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4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神经科学家对青春期提出的主流理论,有时也被称作“双系统理论”。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有两种不同的神经和心理系统相互作用,最终把孩子转变成成年人。第一套系统与情绪和动机有关。它与青春期时生物和化学上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且涉及大脑中对奖励做出反应的区域。这是一种通常能让原本平静的10岁孩子变得焦躁不安、精力旺盛、情感强烈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让青少年渴望达成每一个目标、实现每一个愿望、体验每一种感觉。
青春期过去以后,这个动机十足的系统就趋向平静了,躁动不安的青少年变成了相对平静的成年人。这个系统有个显著的陡峭曲线,即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意外、犯罪、自杀等的人数都急剧上升,直到青春期结束后才回落到童年时期的水平。
神经科学家B.J.凯西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鲁莽不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风险,而是因为他们高估了奖励,或者更确切地说,相比成年人来说,青少年认为所获得的那些奖励比成年人认为的更值得。青少年大脑中的奖赏中枢比小孩子和成年人的都要活跃得多。
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会性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尊敬。在一项研究中,青少年们躺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设备中,进行了一个模拟的高风险驾驶任务。当他们认为有另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看他们所做的事情时,他们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便会更加活跃,也会因此冒更多的风险。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完全合理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人类最独特的进化特征之一是我们异常漫长并受到保护的童年。但最终,我们必须离开家庭生活的安全“泡沫”,把孩提时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真正的成人世界中。
成为一个成年人意味着离开你父母的世界,走向你将与你的同龄人共同分享的未来。青春期不仅会让你的动机和情绪系统产生新的力量,还会让你远离家庭,走向同龄人的世界。
双系统模型中的第一套系统涉及动机,但第二套系统却涉及控制,它会引导和控制那些让人沸腾的能量。特别是前额叶皮层会试图引导大脑的其他部分,包括掌管动机和情绪的部分。这是一种抑制冲动和指导决策的系统,它鼓励长期规划和延迟满足。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系统,它使掌控成为可能。
这套控制系统更仰赖于学习。它在童年中期变得越来越有效,并随着你经验的增长,在青春期和成年期继续发展。通过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并加以修正,从而让你做出更好的决定;通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查看结果,你会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规划者。
在遥远的,甚至不算很远的过去,动机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同步的。在觅食社会和农业社会里,孩子有很多机会练习成年人达成目标时所需要的技能,从而成为专业的规划者和模仿者。
在过去,要想成为一个好的采集者、猎人、厨师或照顾者,你需要练习采集、狩猎、烹饪和照顾孩子,从童年中期到青春期早期,前额叶会按照转变为成年人的需要来发展布线。但在成人专家的监督下做这些事情,可以减少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所带来的影响。当青春期的激励因素到来时,你已经准备好以新的能量密度和活力去追求真正的回报了,但同时你也拥有了可以安全、有效做事的技能和控制力。
动机系统和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青春期提前到来,奖赏中枢也在更早的时候开始发挥作用。如果你把青少年的大脑想象成一辆汽车,那么今天的青少年早在学会驾驶和刹车之前就拥有了加速器。
青春期的到来越来越提前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一个前瞻性的理论认为是能量平衡的改变。孩子们吃得多、运动得少,这一导致肥胖症流行的原因也可能影响着青春期的开始。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人工光源,尤其是在夜间普遍开启的屏幕,让情况变得更糟,甚至是环境中类似激素的物质,特别是塑料容器一类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社会的变化也影响着青少年。首先是工业革命,然后是更引人注目的信息革命,孩子越来越晚地开始扮演成年人的角色。500年前莎士比亚就已经知道,青少年在两性问题上强烈的情感,如果与同龄人间诱导的风险结合起来,可能会产生悲剧性的后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见证。但如果不是命运的安排,13岁的朱丽叶或许会在一两年之内成为妻子和母亲。
渴望抱孙子的父母们可能会叹口气并承认这一点,我们的“朱丽叶们”可能会经历20年的情感骚动,直到她们安定下来,成为母亲。我们的“罗密欧们”可能会在“麦布女王”的影响下成为诗意的疯子,直到他们进入研究生院。
(摘编自艾莉森·高普尼克《青春期:游走在冲动与控制之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与情绪和动机有关的神经和心理系统的作用下,原本平静的青少年可能会变得焦躁不安、精力旺盛、情感强烈。
B.B.J.凯西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做鲁莽的事情时并不会低估其风险,而是期待会获得较高奖赏,他们大脑中的奖赏中枢非常活跃。
C.青少年能做出规划和延迟满足与控制系统有关,特别是前额叶皮层会试图引导大脑的其他部分,这一系统会指导决策。
D,文章谈我们的“朱丽叶们”和“罗密欧们”的境况,是为了说明现在的人由孩子转变成成年人的时间愈来愈往后拖延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度过青春期后,人的动机系统趋向平静,控制系统占据主要地位,相较于青少年,成年人发生意外、犯罪的人数急剧减少。
B.由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会性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肯定可以看出,动机和情绪系统可以助推青少年远离家庭,走向同龄人的世界。
C.在过去,动机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同步的,如今青春期的到来越来越提前,二者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D.前瞻性理论“能量平衡的改变”着眼于当前流行的肥胖症,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在思想上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青春期“动机系统”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读初中的小辉给与他有矛盾的同学写了一封道歉信,来修复两人的关系。
B.有证据表明,青少年在学校待的时间越长,其智商也会随之大幅提高。
C.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8~10岁时会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D.小宇在获得高中篮球比赛冠军时,会产生一种无法再次复制的荣誉感。
4.下列选项对如今青春期提前到来的原因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可能与能量平衡的改变有关。
B.可能是食物种类极度丰富而又缺少体育运动。
C.可能是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人工光源的影响。
D.可能是生活环境中类似激素的物质的影响。
5.“奖惩效应”是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理论。请结合材料,对“奖惩效应”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欲栽大木柱长天
黄晖
“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
教室里,杨昌济【注】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
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
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
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
“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
“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戌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
“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
“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
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
“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是,老师。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
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问:“你的志向是什么?”
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不知道?”在全班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杨昌济皱起眉头,问:“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会没有一点想法呢?难道你从来就没有想过?”
“我想过,经常想。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毛泽东望着老师,他的目光清澈如水,他的话显然出自真心。“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么?”“求学即求索。”
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老师,”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志向是什么?”
他的大胆实在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不禁一愣,杨昌济也有些意外地回过身来。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一片静默中,杨昌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了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一片肃穆中,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一片寂静之中,周世钊、刘俊卿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立即响成了一片。只有毛泽东仍站在那里,望着老师,没有鼓掌。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毛泽东同学,今天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要求你马上回答,但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
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想着能说出眼前这十四个字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想着什么是他眼里的桃源、太古、大木、长天 时至今日,他辗转上过好几所学校,见过数十位老师,却没有谁说过如此让他深思的话。毛泽东看着老师正凝望着自己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答应您,老师。”
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她一边翻看着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一边问爸爸:“他真的就什么也没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会没有理想呢?这个学生真怪啊。”
“是的,他什么也没说。”杨昌济风趣地解释道,“当然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成的。”
“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
“不会的。”杨昌济肯定地回答。
“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
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
“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
“爸爸可不会看相,”杨昌济微微一笑,表情反倒严肃了,“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五章,有删改)
【注】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人,教育家。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回国后任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修身课,杨昌济选择了“立志”的话题,他认为这是人修身的第一要务。
B.由文中的细节看,杨昌济对刘俊卿的回答不太满意,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
C.小说设置的场景很小,甚至在叙事过程中淡化了空间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将笔力集中在人物描写上。
D.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富于个性化;尤其杨昌济先生的语言,文白互见,既典雅厚重又不失亲切随和。
7.关于杨家父女在小院中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杨开慧和父亲之间轻松融洽的聊天氛围可知,这是一个开明而温暖的家庭,父女俩无话不谈。
B.杨昌济父女之间的对话,侧面展现了一个富有才华、个性突出、有胸怀抱负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C.面对杨开慧对毛泽东是否有鸿鹄之志的疑问,杨昌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认可。
D.杨昌济通过对毛泽东的眼睛和精气神的观察,断定他心存高远,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
8.本文节选自历史军事小说《恰同学少年》,其取材于新中国的开创者们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的角度分析文本对材料处理的特点。(5分)
9.“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杨昌济在教书育人上的抱负和追求,小说中杨昌济是怎样践行这句话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方建兴【注】初,务农训兵,内治国事;国事既定,北向致讨。军旅将发,拳拳之忧实在后主,拜表纳忠,反复曲折,专以宫中府中之事为言;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一篇之中,三四致意焉,而其终章尤为切至,侯之虑抑深且远矣!
(节选自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
材料二:
武侯曷为不能兼天下 曰:遭时然也。夫时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也。圣与贤知时之不可违,则亦因之以制变,兹武侯之不能兼天下也。
武侯之得先主最晚,于时魏已迁许,孙氏已得吴,天下之势判矣。故其说先主曰:“今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然犹区区矫励川蜀脆陋之民,屡窥秦川者,非不知魏与吴之势犹前日也,以不忘先主之顾托,不计其死生、险易,唯义之存,示不负汉于天下也。故又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今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此臣所以报先帝之职分也。”于是蜀之土地广狭不如魏,民力众寡不如魏,才杰之多不如魏,曹公虽死,其遗臣老将尚存也。武侯一出汉中,张郃拒之,而马谡先败;再出散关,曹真拒之,粮尽而还;又出斜谷,司马宣王再拒之。武侯提孤兵以深入宣王扼其喉而不战遗之巾帼宣王之不战计得也。武侯之粮屈势格,则将如之何 尚何责其将略非长欤 此终不能兼有天下者又已明矣。
夫以蜀不能取魏,犹魏不能取蜀,势然也。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者,时也。汤不遭桀,不能取夏;武王不遭纣,不能取商。武侯安能独兼天下乎 然则以武侯之才治民治兵,足以兼天下,然其卒不能者,所遭之时然也哉!
(节选自郑獬《郧溪集·武侯论》)
【注】建兴(223—237):蜀汉后主刘禅年号。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3分)
武侯提A孤B兵以深入C宣王扼D其喉而不战E遗之F巾帼G宣王之曰不战计得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致意,指表达真实的心意,与《屈原列传》“三致志焉”中的“致志”词义相近。
B.江东,长江在芜湖与南京间为西南往东北流向,此江段的南岸地区一般称为“江东”。
C.死生,偏义复词,文中指死亡,与“置生死于度外”中的“生死”意思不同。
D.北,指向北,《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中的“东”指向东,二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发展农业,训练士卒,等到国内之事已经平定,于是征讨北方的魏国。在军队即将出发之际,他给后主写了一道《出师表》,献纳忠心。
B.诸葛亮遇到刘备的时候,天下大势已经确定。曹操兵强马壮,又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难以与之争锋;孙权已长时间占据江东,也不可能谋取。
C.诸葛亮并非不知魏国、吴国的形势如同往日,但他不忘刘备的嘱托,努力磨炼川蜀民众,屡次出兵图谋秦川,是要向世人表示自己不负蜀汉。
D.诸葛亮先后出兵汉中、散关和斜谷,遭到了魏国大将张郃等人的抵御。蜀军或因将领战败,或因粮草耗尽,或因孤军深入,都未能取得胜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
(2)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
14.诸葛亮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忆少年·别历下①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②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注]①此词为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所作。②刘禹锡诗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从朗州被召回京,作桃花诗讽刺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同年又贬往连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笔三句以白描手法突出漂泊者的凄凉,连用三个“无”字更增漂泊者的悲哀。
B.“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无限依恋,却被高城隔断,又添一层哀伤。
C.“罨画”句写长安风光,接着词人想象昔日林泉胜景俱为陈迹,不禁感慨万千。
D.词人借刘郎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华年空过的感喟,也暗含受当权者排挤的不满。
16.古人评价说:“晁词时有健句豪语”,“与轼可肩随”。你认为本词有这样的特点吗?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富足宁静的自然美景,而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桃花源人愉悦满足的精神状态。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主客问答之后,表明主客两人进入时空两忘、超然物外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自己喜好修饰并习以为常,“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了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改变内心追求的坚定志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这种情怀,既跟他成长的那个时代 ① , 也跟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
在其晚年,他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论述至今仍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理论构建方面一块重要和不可撼动的基石。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仍然离不开费孝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个出发点。
他关注到了中国那种独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也注意到生育制度中那种代际关系的反哺模式,是以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 ② 的关怀为前提,关怀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等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时,便得到一种反哺式的养老。费孝通所有乡村研究的课题,都未曾真正脱离中国人的家观念,而将其作为全部问题思考的出发点。
费孝通的学术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了一种一体性涵盖并包容多样性的家国认同。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之中,传统儒家观念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观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以家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的一层一层向外扩展或推开去的世界观,就有了 ③ 的默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晚年一直试图借助“补课”的方式来达到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
B.“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国际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儒家观念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一代有志于学之人在做人上的共同理解。
D.对中国已经变得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费孝通也是从“家”这个概念入手去研究的。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你有多久没有睡个好觉了?人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白天工作压力大、不清醒,晚上睡不好、睡不着。 ①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睡眠?
生物钟和睡眠压力是控制我们昼夜觉醒和睡眠规律的两大因素。其中,生物钟受光线的影响最大,会导致大脑分泌物质来调节清醒和睡眠的节律,作用最为明显的就是褪黑素。当夜晚来临,天色变暗, ② ,增加睡意。如果夜晚光线太强,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影响睡眠。所以,夜晚睡觉之前,要减少使用手机等有荧光屏的设备,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使用遮光性好的窗帘,舒适的藤品。生物钟 ③ ,因此,午后应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比如咖啡;茶、可乐、巧克力等;晚餐不宜空腹,也不宜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同时,睡前应该避免剧烈运动,以保护睡眠。
人的睡眠的另一个影响因素为睡眠压力。睡眠压力是指随着清醒的时间推移,大脑会不断增加对睡眠的需求。清醒的时间越长,对睡眠的需求就越大,到夜晚睡眠时就会睡得更快、更深、更沉,睡眠时间也会更长。
21.高考前夕,学校邀请专家开展“科学睡眠”宣传活动,请你为活动拟一则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的一生充满了礼仪,“冠礼”被誉为礼之始,古代青年成为“成人”必行“冠礼”,通过仪式宣告自己长大成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成人礼都被视为一个极具仪式感,蕴含重要意义的礼仪:“成人门”的那一边,是孩童的美好回忆,天真、自由、无拘无束;“成人门”的这一边,是全新的天地,责任、义务、成熟自立。
面对“成人”,有人盼望,渴求自主;有人害怕,不想长大;有人心情复杂,五味杂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4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神经科学家对青春期提出的主流理论,有时也被称作“双系统理论”。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有两种不同的神经和心理系统相互作用,最终把孩子转变成成年人。第一套系统与情绪和动机有关。它与青春期时生物和化学上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且涉及大脑中对奖励做出反应的区域。这是一种通常能让原本平静的10岁孩子变得焦躁不安、精力旺盛、情感强烈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让青少年渴望达成每一个目标、实现每一个愿望、体验每一种感觉。
青春期过去以后,这个动机十足的系统就趋向平静了,躁动不安的青少年变成了相对平静的成年人。这个系统有个显著的陡峭曲线,即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意外、犯罪、自杀等的人数都急剧上升,直到青春期结束后才回落到童年时期的水平。
神经科学家B.J.凯西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鲁莽不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风险,而是因为他们高估了奖励,或者更确切地说,相比成年人来说,青少年认为所获得的那些奖励比成年人认为的更值得。青少年大脑中的奖赏中枢比小孩子和成年人的都要活跃得多。
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会性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尊敬。在一项研究中,青少年们躺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设备中,进行了一个模拟的高风险驾驶任务。当他们认为有另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看他们所做的事情时,他们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便会更加活跃,也会因此冒更多的风险。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完全合理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人类最独特的进化特征之一是我们异常漫长并受到保护的童年。但最终,我们必须离开家庭生活的安全“泡沫”,把孩提时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真正的成人世界中。
成为一个成年人意味着离开你父母的世界,走向你将与你的同龄人共同分享的未来。青春期不仅会让你的动机和情绪系统产生新的力量,还会让你远离家庭,走向同龄人的世界。
双系统模型中的第一套系统涉及动机,但第二套系统却涉及控制,它会引导和控制那些让人沸腾的能量。特别是前额叶皮层会试图引导大脑的其他部分,包括掌管动机和情绪的部分。这是一种抑制冲动和指导决策的系统,它鼓励长期规划和延迟满足。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系统,它使掌控成为可能。
这套控制系统更仰赖于学习。它在童年中期变得越来越有效,并随着你经验的增长,在青春期和成年期继续发展。通过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并加以修正,从而让你做出更好的决定;通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查看结果,你会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规划者。
在遥远的,甚至不算很远的过去,动机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同步的。在觅食社会和农业社会里,孩子有很多机会练习成年人达成目标时所需要的技能,从而成为专业的规划者和模仿者。
在过去,要想成为一个好的采集者、猎人、厨师或照顾者,你需要练习采集、狩猎、烹饪和照顾孩子,从童年中期到青春期早期,前额叶会按照转变为成年人的需要来发展布线。但在成人专家的监督下做这些事情,可以减少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所带来的影响。当青春期的激励因素到来时,你已经准备好以新的能量密度和活力去追求真正的回报了,但同时你也拥有了可以安全、有效做事的技能和控制力。
动机系统和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青春期提前到来,奖赏中枢也在更早的时候开始发挥作用。如果你把青少年的大脑想象成一辆汽车,那么今天的青少年早在学会驾驶和刹车之前就拥有了加速器。
青春期的到来越来越提前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一个前瞻性的理论认为是能量平衡的改变。孩子们吃得多、运动得少,这一导致肥胖症流行的原因也可能影响着青春期的开始。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人工光源,尤其是在夜间普遍开启的屏幕,让情况变得更糟,甚至是环境中类似激素的物质,特别是塑料容器一类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社会的变化也影响着青少年。首先是工业革命,然后是更引人注目的信息革命,孩子越来越晚地开始扮演成年人的角色。500年前莎士比亚就已经知道,青少年在两性问题上强烈的情感,如果与同龄人间诱导的风险结合起来,可能会产生悲剧性的后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见证。但如果不是命运的安排,13岁的朱丽叶或许会在一两年之内成为妻子和母亲。
渴望抱孙子的父母们可能会叹口气并承认这一点,我们的“朱丽叶们”可能会经历20年的情感骚动,直到她们安定下来,成为母亲。我们的“罗密欧们”可能会在“麦布女王”的影响下成为诗意的疯子,直到他们进入研究生院。
(摘编自艾莉森·高普尼克《青春期:游走在冲动与控制之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与情绪和动机有关的神经和心理系统的作用下,原本平静的青少年可能会变得焦躁不安、精力旺盛、情感强烈。
B.B.J.凯西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做鲁莽的事情时并不会低估其风险,而是期待会获得较高奖赏,他们大脑中的奖赏中枢非常活跃。
C.青少年能做出规划和延迟满足与控制系统有关,特别是前额叶皮层会试图引导大脑的其他部分,这一系统会指导决策。
D,文章谈我们的“朱丽叶们”和“罗密欧们”的境况,是为了说明现在的人由孩子转变成成年人的时间愈来愈往后拖延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项,根据原文第三段“青少年的鲁莽不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风险,而是因为他们高估了奖励”可知,“低估了风险”虽然不是青少年鲁莽的原因,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会低估风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度过青春期后,人的动机系统趋向平静,控制系统占据主要地位,相较于青少年,成年人发生意外、犯罪的人数急剧减少。
B.由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会性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肯定可以看出,动机和情绪系统可以助推青少年远离家庭,走向同龄人的世界。
C.在过去,动机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同步的,如今青春期的到来越来越提前,二者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D.前瞻性理论“能量平衡的改变”着眼于当前流行的肥胖症,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在思想上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控制系统占据主要地位”无中生有;
B项“动机和情绪系统”说法错误,应为“青春期”;
D项“着眼于当前流行的肥胖症”说法错误,原文倒数第三段只是说“一个前瞻性的理论认为是能量平衡的改变。孩子们吃得多、运动得少,这一导致肥胖症流行的原因也可能影响着青春期的开始”,并没有说该理论着眼于当煎迹行的肥胖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青春期“动机系统”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读初中的小辉给与他有矛盾的同学写了一封道歉信,来修复两人的关系。
B.有证据表明,青少年在学校待的时间越长,其智商也会随之大幅提高。
C.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8~10岁时会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D.小宇在获得高中篮球比赛冠军时,会产生一种无法再次复制的荣誉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两项与控制系统有关,与动机系统无关;
B项与动机系统有关,但并不直接;D项“获得高中篮球比赛冠军”属于同龄人间的社会性奖励,符合“动机系统”的观点。
4.下列选项对如今青春期提前到来的原因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可能与能量平衡的改变有关。
B.可能是食物种类极度丰富而又缺少体育运动。
C.可能是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人工光源的影响。
D.可能是生活环境中类似激素的物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食物种类极度丰富”说法错误,原文倒数第三段说的是“孩子们吃得多、运动得少,这一导致肥胖症流行的原因也可能影响着青春期的开始”,“食物种类极度丰富”不能等同于“吃得多”。
5.“奖惩效应”是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理论。请结合材料,对“奖惩效应”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学生需要奖励,是其动机系统内奖赏中枢起了作用,是学生需要社会性奖励的必然要求;
②惩罚学生是因为动机系统会带来一些鲁莽的错误,需要借助惩罚加以修正,以使控制系统发挥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欲栽大木柱长天
黄晖
“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
教室里,杨昌济【注】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
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
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
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
“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
“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戌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
“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
“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
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
“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是,老师。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
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问:“你的志向是什么?”
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不知道?”在全班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杨昌济皱起眉头,问:“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会没有一点想法呢?难道你从来就没有想过?”
“我想过,经常想。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毛泽东望着老师,他的目光清澈如水,他的话显然出自真心。“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么?”“求学即求索。”
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老师,”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志向是什么?”
他的大胆实在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不禁一愣,杨昌济也有些意外地回过身来。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一片静默中,杨昌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了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一片肃穆中,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一片寂静之中,周世钊、刘俊卿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立即响成了一片。只有毛泽东仍站在那里,望着老师,没有鼓掌。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毛泽东同学,今天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要求你马上回答,但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
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想着能说出眼前这十四个字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想着什么是他眼里的桃源、太古、大木、长天 时至今日,他辗转上过好几所学校,见过数十位老师,却没有谁说过如此让他深思的话。毛泽东看着老师正凝望着自己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答应您,老师。”
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她一边翻看着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一边问爸爸:“他真的就什么也没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会没有理想呢?这个学生真怪啊。”
“是的,他什么也没说。”杨昌济风趣地解释道,“当然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成的。”
“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
“不会的。”杨昌济肯定地回答。
“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
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
“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
“爸爸可不会看相,”杨昌济微微一笑,表情反倒严肃了,“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五章,有删改)
【注】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人,教育家。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回国后任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修身课,杨昌济选择了“立志”的话题,他认为这是人修身的第一要务。
B.由文中的细节看,杨昌济对刘俊卿的回答不太满意,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
C.小说设置的场景很小,甚至在叙事过程中淡化了空间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将笔力集中在人物描写上。
D.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富于个性化;尤其杨昌济先生的语言,文白互见,既典雅厚重又不失亲切随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错误,结合原文“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可知,杨昌济是因为初识学生,不便直接批评,且也不宜太早下结论。选项“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B。
7.关于杨家父女在小院中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杨开慧和父亲之间轻松融洽的聊天氛围可知,这是一个开明而温暖的家庭,父女俩无话不谈。
B.杨昌济父女之间的对话,侧面展现了一个富有才华、个性突出、有胸怀抱负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C.面对杨开慧对毛泽东是否有鸿鹄之志的疑问,杨昌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认可。
D.杨昌济通过对毛泽东的眼睛和精气神的观察,断定他心存高远,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错误,结合原文“‘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可知,这是杨开慧在跟父亲开玩笑。选项“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D。
8.本文节选自历史军事小说《恰同学少年》,其取材于新中国的开创者们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的角度分析文本对材料处理的特点。(5分)
【答案】①小说取材于以天下为己任的新中国的开创者的读书生活,以杨昌济、毛泽东、杨开慧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为原型,符合小说的真实性。
②作者通过想象对历史人物之间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叙写杨昌济老师引导学生们谈志向的故事,具体描绘了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小说里“教室里,杨昌济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等内容中可知,小说的人物都是历史人物,而非虚构,取材于以天下为己任的新中国的开创者的读书生活,以杨昌济、毛泽东、杨开慧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为原型,符合小说的真实性。
小说之所以和历史不同之处是有文学的加工和艺术的虚化。结合小说对上述历史人物的描绘“杨昌济微微一笑”“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读者可以从这些艺术创作后的文字中感受到与历史记载的不同之处,作者通过想象对历史人物之间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叙写杨昌济老师引导学生们谈志向的故事,具体描绘了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
9.“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杨昌济在教书育人上的抱负和追求,小说中杨昌济是怎样践行这句话的?(6分)
【答案】①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
②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
③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原文“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杨昌济微微一笑”“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则吾愿足矣”可知,他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他谆谆教诲,指引学生立志,还以自己的志向情怀感染和激励学生。
结合原文“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求学即求索’”可知,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他耐心引导,因材施教。
结合原文“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可知,他目光如炬,慧眼识英。对待毛泽东这样个性突出的学生,他能细心观察发现其卓尔不群之处,有伯乐的慧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方建兴【注】初,务农训兵,内治国事;国事既定,北向致讨。军旅将发,拳拳之忧实在后主,拜表纳忠,反复曲折,专以宫中府中之事为言;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一篇之中,三四致意焉,而其终章尤为切至,侯之虑抑深且远矣!
(节选自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
材料二:
武侯曷为不能兼天下 曰:遭时然也。夫时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也。圣与贤知时之不可违,则亦因之以制变,兹武侯之不能兼天下也。
武侯之得先主最晚,于时魏已迁许,孙氏已得吴,天下之势判矣。故其说先主曰:“今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然犹区区矫励川蜀脆陋之民,屡窥秦川者,非不知魏与吴之势犹前日也,以不忘先主之顾托,不计其死生、险易,唯义之存,示不负汉于天下也。故又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今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此臣所以报先帝之职分也。”于是蜀之土地广狭不如魏,民力众寡不如魏,才杰之多不如魏,曹公虽死,其遗臣老将尚存也。武侯一出汉中,张郃拒之,而马谡先败;再出散关,曹真拒之,粮尽而还;又出斜谷,司马宣王再拒之。武侯提孤兵以深入宣王扼其喉而不战遗之巾帼宣王之不战计得也。武侯之粮屈势格,则将如之何 尚何责其将略非长欤 此终不能兼有天下者又已明矣。
夫以蜀不能取魏,犹魏不能取蜀,势然也。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者,时也。汤不遭桀,不能取夏;武王不遭纣,不能取商。武侯安能独兼天下乎 然则以武侯之才治民治兵,足以兼天下,然其卒不能者,所遭之时然也哉!
(节选自郑獬《郧溪集·武侯论》)
【注】建兴(223—237):蜀汉后主刘禅年号。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3分)
武侯提A孤B兵以深入C宣王扼D其喉而不战E遗之F巾帼G宣王之曰不战计得也。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武侯带领孤军深入,司马懿控制要害之地而不与他交战,(武侯派人)送给他妇女的头巾和发饰(试图激他出战)。司马懿不出战这个计谋成功了。
画波浪线的部分多次变换陈述对象“武侯”和“宣王”,“武侯”“宣王”是句首主语,在其前应断开,所以在C、G处断开;
“扼其喉”与“不战”是并列成分,用“而”字连接,与主语“宣王”构成完整的句子,所以在E处断开。
故选CEG。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致意,指表达真实的心意,与《屈原列传》“三致志焉”中的“致志”词义相近。
B.江东,长江在芜湖与南京间为西南往东北流向,此江段的南岸地区一般称为“江东”。
C.死生,偏义复词,文中指死亡,与“置生死于度外”中的“生死”意思不同。
D.北,指向北,《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中的“东”指向东,二者用法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致意:表达真实的心意/致志:表达真实的想法;句意:一篇之中,反复表达此意。/再三表现出来自己的真实想法。
B.正确。
C.错误,“置生死于度外”中的“生死”也是偏义复词,指死亡,与材料中的“死生”意思相同。句意:不考虑死亡、危险。/不把个人的死亡利害等放在心上。
D.正确。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句意:向北平定中原/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故选C。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发展农业,训练士卒,等到国内之事已经平定,于是征讨北方的魏国。在军队即将出发之际,他给后主写了一道《出师表》,献纳忠心。
B.诸葛亮遇到刘备的时候,天下大势已经确定。曹操兵强马壮,又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难以与之争锋;孙权已长时间占据江东,也不可能谋取。
C.诸葛亮并非不知魏国、吴国的形势如同往日,但他不忘刘备的嘱托,努力磨炼川蜀民众,屡次出兵图谋秦川,是要向世人表示自己不负蜀汉。
D.诸葛亮先后出兵汉中、散关和斜谷,遭到了魏国大将张郃等人的抵御。蜀军或因将领战败,或因粮草耗尽,或因孤军深入,都未能取得胜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或因孤军深入,都未能取得胜利”错,强加因果。从材料二相关内容来看,诸葛亮出兵斜谷,最终未能取胜的原因是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粮草耗尽,与“孤军深入”无关。
故选D。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
(2)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
【答案】(1)并且陈说亲近贤臣、远离小人的道理,推荐郭攸之等人,让他们侍奉在(后主)身边。
(2)如果攻取荆州、益州,对内革新政治,以等待天下形势的 变 化,那么称霸的功业就可以成功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陈”,陈说;“远”,远离;“荐”,推荐;“左右”,身边。
(2)“若”,如果;“进取”,攻取;“修”,整治;“俟”,等待。
14.诸葛亮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3分)
【答案】①当时的外部形势对蜀国不利。
②宫中府中之事也让诸葛亮有后顾之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武侯之得先主最晚,于时魏已迁许,孙氏已得吴,天下之势判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 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 于是蜀之土地广狭不如魏,民力众寡不如魏,才杰之多不如魏,曹公虽死,其遗臣老将尚存也”可知,在武侯辅佐刘备之时天下三分的形势已经明朗,当时魏国的土地、百姓、人才比蜀国要多,再加上曹操的遗臣老将尚存,因此可以概括为“当时的外部形势对蜀国不利”。
根据“专以宫中府中之事为言;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可知,武侯在进攻魏国之初专门强调宫中的事务,进谏近贤臣远小人的建议,推荐贤能之人,是因为武侯担心宫中府中的事务,因此可以概括为“宫中府中之事也让诸葛亮有后顾之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后主)建兴初年,(武侯)发展农业,训练士卒,对内治理国家;国内之事平定后,向北出兵讨伐。军队将要出发之际,对后主实在怀有恳切的忧虑,于是上表献纳忠心,反复曲折,专门言说宫中、府中之事;并且陈说亲近贤臣、远离小人的道理,推荐郭攸之等人,让他们侍奉在(后主)身边。一篇之中,反复表达此意,而结尾处尤其恳切周到,武侯的忧虑或许很深远吧!
材料二:
武侯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 (我)说:是他遭遇的时势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时势,即使是圣人和贤人也无法违背。圣人和贤人知道时势不可违背,也就会根据时势来应变,这就是武侯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武侯遇到先主(刘备)最晚,那时魏已迁都到许昌,孙氏已据有吴地,天下的形势已经确定了。因此他向先主建言说:“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是不能与他争胜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世,这可以与他互为外援,但是不可以谋取他。如果攻取荆州、益州,对内革新政治,以等待天下形势的变化,那么称霸的功业就可以成功了。”武侯在创立基业、发动策划的时候,就已经不可能统一天下了,这是很明显的了。然而(他)仍然努力磨炼川蜀地区脆弱卑贱的民众,屡次出兵图谋秦川,不是不知道魏国和吴国的优势还像之前那么明显,而是因为不忘先主的嘱托,不考虑死亡、危险,心中只存有臣子之义,(以此)向天下显示自己不辜负蜀汉政权。因此又说:“先帝三次到草庐之中拜访我,(我)因此十分感奋激发。如今激励并率领三军,向北平定中原,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的职责啊。”当时蜀国的土地面积不如魏国,民众人数不如魏国,人才数量不如魏国,曹操虽然已死,他的旧臣、老将都还在。武侯第一次出兵汉中,张郃率军抵御他,而马谡先战败;再出兵散关,曹真率军抵御他,(武侯)粮草耗尽而还;又出兵斜谷,司马懿率军再次抵御他。武侯孤军深入,司马懿控制要害之地而不与他交战,(武侯派人)送给他妇女的头巾和发饰(试图激他出战)。司马懿不出战这个计谋成功了。武侯军粮耗尽,形势受限,那么还能拿司马懿怎么样呢 还怎么能责怪他不擅长用兵谋略呢 这可见(武侯)终究无法统一天下,又已经很明显了。
凭借蜀国的实力无法收取魏国,就像凭借魏国的实力不能攻取蜀国,形势就是如此。因此即使是圣人和贤人,不能违背的就是时势。汤不遇上桀,不能攻取夏;周武王不遇上纣,不能攻取商。武侯怎么能够统一天下呢 既然这样,那么以武侯的才能治民治兵,足以统一天下,然而他最终没能做到,是因为遭遇的时势如此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忆少年·别历下①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②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注]①此词为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所作。②刘禹锡诗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从朗州被召回京,作桃花诗讽刺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同年又贬往连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笔三句以白描手法突出漂泊者的凄凉,连用三个“无”字更增漂泊者的悲哀。
B.“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无限依恋,却被高城隔断,又添一层哀伤。
C.“罨画”句写长安风光,接着词人想象昔日林泉胜景俱为陈迹,不禁感慨万千。
D.词人借刘郎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华年空过的感喟,也暗含受当权者排挤的不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赏析艺术技巧的能力。
C.“长安风光”错,“罨画园林溪绀碧”赞历下林泉景胜,所以所写为历下风光。
故选C。
16.古人评价说:“晁词时有健句豪语”,“与轼可肩随”。你认为本词有这样的特点吗?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没有。①此词不属于豪放词一类,风格更倾向婉约。
②词中“官柳”“画舸”“南山”等意象没有豪健之气,更见清丽秀美。
③词人抒怀也并非壮志豪情,而是离愁别绪,以及年华易逝的喟叹,情意缠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写作特色的能力。
首先回答有没有“与轼可肩随”的“健句豪语”,可回答“有”,也可以回答“没有”。总体看本词更显婉约,建议回答“没有健句豪语”,不能与苏轼相比。
然后结合诗句加以理解,扣到婉约即可。
结合题目“忆少年·别历下”分析,这是一首伤别之作,写作者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在依依不舍中感叹世事无常,年华易逝。总体风格接近于婉约派。
上阕大意是:柳树一片,一望无边,画船不知人间离情,依然载着四方来客四处游荡,挂起远航的征帆。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两岸来相送,只是高城处的佳人,却被山水隔断了视线。起笔三句以白描手法突出漂泊者的凄凉,连用三个“无”字更增漂泊者的悲哀。“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无限依恋,却被高城隔断,又添一层哀伤。“官柳”“画舸”“南山”等意象都是典型的离别场面,承载的是离愁别绪,下阕开头句“罨画园林溪绀碧”写两岸风光如画,秀丽动人,园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净透彻,更见清丽秀美,词人想象昔日林泉胜景俱为陈迹,不禁感慨万千,没有豪健之气。
结尾四句“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大意是:就算能重新游一遍旧地,也物是人非,成为过眼云烟,到处飘泊,刘郎的鬓发已花白如斑,人已苍老,何况桃花的青春?词人借刘郎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华年空过的感喟,也暗含受当权者排挤的不满。感慨物是人非,美好、青春不常在,给人带来的是伤感情绪,可见词人抒怀也并非壮志豪情,而是离愁别绪,以及年华易逝的喟叹,情意缠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富足宁静的自然美景,而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桃花源人愉悦满足的精神状态。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主客问答之后,表明主客两人进入时空两忘、超然物外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自己喜好修饰并习以为常,“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了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改变内心追求的坚定志向。
【答案】(1)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相与枕籍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3)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髫”“怡”“枕籍”“常”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这种情怀,既跟他成长的那个时代 ① , 也跟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
在其晚年,他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论述至今仍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理论构建方面一块重要和不可撼动的基石。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仍然离不开费孝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个出发点。
他关注到了中国那种独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也注意到生育制度中那种代际关系的反哺模式,是以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 ② 的关怀为前提,关怀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等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时,便得到一种反哺式的养老。费孝通所有乡村研究的课题,都未曾真正脱离中国人的家观念,而将其作为全部问题思考的出发点。
费孝通的学术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了一种一体性涵盖并包容多样性的家国认同。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之中,传统儒家观念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观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以家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的一层一层向外扩展或推开去的世界观,就有了 ③ 的默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答案】①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②无微不至(体贴入微) ③不谋而合(所见略同、不谋而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和后文“也跟中国作为 一个现代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可知此处内容上费孝通先生的情怀和时代的关系,与后文构成并列关系,所以此处可填“密不可分”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息息相关: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第二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内容为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的关怀,横线处的成语作定语修饰关怀,所以此处可填“无微不至”或“体贴入微”。无微不至:对人非常关心,照顾周到。体贴入微: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第三处,根据前文“传统儒家观念里……的家国观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世界观”,可知此处强调两种观念一致,所以此处可填“不谋而合”或“所见略同”或“不谋而同”。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所见略同: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不谋而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晚年一直试图借助“补课”的方式来达到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
B.“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国际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儒家观念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一代有志于学之人在做人上的共同理解。
D.对中国已经变得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费孝通也是从“家”这个概念入手去研究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补课”的引号表示表示特殊含义。
B.“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引号表示引用。
D.“家”的引号表示表示强调。
故选B。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一格局颇具包容性,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这些研究包括了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出主干,单独成句: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
然后根据语意,把“研究”和“这个出发点”的定语修改为三个短句:①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了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③这一格局颇具包容性。
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调整语序。
改后的短句为: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一格局颇具包容性,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这些研究包括了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你有多久没有睡个好觉了?人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白天工作压力大、不清醒,晚上睡不好、睡不着。 ①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睡眠?
生物钟和睡眠压力是控制我们昼夜觉醒和睡眠规律的两大因素。其中,生物钟受光线的影响最大,会导致大脑分泌物质来调节清醒和睡眠的节律,作用最为明显的就是褪黑素。当夜晚来临,天色变暗, ② ,增加睡意。如果夜晚光线太强,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影响睡眠。所以,夜晚睡觉之前,要减少使用手机等有荧光屏的设备,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使用遮光性好的窗帘,舒适的藤品。生物钟 ③ ,因此,午后应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比如咖啡;茶、可乐、巧克力等;晚餐不宜空腹,也不宜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同时,睡前应该避免剧烈运动,以保护睡眠。
人的睡眠的另一个影响因素为睡眠压力。睡眠压力是指随着清醒的时间推移,大脑会不断增加对睡眠的需求。清醒的时间越长,对睡眠的需求就越大,到夜晚睡眠时就会睡得更快、更深、更沉,睡眠时间也会更长。
21.高考前夕,学校邀请专家开展“科学睡眠”宣传活动,请你为活动拟一则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案】示例一:顺其自然睡觉,尽心尽力应考。
示例二:临考不要忘记停靠睡眠的加油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标语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主题鲜明、具有宣传和鼓动性。根据题干要求,可以围绕“高考”“科学睡眠”来拟写,注意修辞的使用。比如:“顺其自然睡觉,尽心尽力应考”,运用对偶的修辞;“临考不要忘记停靠睡眠的加油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睡眠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问题。
②大脑内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增加。
③还会受到饮食、运动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你有多久没有睡个好觉了…… 晚上睡不好、 睡不着”和后文“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睡眠”,可知此处应强调人们睡眠存在问题,所以此处可填“睡眠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问题”。
第二处,根据前文“作用最为明显的就是褪黑素”和后文“……增加睡意。如果夜晚光线太强,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影响睡眠”,可知此处语境主要阐述了褪黑素和光线的关系,光线暗则少,光线强则多,所以此处可填“大脑内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增加”。
第三处,根据后文“因此,午后应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也不宜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 同时,睡前应该避免剧烈运动,以保护睡眠”,可知饮食、运动也会影响生物钟,所以此处可填“还会受到饮食、运动的影响”。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的一生充满了礼仪,“冠礼”被誉为礼之始,古代青年成为“成人”必行“冠礼”,通过仪式宣告自己长大成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成人礼都被视为一个极具仪式感,蕴含重要意义的礼仪:“成人门”的那一边,是孩童的美好回忆,天真、自由、无拘无束;“成人门”的这一边,是全新的天地,责任、义务、成熟自立。
面对“成人”,有人盼望,渴求自主;有人害怕,不想长大;有人心情复杂,五味杂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跨越成人门,担当新责任
“冠礼”被誉为礼之始,古代青年成为“成人”必行“冠礼”,通过仪式宣告自己长大成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成人礼都被视为一个极具仪式感,蕴含重要意义的仪式:“成人门”的那一边,是孩童的美好回忆,天真、自由、无拘无束;“成人门”的这一边,是全新的天地,责任义务、成熟自立。面对“成人”,有人盼望,渴求自主;有人害怕,不想长大;还有人心情复杂,五味杂陈。
古人云:“人生十八,始成丁。”我们即将告别稚嫩的童年,迈向成熟的成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阶段。面对这扇即将跨越的“成人门”,我心中满怀期待,同时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成长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一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学会了加减乘除,学会了诗词歌赋,学会了abcdefg,也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了“成人”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是学会承担责任的过程。
身为一名高中生,我深知自己即将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高考这座大山压在每一个学子身上,它意味着竞争、压力,同时也意味着机遇和挑战。面对这扇“成人门”,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明确自己的目标,勇敢地追求梦想。这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跨越成人门,我们还要学会感恩。我们要感谢父母,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为我们搭建起成长的桥梁;我们要感谢老师,是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为我们点燃了求知的火焰;我们要感谢朋友,是他们用真挚的友情陪伴我们度过青春岁月。面对这扇“成人门”,我们要将感激之情化作实际行动,用优异的成绩回报那些关心和帮助过我们的人。
当然,面对这扇“成人门”,我也曾害怕、彷徨,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成人的世界。但转念一想,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不断成长。正如材料中所说:“成人门”的那一边,是全新的天地,责任义务、成熟自立。我们要勇敢地跨越这扇门,去迎接一个崭新的未来。
总之,面对即将跨越的“成人门”,我们要学会承担责任,感恩他人,勇敢地追求梦想。让我们带着信念和勇气,迈向全新的天地,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审题:
材料讲述的是“加冕仪式”,这是古代的成人礼。通过这个仪式,年轻人宣布他们已经成为成年人。然后材料中提到,成人礼在古代和现代都被认为是很有仪式感和重大意义的事件。然后,材料列举了对“成年人”的三种态度:希望、恐惧和复杂的心情。这是我们作文需要表达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成年意味着责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成人礼都象征着一个人已经长大,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成长的矛盾心理:面对大人,有的人期待,有的人害怕。这是因为成长的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让人既期待又恐惧。 成长的必经之路: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成长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而成人礼就是这个过程的见证。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可以选择以上三个方向中的一个或多个方向组合起来进行写作。 如果可以分析一下“成年”对我们的意义,为什么有人期待,有人害怕,有人百感交集;我们可以对比过去,分析自己成年后应该有哪些改变。从责任感到感恩的品质再到勇于挑战的精神,应该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责任,肩负起责任,成熟自强。也可以联系现实,分析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如何突破这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道关口,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继续走向成熟,无愧于“成年人”。
立意:
1. 跨过“成人门”,走向新世界。
2.不惧“成人”,勇担责任。
3. 跨越“成人门”,迈向新天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