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河北枣强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
单选题
1.D
【详解】A.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指:玻璃、水泥、陶瓷等硅酸盐材料,故A正确;
B.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二氧化硅能与碱反应,所以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故B正确;
C.陶瓷、玻璃、水泥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其中含有的二氧化硅都能和氢氟酸反应,故C正确;
D.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高温结构陶瓷(Si3N4陶瓷、SiC陶瓷)的主要成分不是硅酸盐,只有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才是硅酸盐,故D错误。
答案选D。
2.C
【详解】A.燃料电池属于原电池,正负极的材料也可以选用石墨做电极,故A错误;
B.原电池中负极失电子被氧化,电子由此极流出,流向正极,正极得电子被还原,故B错误;
C.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C正确;
D.原电池中化学能除转化为电能外,还有部分转化为热能,原电池的能量转化率小于100%,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3.C
【详解】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X和Y的总能量比生成物M和N的总能量高,但不一定X的能量比M的高,A错误;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X和Y的总能量比生成物M和N的总能量高,但不一定Y的能量比N的高,B错误;
C.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X和Y的总能量一定比生成物M和N的总能量高,C正确;
D.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无关,有些放热反应也需加热,例如碳的燃烧,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4.D
【详解】A.实验室用浓氨水加到氧化钙或碱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中制取,该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碱石灰干燥氨气,该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用“短进长出”排空法收集,该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是难挥发性酸,该装置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因此不能检验是否已收集满,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5.D
【详解】A.NO2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
B.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使石蕊变红,不能使其褪色,证明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呈酸性,无法验证其漂白性,B错误;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氯化钙、水和氨气,向下排空气发收集氨气,试管口应该放湿润的棉花,防止污染空气,C错误;
D.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使胶头滴管中的水进入圆底烧瓶中,可观察到圆底烧瓶中产生红色的喷泉,说明NH3易溶于水且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D正确;
故答案为:D。
6.A
【分析】由图可知,挤压滴管的胶头,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气体与溶液反应导致烧瓶中气体减少,可形成喷泉,结合物质的性质来解答。
【详解】A.二氧化硫与亚硫酸氢钠溶液不反应,溶解度也很小,故不能形成喷泉,A符合题意;
B.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遇酚酞变红,可形成红色喷泉,B不合题意;
C.Cl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溶液,故可形成无色喷泉,C不合题意;
D.HCl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可形成白色喷泉,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A
【详解】
A.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氨气,某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并加热产生氨气,说明溶液中有铵根离子,A正确;
B.加热盛有NH4Cl的试管,NH4Cl受热分解为氨气和HCl,氨气和HCl在试管口遇冷又生成NH4Cl,故不是NH4Cl的升华,B错误;
C.铝在浓硝酸中钝化,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金属继续反应而不是不反应,C错误;
D.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NO,NO和氧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不是硝酸分解,D错误;
故选A。
8.B
【详解】A.金属性锌强于铜,锌片是负极,铜片是正极,电子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A正确;
B.铜片是正极,电池工作时,铜电极上铜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错误;
C.锌片是负极,锌溶解,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减小,C正确;
D.锌片是负极,铜片是正极,电解质是硫酸铜,该装置能证明金属的活动性::,D正确;
答案选B。
9.A
【详解】A.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铵:,故A正确;
B. 过量铁粉加入稀硝酸中生成硝酸亚铁:,故B错误;
C. 向Na2SiO3溶液中加入过量CO2生成碳酸氢钠和硅酸:+2H2O+2CO2=H2SiO3↓+,故C错误;
D. 向纯碱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生成碳酸氢钠:,故D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A.原电池的负极材料不一定都参与反应,如燃料电池中电极本身均不参与反应,A错误;
B.在锌锰干电池使用过程中,锌作负极,石墨电极作正极,电子由负极锌筒流出经导线流入正极,B正确;
C.燃料电池工作时,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C错误;
D.碱性锌锰电池的正极材料是石墨电极,锌电极为负极,D错误;
故答案为:B。
11.C
【详解】A.一定条件下,N2与O2反应,只能生成NO,不能生成NO2;NO2与NaOH反应,生成NaNO3、NaNO2和H2O,A不符合题意;
B.S在O2中燃烧生成SO2,SO2与BaCl2不能发生反应,不会生成BaSO3,B不符合题意;
C.Al与稀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氢气,AlCl3和氨水反应,生成Al(OH)3和NH4Cl,C符合题意;
D.Si在O2中燃烧生成SiO2,SiO2与水不能反应,不能生成H2SiO3,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分析】气体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时能够共存;浓硫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不能干燥碱性、强还原性气体,可干燥酸性或中性气体,以此进行判断。
【详解】A.SO2、Cl2都与H2S发生反应,不能共存,且H2S能被浓硫酸氧化,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A不符合题意;
B.H2、O2、SO2之间不发生反应,且这三种气体和浓硫酸不反应,所以三种气体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故B符合题意;
C.NH3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C不符合题意;
D.HCl、NH3之间发生反应,不能共存,且NH3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B
【详解】A. 浓硫酸溶于水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 与盐酸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故B选;
C. 与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吸热过程,故C不选;
D. C与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吸热过程,故D不选;
故选B。
14.D
【详解】A、5.6 g铁的物质的量是0.1mol,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A错误;B、18gNH4+的物质的量是1mol,所含电子数为10NA,B错误;C、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22.4 L氟气的物质的量均是1mol,所含原子数分别为NA、2NA,C错误;D、常温下,2.7g铝的物质的量是0.1mol,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D正确。答案选D。
15.A
【详解】
A.铜与浓硫酸生成硫酸铜,浓硫酸有吸水性,产生硫酸铜白色固体,冷却后将试管中混合物倒入盛水烧杯中,硫酸固体溶解后溶液呈蓝色,通过观察颜色可以确定产物,故A正确;
B.是酸性氧化物,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但不能使其褪色,故B错误;
C.品红褪色体现二氧化硫漂白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C错误;
D.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硫酸体现强氧化性和酸性,故D错误;
故选:A。
16.B
【详解】
A.二氧化碳可以和碳酸钠反应,A错误;
B.氯化钠稳定,氯化铵受热可以分解,则利用加热的方法可以除去NaCl中混有少量NH4Cl,B正确;
C.铁粉过量,三价铁可以和铁粉反应生成二价铁,C错误;
D.氧化铝可以和稀硫酸反应,D错误;
故选B。
17.B
【详解】A.硝酸银溶液见光易分解,生成银、二氧化氮和氧气,因此密封保存在棕色瓶中,与化学性质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液溴易挥发,水的密度比液溴小,水在上层且液溴微溶于水,保存液溴时应该加入少量水实现液封,与化学性质无关,故B符合题意;
C.锂易和氧气、水反应,应隔绝空气和水保存,锂的密度大于液体石蜡,故可以保存在液体石蜡中,与化学性质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亚铁离子易被氧化,需要加Fe粉防止FeCl2被氧化,与化学性质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8.D
【详解】A.丁为铅蓄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使用一段时间后硫酸浓度减小,两个电极都生成PbSO4,故电极质量增加,A正确;
B.乙为纽扣电池,正极为Ag2O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反应式为Ag2O+2e-+H2O=2Ag+2OH-,B正确;
C.丙为锌锰干电池,锌筒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被溶解,导致锌筒变薄,C正确;
D.甲中Zn为负极,原电池工作时SO向Zn电极方向移动,硫酸中H+得电子生成氢气,故溶液中H+浓度减小,D错误;
故选D。
19.B
【详解】A.图中e、e 对应含氧酸分别为硝酸和高氯酸,都为强酸,故A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通过a(氨气)→c(一氧化氮)→d(二氧化氮)→e(硝酸)来制备,故B符合题意;
C.久置的b 水溶液即氯水溶液中次氯酸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氢离子浓度增大,则pH会变小,故C不符合题意;
D.氨气与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因此利用a还原c或者d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0.D
【分析】铁首先和硝酸根离子、氢离子生成铁离子和NO,铁离子再和过量铁生成亚铁离子,继续加入铁和氢离子生成氢气;故OA段产生的气体是NO,AB段为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BC段产生的气体是;
【详解】A.由分析可知,OA段产生的气体是NO,BC段产生的气体是,故A正确;
B.该实验中铁首先和硝酸生成NO,硝酸首先发生还原反应作为氧化剂,则可以证明氧化性:,故B正确;
C.,OA段生成NO为1.12L÷22.4L/mol=0.05mol、铁离子0.05mol;,AB段铁离子又消耗0.025mol;,BC段生成氢气为(1.68L-1.12L)÷22.4L/mol=0.05mol=0.025mol,消耗铁0.025mol;故共消耗铁0.1mol,质量为5.6g,故C正确;
D.最终溶液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FeSO4,根据化学式可知,消耗硫酸0.1mol,则所用混合溶液中,故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21.
(1) 负极 氧化反应
(2) Ag2O+H2O+2e-=2Ag+2OH- 增强
(3) a
CH4-8e-+4O2- = CO2+2H2O
CH4 + 2O2 = CO2 + 2H2O
5.6
22.(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 N2O3 NH3 H2ONH+OH-
(3)4NH3+5O24NO+6H2O
(4)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5) 0.896 0.672 试管内的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试管内液面上升,最终试管内充满液体
【详解】(1)实验室制备氨气是利用固体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加热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图中方框中N为+3价,属于氧化物,化学式为N2O3,一水合氨是弱碱,部分电离,氨水的电离方程式为NH3 H2ONH+OH-。
(3)氨催化氧化生成NO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4)向盛有少量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溶液并加热,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由于反应中产生氨气,故实验现象是: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5)稀硝酸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水,离子方程式3Cu+8H++2=3Cu2++2NO↑+4H2O,3.84gCu的物质的量为0.06mol,生成NO的物质的量为0.04mol,标况下的体积为V=nVm=0.04mol×22.4L/mol=0.896L,NO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同时NO的密度与空气相近,因而NO只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故NO与氧气在溶液中生成硝酸的总反应方程式为4NO+3O2+2H2O=4HNO3,因NO为0.04mol,可与0.03mol氧气反应,标况下的体积为0.672L,可观察到试管内的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试管内液面上升,最终试管内充满液体,故答案为:0.896; 0.672;试管内的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试管内液面上升,最终试管内充满液体。
23.(1)SiO2+2NaOH=Na2SiO3+H2O
(2) 2C+SiO22CO↑+Si SiHCl3+3H2O=H2SiO3↓+H2↑+3HCl
(3)3
(1)SiO2是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应用橡胶塞的原因是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是矿物胶能把瓶口和瓶塞粘结在一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NaOH═Na2SiO3+H2O。
(2)①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焦炭反应生成硅和CO,反应为:2C+SiO22CO↑+Si;
②SiHCl3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2SiO3、HCl和另一种物质,根据硅元素化合价升高,则氢元素化合价降低生成H2,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iHCl3+3H2O=H2SiO3↓+H2↑+3HCl;
(3)上述反应中,每生成1molSi3N4,即生成6molCO时,N2得到2mol×2×=12mol电子,若生成标准状况下33.6L CO时,即生成1.5molCO时,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24.(1)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AC
(3)NaOH溶液
(4)1
(5)SO2+2H2S=3S↓+2H2O
(6)2:1
【分析】I.铜与浓硫酸共热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硫有还原性,试管②中可盛放具有氧化性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进行检验,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环境,试管③中应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二氧化硫。
II.X为氢化物,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X为H2S;Y为S单质;Z为氧化物,硫元素化合价为+4价,Z为SO2;M为酸,硫元素化合价为+6价,M为H2SO4;N为盐,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N为含硫离子或硫氢根离子的盐。
【详解】(1)试管①中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A正确;
B.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B错误;
C.溴水有强氧化性,能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C正确;
D.硫化钠具有还原性,能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二氧化硫的氧化性,D错误;
答案选AC。
(3)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试管③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4)Y为S单质,加热条件下,硫与铜反应的方程式为:2Cu+SCu2S,铜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则1mol金属铜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
(5)Z为SO2,X为H2S,SO2和H2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
(6)M为H2SO4,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其中碳是还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则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1。河北枣强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用黑色字迹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单选题(1-10题每题2分,11-20题每题3分,共50分)
1.硅是带来人类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科学家也提出硅是“21世纪的能源”。这主要是由于硅及其化合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下列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指玻璃、水泥、陶瓷等硅酸盐材料
B.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C.陶瓷、玻璃、水泥容器均不能贮存氢氟酸
D.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金属
B.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该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D.原电池可以把物质内部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电能
3.已知反应X+Y= 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4.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下列实验装置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 B.用装置乙干燥
C.用装置丙收集 D.用操作丁检验是否已收集满
5.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收集气体 制备并检验其漂白性 制备并收集 证明易溶于水,且氨水显碱性
实验 装置
A.A B.B C.C D.D
6.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溶液)/无色喷泉 B.(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溶液)/无色喷泉 D.(溶液)白色喷泉
7.由下列实验操作所对应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某未知盐溶液中加入浓浴液并加热 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该未知溶液中存在
B 加热盛有固体的试管 试管底部固体减少,试管口有晶体凝结 加热时固体发生升华
C 常温下将片放入浓硝酸中 无明显变化 常温下,与浓硝酸不反应
D 向装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 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分解有生成
A.A B.B C.C D.D
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B.电池工作时,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减小
D.该装置能证明金属的活动性:
9.下列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B.过量铁粉加入稀硝酸中:
C.向Na2SiO3溶液中加入过量CO2:+H2O+CO2=H2SiO3↓+
D.向纯碱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
10.下列关于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原电池的负极材料一定都参与反应
B.在锌锰干电池使用过程中,电子由锌筒流出
C.燃料电池工作时阳离子移向负极
D.碱性锌锰电池的正极材料是锌
1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
A.N2NO2NaNO3 B.SSO2BaSO3
C.AlAlCl3Al(OH)3 D.SiSiO2H2SiO3
12.通常情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组是
A. B.
C. D.
1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浓硫酸溶于水 B.与盐酸反应
C.与反应 D.C与反应
14.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B.18gNH4+所含电子数为11NA
C.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
D.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
15.若将铜丝插入热浓硫酸中进行如图(a~d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A.试管底部出现灰白色固体,冷却后,将试管中混合物沿烧杯内壁小心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溶液变成蓝色,说明生成了硫酸铜
B.a处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是酸性氧化物和具有漂白性
C.b或c处褪色,均说明具有漂白性
D.Cu与浓硫酸反应,只体现的氧化性
16.下列除杂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CO2中混有少量S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洗气瓶
B.NaCl中混有少量NH4Cl:充分加热混合物固体
C.FeCl3中混有少量CuCl2:加入过量铁粉后过滤
D.Al2O3中混有少量SiO2:加入稀硫酸后过滤
17.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硝酸银溶液密闭存放于棕色瓶中 B.保存液溴加少量水液封
C.金属锂保存在液体石蜡中 D.配制FeCl2溶液时要加少量铁粉
18.化学电源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丁:电池放电过程中,硫酸浓度减小,电极质量增加
B.图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图丙:锌筒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锌筒会变薄
D.图甲:向电极方向移动,电极附近溶液中浓度增大
19.部分含N及Cl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图中e、e 对应含氧酸均为强酸
B.工业上通过a→b→c→d→e来制备
C.久置的b 水溶液pH会变小
D.利用a还原c或者d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20.向稀与稀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已知加入铁粉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OA段产生的气体是NO,BC段产生的气体是
B.该实验可以证明氧化性:
C.参加反应铁粉的总质量
D.所用混合溶液中
二、填空题(共25空,每空2分,共50分)
21.
(1)图丙为甲烷氧气燃料电池的构造示意图,电解质溶液的溶质是 KOH。通甲烷一极是电池的 极发生 反应。
(2)纽扣式微型银锌电池广泛的应用于电子表和电子计算器中,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为KOH溶液,工作时电池总反应为Ag2O+Zn+H2O=2Ag+Zn(OH)2。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工作时电池电解质溶液的碱性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3)固体氧化物甲烷燃料电池以固体氧化锆-氧化钇为电解质,这种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允许氧离子(O2-)在其间通过。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多孔电极a、b均不参与电极反应。
a电极为电池的正极,固体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 极移动;
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当电路中有2mol电子转移时,理论上负极消耗的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是 L。
22.下图是氮的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中方框中的化学式为 ,一水合氨电离可使溶液显碱性,写出一水合氨的电离方程式: 。
(3)写出和在加热催化剂条件下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4)向盛有少量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溶液并加热,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实验现象是 。
(5)将和稀硝酸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为 L(在标准状况下),用排水法收集该气体,将收集到的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缓缓通入 (标准状况)使恰好完全反应.
23.硅单质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是玻璃的主要成分之一,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瓶应用橡胶塞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硅单质可作为硅半导体材料。三氯甲硅烷()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如图:
石英砂粗硅(粗)(纯)高纯硅
①写出制粗硅的化学方程式 。
②整个制备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无水无氧。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Cl和一种气体单质,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新型陶瓷材料氮化硅()可应用于原子反应堆,一种制备氮化硅的反应如下:。若生成标准状况下33.6L CO时,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
24.Ⅰ.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u与98%浓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试管②用来检验生成的,下列试剂中利用的还原性进行检验的是 。
A.酸性 B.品红溶液 C.溴水 D.溶液
(3)试管③中盛放 ,用来吸收,防止污染空气。
Ⅱ.如图是硫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部分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5)足量Y与1mol金属铜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6)将Z通入X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碳和M的浓溶液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