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感受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2、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特点,掌握描写人物的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结合人物分析,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理解小说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培养学生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教学重点1、沈从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2、翠翠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教学难点1、深入领会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目的。2、体会小说所展现的人性之美和理想世界的意义。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生平 沈从文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是他生平中的一些大事纪,简要概括如下: 早年经历与求学: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生于1902年12月28日。 早年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917年高小毕业后,进入湘西护国联军部队担任杂务,后成为陈渠珍的书记,得以接触大量藏书,受益匪浅。 1922年,在陈渠珍的支持下离开湘西,前往北京发展。 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并开始与友人自筹资金创办杂志,但因资金不足而停刊。 文学创作与成名: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逐渐崭露头角。 代表作品包括《边城》、《长河》等小说,这些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他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洞察。 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古朴,句式简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教学与研究: 沈从文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成就,还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包括国立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 建国后,他转投历史文物研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晚年与逝世: 晚年时,沈从文因家庭利益选择认同苗族身份,尽管他本为汉族。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86岁。 沈从文的生平展现了他从文学创作到历史研究的跨界才华,他的作品和贡献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创作风格 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创作内容 一:以湘西生活为题材,这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二: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干古不磨的珠玉”) 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知识链接——京派作家定义概念: 京派是30年代在文学研究会未南下的作者基础上成立,因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得名。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梁实秋等主要刊物: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骆驼草》《水星》,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基本特征: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性质: 一种文学流派积极意义: 京派作家多为现实主义派,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属于现实主义,但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三)、写作背景沈从文出生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已经形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军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连年的征战,使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目睹了百姓生活的疾苦。 20世纪30年代,沈从交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此时,这里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湘西了。社会的黑暗腐败,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正在走向令人不寒而票的方向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他的这种感慨和对生命的感悟,构成了《边城》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成书于1934年。当时,沈从文正处于爱情与事业的丰收期,社会虽动荡不安,但总体上稍显和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沈从文希望通过对湘西边城的描绘,展现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理想世界,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明一条道路。他期望通过作品传达出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本性的理念。因此,《边城》不仅是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赞美,更是对人性美好的深情呼唤。(四)、初读文本 整体把握1、课文一共写了几次端午节 请同学们沿着这一条线索,梳理出这几个端午节里发生了什么故事 第三节 ——今年的端午: 风俗民情 (顺序)第四节 ——两年前的端午:初遇傩送 (插叙)第五节—— 一年前的端午:巧遇天保 (插叙)第六节 ——回到今年的端午:花轿情思 (顺序)(五)、文本探究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节日,分别在哪些段落 分别用了哪些叙述方式 多次写这一节日有何作用 一个节日节日 段落 时间、内容 叙述方式 作用端午节 三 今年端午(8) (边城赛龙舟)) 蓬蓬鼓声引思情——顺序 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交代翠翠爱情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人性美善的内容。 结构上:避免平铺,直叙,形成文章布,局上的跌宕美。四 两年前的端午(1) (美丽的邂逅) 翠翠傩送初相识——插叙五 上年的端午(3) (意外的相识) 天保翠翠偶相见——插叙六 今年的端午(13) (甜美的心事) 花轿唢呐催幽情——顺序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找出课文中提到“大鱼”的句子,感受翠翠情感的变化。并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一条鱼有关鱼的情节 翠翠表现 心理特征 人物形象①第四部分23/24段: “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时的对话 轻骂 恐慌、害羞 敛感、防范 纯真可爱 率真羞涩②第四部分7/8段: “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着嘴唇笑着。 ——当旁人再次提起“大鱼咬你”这句话时 抿嘴 微笑 表露好感 俏皮内敛第六部分15/16段: 爷爷明白那华丽意思,又说“前年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抿嘴、笑 情窦初开 甜蜜 害羞腼腆内涵: “大鱼咬你”这句话的含意,在文中并不仅仅是一个玩笑或恐吓。它更多地是傩送对翠翠的一种特别的关心和呵护。在湘西的河水中,大鱼确实存在,而傩送用这种方式提醒翠翠注意安全,也透露出他对翠翠的在意作用: 首先,它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更加连贯紧凑; 其次,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也愈加明朗化; 再次,这句话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体察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 最后,“大鱼咬你”作为贯穿翠翠和傩送间爱情的一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加浓烈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一座城——风景美段落 原文语句 特点(第4部分1段) ①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纯净自然: 古朴宁静 和平恬静(第四部分6段) ②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六部分结尾) ③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4、结合选文,请梳理出边城的节日风俗,体现了湘西怎样的人文环境 一座城——风俗人情美人文环境 内容●端午节 第三部分3/4段: 穿新衣、吃鱼吃肉、喝雄黄酒、龙舟赛、泅水捉鸭子比赛●中秋、过年 第五部分第2段: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雨天那人护送翠翠回家,老人请其喝酒 第五部分3-6段: “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天命天子毒死不成”●大老送鸭、送粽子 第五部分第9段: 因为爷爷称赞了大老比赛得到的肥鸭,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送给翠翠,又因知道爷孙俩日子拮据还送了很多粽子。●过渡人送钱,老人还以茶叶、烟叶 第六部分第1-13段: 过渡人豪横送钱,老人婉言拒绝,并答以回礼,礼轻情意重。●迎婚送亲 第六部分第26段: 给船夫送红包是当地规矩,船夫不得拒绝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平时的交往中人们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如此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文章提及了那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了什么爱 自然的男女之爱——(翠翠、傩送)——隔绝而保守 纯朴的祖孙之爱——(翠翠、爷爷)——安定而喜乐 深厚的兄弟之爱——(天保、傩送)——质朴而原生 古朴的邻里之爱——(顺顺、爷爷) 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 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沈从文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爷爷、傩送、天保及顺顺的人物形象人物 形象 体现分析【爷爷】 对翠翠关怀备至 疼爱有加 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看到别人家15岁的闺女出嫁,马上向翠翠身上引导,操心她的婚事。待人热情, 工作尽职。 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里虽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慈善仁厚, 重义轻利 祖父与卖皮纸的过渡人因为船钱你推我往,一个坚决不收,一个坚决要给,最后过渡人干脆把铜钱扔在船上,可祖父赶紧叫翠翠挡住过渡人,坚持只收一枚铜钱,还搭了一大束草烟。【傩送】 勇武爽朗 健壮俊美 “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众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 连用“入”“闭”捉”等动词,后文还用“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为烘托,突显出以傩送为首的划船小伙子爽朗勇敢,能干的性格。淳朴善良 幽默风趣 待人亲和 热情大方 初遇翠翠的场景,翠翠在码头苦等祖父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当小黄狗朝他叫时,他也朝狗叫“老兄,你要怎么”这都体现出他待人亲和,热情大方的性格。7、“渡船”“白塔”在《边城》的故事中有什么象征意味 在《边城》的故事中,渡船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湘西人民淳朴生活的象征,同时也是主人公翠翠爱情与命运的隐喻。首先,渡船是湘西人民生活的写照。在湘西这个山水相依的地方,船成为人们出行和运送物资的重要工具,它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渡船象征着湘西人民勤劳、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的依赖。其次,渡船与翠翠的爱情紧密相连。在故事中,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相识、相恋都与渡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渡船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萌芽和成长,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渡船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纽带。最后,渡船还隐喻着翠翠的命运。在故事中,翠翠的命运如同在河流中漂泊的渡船,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她既渴望爱情的到来,又害怕命运的捉弄。渡船的漂泊不定,恰好反映了翠翠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在《边城》中,渡船不仅承载人物往来,更富有象征意味。它代表湘西人民淳朴勤劳的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同时,渡船见证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发展,成为他们情感纽带的象征。此外,渡船也隐喻翠翠漂泊不定的命运,反映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总之,渡船在小说中寓意丰富,既展现湘西风情,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让读者深刻体会生活与人性的复杂与美好。白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它不仅是湘西自然风光的标志,更象征着边城人对精神圆满与完整的追求。白塔的坍塌,寓意着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崩溃。然而,人们后来重修白塔,又体现了对文明中有价值部分的坚守与再生。白塔还见证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它的存在与变化,隐喻着爱情的曲折与坚韧。总的来说,白塔在《边城》中是一个多维度的象征,它融合了自然、文化、爱情等多重意义,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深厚的内涵。知识拓展——故事的结尾:翠翠 孤独地守在渡船,等待心上人的归来,但无人能告诉她等待的时间。爷爷 心力交瘁而死,留下翠翠在迷茫与无望中挣扎。傩送(二老) 二老也选择远走他乡,留下翠翠独自面对命运的无奈天保(大老) 大老因爱愿难成,孤独地外出闯滩不幸而亡《边城》中的人物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这些结局展示了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力与挣扎,令人深感惋惜。《边城》的结局——BE美学天花板(六)、拓展探究1、“《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美好,翠翠的爱情为何会以悲剧结束 首先,翠翠自身主体意志的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 她的爱情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更不是自主的。在面临爱情时,她总是躲躲闪闪,不敢正视,更不用说主动追求。这种性格上的缺陷使得她在爱情面前显得被动,从而错失了一些可能的机会。其次,翠翠和傩送的身份地位差异也为他们的爱情带来了阻力。 傩送作为船总的儿子,与翠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地位差距。虽然爱情本身是纯洁的,但社会的现实往往会给其带来各种限制和考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发展。这种身份地位的悬殊差距成为了他们情感发展的枷锁,使得他们的爱情之路更加崎岖。再者,小说中也存在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 如傩送的哥哥天保对翠翠的爱慕、团总家小姐对傩送的青睐以及傩送自身的矛盾心理、天保的意外溺亡和爷爷的去世等都为翠翠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这些突发事件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也受到了湘西世界封闭性和排外心理的影响。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外来事物和新鲜观念往往持有抗拒的态度。这种社会环境对于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也构成了一定的阻力。最后,故事的悲剧结局也受到了作者创作意图的影响 沈从文在创作《边城》时,可能有意通过悲剧来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以引发读者对生活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因此,翠翠爱情的悲剧结局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一种体现。翠翠的爱情之所以以悲剧结束,是由于她自身性格的缺陷、身份地位的差异、不可抗力的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翠翠爱情的悲剧结局。然而,正是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使得《边城》这部小说更加深入人心,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生活的深刻思考。2、傩送会回来吗?最后的最后翠翠会和傩送走到一起会幸福吗?观点一:不会 首先,傩送可能会因为内心的矛盾和外界的压力选择不回来。他的出走不仅是对哥哥天保之死的逃避,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若他无法克服这些障碍,很可能不会回来。 其次,即使傩送回来,翠翠和傩送走到一起的可能性也极小。他们的爱情悲剧源于身份地位的悬殊、社会环境的封闭以及性格的缺陷。这些障碍难以轻易消除,因此即使相聚,也很难保证他们会幸福观点二:会 首先,傩送作为一个善良的青年,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的。即使他面临家庭的压力和哥哥的死带来的困扰,他的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对翠翠的思念和牵挂。因此,从人性善良的角度看,傩送有可能会克服种种困难,选择回来找翠翠。 其次,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是纯真而美好的,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如果他们能够克服外界的阻碍,走到一起,那么基于他们内心的善良和对彼此的深情,他们很可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