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
【课标要求】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问题导学】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 、 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⑴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一个“    、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⑵当代价值:      才能开辟未来,善于      才能更好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   。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   、     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     。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   、     、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       。
【互动探究】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正式开幕。
杭州亚运会,以其独特的标识系统,展现出中国风的强大吸引力。会徽“潮涌”(见图一)以扇面造型呈现,寓意江南人文意蕴,同时也象征着亚运会的浪潮激荡。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融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展示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奖牌“湖山”(见图二),则将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镶嵌其中,每一块奖牌都是对杭州历史文化的致敬。中国元素在杭州亚运会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视觉设计,在比赛项目的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比如武术、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都被纳入比赛范畴,使得亚运会充满了中国风的活力。这些项目的展示,不仅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亚洲的大地上传播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一 图二
(1)在材料中你看到哪些中华传统文化的身影?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式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传统器物是否属于传统文化 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重要意义。
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精妙的典故信手拈来,广博的引用贯通古今。从这些用典中,既可以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又能在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用典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率最高的一则典故,多用于中国外交政策的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其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用典二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
【体系构建】
【易混辨析】
1.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
2.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
3.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文化糟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与之彻底决裂。( )
4.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5.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文化糟粕,我们要发展全新的文化,与之彻底决裂。( )
6.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见义勇为等。( )
8.中华文化完全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
9.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
10.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
【当堂达标】
11.游客进入“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仿佛穿越到上世纪30年代的延安:“梦里搂定”宝塔山、“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等传统红色地标为观众打开通往历史现场的通道;窑洞、信天游展示着陕北的地域文化、风土民情。“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的建设( )
①通过多种载体呈现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②立足当地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新提供创作源泉
③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
④牵手红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礼记·中庸》有这样一段话:“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意思是内心明净,外着端庄,举止合礼,是君子修身的一个前提。服饰就是礼制的物化和表达,是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礼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潮”“国风”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的审美深受年轻人追捧。这说明( )
①服饰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
③传统文化是财富,在当代仍然发挥重要价值
④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坡阳古街有“浙中第一古街”之称。近年来,某地探索村集体联建共建模式,助力坡阳古街建设。逛文旅市集、赏民俗表演、看春光好景,这些带着浓郁风土人情的活动让游客在古街中感受文化韵味和时代脉动。2024年春节期间,坡阳古街成为人气最旺的打卡点,吸引游客41.08万人次。由此可见,坡阳古街( )
①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②促进了浙江非遗民俗的创造性发展
③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④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风尚的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在传统佳节元宵节,一组“唐朝仕女”吃汤圆的图片突然走红网络,上万网友点赞评论,这一事件对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启示是要( )
A.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B.弘扬继承中华传统习俗
C.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D.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
15.2024年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为dá。“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龘”作为一个生僻字,人们从浩如烟海的字典中把其打捞出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对龙年相关文创项目开发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龘”字的使用( )
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②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积极作用
③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自信和追求
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2023年7月12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面向法国民众举办集茶文化故事和旅游讲述、丝竹乐与评弹演出、制茶技艺和茶点制作展示、苏韵非遗产品陈列、线下沉浸式虚拟体验、书法与古琴以及茶艺表演的苏韵雅集活动。法国民众参与活动十分踊跃,远远超出预计出席人数。举办苏韵雅集活动( )
①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其影响力
②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包容性
③便于相互取长补短,促进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
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促进中法民心相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鱼与“玉”“余”谐音,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动物,人们常把它做成各种工艺品的装饰,寓意“金玉满堂”“富贵有余”,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富足、连年有余的愿望。某班同学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时,发现很多文物上都有鱼的图案。
同学们据此展开讨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甲:文化需要载体来呈现,文物上鱼的图案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乙:经济决定文化,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兴盛 丙: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不同时代的文物完整再现了社会历史场景 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18.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陕西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让许多人感到震撼,观众跟着动画人物李白,穿越千年看古今,再现诗意长安的恢宏景象,在西安的迎宾门,李白与千人齐诵《将进酒》,豪放洒脱、荡气回肠,激发出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此节目( )
①守住民族文化根基,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②立足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自觉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央视系列纪录片《“字”从遇见你》播出以来,不断掀起收视热潮。节目用影像解构出25个中国汉字背后的基因密码和历史文化典故,每个汉字都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隐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从《汉字听写大会》、《汉字五千年》,再到《“字”从遇见你》,央视一直坚持向国人推广汉字的主要价值在于( )
①展现深厚内涵,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发展方向
②激发文化共鸣,让不同年龄的人形成对社会和历史的共同认知
③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汉字特有的文化魅力以提升文化认同感
④坚定文化自信,从汉字中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山东某高校将《〈论语〉精读》《国学智慧》《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等国学经典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选课,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内涵、时代价值,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该高校的做法有利于( )
①发挥文化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的作用,涵养共同的价值观念
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
③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为解决世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④生动诠释中国精神,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1.(1)在材料中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有:比如武术、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杭州的文化遗产等。
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传统器物属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包容性和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①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③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同存异、和平发展等思想,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蕴含的惠民安民等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易混辨析】
1.错误
【详解】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故说法错误。
2.正确
【详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故本题观点正确。
3.错误
【详解】本题为判断题。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所以本题观点是错误的。
4.错误
【详解】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故题中观点错误。
5.错误
【详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题中观点错误。
6.错误
【详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故题中观点错误。
7.错误
【详解】见义勇为属于中华传统美德,不属于核心思想理念。故题中观点错误。
8.错误
【详解】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故题中观点错误。
9.错误
【详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故题中观点错误。
10.错误
【详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故题中观点错误。
【当堂达标】
11.C
【详解】①③:“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能感受当地红色文化,通过红色地标、红色文化符号,呈现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①③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而不是“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的建设,②错误。
④:“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的建设,通过牵手红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引领文化发展方向,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2.A
【详解】①:服饰就是礼制的物化和表达,说明服饰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①正确。
②:“国潮”“国风”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的审美深受年轻人追捧,说明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②正确。
③: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财富,在当代仍然发挥重要价值,③错误。
④:“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的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3.B
【详解】①:材料中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让游客在古街中感受文化韵味和时代脉动,吸引游客41.08万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①符合题意。
③:坡阳古街带着浓郁风土人情的活动让游客在古街中感受文化韵味和时代脉动,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没有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②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的文化并没有引领社会风尚,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D
【详解】A:材料不强调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A不符合题意。
B:传统文化有双重性,弘扬继承中华传统习俗说法不妥,B排除。
C:传统佳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不是传统文化的糟粕,C不符合题意。
D:材料表达了在久远唐朝就有传统佳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一组“唐朝仕女”吃汤圆的图片突然走红网络,启示我们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B
【详解】②:龘”作为一个生僻字,人们从浩如烟海的字典中把其打捞出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对龙年相关文创项目开发具有积极意义。这表明“龘”字的使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积极作用,②符合题意。
③:“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2024年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用“龘龘”之姿生动描摹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自信和追求,③符合题意。
①④:“龘”字的使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积极作用,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排除①④。
故本题选B。
16.B
【详解】①④: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面向法国民众举办苏韵雅集活动。法国民众参与活动十分踊跃,远远超出预计出席人数。此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促进中法民心相通,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其影响力,①④正确。
②: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②与题意不符。
③:文化多样性要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说法不妥,③排除。
故答案为B。
17.C
【详解】甲:鱼与“玉”“余”谐音,人们常把它做成各种工艺品的装饰,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富足、连年有余的愿望,同学在参观中发现很多文物上都有鱼的图案,这表明文化需要载体来呈现,文物上鱼的图案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甲说法正确。
乙: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决定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不是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兴盛,乙说法错误。
丙: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不同时代的文物可以再现一定的社会历史场景,但无法完整再现社会历史场景,丙说法错误。
丁: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到宋代的双鱼文青铜镜、清代的的红彩金鱼长方形花盆都有鱼的图案,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丁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C。
18.C
【详解】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方向。该选项夸大了节目《山河诗长安》的作用,①排除。
②④:《山河诗长安》立足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现诗意长安的恢宏景象,豪放洒脱、荡气回肠,激发出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有利于凝聚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涉及弘扬民族精神,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9.D
【详解】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并不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也不代表文化发展方向,①排除。
②:不同年龄的人对社会和历史的认知具有主体差异性,且材料没体现年龄差异,②排除。
③④:央视一直坚持向国人推广汉字的主要价值在于坚定文化自信,从汉字中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汉字特有的文化魅力以提升文化认同感,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0.A
【详解】①②:试题材料说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积极作用,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试题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积极作用,③④的作用对象是我国和世界,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