家队
C.某运动员技术不好,进了国家队
D.某运动员技术不好,没有进国家队
8.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同样是暴乱,香港的黑暴分子,被美国政客赞誉为“英雄”,美国国内抗议民众则被称为“暴徒”——美国的做法违背了排中律,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
②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概念的外延划分多出子项
③广告词“不是所有牛奶都是特仑苏”——该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
④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的推理形式是否定前件式或肯定后件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选言判断根据选言联结项的不同,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几个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p或者q。据此判断,如果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它的选言支( )
①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②没有一个是真的
③可以都是真的
④有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2023年2月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文章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我国经济必须确保国家安全,确保基本民生,确保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总体正常运转。二是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下从文中得出的正确判断有( )
①联言判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快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②充分条件判断:如果国家安全、基本民生得以保障,国民经济就会循环畅通
③选言判断: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④关系判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是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的内容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反映。要形成一个恰当的判断,须具备的条件有( )
①要对认识对象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
②要运用内涵明确、外延确定的概念构成判断
③恰当搭配和使用概念的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
④对事物不得作否定判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对“教室里无人”认识正确的是( )
A.判断不正确
B.是否定判断
C.是特称判断
D.是肯定判断
13.在某次税务检查后,四个税务管理人员有如下结论,甲: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乙:服装个体户陈老板没纳税。丙:个体户不都没纳税。丁:有的个体户没有纳税。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断定属实,则以下选项必定为真的是( )
A.甲断定属实,陈老板没有纳税 B.丙断定属实,陈老板纳了税
C.丙断定属实,但陈老板没纳税 D.丁断定属实,但陈老板纳了税
14.对真判断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任何具体判断都只能对事物情况作出近似的“描绘”与“摹写”,而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地绝对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如:人类居住的大地是球形的
B.判断的真实性是有条件的,三角形内角之和是180°
C.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总有所断定,总有真有假
D.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永恒不变
15.下列关于判断的基本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认识对象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B.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C.形式逻辑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
D.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假的
16.下列判断是联言判断的是( )
A.从事科学研究,不但要有丰富的材料,而且还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B.这个会不是你去,就是他去
C.如果今晚我们不开会,我就和你去看电影
D.任何人的知识都不是生来就有的
17.“李老师是一位老教师了。”对该判断表达认识错误的是( )
A.李老师是一位年龄老的教师 B.李老师是一位教龄老的教师
C.李老师是一位年龄和教龄都老的教师 D.李老师是一位比其他老师都老的教师
18.下列属于否定判断的是( )
A.没有学生考试不及格
B.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C.有的学生考试不及格
D.并非有的学生考试不及格
二、非选择题
19.情境引入:
①是理性的。
②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③所有的自媒体都是正当的。
思考:上述三句话是否准确运用性质判断?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月7日,张某花费了593.6元在某一民宿的网站上预定了4天五一期间的住宿,却被店家电话告知五一价格还没定好,需要加钱,否则会取消订单。张某表示:“你们官网显示已成功预定。”而店家却表示张某订房时的价格是平时的价格,还没调整好五一假期的住宿价格。随后,店家取消了订单。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
针对材料的情况,有人认为“五一期间,店家不应该调整住宿价格”。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予以分析。
21.水从高原由西向东流下,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上。它的游泳技术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逆行到著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了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渔民的喝彩。它不断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被冻成了冰。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动的姿势。
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一位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行了那么远那么久。一位老者为之叹息说,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正确的方向,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三个复合判断的句子,并说出其类型。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认为只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才应受到警告处罚。
乙认为只要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别判断甲乙各自属于什么关系的判断及其反映的条件关系。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新”既可以表达“新职工”,也可以表达“新宿舍”。该表述不明确,A错误。
B: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反映,要形成一个恰当的判断,首先,要对认识对象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其次,要运用内涵明确、外延确定的概念构成判断,该判断明确断定了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B正确。
C:该判断中出现搭配不当,阳光和海水不能搭配呼吸,C错误。
D:“吸烟”和“患肺癌”不是必然关系,这个判断对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断定不准确,D错误。
故本题选B。
2.B
【详解】A:“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强调中美之间的关系,属于关系判断,而不是性质判断,故A表述错误;
B:该判断断定了事物具有某种性质,属于性质判断,故B符合题意;
C:全称肯定判断是相对于性质判断而言的,但C中的判断属于关系判断,故C表述错误;
D:该选项属于单称肯定判断,故D表述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
3.A
【详解】A:材料中的判断属于相容选言判断,根据“或……或……”可知A也属于相容选言判断,故A符合题意。
B:根据“既……又……”可知该选项是联言判断,B不符合题意。
C:根据“要么……要么……”可知该选项是不相容选言判断,C不符合题意。
D:该选项可表达为“王晓萍同学学习好且身体好且思想好”,是联言判断,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4.D
【详解】“要么……要么……”是不相容假言判断。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假言判断就是假的。
②④:材料说张的上述论断是假的,则“吃火锅和吃烤肉”两者都不存在或者“吃火锅和吃烤肉”两者都存在,②④符合题意。
①:他俩吃了火锅,张的“要么吃火锅,要么吃烤肉”论断为真,而材料说该论断为假,①不符合题意。
③:他俩吃了烤肉,张的“要么吃火锅,要么吃烤肉”论断为真,而材料说该论断为假,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D
【详解】①:“脱钩”与“去风险”意思一致,无法成为不相容的选言支,①说法错误。
②:对华“去风险”的表态与对华“不寻求对抗”的表态本质上都是寻求脱钩的托词,不违反矛盾律,②符合题意。
③:解决美国霸权焦虑症的根源在于美国自身,③说法错误。
④:对华不寻求对抗、冷战或“脱钩”,而是聚焦所谓“去风险”是一个联言判断,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6.C
【详解】①:在国际体系问题上,我国强调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美国的说法把西方体系等同于国际体系,故意混淆了概念,①正确。
②:美国的胁迫预设了一个两难的不相容选言判断,不涉及混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②不符合题意。
③:美国的胁迫反映了不相容选言判断,没有具体反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在国际体系问题上,我国既不站队西方,也不站队俄罗斯,而是站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一边。美国的胁迫,是在不相容选言判断中遗漏了有价值的其他可能,④正确。
故本题选C。
7.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C:题干中“只有……才……”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技术好”“进国家队”,即只有当“技术不好”且“进国家队”时为假,C项表达的是这一意思,C符合题意。
ABD: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它的前件与后件就有ABD所指的三种真假情形出现:前件真,后件真;前件真,后件假;前件假,后件假。所以三个选项都与题意不符,ABD排除。
故本题选C。
8.C
【详解】①:同样是暴乱,香港的黑暴分子,被美国政客赞誉为“英雄”,美国国内抗议民众则被称为“暴徒”,这是典型的美式双标,是依据美国自身利益和好恶,作出相反的判断,是自相矛盾的体现,并不是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①说法错误。
②: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不包括兄弟姐妹,多出子项,属于概念的外延划分多出子项,②说法正确。
③:“不是所有牛奶都是特仑苏”,该判断是特称肯定判断,其谓项是不周延的,③说法错误。
④:“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是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正确的推理形式是否定前件式或肯定后件式,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C。
9.B
【详解】①③: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几个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如果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它的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①③说法正确。
②④:没有一个是真的,有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不符合相容选言判断的要求,②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0.A
【详解】①:题干中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又要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同时断定了事物的几种情况,这是联言判断,①符合题意。
②:国家安全、基本民生得以保障是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应该是:只有国家安全、基本民生得以保障,国民经济才能循环畅通,②表述错误。
③:“既……又”是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是联言判断,③表述错误。
④: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是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的内容,该句断定了“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和“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的关系,为关系判断,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1.A
【详解】①②③:要作一个恰当的判断,需要具备多个条件:一是要正确认识对象的情况;二是要正确运用概念组成判断;三是要合理使用判断中的主项、谓项、量项等。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判断有肯定和否定判断,我们对事物也可以作否定判断,故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12.B
【详解】BD: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教室里无人”是一个否定判断,B符合题意,排除D。
A: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A排除。
C:“教室里无人”是全称判断,C排除。
故本题选B。
13.B
【详解】A:甲与丙的话矛盾,所以必有一真,唯一真话应在甲、丙之中,于是乙的话和丁的话都为假,从丁的话“有的个体户没纳税”为假可以推出“所有的个体户都纳税”为真,这样得到“陈老板纳税”为真,由此得到丙说的是真话,甲的话为假,A错误。
B:甲与丙的话矛盾,所以必有一真,唯一真话应在甲、丙之中,于是乙的话和丁的话都为假,从丁的话“有的个体户没纳税”为假可以推出“所有的个体户都纳税”为真,这样得到“陈老板纳税”为真,由此得到丙说的是真话,B正确。
C:甲与丙的话矛盾,所以必有一真,唯一真话在甲、丙之中,于是乙的话和丁的话都为假,从丁的话“有的个体户没纳税”为假可以推出“所有的个体户都纳税”为真,意味着陈老板纳税,C错误。
D:甲与丙的话矛盾,所以必有一真,唯一真话在甲、丙之中,于是乙的话和丁的话都为假,D错误。
故本题选B。
14.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A:任何具体判断都只能对事物情况作出近似的“描绘”与“摹写”,而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地绝对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D: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判断,但是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的认识也会随之变化,判断的真实性是有条件的,没有永恒的真理,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错误但符合题意。
C: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总有所断定,总有真有假。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A: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故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判断一定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这种断定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故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形式逻辑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的,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故C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D:判断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反之为假,故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6.A
【详解】A:联言判断是断定事物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组成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常用“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并且”“既……又……”等,故A符合题意。
B:该选项属于不相容选言判断,B排除。
C:该选项属于假言判断,C排除。
D:该选项属于性质判断,D排除。
故本题选A。
17.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A:“李老师是一位年龄老的教师”是一个简单的肯定判断,“年龄老”符合题干中的“老教师”的概念外延,A不符合题意。
B:“李老师是一位教龄老的教师”是一个简单的肯定判断,“教龄老”指工作时间较长,符合题干中的“老教师”的概念外延,B不符合题意。
C:“李老师是一位年龄和教龄都老的教师”是一个联言判断,符合题干中的“老教师”的概念外延,C不符合题意。
D:“李老师是一位比其他老师都老的教师”是一个关系判断,该判断超出了题干中“老教师”的概念外延,D判断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8.C
【详解】C:否定判断的定义要点是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有的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断定了有的学生不具有英语考试及格的属性,属于否定判断,C符合题意。
ABD:“没有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英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和“并非有的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表达的意思都是所有学生考试都及格,属于肯定判断;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9.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是理性的”缺少主项。“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中,主项“中学生”与谓项“重要阶段”配合不当。“所有的自媒体都是正当的”中,“所有”这个量项使用不当。
【分析】考点考查: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需要调用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性质判断是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关键词①:“是理性的”→可联系缺少主项。
关键词②:“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可联系主项“中学生”与谓项“重要阶段”配合不当。
关键词③:。“所有的自媒体都是正当的”→可联系量项使用不当。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0.①判断要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五一期间是旅游旺季,对住宿的需求增加,调整住宿价格符合市场规律。所以,题干中的判断是不科学的。
②该观点以偏概全,彻底否定了店家调整住宿价格的时间与条件,是一种主观、极端的思维方式,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③该观点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以“五一期间,店家不应该调整住宿价格”偷换了“消费者预定之后,店家都不得调整价格”。
【分析】背景素材:张某与民宿的纠纷
考点考查:判断、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五一期间,店家不应该调整住宿价格”的观点。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
有效信息①:五一期间,市场需求和供给影响店家住宿价格的制定→可联系判断要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
有效信息②:五一期间,店家不应该调整住宿价格→可联系以偏概全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
有效信息③:材料背景信息“消费者预定之后,店家都不得调整价格”和“五一期间,店不应该调整住宿价格”→可联系偷换论题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
①“它的游泳技术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②“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这是一个联言判断。
③“它逆行到著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了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渔民的喝彩”,这是一个联言判断,其中分号前后又各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分析】背景素材:渤海口的鱼
考点考查:正确运用复合判断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找出三个复合判断的句子并说出其类型,知识限定具体明确,可以知识为线索,检索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它的游泳技术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可联系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关键词②: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可联系这是一个联言判断。
关键词③:它逆行到著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了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渔民的喝彩→可联系这是一个联言判断。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22.甲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反映的是如果没有前一种情况一定没有后一种情况,前一种情况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或者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反映的是如果有前一种情况就必有后一种情况,前一种情况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或者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或者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分析】背景素材:噪声污染
考点考查:假言判断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甲乙各自属于什么关系的判断及其反映的条件关系,注意作答主体为考生,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从是什么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只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才应受到警告处罚→可联系教材知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反映的是如果没有前一种情况一定没有后一种情况,前一种情况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或者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关键词②:只要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可联系教材知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反映的是如果有前一种情况就必有后一种情况,前一种情况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或者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或者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