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四调(三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四调(三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九届湖北省高三(4月)调研模拟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
题号
10
15
答案
1.【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礼器数量愈来愈少,象征国家权力的青铜器出现了世
俗化的趋势,体现出生活气息和时人的审美倾向,说明这时期文化世俗性色彩增强,A项正确:我国市民
阶层是在宋朝以后逐渐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的,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制作技术的进
步,故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世俗性,没有涉及传统等级秩序受到冲击,传
统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故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古代皇帝更易年号的原因有“新君登极、祭祀活动、昭著祥瑞、消弭灾异、政策时局、干支运数、
忌讳避嫌”等。汉武帝首创年号制,汉武帝及以后帝王更改年号或国号,寓意新旧更替、除旧布新,该种
行为和现象,源于汉武帝独尊儒学后,受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宇宙观影响,故C项正确。更改
年号或国号现象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能简单视为统治者思想迷信,A项错误。更改年号或国号并不能
达到巩固汉朝封建统治的效果,B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只是皇帝更改年号或国号一方面原因,不能充
分体现材料中的所有现象和行为,故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唐代胸林学士院源于‘北门学士’,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可知,“内
命”代表了翰林学士院决策,“外命”代表了外朝决策,形成了中央双轨辅政制度,反映了中枢决策机制
的演变脉络,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决策机制的演变,而非行政权力方面,故排除B项。“文官地位
日益提高”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内容为决策过程中形成中央双轨辅政制度,与中书省、尚书省、
门下省的三省制度的渐趋成熟无关,故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丘处机游历中亚时见闻,当地居民的反应,可知各民族政权对峙的情况下,仍存在农
业等方面的经济技术传播与交流,所以B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国的农业技术领先世界”的结
论,故排除A项。材料中是中亚居民“佩服”西辽和西夏农业技术水平较高,而非“中亚的国家农业生产
技术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为丘处机游历“中亚”的见闻,D项“西亚”错误。
5.【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及所学可知,明朝至清前期,“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一系列举措,使
得该时段人口增长迅速,所以影响粮食总需求量的变化,故D项正确。秦汉至魏晋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
降,是因为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导致的农业衰退,而非庄园经济的兴起,故A项错误。隋唐至宋辽金元时
期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是因为政局相对稳定,农业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等因素,不能完全归因于经济重心
南移,故B项错误。宋辽金元至明清时期,引起粮食总需求量增加主要因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而非赋税
制度,故C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1858年《天津条约》增开天津、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为材料中租地契约及汉口英租界的建
立提供了依据,C项正确。A项《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没有汉口,故排除。材料中“湖北布政使与
英国大臣签订的租地契约”,总理衙门在材料中没体现,故排除B项。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D项
时间不符,故排除。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由于历史环境、政治形势、程正瀛后期革命态度变化及孙中山、熊秉坤等人的主观意
图等,影响了对武昌首义第一枪历史事实的认定,B项符合题意。A项、C项说法不正确,故排除。D项与
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2024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四调(三模)考试历史试卷
2024.4
本试题卷共6页,19 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代,齐国青铜器皿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器则相对日益普遍;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多姿多彩,并且装饰性与趣味性越来越突出。这一趋势
A.体现审美文化的世俗色彩 B.适应了市民阶层发展需求
C.反映青铜制作技术的进步 D.表明传统等级制度遭破坏
2.汉武帝晚年,通常每隔六或四年即有一个新年号,象征新的开始。王莽代汉,制造大量祥瑞,以证明自己是受命新君,国号也改为“新”。起兵反对王莽的刘玄,年号“更始”,也是“从新开头”的含意。这些现象
A.反映统治者思想迷信 B.巩固了汉朝封建统治
C.符合董仲舒的宇宙观 D.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
3.唐代翰林学士院源于“北门学士”(北门是皇宫的后门,人门便是禁中)。翰林学士院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定的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就使收令传发的途径变为两途,形成双轨辅政制。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中枢决策机制演变 B.国家行政权力分散
C.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
历史试卷 第 1页(共6页)
4.《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在丘处机游历中亚时,当地的居民佩服这两个国家(西辽和西夏)利用汉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水利,能在沙漠中生产粮食,并称叹“桃花石(汉人)诸事皆巧”。材料反映了
A.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民族政权对峙中仍存在经济技术交流
C.中亚的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发达 D.中国先进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
5.图1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情况图。据此分析可知
A.秦汉至魏晋庄园经济的兴起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
B.隋唐至宋辽金元经济重心南移提高了人均粮食占有量
C.宋辽金元至明朝赋税制度变革引起粮食总需求量增加
D.明朝至清前期人口急剧增长影响粮食总需求量的变化
6.图2 是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湖北布政使司与英国大臣签订的租地契约(局部)。该契约是汉口英租界建立的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依据《南京条约》英国人可以在华居住
B.通过总理衙门英国人可在华签订契约
C.依据《天津条约》英国人可在汉口租地
D.通过外务部英国人可在汉口建造房屋
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
7.熊秉坤1911-1913 年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程正瀛后来投靠了北洋军阀,1916年被革命党人沉入长江。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多篇回忆录佐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权威人物说法更可信 B.主观意图影响事实认定
C.纪实文学更具真实性 D.文献互证还原历史真实
8.1926 年11月30日斯大林说:“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就在于此。中国革命军队的特殊意义也正在于此。”当时的“中国革命军队”
A.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C.使革命由长江流域发展到珠江流域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9.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的北方农村异常凋敝,产业传统单一,大多只依靠粮食种植。华北的铁路和公路也不成系统。北伐之后,中国面临日本的侵略,那时北方社会阶层上层与下层断裂。该学者意在
A.论证八路军在华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原因
B.说明国民政府在北方进行第二次北伐的必要性
C.说明红军在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必然性
D.论证了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开展百团大战的原因
10.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1980年,国家开始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聚集。这一战略旨在
A.改变国家工业的既有布局 B.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格局
C.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需要 D.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11.公元前146年至公元前27年,古罗马处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阶级斗争、奴隶起义和愈演愈烈的军人干政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存亡。提比留·格拉古和他的兄弟盖约·格拉古一度勇敢地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由于元老院的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这说明
A.内部危机导致改革失败 B.改革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帝制不适合罗马的发展
12.蒙古西征给欧洲带来极大的灾难:欧洲被外族入侵,封建制度遭受冲击,大军所至,焚毁田园,摧毁堡垒;更甚者,是教廷的权威蒙受极大的打击。欧洲人开始向内反思,希望重建一套安身立命的依据。因此,欧洲人
A.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浪潮 B.重视人的力量追求现世生活
C.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D.开展了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6页)
13.表1是近代荷兰能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史实。据此推断
表1
17 世纪 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
18世纪 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
19世纪 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 1863 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 年的38%。
A.商业革命影响荷兰煤炭消费 B.价格革命影响荷兰煤炭进口
C.政府政策影响荷兰能源构成 D.三角贸易促进荷兰煤炭开采
14.1933 年4月,德国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在此法颁布后几天之内,德国政府解聘了1145名大学教师;截至1935 年底,已有44 名德国数学家被迫离职,其中以犹太学者居多。这主要反映当时
A.德国实行种族歧视政策 B.德国国家治理走向异化
C.德国忽视科技教育发展 D.政府加强公职人员管理
15.以下为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的部分史料内容。据此内容可推知
受访者: 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1918 年出生于克里沃舍伊诺村。 访谈内容: 1931 和1932 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 至 1933 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 和1930 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 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
A.经济大危机影响苏联经济发展 B.斯大林模式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新经济政策导致苏联经济危机 D.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造成粮食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5分。
16.【中国古代改革】(14分)
材料一 东汉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迅速稳定战乱后的社会秩序,即标榜中兴汉室,宣布废除王莽所订政策制度,也以黄老无为思想为依归。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遂“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因此选用贤良,重视吏治,与民休息。光武帝首先释放奴婢。自登位次年(建武二年)至十四年,曾六下诏令释放奴婢。包括因饥荒穷苦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官府者,战乱中劫略者等,如有抗命不释者,以“略人法从事”。建武十五年,实行“度田”,下令各州、郡清查人民占有
历史试卷 第4页(共6页)
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目的为要限制豪强富民兼并土地和盲奴婢之人数。而且亦可便于征收赋税及力役。如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东汉初,因战费等支出浩大,田租征收十分之一 后减轻赋税,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政策等。
—摘编自钱穆讲授、叶龙整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班正皇帝为了使财政状况好转,为了“裕国”“安民”,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他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他反对在解决财政困难时,把“裕国”与“安民”对立起来的作法、他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能安民方能裕国”。雍正帝解决财政困难的基本方法是开源节流。其开源的主要措施是重本务农以增加田赋收入,解决民食;通商裕国,即使国课增加,又方便百姓。雍正皇帝反对“困商”“累商”,而主张“通商裕国”,“通商便民”。班正帝曾三令五申各税关不得多方勒索,分外苛求,以利商业的发展。他说:“国家之设关税,所以通商,而非以累商,所以便民,而非以病民也。”
—摘编自马博《大清十二帝》第三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光武帝改革相比,雍正帝改革的不同之处。(6分)
17.【近现代服饰与社会变迁】(14分)
材料一 中山装从民国时期开始盛行;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中山装直翻领,五粒纽扣,四贴袋,既保留了当时西方服饰平整、挺拔、有衣兜的优点,又具中国传统的庄重的特色。突出表现在关闭式的立领,钮扣直线排列,腰节略有收拢,穿起来挺拔干练。西装之所以在近代中国盛行;与其样式设计的普世审美是分不开的。首先,西装领子是开口的,能看到衬衣和领带,有很强的观感。其次,西装的扣子可以不扣,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自由度。在女装方面,民国时期的旗袍以清代旗袍为基本样式,同时采用西方的设计和审美理念,充分展示东方女性的人体之美。首先,它以紧束腰身的方式从人体的各个方面向人们逼真生动的展示东方女性的体态之美;第二;旗袍采用清代上下连属、浑然天成的形制,从整体上体现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
—摘编自宋德风《中国近代服装变化》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提倡,人民的响应,1956-1957 年,社会风气大大活跃开来,各种服装款式竞相出笼,各种花色品种的衣料可谓应有尽有。一时间,旗袍、中山装、西服、列宁装、各色裙子、中式服装各有拥趸者,色彩缤纷,竞相风流。有人开始用香水、穿开司米上衣、烫卷发、穿高跟鞋。1956年《人民画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假日的商店里,顾客盈门,他们仔细挑选着心爱的衬衣、旗袍、外套、皮鞋……500 多种式样的皮鞋让爱打扮的姑娘们穿上了新鞋,步步生花。”还有人居然也把“团结友爱”、“幸福生活”、“努力前进”等标语印在服装上,表明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礼赞和欢欣鼓舞的心情。
——摘自秦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国服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服饰变迁的原因及其意义。(8分)
历史试卷第5页(共6页)
18.【美国崛起与中国复兴】(15 分)
材料一 美国用了100余年的时间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 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其获得了政治上的主权;美国内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猛发展;西进运动开疆拓土,扩展了美国的领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能源产地以及销售市场;门罗咨文的颁布为美国赢得了近百年的快速发展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较为稳定的“后院”;美西战争的发动和“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是实力强大的“后起之秀”对老牌的欧洲殖民国家的“叫板”,以谋取和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拥有雄厚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美国已经在美洲崛起。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崛起的特点。(5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比较中国复兴与美国崛起的不同点。(10分)
19.【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12 分)
材料 从道义角度说,我们可以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而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资本主义世界的驱动核心由“欧美”变成了“美欧”,美国由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同时,苏联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东欧。由英国所主导的殖民经济体系,由此正式被美苏两国各自主导的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所取代。而美苏之间的争霸,也由此展开。
—摘编自王伟《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请以“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为主题,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历史试卷 第6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