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逐字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自相矛盾》逐字稿

资源简介

《自相矛盾》逐字稿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
能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1.谈话导入——引入广告词
师:同学们,上周我布置的作业是大家收集一些有趣的广告语,你们找到了哪些啊
生1:老师,我找到一个牙膏广告,它说:"这款牙膏含有神奇因子,可以修复蛀牙,效果胜过补牙!"
生2:我看到一个洗发水广告,它宣称:"一次使用,头发可以增长5厘米,简直就是发际线救星!"
生3:还有一个减肥产品的广告,说:"使用一周,体重可以减轻10斤,效果堪比吸脂手术!"
师:哇,这些广告听起来好神奇啊!但是仔细想想,它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自由讨论,发现问题)这些说法似乎有些夸大其词,不太符合实际。
师:对,大家的判断很准确。这些广告为了吸引顾客,往往会夸大产品的功效,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古代的故事,也讲述了一个商人自相矛盾的荒唐行为。
(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包括古代集市、矛盾等)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觉得故事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有古代的兵器矛和盾,可能跟打仗有关;图片上有集市,可能发生在买卖场景。
2.了解“矛”“盾”的特点。
师:真棒,这些图片其实都来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矛盾可是文章的主角哦!你们知道这两种兵器有什么特点吗
生:矛是一种进攻性武器,用于刺杀;盾是一种防御性武器,用于抵挡攻击。
师:说得很好。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文章中的矛盾是怎样自相矛盾的呢 卖矛盾的人又说了些什么自相矛盾的话 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相矛盾》的世界,揭开这个谜题吧
板块二:初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文章中的矛盾故事了。但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魅力。这是一篇选自战国时期著作《韩非子》的古文。虽然距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时空差异,但古人犀利的言辞和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通过朗读,去感受一下这种穿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吧!读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字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l 读准字音
(生读)
过渡:同学们都沉浸在文本之中,现在老师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请女生起立,为我们齐读本篇课文。
(生读)
师:那些小老师针对字词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生:他们字词都读的准确。
师:你有哪个字想要提醒同学们特别注意吗?
生:夫是读第二声。
师:你是一位认真细致的小老师,夫放在句首读第二声,表示——
生:表示发表议论。
师:老师也有一处字音需要大家特别注意,"鬻"读作"yù",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清楚了“鬻”的读音,那它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生:卖。
师:很好地掌握字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文章,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哦。
(生读)
l 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但是,要真正读出文章的韵味,还需要我们把握好朗读的节奏。现在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2遍,注意读出节奏,学有余力的孩子还可以试着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哦!开始吧
(生读节奏)
过渡:教室里的朗读一下子有了节奏啦,我们请5位同学以接龙的形式一人读一句来读出自己找到的节奏。如果他的节奏和你的一样,他读完了,你跟着读一遍。
(生读)
师:五年级的孩子果然学习能力很强,大家都能很好的找准节奏。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2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读)
板块三:理解课文
图片
过渡: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但是,要真正理解这个故事,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文章的内在含义。
1.自主学习。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这个故事。
2.小组交流
过渡:同学们刚才自主学习了课文,相信大家一定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感悟。那么现在,我们就进行分组讨论,来分享这个故事。
3.全班汇报
过渡:通过小组讨论,大家对这个故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现在请2位同学以接龙的形式和我们说一说这个故事。
(2位同学们分享故事)
评价:你们的叙述流畅再现了这个故事。
4.梳理段落大意,理解重点词义
师:大家对于文章的大概意思了解这么到位,现在请5位同学随机说白话文,其他同学根据白话文对应的文言文。
生1: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孩子们,这里的“誉”是什么意思?
生:称赞。
师:你是如何得知的?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推测。
师:联系上下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很好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
生2: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这里的“立”,应该翻译成什么意思比较合理呢?
生:存在。
师:你是如何得知?
生:课前我查找了资料同时又结合了上下文得知。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寻找方法的孩子。查找资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查找资料)
生3: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生4: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陷”是指?
生:刺破。
生5: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生:其人弗能应也。
师:“弗”理解成什么意思放在这里是最好的?
生:“不”。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通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前面那个人问了他这个问题,后面又说这两种情况不存在,那他肯定答不上来。
师:会思考就会有进步,表扬!
过渡:孩子们,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我们对于文章的大意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楚人是怎么打广告的,把两种不同的广告语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标记。
板块四:品读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反复阅读和标注,相信已经找到了文中两种不同的广告语。那么现在,请大家拿出课本,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楚人的广告策略。首先,请大家看看自己标横线的句子是哪些
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谈谈自己对这两句广告语的理解
生1:老师,第一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强调的是盾的坚固性,意思是这个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穿透它。
师:这句话确实在强调盾的坚不可摧。那么第二句话呢?
生2:第二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则是强调矛的锋利度,意思是这支矛非常锋利,能够穿透任何物体。
生3:而且这种说法也很绝对,用了"莫能"、"无不"这样的词,给人一种不可辩驳的感觉.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可以看出,这两句广告语有几个特点:一是选择角度集中,紧紧抓住产品的核心卖点;二是用词极其夸张,突出产品的优势特征;三是语气斩钉截铁,不留任何质疑的余地。这种表达方式,确实很有感染力和号召力。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独立型"广告。
师:我们分析了两个广告语各自的优势,接下来,把它们放在一起,你有发现了什么?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两个广告语放在一起,好像有点矛盾。
师:哦 你是怎么看出矛盾的
生2:我也觉得有问题。如果按照第一句话,盾是任何东西都穿不透的,那按照第二句话,矛又应该能穿透一切。这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生3:对啊,要么是盾不够坚固,要么是矛不够锋利,两句话放一起总有一句是错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敏锐!大家有没有同感
(同学们点头赞成)
师:这正是文中楚人犯的逻辑错误。他们试图把两种产品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但没有考虑到其中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这种将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概念强行组合在一起的广告语,我们可以称之为"悖论型"广告。
师:孩子们,想想看,假如你就是楚人,你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广告语?
生1:如果我是楚人,我可能是想通过夸大其词的方式,来吸引客人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我的产品产生兴趣。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通过夸张的手法,楚人试图在短时间内抓住客人的眼球,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那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2:我觉得楚人可能也是想表现自己对产品的自信。用"物莫能陷"、"无不陷"这样绝对化的词语,就是要让客人相信,他们的盾和矛都是天下第一,无人能及。
生3:还有一点,楚人估计是想用这种对比的方式,让盾和矛的优点更加鲜明。一个盾无敌,一个矛锋利,反差强烈,给人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师:同学们想得很全面。总结一下,楚人设置这样的广告语,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吸引眼球,二是彰显自信,三是强化印象。他们希望通过夸张的对比,极端的措辞,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这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那么,这样的广告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生1:肯定会让人觉得不可信啊。说了等于没说,反而让人产生怀疑。
生2:对,这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 本来是想夸自家的产品,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生3:客人之所以提出"难题",不就是看出了其中的漏洞吗 这种广告从根本上就站不住脚。
师:卖主面对客人的质问,却哑口无言,"其人弗能应也"。悖论型广告看似增强了宣传效果,实则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律,陷入了不可调和的自我否定之中,非但无法服众,反而会贻笑大方,损害自身的形象。
板块五:感悟道理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诚信。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果连最基本的诚实都做不到,即使短期内骗到了一些人,最终也会被市场所抛弃。
生2:我认为,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楚人能站在客户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也许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广告虽然要有创意,但更要符合常理,顾客才会买账。
生3:对,要尊重事实,遵循逻辑。夸大其词,违背常识,不仅会让人怀疑产品的质量,更会损害自己的信誉。长远来看,这样的广告策略是得不偿失的。
师:现在,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假如你就是楚人,你该如何重新设计广告语,既能突出产品的优点,又能避免自相矛盾呢 请大家畅所欲言,发挥创意。
生1:我觉得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盾牌,坚固无比,足以抵御绝大多数攻击;我们的长矛,锋利异常,能够轻易穿透一般盾牌。两者配合,定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生2:要是我,可能会这样宣传:"如果你需要一面坚实的盾牌来保护自己,我们的产品绝对是您的不二选择;如果你需要一支威力巨大的长矛来攻击敌人,我们的产品也必定能令您称心如意。选择我们,就是选择了最可靠的武器装备。"
生3:我的广告词可能是这样的:"我们用最优质的材料,最精湛的工艺,打造出这款坚固的盾牌和锐利的长矛。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它们都能帮您赢得胜利。品质过硬,实力见证,欢迎阁下前来选购。"
师:同学们的创意都很精彩!可以看出,大家在设计广告语时,既突出了产品的优点,又没有过于绝对化,避免了自相矛盾。同时,这些广告语也更加真诚务实,站在客户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充分尊重了消费者的智慧和判断力。
板块五:齐聚讲坛,共话故事
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也明白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发挥创意,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
(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板块六: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相信大家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人物心理的揣摩,以及对广告语的重新设计,我们领会到了诚信为本、换位思考、尊重事实、遵循逻辑等重要道理。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商业活动,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恪守的原则。我们携手并进,以"自相矛盾"为戒,以诚信为本,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