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壹 教材分析贰 学情分析叁 教学目标肆 教学重难点目录伍 教法学法陆 教学过程柒 板书设计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三课,上承“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下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本单元展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的鼎盛局面,重点讲解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其中本课介绍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重点突出隋唐时期的制度成就,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壹 教材分析本课地位本课内容这一课主要介绍了隋唐时期的制度在承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方面,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度取代,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中枢政务机构方面,三省制发展成为三省六部制,中央决策体系趋于完善;赋税制度方面,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图文并茂,史料丰富,因为本课一些制度措施难以理解,所以教学应注意结合史料,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壹 教材分析高一学生通过对初中的学习,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已有一定认识,所以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但学生对赋役制度不太清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应当更加更加细致。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有所提升,但本课要求理解隋唐制度的因循变革和隋唐制度的创新性,这部分内容较深入,学生理解有困难。其次,本课还要求学生认识到隋唐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制度保证,这部分需要学生前后联系。教师应该在本课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联系隋唐时期鼎盛局面,使学生认识隋唐制度的优势,增强文化自信。能力知识情感高一学生贰 学情分析叁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和作用、三省和六部的分工,赋税制度的变化2.教学难点:比较选官制度、赋税制度与之前的差别,理解其创新之处;理解制度的变革规律,体会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讲授法情景体验法史料分析法教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学法伍 教法学法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设计意图】集体朗读诗句,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新课讲授【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梳理先秦至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使新旧知识得以衔接;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陆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对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理解,有助于学生思考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学生活动——阅读史料,分析问题根据问题导引,学习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内容、标准和影响,并根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的进步性。陆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加强学生对科举制度发展过程的认识。通过展示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新性和影响。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自主归纳学生学习教材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背景、发展、标准和意义,并根据史料分析科举制的影响。陆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并总结科举制对的历史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能够增强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帮助学生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陆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情景体验进入历史情景,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设计意图】情景体验环节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六、说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结合材料及所学,掌握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相关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能够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学生小组讨论,对比两种赋税制度,使学生从对比中认识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区别,从而掌握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突破难点。陆 教学过程1.小结:为了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2.作业:课下搜集科举制在唐朝之后发展的有关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设计意图】在课堂结束之前,对本课进行主题升华,是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创新的重要性。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本课的认识。(三)小结作业陆 教学过程柒 板书设计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2.三省六部制度: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3.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两税法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