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遵守社会规则课件(共38张PPT)2024 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四遵守社会规则课件(共38张PPT)2024 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跨学科名句
①无规矩不成方圆。
②敬人者,人恒敬之。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尊重是相互的,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规则的维护社会秩序等
学会换位思考。
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欣赏他人。
跨学科名句
⑤不学礼,无以立。
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⑧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用语文明。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专题十四
遵守社会规则
2024 道德与法治中考一轮复习
目录
01.
考情分析
03.
易错辨析
02.
考点梳理
04.
构建知识网
05.
考点精练
Part 1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考点 内容要求 考情分析
社会秩序与规则 1.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守诚信,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 2.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3.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1.维护秩序、遵守规则:结合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坚定维护规则,享有自由,2024年中考可能会结合遵守规则而享有自由、维护秩序的相关素材,以单项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结合学生已知或者应知的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备考,2024年中考可能会结合“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各地好人”等相关热点素材,以单项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做守法的公民:以典型的守法或者违法犯罪的生活情境为素材,认识法不可违、违法须担责,考查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2024年中考可能会以单项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遵守道德 恪守法律 Part 2
考点梳理
知识梳理
1.社会秩序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3.社会规则的产生和种类是什么?
★4.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为什么说维护秩序靠规则?/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内容: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1)总概括: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对社会: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对个人: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1)产生: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种类:道德(约定俗成、风俗)、纪律(单位或集体制定)、法律(国家制定或认可)等。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知识梳理
★5.社会规则与自由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自由与规则密不可分?)
★6.我们应如何自觉遵守规则?
★7.我们应如何坚定维护规则?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①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对自由的理解)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建立规则的重要性)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要自觉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2)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3)要积极改进规则。跟随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积极为规则的制定、废除、调整和完善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 (八年级下册第七课)
(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2)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3)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2.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八年级下册第七课)
(1)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3)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知识梳理
8.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9.怎样尊重他人?
(1)对个人:①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③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2)对社会:①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②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③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2)平等对待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
(4)学会欣赏他人。
知识梳理
★10.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意义)
11.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1)对个人: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对社会: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3)对国家: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1)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知识梳理
★12.诚信的地位
★★13.诚信的意义(重要性)
★★14.如何践行诚信?
(1)道德层面: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法律层面: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1)对个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2)对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对社会、国家: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①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②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③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树立诚信意识。
(2)运用诚信智慧。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考点关联图谱
1.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九年级上册第五课)
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律已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九年级上册第五课)
(1)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新教材变动点)
知识梳理
15.为什么说“法不可违”?(如何正确理解“法不可违”)
16.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1)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含义: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分类: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
知识梳理
★★★17.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区别 社会 危害程度
违反的 法律
应承担的 法律责任
典型表现
联系 相对轻微
相对轻微
严重
民事法律规范
(如:民法典)
行政法律规范
(如:治安管理处罚法)
刑事法律规范
(如:刑法)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
(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刑事责任
(刑罚处罚)
欠债不还、拾得遗失物不归还、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
谎报险情等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破坏铁路封闭网等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等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等。
故意杀人,非 法 收 购、 运 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等。
(1)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2)都违反了法律,都是违法行为。
(3)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有一般违法行为却没有及时改正,就可能会导致犯罪。
知识梳理
18.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1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2)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知识梳理
20.刑法的内容及作用。
★★21.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什么?
(1)内容: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知识梳理
★22.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23.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种类: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只能独立使用,不能相互并用)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既可作为主刑的附加刑使用,也可独立使用或相互并用)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知识梳理
★24.遇到不法侵害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式。)
25.诉讼的含义、地位和类型: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2)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①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②必要时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
(1)含义: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地位: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刑事诉讼。
知识梳理
★26.青少年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原因、要求和常见方法是什么?
27.应该如何做守法公民?
(1)原因: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②见义勇为作为高贵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2)要求: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3)常见的方法: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⑤保护好作案现场。
(1)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总体要求)
(2)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行为要求)
(3)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努力目标)
Part 3
易错辨析
易混易错
1.违反社会规则就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
2.自由就是为所欲为( )
改正: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3.遵守社会规则只需要他律( )
改正: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
×
×
4.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时调整( )
×
改正:当社会规则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时可以作出修改,但并不是随时修改。
改正:违反社会规则不一定违法,只有违法行为才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易混易错
5.有完善的社会规则就一定有良好的社会秩序。( )
×
改正:“完善社会规则也需要人们自觉遵守,良好的社会秩序要靠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维护。
6.说谎就是不诚信。( )
7.不讲诚信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
改正:不讲诚信的行为不一定违法,只有违法行为才会受到法律制裁。
8.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
改正: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
×
×
9.做诚实守信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谎( )
×
改正: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的隐私。
改正: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的准则。
易混易错
10.社会秩序就是公共场所的秩序。
11. 政府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属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
12.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法律、纪律、道德等强制性手段。
13. 违反规则、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纠正: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
纠正:政府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属于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纠正: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法律、纪律等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非强制性手段。
纠正:违反规则、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
×
×
易混易错
14.社会规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15.文明有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16.违法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17.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
18.拘留、罚金属于刑事责任;
19.民告官属于民事诉讼.
纠正: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纠正: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纠正: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纠正: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纠正:拘役、罚金属于刑事责任; 拘留、罚款属于行政责任;
纠正:民告官属于行政诉讼。
×
×
×
×
×
×
Part 4
构建知识网
社会秩序的含义与内容
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社会规则的产生和种类
为什么说维护秩序要靠规则
维护
秩序
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如何自觉遵守规则
如何坚定维护规则
遵守
规则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社会生活讲道德
尊重他人
以礼待人
诚实守信
原因
做法
原因
做法
地位
重要性
做法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
预防犯罪
善用法律
遵守社会规则
为什么说“法不可违”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刑法的内容及作用
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
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遇到侵害应怎样维权
诉讼的含义、地位和类型
青少年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如何做守法的公民
知识结构
Part 5
考点精练
1.(2023吉林)暑期将至,很多同学想外出旅游,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老师要求同学们遵守不同旅游景区的规则。这是因为( )
A.遵守规则旨在限制人们自由 B.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C.遵守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D.社会秩序明确社会规则的内容
2.(2023甘肃兰州)兰兰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在电动车、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的伤亡人员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未佩戴安全头盔造成颅脑损伤的。针对不佩戴安全头盔的行为,下列劝告语可取的是( )
①遵守规则需他律,自由被限真无趣 ②戴好头盔保安全,平安规则记心间
③不戴头盔受刑罚,惩恶扬善全靠法 ④交通规则伴我行,遵法守法保太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精练
B
D
3.(2023天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告诉我们要( )
①用挑剔的眼光看他人 ②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③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 ④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4.(2023广东)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下列行为能体现此良好品质的是( )
A.小吴聚餐时践行光盘行动 B.小周积极参加校园活动
C.小郑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 D.小王见到长辈主动问好
考点精练
D
D
考点精练
D
5.(2023湖南怀化)在淄博烧烤火出圈之后,测评结果:八大局的十家店铺,全都没有缺斤少两的情况,不愧是朴实厚道的山东人。淄博本地的商家更是达成了“谁要砸了淄博的碗,淄博就砸了他的碗”的共识。下列古语与材料相一致的是( )
A.不学礼,无以立 B.敬人者,人恒敬之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2023·福建)福建一家老字号企业承诺100%使用白砂糖生产食品,绝不添加代糖。为此,企业每年多付出近800万元成本,但经济效益不降反升。由此可见,该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
A.坚持诚实守信 B.降低生产成本
C.重视广告宣传 D.扩大企业规模
7.【名师原创】 2023年7月18日,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孙国相受贿案,对被告人孙国相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这一案件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属于主刑 
③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④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属于附加刑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精练
A
B
8.(2023·随州)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小强同学的成长经历,你认为下列排序合理的是( )
①小强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 
②小强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③小强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 
④小强仍不知悔改,为搞钱上网,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③→①
考点精练
C
9.(2023·江西)某景区两名男子装扮成孙悟空,拉着游客合影后,再向游客强行收费。游客对此感到气愤,于是报了警。民警经调查取证,认定两人行为违法,对其予以行政拘留处罚。该案例启示我们( )
①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②要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③报警是维权的最后屏障
④犯罪行为会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精练
A
10.(2023·杭州)最近,浙江学生屡获警方表扬:继两名学生发现有人非法种植罂粟向公安机关举报后,又有三名学生发现“笑气”瓶果断报警。由于他们慧眼识毒立功,被授予“禁毒小卫士”称号。由此可知( )
A.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B.学生已成为我国禁毒工作的主力军
C.青少年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D.学校应当不断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
考点精练
C
考点精练
11.【名师原创】 中学生陈某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上了八年级后,“爱”上了手机且在网上结识了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以生病为借口不上学。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由不予理睬到公然顶撞,面对同学的劝说不是狡辩就是脏话连篇地破口大骂。后来,因偷东西、打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因经常偷窃他人财物等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经常在外游荡。一天,陈某从网吧门口经过时撞着了从网吧跑出来的社会青年赵某,俩人发生口角,陈某被一顿暴打,重伤入院,赵某被刑事拘留。
阅读上述材料,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社会生活讲道德”的知识,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陈某的行为。
知识范围
材料范围
设问角度
不诚实的表现
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不文明的表现
(1)①陈某“经常以生病为借口不上学”没有做到诚实守信,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②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公然顶撞”,面对同学的劝说“脏话连篇地破口大骂”,既没有做到尊重他人(老师和家长、同学),也没有做到文明有礼、以礼待人。
考点精练
(2)赵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行为?并说说你给赵某行为定性的依据。
11.【名师原创】 中学生陈某曾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上了八年级后,“爱”上了手机且在网上结识了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以生病为借口不上学。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由不予理睬到公然顶撞,面对同学的劝说不是狡辩就是脏话连篇地破口大骂。后来,因偷东西、打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因经常偷窃他人财物等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经常在外游荡。一天,陈某从网吧门口经过时撞着了从网吧跑出来的社会青年赵某,俩人发生口角,陈某被一顿暴打,重伤入院,赵某被刑事拘留。
材料范围
设问角度
设问角度
刑事违法行为
(2)犯罪行为(或刑事违法行为)。因为赵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考点精练
(3)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请你为陈某提几点忠告。

设问主体
①增强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②谨慎交友,与正直、诚信和见识广的人交朋友(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③社会生活讲道德,自觉做到尊重他人、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等。
④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
⑤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或: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⑥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远离违法犯罪。
⑦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