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学案含答案)-2024年初中中考历史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学案含答案)-2024年初中中考历史复习

资源简介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目 录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网络构建
时空线索
梳理预测
考点一美苏“冷战”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1:美苏冷战
知识点 1.2: 德国的分裂
知识点 1.3 北约与华约对峙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命题角度:大 国关系/世界格局)
考向 02 德国分裂 北约与华约(命题角度:大国 关系/世界格局)
考点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2.1: 欧洲的联合
知识点2.2: 美国的发展
知识点 2.3: 日本的崛起
知识点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欧洲的联合(命题角度:合作共赢/思想 智慧)
考向 0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命题角度: 民生/
经济)
考点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3.1: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
知识点 3.2: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知识点 3.3: 社会主义的挫折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苏联的改革与变化(命题角度:工业化 /民生/危机与应对)
考点四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4.1: 万隆会议
知识点 4.2: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知识点 4.3: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万隆会议(命题角度:求同存异/人类命 运共同体)
考向 02 非洲独立运动(命题角度:民族解放/人 类命运共同体)
链接中考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美苏“冷战” 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德国分裂、“北约 ”与“华约 ”的建 立,认识美苏“冷战 ”对峙局面的形 成; 命题角度:大国关系/世界格局。 命题点:冷战的背景、标志、影响(考查重 点);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二战后资本 主义的新变 化 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 洲联合趋势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 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 展的新特点; 命题角度:合作共赢/思想智慧/民生/经济。 命题点:二战后美日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 表现、启示(考查重点) ;欧洲联合的背景、 过程与意义(考查重点);社会保障制度的 建立背景、意义。
社会主义的 发展与挫折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 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 联的改革,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命题角度:工业化/民生/危机与应对。 命题点:苏联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 (考查重点);东欧剧变的背景与表现;苏 联解体的影响。
亚非拉国家的 新发展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 ”、巴拿马 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 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 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命题角度: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解 放。 命题点: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考查 重点);非洲独立运动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统治
政策,逐步实现经济复苏。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治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开始推行冷战 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北约和华约对峙,两极格局形成。东欧 剧变和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 1955 年的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国家 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要求。
经济方面 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 体系。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科技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历史解释】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建立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 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它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是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 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般来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及雅尔
塔体系的瓦解。
考点一 美苏“冷战”
【2022 版课标】: 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 ”与“华约 ”的建立,认识美苏
“冷战 ”对峙局面的形成。
知识点 1.1:美苏冷战
冷战 背景 (1)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 几百个军事基地,以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 望十分强烈;美国认为它的制度和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2)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西移,并在东欧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 义力量逐步壮大,强大起来的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 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3)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使双方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根本原因) (4)战后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世界人民厌恶战争
含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40 多年间,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 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序幕 1946 年 3 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 ”演说
美国推 行冷战 政策的 表现 政治上:推 行杜鲁门主 义 时间:1947 年 3 月 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美苏之 间冷战的开始; 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经济上:实 施马歇尔计 划 提出: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即马歇尔计划 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抗 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称霸世界 作用: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 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②马歇尔计划一方面帮助西欧国家迅速恢复经济, 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又遏制了苏联。
军事上:建 立北约 时间:1949 年 背景:强大的苏联使美国感到不安,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 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 成立标志:1949 年以美国为首的 12 个西方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 大西洋公约》
影响 积极 (1)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 界大战的爆发 (2)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等
消极 (1)威胁世界和平:美苏双方长期的敌视和对峙,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 极大的威胁 (2)导致国家分裂和局部战争:造成德国、朝鲜半岛分裂,干涉中国内政并 阻碍中国统一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热战不断,使世界 局势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安全 (3)阻碍经济全球化: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将社会主义国 家排除在外
冷战的表现形式:政治对抗:如 20 世纪 60 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军备竞赛:如 20 世纪 80 年代美 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 ”;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对立;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 争等)
知识点 1.2:德国的分裂
德国 的 分裂 背景 德国法西斯垮台后,美、苏、英、法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杜鲁门主义的 出台,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的焦点,美英法与苏联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分歧 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柏林危机 ”爆发
过程 (1)1948 年发生的柏林危机加速了分裂的步伐; (2)1949 年 9 月, 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 德国(西德) ;1949 年 10 月,在苏占区成立了 民主德国(东德)
标志 1949 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成立
影响 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知识点 1.3:北约与华约对峙
1 .北约成立:
(1)背景: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
的援助。
(2)成立: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磋商,1949 年,美、英、法等 12 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 ”,简称“北约 ”,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3)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
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2 .华约成立:
(1)成立: 1955 年,苏联同东欧 7 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简称“华约 ”。华约实际上
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2)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
3 .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经典史料:(1945 年) “人们欢呼跳跃…… 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
杜鲁门国会演讲 比喻“马歇尔计划 ”漫画 北约标志
【易混易错】
1.揭开美、苏冷战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1949 年,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1955 年, “华沙条约组织 ”成立,两极格局
最终形成。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华约的成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苏联解体是冷战和两极格局结
束的标志。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以美国为首;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以苏联为首。它们是两个对
抗的军事政治集团。
【知识拓展】
1.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英等国与苏联的关系发生变化, 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 (2)美、英、法、苏等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政策。德国逐渐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 治实体。 (3)1949 年德国正式分裂。德国分裂是英、美、法、苏等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
的结果,是冷战的产物
2.知识比较:重要的国际条约、文献
【核心素养】
1.读图学史:根据下图,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美苏争霸
——星球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
观点:美苏冷战威胁世界和平发展。
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展开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双方相互敌对,进而发展成为两大军 事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冷战期间, 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给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0 世纪 60 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制定“星球大战 ”计划;此外,美苏冷战还造成德国和朝鲜半岛分裂。
综上所述,美苏冷战造成军备竞赛的升级、局部战争和国家分裂,威胁世界的和平发展。
考向 01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命题角度:大国关系/世界格局)
【例 1】(2023·四川攀枝花 · 中考真题) 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说: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 思汗、拿破仑等任何一个伟大领袖所担负的责任, 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材料表明美
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干涉他国内政 B .构建和谐世界 C .全面称霸世界 D .遏制共产主义
【变式 1-1】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发生了由美国倡议 60 个国家加入的奥运史上最大的“抵制事件” ,抗议 苏联入侵阿富汗。为此, 苏联纠集其东欧盟友在 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以安全问题为由回应了美国。美苏
两国针锋相对的主要原因是( )
A .两国的体育发展水平差距太大 B .二战动摇了美国的优势地位
C .国家战略对立和社会制度差异 D .东欧国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变式 1-2】1947 年 3 月, 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国情咨文, 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宣称世界已划 分为“ 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宣称美国有领导“ 自由世界” 的使命,宣布美国要“援助”各国“ 自由
人民” ,抵制“极权政体”对他们的种种侵犯活动。这篇咨文的出台,标志着( )
A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B .两极格局的形成 C .北约的建立D .冷战的开始
考向 02德国分裂 北约与华约(命题角度:大国关系/世界格局)
【例 2】(2023·辽宁 · 统考中考真题) “冷战初期的国际秩序实质上只有两极,西方联盟基本上唯作为盟主的
美国马首是瞻。 ”材料中的“西方联盟”指的是( )
A .国际联盟 B .北约 C .世界贸易组织 D .华约
【变式 2-1】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欧美国家的力量对比,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彻底打破。二
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 .德国的分裂
【变式 2-2】1956 年,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国领导人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
团” ,经过几年的讨论,协商召开不结盟会议事宜。这里的“强有力的国家集团”是指(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C .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北约”和“华约”
考点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22 版课标】: 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趋势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
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知识点 2.1:欧洲的联合
欧洲的联合 战后西 欧经济 的恢复 和发展 表现 (1)20 世纪 50 年代初, 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甚至超过了战前水 平 (2)20 世纪 50—70 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黄金时期 ”)
原因 内因:西欧原有的工业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 展政策;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外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欧共体 原因 (1)历史原因:欧洲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 西欧各国有共同的文化和心理认 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具备联合基础;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各国人民渴望和平 (2)政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欧洲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下降,深受美 苏威胁,希望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维护自身安全 (3)经济原因:二战后实力受到重创的欧洲,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 间联系日益密切,联合有利于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欧洲实现联合的关键——法德和解
建立 (1)1951 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政府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2 年,成立了国际性的煤钢垄断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 (3)1957 年,六国决定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4)1967 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
性质 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作用 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同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在国际 舞台上协调一致,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欧洲 联盟 前身 欧洲共同体
成立 1991 年, 12 个成员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 2013 年,欧盟成员达到 28 个
性质 区域性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影响 (1)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欧洲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迈进, 促进 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欧盟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 向发展 (3)有力推动了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启示 国与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应加强区域的交流与合作
【易混易错】
欧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欧洲共同体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各成员国追求经济一体
化; 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成员国追求经济政治一体化。
【知识拓展】欧洲地位的变化
知识点 2.2 美国的发展
美国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初期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 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经济持续发展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地位下降,霸主地位动摇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经 济进一步发展。(特点:信息化和全球化)
知识点 2.3 日本的崛起
日本的崛起 原因 外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 ”;②冷战 开始后, 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 积极扶持日本;③日本为美国进行的朝鲜战争和越南 战争提供军需物资,大发战争财 内因: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表现 (1)1955 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战前水平 (2)1968 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 积极:①经济上: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政治上: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的发展; 消极: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例如积极谋求联合 国常任理事国),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威胁世界的和平
知识点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目的 为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建立 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 会保障制度。1948 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
为“福利国家 ”
完善 (1)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两次修订《社会保障法》, 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 助贫困学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 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影响 积极作用: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 社会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局限性: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增加了政府的经济压力,如果政府不能及时 调整政策,容易出现巨大的财政赤字;福利待遇太高,容易造成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这不 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知识拓展】
1.二战后西欧、日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都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利用第三 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 政策;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启示: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
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西欧的发展
3.异同比较 :战后日本、西欧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与启示
项目 日本 西欧 美国
不同点 获得美国的扶持, 推行非军事化和民 主化改 欧走向联合发展, 成立欧 洲共同体 美国战后确立霸主 地位的政策要求
相同点 都重视高科技的发展,制定恰当的政策,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启示 要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国际合作;要大力发展教育,重视科技创新;坚持改革开放,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
3.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核心素养】
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其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 (美元取代英镑;美国发起和筹建“关贸
总协定 ”等)。
(3)资本主义内部调整,走向整体联合 (欧共体→欧盟)。
(4)资本主义外部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 (如: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跨国公司、推动生产全球
化)。
(5)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福利国家 ”制度的利弊?
“福利国家 ”制度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社,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引发 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出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然而, “福利国家 ”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它培植了社会惰性,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福利国家 ”制度有利有弊,政府在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时, 一定要从真正的社会公平角度出发,在建立
有效的福利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这样才能趋利避害。
3.历史论证
观点:欧洲从对抗走向联合
论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还疯狂扩军备战, 冲突不断,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二战后欧洲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 路,从欧共体到欧盟,从经济联合到政治联合,1993 年欧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洲朝 着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迈进,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盟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 的重要力量,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有力推动了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 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合 作,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4.项目学习:欧洲国际地位的变化
从欧洲国际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历史解释】
合作才能共赢;战争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和平稳定的环境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展经济、科技 等,提高综合国力。
考向 01 欧洲的联合(命题角度:合作共赢/思想智慧)
【例 1】(2023·四川雅安 · 统考中考真题) 二战后, 联邦德国实行经济强国战略和社会市场经济。到 1970 年,
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 1955 年的 3.9%上升到 7.5%,迅速
成为经济大国,在西方被誉为“经济奇迹” 。这表明联邦德国( )
A .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 .成为了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D .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变式 1-1】1993 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欧盟的成立有利于( )
A .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B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变式 1-2】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 “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
联合。 ” 为此, 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国家联合成立了( )
A .欧盟 B .欧洲煤钢共同体 C .欧洲经济共同体 D .欧洲共同体
考向 0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命题角度:民生/经济)
【例 2】(2023·湖北恩施 · 统考中考真题)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 ……1948 年,英国
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这反映的是( )
A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B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变式 2-1】1948 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几次修订 《社会保障法》;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欧美的社会保
障制度( )
A .实现社会人人平等 B .缓和了社会矛盾 C .造成人口增长过快 D .缓解了财政危机
【变式 2-2】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日本,有以下哪些表现( )
①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 ②军费开支不断增加 ③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④美国推
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考点三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022 版课标】: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 剧变和苏联解体。
知识点 3.1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社会主义 力量壮大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东欧八国:波兰、民主德国、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亚洲五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 拉美一国:古巴)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 义力量逐渐扩大 (2)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苏联 模式 社会 主义 的推 广 东欧 经济上 1949 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经 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同时利 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政治上 (1)1947 年, 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以此控制东欧各国, 要求东 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2)对东欧各国进行大清洗,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3)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 改造
中国 (1)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是第 一个承认并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 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 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知识点 3.2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赫鲁 晓夫 改革 背景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 1953 年,赫鲁晓夫上台
内容 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 交售制, 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强制推广种植玉米后果: 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它农作物减产;玉米产量、质量未达到 预期目标; 不顾自然地理条件强制推广,造成生态破坏和经济损 失。)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重点 经济领域(农业)
评价 (1)积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消极: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 严重偏差
勃列 日涅 夫改 革 时间 1964 年始
内容 经济上:推行 “新政策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 激; 军事上: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点 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
影响 积极:苏联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一些重工业 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消极: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 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还加剧了苏联的各种社会矛盾
戈尔 巴乔 夫改 革 时间 1985 年开始
背景 苏联政治经济形势恶化,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重点 改革前期的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内容 (1)经济: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提高经济效益 (2)政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影响 (1)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思 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 (2)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3)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知识点 3.3 社会主义的挫折
东欧 剧变 原因 (1)根本原因: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效仿苏联模式来越不 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激化了社会矛盾 (2)历史原因:效仿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激化了社会 矛盾 (3)现实原因:东欧国家改革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 会危机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 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实质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表现 政治上:各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与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 解体 时间 1991 年 12 月
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 许多矛盾和错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失败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 (4)催化剂:1991 年 8 月 19 日,八一九事件失败,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 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标志 1991 年 12 月《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独联体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性质:独联体只 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的性质)
实质 苏联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2)对世界格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 体系宣告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认识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 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社会主义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
启示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②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要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⑤改革要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 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 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⑦ 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⑧要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 民族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
【易混易错】
1.俄国国家名称的演变:1917 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1917 年十月革命后至 1922 年,是苏维埃俄国,简称 “苏俄 ”;1922 年至 1991 年,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1991 年后,俄罗斯成为一
个独立的国家。
2.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 革从总体上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范围内,对苏联模式明显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了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
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
【知识拓展】
1.东欧剧变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什么?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核心素养】
1.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与苏联的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及启示。
原因:苏联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权,加重了经济困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引 发了社会动荡和分裂;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
启示:改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2.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及教训
(1)相似之处 ①从原因分析,根本原因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引起的严重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改革 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从实质分析,都使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③从时间分析,都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④从影响分析,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削弱了社会主义力量。 (2)教训 ①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必须结合国情,坚持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④要抓好执政党建设,关键是政治思想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考向 01 苏联的改革与变化(命题角度:工业化/民生/危机与应对)
【例 1】(2023·辽宁 · 统考中考真题) 1991 年 12 月 25 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
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 .“柏林危机” 出现 B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 .两极格局瓦解 D .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变式 1-1】20 世纪后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居民都要学习俄语,
但 20 世纪的最后几年他们却纷纷放弃俄语,改学英语。这一变化源于( )
A .工业化水平提高 B .福利制度的健全 C .欧洲一体化启动D .国际格局的变化
【变式 1-2】据统计,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从 8.5%下降到了 5.9%,农业总
产值从 4.3%下降到了 3.2%。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苏联整体国力不断衰退 B .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建设
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传统苏联模式难以持续
考点四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2022 版课标】: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
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知识点 4.1 万隆会议
万隆 会议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 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2)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普遍反对冷战,不愿卷入 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
目的 为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进行友好合作
召开 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洲、非洲 2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概况 (1)会议通过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内容) (2)中国贡献:中国政府代表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 ”方针,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 致赞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所谓“ 同 ”就是指各国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取民族 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所谓“异 ”就是各国的处境不同,各国的发展 道路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 (3)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 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
性质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作用 (1)提高了亚非国家和民族的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3)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中国贡献)
家国情怀: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体现出中国积极 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为维护、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
知识点 4.2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开始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1)1951 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2)1952 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 自由军 官组织 ”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 1953 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3)1956 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高潮 (1)1962 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3)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
结束 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 意义: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知识拓展】非洲独立历程
知识点 4.3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拉美 人民 维护 国家 主权 的斗 争 古巴 革命 背景 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
过程 (1)1959 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2)后来,古巴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意义 沉重打击了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霸权
巴拿 马收 回运 河主 权 背景 (1)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 济和战略地位 (2)巴拿马运河开通后,美国在运河沿岸划出运河区并加以控制,变成“ 国中 之国 ”,成为其掠夺财富的重要基地
过程 (1)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 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 (2)1977 年, 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后来, 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 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 (3)1999 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 部主权
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斗争的胜利表明,美国在拉丁美洲为所欲为、颐指气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易混易错】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非洲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拉丁美洲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维护 国家主
权。
2.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 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直至 壮烈牺牲;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甘地在印度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59 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
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知识拓展】
1.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民族意识的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
义力量受到极大削弱
2.二战后亚非拉实现国家独立的重大意义:亚非拉取得了国家独立,经济迅速发展,改变落后面貌;发展中 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
与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等。
3.亚非拉的民族独立的启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要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必须大力发
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并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4.亚非拉国家的发展:
【核心素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征?
(1)持续时间长:延续了近半个世纪。
(2)波及范围广:遍及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3)取得成果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全部获得独立,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4)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5)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2.二战后亚洲、非洲国家的新变化: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 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2)亚、非国家展现团结与合作;(3)亚非拉国家获得
新发展,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等
3.近现代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斗争 时间 杰出领袖 结果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年 华盛顿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美国独立
拉美独立运动 19 世纪初 玻利瓦尔、 圣马丁 推翻了西班牙等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
古巴革命 1959 年 卡斯特罗 取得胜利,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印度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 第一次 1920~1922 年, 第二次(1930 年开始) 甘地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 基础
埃及华夫脱运动 1918 开始 扎格鲁尔 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 区主权斗争 20 世纪 60~90 年代 1999 年,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 部主权
考向 01 万隆会议(命题角度: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
【例 1】(2023·四川凉山 · 统考中考真题) 1955 年,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说: “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
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 ”这次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 26 届联大 D .亚信峰会
【变式 1-1】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冲击着两极格局。下
画线处应填( )
A .联合国的成立 B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 .万隆会议的召开 D .纳米比亚的独立
【变式 1-2】李克强访问非洲时,在演讲中引用埃塞俄比亚谚语“蜘蛛合力,足以网住狮子” 。该谚语生动解 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朴素道理。从发挥的作用分析,下列史实中,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独立国家
团结合作的是( )
A .“非洲年” B .万隆会议的召开 C .雅尔塔会议召开 D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考向 02 非洲独立运动(命题角度:民族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
【例 2】(2023·山东淄博 · 统考中考真题) 1950 年前非洲独立的国家只有 3 个。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已经
达到 41 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 84%。这突出反映了( )
A .民族独立浪潮的高涨 B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变式 2-1】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这说明( )
A .一战后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 .殖民统治在非洲彻底终结
C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D .国家统一大业顺利推进
【变式 2-2】某同学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输入的关键词有“万隆会议”“非洲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由此
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亚非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C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 .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一、选择题
1 .(2023·黑龙江大庆 · 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 . 日本的崛起 D .欧共体的成立
2 .(2023·海南 · 统考中考真题) 柏林墙的出现,使德国柏林成为“一堆、两城、两国” ,柏林人民进入了 “大
墙时代”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德国的分裂 B .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C .冷战的发生 D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3 .(2023·四川雅安 · 统考中考真题)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迫使欧洲国家都要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等条件, 向美国投资者开放。这样, 美国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成了真正的受
益者。材料表明马歇尔计划使( )
A .美国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B .欧洲国家失去了主权 C .美苏走向全面冷战对峙 D .美国构建起单极世界 4 .(2023·江苏常州 · 统考中考真题)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后,所有家庭都享受津贴,贫困群
体的生活因而大为改善,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工党的政策( )
A .恢复了英国霸主地位 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D .根除了资本主义危机
5 .(2023·江苏宿迁 · 统考中考真题)二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 的欧洲,来自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来自美国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识到,如
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为此,他们主张( )
A .成立欧盟 B .对抗苏联的威胁 C .欧洲联合 D .摆脱美国的控制
6 .(2023·福建 · 统考中考真题)图 1 至图 3 所示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
A .北约组织的成立 B .华约组织的成立 C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7 .(2022·四川攀枝花 · 统考中考真题) 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 (苏联国旗) 与“ 白蓝红三色
旗” (俄罗斯国旗)等相关资料,对这一历史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
A .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B .剖析冷战形成的原因
C .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加强 D .了解苏联的发展演变
8 .(2023·甘肃金昌 · 统考中考真题)下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简表,表中“▲”处的内容应该
是( )
时间 一战后 二战后 20 世纪 90 年代后
名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形成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 ▲
A .“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世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D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9 .(2023·江苏南通 · 中考真题) 1959 年 1 月,卡斯特罗率部进入哈瓦那,推翻亲美政权后成立了共和国,
这个与美国隔海相望的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该共和国是( )
A .印度 B .波兰 C .古巴 D .南非
10 .(2023·青海西宁 · 统考中考真题)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在非洲,利比亚、阿尔及 利亚等国相继获得独立;在拉丁美洲,古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 .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B .美国霸权主义彻底消亡
C .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没落 D .世界政治格局完全稳定
二、综合题
11 .(2023·山东淄博 · 统考中考真题)爱因斯坦被誉为“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1915 年,进一步提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 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 1922 年,
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有力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摘编自岳麓书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1939 年 8 月,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以
威慑德国,罗斯福反复思考后,制订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 1945 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大量平民受害。爱因斯坦痛心地说“后悔当初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 。之后,他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呼 吁原子能绝不能被用来伤害人类,而应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使
人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合发表《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
——摘编自岳麓书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相对论问世不久,恰逢中国要民主、要科学,强烈要求社会变革的中国人对爱因斯坦及其学说 感到特别亲切, 称赞他是“近世科学的大革命家” …… 到 1924 年 11 月,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一书出版了三
版,有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中文著作被中国青年抢购一空。
——摘编自戴念祖《爱因斯坦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归纳爱因斯坦对科学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各时期爱因斯坦对研制和使用原子弹的态度及其主要原因。
时期 态度 主要原因
1939 年
1945 年
20 世纪 50 年代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初中国青年对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充满极大热情的时代背景。
(4)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12 .(2023·江苏镇江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美国 1929 -1945 年失业率走势图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在“ 民主社会主义” 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 。居民得 到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工作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 的保障,基本 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力发展、物质
丰富分不开的。
——摘编自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通史 现代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美国 1929 -1945 年失业率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降低社会失业率的根本途径。
13 .(2023·湖南长沙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 苏联建成 6000 多个大企业, 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 门, 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 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 油基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 1 万多个工业项目。钢 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 捷报频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 80 年代所 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改革使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构成了加快改革步伐
的体制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摘编自余习广、李良栋等主编《大潮新起:邓小平南巡前前后后》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在他去世后逐步暴露出来。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曾先 后寻求改革,但收效甚微。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 改革新思维” ,从而使苏联
变向,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果不但没有拯救苏联,反而把苏联推向了解体的深渊。
—— 朱东来主编《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两国在工业化建设上有何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80 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改革过程中,我国确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改革目标?举一例说明, 21 世纪以来,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3)根据材料三回答,苏联改革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对比中苏改革,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目 录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网络构建
时空线索
梳理预测
考点一美苏“冷战”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1:美苏冷战
知识点 1.2: 德国的分裂
知识点 1.3 北约与华约对峙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命题角度:大 国关系/世界格局)
考向 02 德国分裂 北约与华约(命题角度:大国 关系/世界格局)
考点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2.1: 欧洲的联合
知识点2.2: 美国的发展
知识点 2.3: 日本的崛起
知识点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欧洲的联合(命题角度:合作共赢/思想 智慧)
考向 0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命题角度: 民生/
经济)
考点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3.1: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
知识点 3.2: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知识点 3.3: 社会主义的挫折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苏联的改革与变化(命题角度:工业化 /民生/危机与应对)
考点四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4.1: 万隆会议
知识点 4.2: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知识点 4.3: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万隆会议(命题角度:求同存异/人类命 运共同体)
考向 02 非洲独立运动(命题角度:民族解放/人 类命运共同体)
链接中考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美苏“冷战” 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德国分裂、“北约 ”与“华约 ”的建 立,认识美苏“冷战 ”对峙局面的形 成; 命题角度:大国关系/世界格局。 命题点:冷战的背景、标志、影响(考查重 点);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二战后资本 主义的新变 化 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 洲联合趋势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 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 展的新特点; 命题角度:合作共赢/思想智慧/民生/经济。 命题点:二战后美日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 表现、启示(考查重点) ;欧洲联合的背景、 过程与意义(考查重点);社会保障制度的 建立背景、意义。
社会主义的 发展与挫折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 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 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 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意义; 命题角度:工业化/民生/危机与应对。 命题点:苏联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 (考查重点);东欧剧变的背景与表现;苏 联解体的影响。
亚非拉国家的 新发展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 ”、巴拿马 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 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 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命题角度: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解 放。 命题点: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考查 重点);非洲独立运动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统治
政策,逐步实现经济复苏。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治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开始推行冷战 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北约和华约对峙,两极格局形成。东欧 剧变和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 1955 年的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国家 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要求。
经济方面 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 体系。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科技方面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历史解释】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建立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 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它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是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 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般来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及雅尔
塔体系的瓦解。
考点一 美苏“冷战”
【2022 版课标】: 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 ”与“华约 ”的建立,认识美苏
“冷战 ”对峙局面的形成。
知识点 1.1:美苏冷战
冷战 背景 (1)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 几百个军事基地,以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 望十分强烈;美国认为它的制度和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2)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西移,并在东欧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 义力量逐步壮大,强大起来的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 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3)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使双方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根本原因) (4)战后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世界人民厌恶战争
含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40 多年间,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 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序幕 1946 年 3 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 ”演说
美国推 行冷战 政策的 表现 政治上:推 行杜鲁门主 义 时间:1947 年 3 月 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美苏之 间冷战的开始; 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经济上:实 施马歇尔计 划 提出: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即马歇尔计划 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抗 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称霸世界 作用: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 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②马歇尔计划一方面帮助西欧国家迅速恢复经济, 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又遏制了苏联。
军事上:建 立北约 时间:1949 年 背景:强大的苏联使美国感到不安,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 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 成立标志:1949 年以美国为首的 12 个西方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 大西洋公约》
影响 积极 (1)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 界大战的爆发 (2)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等
消极 (1)威胁世界和平:美苏双方长期的敌视和对峙,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 极大的威胁 (2)导致国家分裂和局部战争:造成德国、朝鲜半岛分裂,干涉中国内政并 阻碍中国统一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热战不断,使世界 局势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安全 (3)阻碍经济全球化: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将社会主义国 家排除在外
冷战的表现形式:政治对抗:如 20 世纪 60 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军备竞赛:如 20 世纪 80 年代美 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 ”;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对立;局部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 争等)
知识点 1.2:德国的分裂
德国 的 分裂 背景 德国法西斯垮台后,美、苏、英、法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杜鲁门主义的 出台,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成为冷战的焦点,美英法与苏联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分歧 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柏林危机 ”爆发
过程 (1)1948 年发生的柏林危机加速了分裂的步伐; (2)1949 年 9 月, 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 德国(西德) ;1949 年 10 月,在苏占区成立了 民主德国(东德)
标志 1949 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成立
影响 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知识点 1.3:北约与华约对峙
1 .北约成立:
(1)背景: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
的援助。
(2)成立: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磋商,1949 年,美、英、法等 12 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 ”,简称“北约 ”,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3)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
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2 .华约成立:
(1)成立: 1955 年,苏联同东欧 7 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简称“华约 ”。华约实际上
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2)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
3 .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经典史料:(1945 年) “人们欢呼跳跃…… 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
杜鲁门国会演讲 比喻“马歇尔计划 ”漫画 北约标志
【易混易错】
1.揭开美、苏冷战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1949 年,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1955 年, “华沙条约组织 ”成立,两极格局
最终形成。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华约的成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苏联解体是冷战和两极格局结
束的标志。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以美国为首;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以苏联为首。它们是两个对
抗的军事政治集团。
【知识拓展】
1.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英等国与苏联的关系发生变化, 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 (2)美、英、法、苏等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政策。德国逐渐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 治实体。 (3)1949 年德国正式分裂。德国分裂是英、美、法、苏等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
的结果,是冷战的产物
2.知识比较:重要的国际条约、文献
【核心素养】
1.读图学史:根据下图,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美苏争霸
——星球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
观点:美苏冷战威胁世界和平发展。
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展开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双方相互敌对,进而发展成为两大军 事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冷战期间, 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给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0 世纪 60 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制定“星球大战 ”计划;此外,美苏冷战还造成德国和朝鲜半岛分裂。
综上所述,美苏冷战造成军备竞赛的升级、局部战争和国家分裂,威胁世界的和平发展。
考向 01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命题角度:大国关系/世界格局)
【例 1】(2023·四川攀枝花 · 中考真题) 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说: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 思汗、拿破仑等任何一个伟大领袖所担负的责任, 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材料表明美
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干涉他国内政 B .构建和谐世界 C .全面称霸世界 D .遏制共产主义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美国要担负重大责任,其目的是全面称霸世界。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但是此时战时同盟国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最大阻碍,为了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斗争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即冷战政策,以“遏制”共产主义。 1947 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 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C 项正确;杜鲁门强调美国在国际地位中的重要性,结合二战后美苏争霸的知识可 知,美国的真正目的是称霸世界,不是仅仅为了干涉他国内政,排除 A 项;杜鲁门强调美国在国际地位中 的重要性,结合二战后美苏争霸的知识可知,美国的真正目的是称霸世界,本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杜鲁门强调美国在国际地位中的重要性,结合二战后美苏争霸的知识可知,美国的真正目的是称霸世
界,遏制共产主义只是他的一个借口,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1-1】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发生了由美国倡议 60 个国家加入的奥运史上最大的“抵制事件” ,抗议 苏联入侵阿富汗。为此, 苏联纠集其东欧盟友在 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以安全问题为由回应了美国。美苏
两国针锋相对的主要原因是( )
A .两国的体育发展水平差距太大 B .二战动摇了美国的优势地位
C .国家战略对立和社会制度差异 D .东欧国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 发生了由美国倡议 60 个国家加入的奥运史上最大的‘抵制事件’,抗 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为此,苏联纠集其东欧盟友在 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以安全问题为由回应了美国。 ” 可知,相互抵制对方主办的奥运会其实是美苏冷战在体育上的表现,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国家战略对立 和社会制度差异, C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两国的体育发展水平,排除 A 项;二战后美国依然具有很强的
优势地位,排除 B 项;题干没有涉及到东欧国家的社会性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1-2】1947 年 3 月, 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国情咨文, 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宣称世界已划 分为“ 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宣称美国有领导“ 自由世界” 的使命,宣布美国要“援助”各国“ 自由
人民” ,抵制“极权政体”对他们的种种侵犯活动。这篇咨文的出台,标志着( )
A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B .两极格局的形成 C .北约的建立D .冷战的开始
【答案】D
【解析】据题干“1947 年 3 月, 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国情咨文, 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宣称世界 已划分为“ 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 宣称美国有领导“ 自由世界” 的使命, 宣布美国要“援助”各国“ 自 由人民” ,抵制“极权政体”对他们的种种侵犯活动。 ”和所学知识可知, 1947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关 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演说中, 提出“遏制共产主义” 的思想, 即杜鲁门主义, 这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 D 项正确;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排除 A 项;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 除 B 项; 1949 年 4 月 4 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
牙、意大利共 12 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约正式成立,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向 02德国分裂 北约与华约(命题角度:大国关系/世界格局)
【例 2】(2023·辽宁 · 统考中考真题) “冷战初期的国际秩序实质上只有两极,西方联盟基本上唯作为盟主的
美国马首是瞻。 ”材料中的“西方联盟”指的是( )
A .国际联盟 B .北约 C .世界贸易组织 D .华约
【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40 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 态, 被称为“冷战”。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尚
未复苏的西欧各国需要美国的援助, 1949 年,美、英、法等 12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
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简称“北约”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 进而发展为两个集团的冷战对峙, 两极 格局形成, B 项正确;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成立于 1920 年 1 月 10 日,解散于 1946 年 4 月,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A 项; 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 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等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 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 项; 1955 年,苏联同 7 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缔结了《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 ,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2-1】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欧美国家的力量对比,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彻底打破。二
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 .德国的分裂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 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 1949 年美国等西欧北美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针锋相 对, 1955 年发起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 项正确;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 的标志,排除 A 项;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是美国在经济方面与苏联对抗的政策,排除 B 项;德国的分裂标志
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2-2】1956 年,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国领导人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
团” ,经过几年的讨论,协商召开不结盟会议事宜。这里的“强有力的国家集团”是指( )
A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C .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北约”和“华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6 年”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9 年,美、英、法等 12 个国家的代
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约成立。 1955 年,苏联同 7 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
约》,华约成立。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主导的冷战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一些新兴国家为维护国家独立, 摆脱美苏控制, 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因此, 这里的“强有力的国家集闭”是指 北约和华约, D 项正确;三国同盟建立时间 1882 年,三国协约建立时间 1907 年,排除 A 项;国际联盟建 立时间 1920 年,联合国建立时间 1945 年,排除 B 项;轴心国集团建立时间 1940 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
立时间 1942 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点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22 版课标】: 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趋势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
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知识点 2.1:欧洲的联合
欧洲的联合 战后西 欧经济 的恢复 和发展 表现 (1)20 世纪 50 年代初, 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甚至超过了战前水 平 (2)20 世纪 50—70 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黄金时期 ”)
原因 内因:西欧原有的工业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 展政策;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外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欧共体 原因 (1)历史原因:欧洲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 西欧各国有共同的文化和心理认 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具备联合基础;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各国人民渴望和平 (2)政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欧洲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下降,深受美 苏威胁,希望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维护自身安全 (3)经济原因:二战后实力受到重创的欧洲,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 间联系日益密切,联合有利于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欧洲实现联合的关键——法德和解
建立 (1)1951 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政府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2 年,成立了国际性的煤钢垄断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 (3)1957 年,六国决定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4)1967 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
性质 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作用 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同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在国际 舞台上协调一致,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欧洲 联盟 前身 欧洲共同体
成立 1991 年, 12 个成员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 2013 年,欧盟成员达到 28 个
性质 区域性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影响 (1)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欧洲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迈进, 促进 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欧盟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 向发展 (3)有力推动了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启示 国与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应加强区域的交流与合作
【易混易错】
欧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欧洲共同体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各成员国追求经济一体
化; 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成员国追求经济政治一体化。
【知识拓展】欧洲地位的变化
知识点 2.2 美国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美国的发展 初期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 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经济持续发展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地位下降,霸主地位动摇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经 济进一步发展。(特点:信息化和全球化)
知识点 2.3 日本的崛起
日本的崛起 原因 外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 ”;②冷战 开始后, 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 积极扶持日本;③日本为美国进行的朝鲜战争和越南 战争提供军需物资,大发战争财 内因: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表现 (1)1955 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战前水平 (2)1968 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 积极:①经济上: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政治上: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的发展; 消极: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例如积极谋求联合 国常任理事国),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威胁世界的和平
知识点 2.4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目的 为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建立 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 会保障制度。1948 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 为“福利国家 ”
完善 (1)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两次修订《社会保障法》, 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 助贫困学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 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影响 积极作用: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 社会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局限性: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增加了政府的经济压力,如果政府不能及时 调整政策,容易出现巨大的财政赤字;福利待遇太高,容易造成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这不 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知识拓展】
1.二战后西欧、日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都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利用第三 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 政策;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启示: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
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西欧的发展
3.异同比较 :战后日本、西欧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与启示
项目 日本 西欧 美国
不同点 获得美国的扶持, 推行非军事化和民 主化改 欧走向联合发展, 成立欧 洲共同体 美国战后确立霸主 地位的政策要求
相同点 都重视高科技的发展,制定恰当的政策,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启示 要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国际合作;要大力发展教育,重视科技创新;坚持改革开放,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
3.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核心素养】
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其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 (美元取代英镑;美国发起和筹建“关贸
总协定 ”等)。
(3)资本主义内部调整,走向整体联合 (欧共体→欧盟)。
(4)资本主义外部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 (如: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跨国公司、推动生产全球
化)。
(5)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福利国家 ”制度的利弊?
“福利国家 ”制度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社,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引发 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出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然而, “福利国家 ”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它培植了社会惰性,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福利国家 ”制度有利有弊,政府在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时, 一定要从真正的社会公平角度出发,在建立
有效的福利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这样才能趋利避害。
3.历史论证
观点:欧洲从对抗走向联合
论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还疯狂扩军备战, 冲突不断,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二战后欧洲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 路,从欧共体到欧盟,从经济联合到政治联合,1993 年欧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洲朝 着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迈进,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盟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
的重要力量,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有力推动了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 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合 作,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4.项目学习:欧洲国际地位的变化
从欧洲国际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历史解释】
合作才能共赢;战争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和平稳定的环境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发展经济、科技 等,提高综合国力。
考向 01 欧洲的联合(命题角度:合作共赢/思想智慧)
【例 1】(2023·四川雅安 · 统考中考真题) 二战后, 联邦德国实行经济强国战略和社会市场经济。到 1970 年,
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 1955 年的 3.9%上升到 7.5%,迅速
成为经济大国,在西方被誉为“经济奇迹” 。这表明联邦德国( )
A .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 .成为了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D .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答案】D
【解析】据题干“二战后,联邦德国实行经济强国战略和社会市场经济。到 1970 年,联邦德国的国民生产 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 1955 年的 3.9%上升到 7.5%,迅速成为经济大国,在西方 被誉为‘经济奇迹’”可知,这表明联邦德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D 项正确; 题干材料表明联邦德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不能表明联邦德国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提及社会保障制度,排除 B 项;二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1-1】1993 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欧盟的成立有利于( )
A .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B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93 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 洲一体化的进程, B 项正确;欧盟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无法“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排除 A 项;1942 年 1 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排除 C 项;欧盟成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但与“建立社会保障制
度”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1-2】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 “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
联合。 ” 为此, 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国家联合成立了( )
A .欧盟 B .欧洲煤钢共同体 C .欧洲经济共同体 D .欧洲共同体
【答案】D
【解析】据材题干“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 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 可知,材料强调了欧洲联合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1967 年,欧洲人成立 了欧洲共同体, D 项正确;欧盟正式成立于 1993 年,排除 A 项;20 世纪 50 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
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排除 B 项;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于 1958 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向 0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命题角度:民生/经济)
【例 2】(2023·湖北恩施 · 统考中考真题)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 ……1948 年,英国
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这反映的是( )
A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B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答案】A
【解析】根据“罗斯福新政期间, 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 ……1948 年, 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 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可知,材料反映美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 度,反映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A 项正确;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是在美苏冷战期间,材料没有反映,排 除 B 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期间建立的政治军事组织,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C 项;欧洲经济共同体
成立是在 1967 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 2-1】1948 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几次修订 《社会保障法》;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欧美的社会保
障制度( )
A .实现社会人人平等 B .缓和了社会矛盾 C .造成人口增长过快 D .缓解了财政危机
【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1948 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20 世纪 50 年代, 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
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 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B 项正确;欧美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无法直接实现社 会人人平等,也无法缓解财政危机,排除 AD 项;人口增长过快主要与经济的发展有关,与社会保障制度
无直接联系,排除 C 项。故选 B 项。
【变式 2-2】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日本,有以下哪些表现( )
①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 ②军费开支不断增加 ③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④美国推
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日本政府制定 适当的经济政策,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1968 年,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0 世 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 不安, ①②③符合题意, B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与
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考点三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022 版课标】: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 剧变和苏联解体。
知识点 3.1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社会主义 力量壮大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东欧八国:波兰、民主德国、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亚洲五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 拉美一国:古巴)
苏联 模式 社会 主义 的推 广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 义力量逐渐扩大 (2)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东欧 经济上 1949 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经 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同时利 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政治上 (1)1947 年, 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以此控制东欧各国, 要求东 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2)对东欧各国进行大清洗,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3)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 改造
中国 (1)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是第 一个承认并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 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 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知识点 3.2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赫鲁 晓夫 改革 背景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 1953 年,赫鲁晓夫上台
内容 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 交售制, 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强制推广种植玉米后果: 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它农作物减产;玉米产量、质量未达到 预期目标; 不顾自然地理条件强制推广,造成生态破坏和经济损 失。)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重点 经济领域(农业)
评价 (1)积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消极: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 严重偏差
勃列 日涅 夫改 革 时间 1964 年始
内容 经济上:推行 “新政策 ”,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 激; 军事上: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点 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
影响 积极:苏联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一些重工业 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消极: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 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还加剧了苏联的各种社会矛盾
戈尔 巴乔 夫改 革 时间 1985 年开始
背景 苏联政治经济形势恶化,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重点 改革前期的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内容 (1)经济: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提高经济效益 (2)政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影响 (1)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思 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 (2)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3)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知识点 3.3 社会主义的挫折
东欧 剧变 原因 (1)根本原因: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效仿苏联模式来越不 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激化了社会矛盾 (2)历史原因:效仿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激化了社会 矛盾 (3)现实原因:东欧国家改革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 会危机
(4)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 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实质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表现 政治上:各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与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 解体 时间 1991 年 12 月
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 许多矛盾和错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失败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 ”战略 (4)催化剂:1991 年 8 月 19 日,八一九事件失败,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 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标志 1991 年 12 月《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独联体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性质:独联体只 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的性质)
实质 苏联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2)对世界格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 体系宣告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认识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 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社会主义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
启示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②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要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⑤改革要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 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 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⑦ 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⑧要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 民族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
【易混易错】
1.俄国国家名称的演变:1917 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1917 年十月革命后至 1922 年,是苏维埃俄国,简称 “苏俄 ”;1922 年至 1991 年,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1991 年后,俄罗斯成为一
个独立的国家。
2.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 革从总体上说,只是在苏联模式的范围内,对苏联模式明显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了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
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
【知识拓展】
1.东欧剧变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什么?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核心素养】
1.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与苏联的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及启示。
原因:苏联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权,加重了经济困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引 发了社会动荡和分裂;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
启示:改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2.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及教训
(1)相似之处 ①从原因分析,根本原因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引起的严重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改革 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从实质分析,都使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③从时间分析,都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④从影响分析,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削弱了社会主义力量。 (2)教训 ①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必须结合国情,坚持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④要抓好执政党建设,关键是政治思想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考向 01 苏联的改革与变化(命题角度:工业化/民生/危机与应对)
【例 1】(2023·辽宁 · 统考中考真题) 1991 年 12 月 25 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
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 .“柏林危机” 出现 B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 .两极格局瓦解 D .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答案】C
【解析】1991 年 8 月 19 日, 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 宣告失败, 这次事件后,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 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 年年底,苏联解体。苏联解体 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C 项正确;柏林危机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与 1948 年,其导火线为 1948 年 6 月 24 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 1949 年 5 月 12 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第二次发生于 1958 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 第三次发生于 1961 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 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均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A 项;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
民体系崩溃,排除 B 项; 1960 年美国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1-1】20 世纪后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居民都要学习俄语,
但 20 世纪的最后几年他们却纷纷放弃俄语,改学英语。这一变化源于( )
A .工业化水平提高 B .福利制度的健全 C .欧洲一体化启动D .国际格局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20 世纪后期……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学习俄语 ……20 世纪的 最后几年……放弃俄语, 改学英语” ,结合所学可知, 二战后, 受苏联影响, 这些国家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 的道路, 但 1991 年苏联解体, 加上此前的东欧剧变, 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 由此可知, 这些国家学习语言 的变化受到了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 D 项正确;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与题意不符,排 除 A 项;福利制度的健全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缓和阶级矛盾,与国家学习语言的变化无关,排除 B 项;欧
洲一体化的启动主要发生在西欧,无法解释罗马尼亚等国居民为何先学习俄语,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1-2】据统计,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从 8.5%下降到了 5.9%,农业总
产值从 4.3%下降到了 3.2%。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苏联整体国力不断衰退 B .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建设
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传统苏联模式难以持续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从 8.5%下降到了 5.9%,农业总产值 从 4.3%下降到了 3.2% 。”可知, 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劳动 生产率均处于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D 项正确;当时苏联的 军事实力不断上升, 排除 A 项;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建设是其原因, 但根本原因是长期坚持苏联模式, 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考点四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2022 版课标】: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
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知识点 4.1 万隆会议
万隆 会议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 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2)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普遍反对冷战,不愿卷入 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
目的 为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进行友好合作
召开 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洲、非洲 2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会议通过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内容) (2)中国贡献:中国政府代表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 ”方针,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
概况 致赞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所谓“ 同 ”就是指各国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取民族 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所谓“异 ”就是各国的处境不同,各国的发展 道路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 (3)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 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
性质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作用 (1)提高了亚非国家和民族的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3)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中国贡献)
家国情怀: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体现出中国积极 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为维护、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
知识点 4.2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开始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1)1951 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2)1952 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 自由军 官组织 ”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 1953 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3)1956 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高潮 (1)1962 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3)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
结束 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 意义: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知识拓展】非洲独立历程
知识点 4.3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拉美 人民 维护 国家 主权 的斗 争 古巴 革命 背景 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
过程 (1)1959 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2)后来,古巴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意义 沉重打击了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霸权
巴拿 马收 回运 河主 权 背景 (1)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 济和战略地位 (2)巴拿马运河开通后,美国在运河沿岸划出运河区并加以控制,变成“ 国中 之国 ”,成为其掠夺财富的重要基地
过程 (1)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 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 (2)1977 年, 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后来, 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 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 (3)1999 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 部主权
古巴革命和巴拿马人民斗争的胜利表明,美国在拉丁美洲为所欲为、颐指气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易混易错】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非洲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拉丁美洲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维护 国家主
权。
2.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 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直至 壮烈牺牲;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甘地在印度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59 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
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知识拓展】
1.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民族意识的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
义力量受到极大削弱
2.二战后亚非拉实现国家独立的重大意义:亚非拉取得了国家独立,经济迅速发展,改变落后面貌;发展中 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
与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等。
3.亚非拉的民族独立的启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要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必须大力发
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并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4.亚非拉国家的发展:
【核心素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征?
(1)持续时间长:延续了近半个世纪。
(2)波及范围广:遍及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3)取得成果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全部获得独立,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4)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5)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2.二战后亚洲、非洲国家的新变化: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 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2)亚、非国家展现团结与合作;(3)亚非拉国家获得
新发展,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等
3.近现代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斗争 时间 杰出领袖 结果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年 华盛顿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美国独立
拉美独立运动 19 世纪初 玻利瓦尔、 圣马丁 推翻了西班牙等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
古巴革命 1959 年 卡斯特罗 取得胜利,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印度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 第一次 1920~1922 年, 第二次(1930 年开始) 甘地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 基础
埃及华夫脱运动 1918 开始 扎格鲁尔 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 区主权斗争 20 世纪 60~90 年代 1999 年,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 部主权
考向 01 万隆会议(命题角度:求同存异/人类命运共同体)
【例 1】(2023·四川凉山 · 统考中考真题) 1955 年,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说: “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
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 ”这次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 26 届联大 D .亚信峰会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 结合所学可知, 1955 年,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 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的破坏 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B 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 1954 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
际会议,排除 A 项;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是 1971 年召开的,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排除 C 项;亚信峰会是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峰会, 1993 年 3 月召开的第一次专家组织会议, 是“亚
信会议”合作进程的实际启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1-1】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冲击着两极格局。下
画线处应填( )
A .联合国的成立 B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 .万隆会议的召开 D .纳米比亚的独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 实行和平, 发起 了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B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时, 50 个国家的代表着手起草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从而建立了 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以期防止世界大战再次发生,排除 A 项;万隆会议的召开提高了亚非国家
和地区的民族自信,排除 C 项;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变式 1-2】李克强访问非洲时,在演讲中引用埃塞俄比亚谚语“蜘蛛合力,足以网住狮子” 。该谚语生动解 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朴素道理。从发挥的作用分析,下列史实中,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独立国家
团结合作的是( )
A .“非洲年” B .万隆会议的召开 C .雅尔塔会议召开 D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独立国家团结合作”可知,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
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 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B 项正确; “非洲年”指的是非洲独立运动中的 1960 年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史实无关,排除 A 项;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为了协调同 盟国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而召开的会议,参会的是苏美英三国,排除 C 项;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 70 年
代我国外交成就,不属于亚非独立国家团结合作,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02 非洲独立运动(命题角度:民族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
【例 2】(2023·山东淄博 · 统考中考真题) 1950 年前非洲独立的国家只有 3 个。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已经
达到 41 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 84%。这突出反映了( )
A .民族独立浪潮的高涨 B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50 年前非洲独立的国家只有 3 个。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已经达到 41 个,约占 非洲总面积的 8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 60 年代,非洲原为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说明这一时 期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帝国濒临崩溃,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力量的发 展状况,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民族独立浪潮的高涨
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变式 2-1】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这说明( )
A .一战后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 .殖民统治在非洲彻底终结
C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D .国家统一大业顺利推进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之后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 浪潮风起云涌,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此被称为“非洲年” ,C 项正确; “一战后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与题干时间信息“1960 年”不符, 排除 A 项;殖民统治在非洲彻底终结的标志是 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 排除 B
项; “ 国家统一大业顺利推进”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2-2】某同学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输入的关键词有“万隆会议”“非洲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由此
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亚非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C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 .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答案】C
【解析】 1955 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 的大型国际会议; 1960 年之所以被称为“非洲年” ,是因为这一年非洲有 17 年国家宣告独立,是非洲人民同 殖民主义者长期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年; 1999 年巴拿马政府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是主权回收的见
证,摆脱美国等帝国主义的控制;因此他们共同的主题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 项正确;亚非各国
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指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运动,排除 A 项;参加万隆会议的和非洲独立的国家并非都走上了
社会主义道路,排除 B 项;题意中反映的是殖民主义的撤退和失败,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链接中考——
一、选择题
1 .(2023·黑龙江大庆 · 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 . 日本的崛起 D .欧共体的成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冷战开始, A 项正确;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排除 B 项;日本的崛起和美国的大 力扶植有关,与题意无关,排除 C 项;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与题
干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2023·海南 · 统考中考真题) 柏林墙的出现,使德国柏林成为“一堆、两城、两国” ,柏林人民进入了 “大
墙时代”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德国的分裂 B .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C .冷战的发生 D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柏林墙的出现,使德国柏林成为‘一堆、两城、两国’”及所学可知,柏林墙始建于 1961 年 8 月 13 日,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 C 项正确;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排 除 A 项;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 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排除 B 项;北约与华约属于美苏冷战时期的
军事政治集团,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2023·四川雅安 · 统考中考真题)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迫使欧洲国家都要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等条件, 向美国投资者开放。这样, 美国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成了真正的受
益者。材料表明马歇尔计划使( )
A .美国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B .欧洲国家失去了主权 C .美苏走向全面冷战对峙 D .美国构建起单极世界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迫使欧洲国家都要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等条件,向美国投资者开 放。这样,美国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成了真正的受益者。 ”结合所
学可知,材料表明马歇尔计划使美国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A 项正确;“ 欧洲国家失去了主权”与“美国把'遏
制’ 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成了真正的受益者”主旨不符,排除 B 项;1955 年 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走向全面冷战对峙,排除 C 项;1991 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欧
盟、日本、 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
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A。
4 .(2023·江苏常州 · 统考中考真题)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后,所有家庭都享受津贴,贫困群
体的生活因而大为改善,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工党的政策( )
A .恢复了英国霸主地位 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D .根除了资本主义危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后,所有家庭都享受津贴,贫困群体的生活因而大为 改善, 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和所学知识可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1948 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 内阶级矛盾, B 项正确;工党的政策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没有恢复了英国霸主地位,排除 A 项;工党的 政策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与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无关,排除 C 项; “根除了资本主义危机”说法过于绝对
化,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 .(2023·江苏宿迁 · 统考中考真题)二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 的欧洲,来自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来自美国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识到,如
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为此,他们主张( )
A .成立欧盟 B .对抗苏联的威胁 C .欧洲联合 D .摆脱美国的控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面对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欧洲(指西欧各国)逐步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改变 这种局面, 1951 年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开始了欧洲联合的进程,以应对美苏的压力, C 项正确;成立欧盟 是欧洲联合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主张成立欧盟,排除 A 项;对抗苏联的威胁和摆脱美国的控制是欧洲同
时要应对的,是他们主张联合的原因, BD 项表述不正确,排除 BD 项。故选 C 项。
6 .(2023·福建 · 统考中考真题)图 1 至图 3 所示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
A .北约组织的成立 B .华约组织的成立 C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67 年、 1973 年、 1993 年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65
年 4 月 8 日,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
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 1973 年,丹麦、英国、爱尔兰
加入欧洲共同体。其中法国试图限制超国家权力。 1993 年 11 月 1 日,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 欧 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三大共同体纳入欧洲联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同时 发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 并加强司法及内政事务上的合作。故题干主要说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 项正确; 1949 年 4 月 4 日北约正式成立,排除 A 项; 1955 年 5 月 14 日华约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排除 B 项;世界 贸易组织是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及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2022·四川攀枝花 · 统考中考真题) 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 (苏联国旗) 与“ 白蓝红三色
旗” (俄罗斯国旗)等相关资料,对这一历史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
A .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B .剖析冷战形成的原因
C .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加强 D .了解苏联的发展演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镰刀斧锤星旗的降落宣布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国旗升起体现出苏联解体后的国家
变化。苏联解体对于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A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冷战结束,
排除 B 项;题干未涉及社会主义阵营的问题,排除 C 项;从两面国旗中无法反映苏联的发展演变,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 .(2023·甘肃金昌 · 统考中考真题)下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简表,表中“▲”处的内容应该
是( )
时间 一战后 二战后 20 世纪 90 年代后
名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
形成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 ▲
A .“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世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D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由于苏联的解体、东欧形势的剧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垄断国际政治的局面被打 破,标志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 D 项正确;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 始,排除 A 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冷战的表现之一,排除 B 项;世贸易组织成立,与政治上的多极化趋
势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2023·江苏南通 · 中考真题) 1959 年 1 月,卡斯特罗率部进入哈瓦那,推翻亲美政权后成立了共和国,
这个与美国隔海相望的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该共和国是( )
A .印度 B .波兰 C .古巴 D .南非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9 年 1 月, 卡斯特罗率部进入哈瓦那, 推翻亲美政权后成立了共和国, 这个与美国隔 海相望的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和所学知识可知, 1959 年, 卡斯特罗领导古巴武装斗争, 推翻美国扶
持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 项正确;卡斯特罗领导古巴的武装斗争,没有领导印
度、波兰、南非,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10 .(2023·青海西宁 · 统考中考真题)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在非洲,利比亚、阿尔及 利亚等国相继获得独立;在拉丁美洲,古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 .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B .美国霸权主义彻底消亡
C .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没落 D .世界政治格局完全稳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等内容可知,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 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众多国家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A 项正确;美国至今依然是世 界头号强国,排除 B 项;材料只是说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无法表明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没落,
排除 C 项;世界政治格局完全稳定的表述不正确,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二、综合题
11 .(2023·山东淄博 · 统考中考真题)爱因斯坦被誉为“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1915 年,进一步提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 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 1922 年,
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有力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摘编自岳麓书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1939 年 8 月,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以
威慑德国,罗斯福反复思考后,制订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 1945 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大量平民受害。爱因斯坦痛心地说“后悔当初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 。之后,他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呼 吁原子能绝不能被用来伤害人类,而应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使
人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合发表《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
——摘编自岳麓书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相对论问世不久,恰逢中国要民主、要科学,强烈要求社会变革的中国人对爱因斯坦及其学说 感到特别亲切, 称赞他是“近世科学的大革命家” …… 到 1924 年 11 月,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一书出版了三
版,有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中文著作被中国青年抢购一空。
——摘编自戴念祖《爱因斯坦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归纳爱因斯坦对科学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各时期爱因斯坦对研制和使用原子弹的态度及其主要原因。
时期 态度 主要原因
1939 年
1945 年
20 世纪 50 年代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初中国青年对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充满极大热情的时代背景。
(4)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贡献: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
学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他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有力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答出二点即可)
(2)态度及原因:
时期: 态度 主要原因
1939 年 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德国法西斯威胁人类安全
1945 年 呼吁原子能绝不能被用来伤害人类,而应用来增 进人类的幸福 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大 量平民受害
20 世纪 50 年 代 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 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使人类面临着 战争的威胁
(3)背景:中国正在开展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一一新文化运动。
(4)影响:科学发展带来社会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便利人们的生活;但应用不当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一“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1915 年,进一步提出广义相对论”可
知贡献是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根据材料一“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
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科学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可知贡献是相对论的提出为原子能的利用奠 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根据材料一“1922 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奖, 他的研究有力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可知贡献是他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有力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
展。
(2)态度及原因:根据材料二“ 1939 年 8 月,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 前研制出原子弹,以威慑德国,罗斯福反复思考后,制订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 ”和所学知识可知,在 1939 年时,爱因斯坦的态度是“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主要原因是当时德国法西斯势力活动 猖獗,威胁世界人类安全。根据材料二“1945 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大量平民受害。爱因 斯坦痛心地说‘后悔当初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之后,他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呼吁原子能绝不能被用 来伤害人类,而应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和所学可知, 1945 年时,爱因斯坦的态度是“ 呼吁原子能绝不能被 用来伤害人类, 而应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主要原因是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大量平民受害, 爱因斯坦才后悔当初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根据材料二“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使人 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合发表《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和 所学可知, 20 世纪 50 年代时, 爱因斯坦的态度是“反对核战争, 呼吁世界和平” ,主要原因是爱因斯坦明白
原子弹的威力和破坏力,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使人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分析后直接填写在表格内即
可。
(3)背景:根据材料三“相对论问世不久,恰逢中国要民主、要科学,强烈要求社会变革的中国人对爱因 斯坦及其学说感到特别亲切, 称赞他是‘近世科学的大革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 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进行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在世界科学界影响
巨大,正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相契合。
(4)影响:材料一反映了爱因斯坦的贡献,材料二反映了爱因斯坦对对研制和使用原子弹的态度,材料三 反映了中国对爱因斯坦的追捧;综合以上分析,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概括出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科学 发展带来社会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便利人们的生活;但应用不当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等。
12 .(2023·江苏镇江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美国 1929 -1945 年失业率走势图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在“ 民主社会主义” 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 。居民得 到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工作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 的保障,基本 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力发展、物质
丰富分不开的。
——摘编自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通史 现代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美国 1929 -1945 年失业率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降低社会失业率的根本途径。
【答案】(1)历史事件: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
(2)原因:受“ 民主社会主义” 思潮影响;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力发展;物质丰富;工人阶级的斗争。
(3)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美国 1929-1945 年失业率走势图”可知, 1929 年至 1933 年美国爆发了经济 大危机,出现了大量工人失业的情况; 1933 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采取了“新政” ,通过“ 以工代赈” 的方式 增加了就业机会,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
量参加了二战,大量青壮年征兵入伍,客观上降低了美国的失业率。
(2)原因: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在‘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
家’。”可得出受“ 民主社会主义” 思潮影响;根据材料“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力发展、物质
丰富分不开的。 ”可得出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力发展;物质丰富;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人阶级的斗争。
(3)途径: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降低社会失业率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13 .(2023·湖南长沙 · 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 苏联建成 6000 多个大企业, 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 门, 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 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 油基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 1 万多个工业项目。钢 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 捷报频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 80 年代所 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改革使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构成了加快改革步伐
的体制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摘编自余习广、李良栋等主编《大潮新起:邓小平南巡前前后后》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在他去世后逐步暴露出来。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曾先 后寻求改革,但收效甚微。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 改革新思维” ,从而使苏联
变向,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果不但没有拯救苏联,反而把苏联推向了解体的深渊。
—— 朱东来主编《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两国在工业化建设上有何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80 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改革过程中,我国确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改革目标?举一例说明, 21 世纪以来,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3)根据材料三回答,苏联改革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对比中苏改革,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
【答案】(1)共同特点:重视发展重工业、都通过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或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
行)。
(2)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例子:加入 WTO、承办 APEC 会 议、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
(任举一例)
(3)结局:苏联解体;经验: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1)共同点:据材料一“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 6000 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
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 1 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 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 捷报频传。 ”可知, 中国和苏联都重视发展重工业, 通过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
建设。
(2)变化:据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
80 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 ”可知, 80 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在 1992 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事例:据所学可知, 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表现有:加入 WTO、承办 APEC 会议、实施一带一
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任举一例)
(3)结局:据材料三“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曾先后寻求改革,但收效甚微。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推行‘ 改革新思维’,从而使苏联变向,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结果不但没有拯
救苏联,反而把苏联推向了解体的深渊。 ”可知,苏联经过一系列改革后走向解体。
经验:通过三则材料可知,中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 取得巨大成功,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苏联的改革脱离实际,最终失败并导致苏联解体。
因此,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是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