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电荷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电荷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节 电荷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国际单位。 2.会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观察并分析静电感应现象,进一步提高应用物理模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物体带电的几种方式的分析得出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体会守恒思想对物理研究的重要性。 4.知道元电荷、比荷概念,知道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让学生初步体会量子化思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静电感应现象中电荷分布的规律的理解
2. 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从物质微观结构认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本质原因。
2.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起电机、毛皮和橡胶棒、金属球、一对枕型导体。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电学知识。
教学过程
任务1:认识摩擦起电的原因 问题情境1:通过让学生观察闪电自然现象和起电机产生的电火花实验(如图1),同时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物体带电的现象,激发学生对于电现象的好奇与兴趣。 问题情境2:通过回顾科学家们对电现象的研究,初步认识摩擦后的物体可以吸引微小物体,如摩擦后的琥珀可以吸引羽毛(如图2),这个现象与物体带电有关,从而引出电荷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问题情境3:思考物体带电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从微观角度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是发生电子的转移。 问题问题指向的核心素养1.请观察起电机产生的电火花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列举使物体带电的现象有哪些? 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物理观念) 2. 为什么经过摩擦的很多物体都具有吸引作用呢?3. 有些物体带正电,有些物体带负电,物体带电的含义是什么?4. 为什么通过摩擦,可以使原先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呢? 5. 摩擦起电的过程中是否产生新的电荷,电荷数量有无变化?在摩擦起电探究中,引发学生对起电本质的深入思考。(科学探究)
设计意图:(1)让学生体验起电小实验,知道物体带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体带电过程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对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理论分析,知道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是物质得失电子。 (3)通过对摩擦起电认识过程的了解,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以及培养严谨科学的精神.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任务2:探究静电感应现象 分析金属的微观结构(如图3),知道金属导体内部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为后面静电感应的分析做好铺垫。 问题情境4:实验探究1:将带电金属球靠近两个彼此接触的枕型导体,观察金属箔有什么变化(如图4),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情境5:实验探究2:在实验探究1的基础上。①先分开两枕型导体,再移走带电金属球(如图5);②将分开后带电的两个枕型导体彼此再接触(如图6)。通过观察金属箔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感应起电的本质原因。 问题问题指向的核心素养1. 当带电金属球靠近导体时,导体两端的金属箔片张开,移开带电金属球后,下方的金属箔片闭合,导体两端又恢复原来不带电状态,这是为什么呢?知道金属的微观结构模型特点。知道感应起电,知道感应起电的本质原因及其电荷分布特点。(物理观念) 2. 如果先把两枕型导体分开,再移走带电金属球,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这是为什么呢?研究静电感应现象中电荷分布规律,并解释相关物理现象。(科学思维) 能通过对几种起电方式的探究,初步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3. 分开后两个带电枕型导体,所带电的电荷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1)利用一对枕型导体和带电体的一系列探究实验,得出静电感应的原理,和感应起电的本质。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物理核心素养 (2)采用多个动画演示,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金属内部结构进行微观分析,加深学生对于静电感应的认识。 任务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问题情境6:通过对前面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方式的总结,得出物体带电的原因都是电荷的转移,并没有产生新的电荷,知道电荷总数保持不变。 问题问题指向的核心素养1.对比几种不同起电方式,在起电过程中有没有电荷增加? 进一步确立电荷守恒思想,知道电荷守恒定律师自然界基本规律之一(物理观念)2.电中性的物体有无电荷的存在?3.所谓的电荷中和是不是正负电荷一起消失?4.如何理解“电荷总量保持不变”?5.正负电子产生和湮灭,电荷总量是否改变?
设计意图:(1)通过对比摩擦起电、感应起电不同起电方式,总结出其本质都是电荷的转移,并没有新的电荷产生和消失,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引出后面的电荷守恒定律。 (2)对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的正负电子产生和湮灭的分析,拓展电荷守恒定律,并总结出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任务4:认识元电荷和比荷 问题情境7:阅读课本元电荷内容,了解电荷量、元电荷、比荷这些物理概念 问题问题指向的核心素养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知道元电荷是带电体电荷量的最小值,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物理观念) 通过对物体带电本质原因的分析,知道电荷量不能为任意值,体会量子化的思想(科学态度与责任)2. 什么是元电荷,由谁测量出来?3. 带电体电荷量有什么特点?4.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也就是说,电荷量是一个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5.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有更深的认识。通过 对物体起电本质的回顾,加强学生对量子化的感性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是讲述静电感应现象,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