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复习七下科学:细菌和真菌
一、单选题
1.(2024七下·临平月考)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以下几种单细胞生物中,细胞基本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是( )
A.酵母菌 B.衣藻
C.变形虫 D.大肠杆菌
2.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
A. B.
C. D.
3.如图所示的培养基上有两处菌斑;A处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B处为黑色,呈绒毛状。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A处可能是细菌或真菌的个体
B.A处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
C.B处可能是由一种霉菌形成的
D.细菌、真菌的生长都需要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4.同学们在讨论细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时,下列选项中,最可能没有细菌或真菌存在的是( )
A.晒干的橘子皮 B.冰箱内的鲜肉上
C.刚洗过的橘子 D.刚经高压锅煮熟的米饭
5.(2023七上·余姚竞赛)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 )
①制酸奶 ②酿酒 ③制醋 ④生产青霉素 ⑤做面包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6.下列关于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酿酒、做面包、蒸馒头等离不开酵母菌
B.制作豆酱、腐乳等食品离不开霉菌
C.细菌能够使食品腐败、伤口化脓,所以细菌都是有害的
D.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7.(2023七上·余姚期中)马粪包,学名马勃,是一种蘑菇,如图所示。踩上一脚,它可是会爆炸的,并且还会喷出深褐色的烟雾,一段时间后,周围又有了更多的马勃!下列关于马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能进行光合作用 B.它有成形的细胞核
C.它是一种真菌 D.它喷出的“烟雾”实质是孢子
8.买回葡萄后我们常常发现葡萄皮上有一层白霜,研究发现上面有一种微生物,利用它可以在家里自酿葡萄酒,这种微生物其实是( )
A.乳酸菌 B.野生酵母菌
C.枯草杆菌 D.葡萄皮上的霉菌
9.(2021七上·宁波月考)某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探究影响继菌生长繁殖的因素”。他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在某种细菌(记作R)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把R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他除去R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在这个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在R细菌的周围其他细菌不能生长和繁殖的可能原因是( )
A.R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其他细菌生存的物质
B.R细苗吞噬了其他细菌
C.R细菌占据了其他细菌的生存空间
D.R细菌更容易吸收培养基中的物质
10.(2021七下·杭州月考)冬至前后,杭州人喜欢晾晒酱鸭,这也就有了过年的味道。其作为食物保存的主要方法是 ( )
A.冷藏法 B.干藏法 C.腌制法 D.真空保存法
11.(2023七上·杭州期中)小明同学为了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做了以下实验,本实验可以探究什么问题( )
A.微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B.微生物生长与水的关系
C.微生物生长与面包的关系 D.微生物生长与空气的关系
二、填空题
12.学习了细菌的知识后,我们对细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细菌的生殖方式为 。
(2)小明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表中数据 (填“支持”或“不支持”)小明的观点。
温度/℃ 20.5 30.5 36 39.2
每小时细菌增加倍数 2.0 3.0 2.5 1.22
(3)细菌几乎无处不在.请写出一条避免食物变质的具体措施: 。
13.(2024七下·临平月考)酵母菌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发面和酿造酒、醋等。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酵母菌结构1的名称: 。
(2)酵母菌是通过产生2 (选填“芽体”或“母体”)进行繁殖的。
14.真菌的繁殖
⑴真菌细胞由 、 、 和 构成,属于真核生物。
⑵真菌的类型有:
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出芽生殖。常用于酿酒、发酵面食。
多细胞真菌———霉菌,孢子繁殖。面包上可长根霉,常用于制酱、霉豆腐等,桔皮上可长青霉素,常用于生产青霉素,曲霉可用于酿酒,但黄曲霉可产生致癌物质。
大型真菌——食用菌,孢子繁殖,常见的食用菌有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等。
15.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春天,在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蘑菇,蘑菇属于 (选填“动物”“细菌”"真菌”或“植物”);夏天,易发生痢疾,这大多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杆菌属于 (选填“动物"“细菌"”“真菌”或“植物”)。
16.(2023七下·长兴月考)历史上蘑菇等真菌曾被归于植物界,后来由于其在营养方式和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被单独归为真菌界。最近,科学家发现真菌的遗传物质与动物遗传物质的相似性超过了植物。
(1)如图所示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为 。
(2)真菌后来没有归为绿色植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真菌细胞缺乏 (填写细胞结构)。
(3)根据上述材料可初步推测,真菌与 (填“植物”或“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
三、实验探究题
17.(2024七下·临平月考)大蒜是常见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益健康。人们常说的“蒜头”是大蒜的鳞茎,一般有4~6个蒜瓣(如图甲),在合适的环境中会发芽。
(1)将蒜瓣埋入泥土可以发育成新的植株(如图乙),这种生殖方式为 。
(2)从细胞结构角度看,酵母菌、大肠杆菌、曲霉菌三种细胞中,明显不同于其他两种的是 。
(3)某科研人员取不同浓度大蒜汁对大肠杆菌、酵母菌、曲霉进行“抑菌效果对比”实验,数据记录如图丙所示。已知抑菌圈越大,抑菌效果越好。分析图丙可知: (写出一点)
18.(2024七下·东阳月考)甘草是中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药材,资料显示甘草的酒精没出液对细菌生长起抑制作用。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①选用一定量的甘草,将其干燥粉碎,再加入酒精,室温浸泡三天,过滤,得到甘草酒精没出液,并配制浓度分别为1%,2%,4%,8%的甘草酒精浸出液;
②取5个灭菌后的培养皿,编号后,先放入相同体积的106个/毫升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再在培养皿中滴入0.1毫升的不同浓度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将它们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
结果记录如下。
培养编号 1 2 3 4 5
甘草酒精浸出液的浓度 0 1% 2% 4% 8%
抑菌圈直径(mm) 0 2.88 6.08 5.96 6.06
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1)大肠杆菌进行 生殖,繁殖速度快。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说明甘草的抑菌作用。
(2)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
(3)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19.(2024七下·长兴月考)小科发现许多人胸前佩戴除菌卡,除菌卡除菌效果怎么样呢﹖于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环境下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实验场所】A:密闭空间—— 两个(编号A1、A2)
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编号B1、B2)
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编号C1、C2)
【实验步骤】
①杀菌:在A1、B1、C1分别放置1张除菌卡,对实验场所进行杀菌。A2、B2、C2不放除菌卡。4小时后,取出除菌卡。
②取样:在A1、B1、C1和A2、B2、C2中各放置1个装有培养基的无菌培养皿,打开盖子,让空气中的菌种落在培养皿中,40分钟后完成取样。
③培养:将6个培养皿取出,并盖上盖子,分别写上对应的场所编号。将培养皿都放在30℃的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
④观察:观察各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结果记录如下表(“+”多表示菌落数量多)【实验结果】
实验场所 A:密闭空间—— ____两个 B:半开放空间——教室两间 C:开放空间——操场东西两侧
编号 A1 A2 B1 B2 C1 C2
有无除菌卡 有 无 有 无 有 无
菌落数量 + +++++ +++ ++++++ ++++++ +++++++
【分析交流】
(1)实验场所A中“ ”处可填写 。
(2)小科通过 来比较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 。
20.为了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某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将甲、乙、丙三套装置组装好,并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分钟,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将丙装置放人冰箱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了,乙、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
(1)甲、丙两组对照实验中探究的变量是 。
(2)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其中弯玻璃管的作用是 。
(3)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肉汤变质领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
21.(2024七下·东阳月考)我们平时吃的面包的口感都是很松软的,而且里面还有很多小洞,那么这些效果是如何产生的呢 噢!原来是酵母菌做的好事!那酵母菌在什么温度下对面粉的发酵效果最好 为此,某兴趣小组搜集到了以下材料,并进行如下较为简陋的实验方案设计:
材料:大小相同烧杯、刀、刻度尺、温度计、面粉、干酵母、热奶器、消水、冰箱、自动酸奶机、标签纸。
实验方案:
①取干酵母少许,与面粉、适量清水充分混合并揉成面团,然后把面团切成等量的4小块。
②将4小块面团分别放在4个烧杯中,记录好面团在烧杯内所占的体积(一格为20mL),然后盖上盖,分别贴上“1号”、“2号”、“3号”、“4号”的标签。
③为了容易方便控制温度,将1号、2号、3号、4号烧杯分别放在冰箱(设置到5℃)、室温(25℃)、自动酸奶机(设置到45℃)和热奶器(设置到65℃)中。
④经3-4小时后,观察面团的变化,记录如下。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通过 反映酵母菌对面粉的发酵效果。
(2)根据图1和图2,兴趣小组得出结论:酵母菌在 ℃下对面粉的发酵效果最好。
(3)一位组员发现,“4号”烧杯中面团表面有一层浅黄的硬面(未发酵),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 。
(4)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认为上述实验存在不足之处——无法确定发酵的最适温度。请你帮助该兴趣小组设计出简要的实验方案 。
22.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图所示为几种常见微生物的形态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双歧杆菌常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肠功能紊乱,它和图中的 (填字母)属于同一类,与其他两种微生物相比,其在细胞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
(2)图中,用于发酵制作面包的是 (填字母)。
(3)图C所示的微生物,其生殖方式主要通过产生的 进行繁殖。
23.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下将有机物分解成酒精与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会对其造成伤害,从而抑制其呼吸作用强度吗 为此,科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酒精对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
【实验器材】烧杯6个,气球6个,酵母菌培养液,体积分数为20%、40%、60%、80%的酒精,蒸馏水,量筒,刻度尺等。
【实验原理】装置如图所示,气球的体积会因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而变大,从而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上升,根据单位时间内液面上升的高度反映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强度。
【实验过程】①将6个气球分别编号,向1号气球中加10mL已杀死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余气球中分别加入含有等量酵母菌的培养液10mL;
②在1,2号气球中加入10mL蒸馏水,3至6号气球中分别加入10mL不同浓度的酒精,然后将6个气球分别置于对应编号的6个烧杯中,保温一段时间,将观察结果记录于表中(忽略酒精蒸发)。
实验设置 装置编号
1 2 3 4 5 6
酵母菌培养液 10mL加热杀死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
不同浓度的酒精 蒸馏水 蒸馏水 20% 40% 60% 80%
液面上升的高度
设置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 。
【预期结果】若假设成立,则1号烧杯内的液面不变;2至6号的液面高低情况是 。
【实验反思】①由于开始时气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气,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同。那么,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会对实验结论产生影响吗 。
②实验中必须让气球处于浸没状态,但随着气球的膨胀,气球会露出水面,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为防止气球露出水面,装置的改进方法是 。
24.(2023七上·鄞州期中)学习了真菌和细菌的内容后,有同学出于好奇,进行了两次探究实验:
实验一:为探究两种抗生素对某细菌的抑制效果,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方案:在无菌固体培养基表面涂布被检测细菌,放置甲、乙和丙三个圆形滤纸片(抗生素可在培养基中扩散,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的大小能反映其抑菌效果)。
实验二:步骤如下:①制备培养基(营养物质),等量分装在试管中,并进行灭菌。②将平菇(可食用)菌种无菌操作后等量接种到培养基中。③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两个培养箱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培养箱的中央放入磁铁,并按不同直径的圆周放入3圈实验组培养基(见图)。④每日做观察记录,其中包括测量菌丝的长度,观察菌丝色泽等等。
(1)在细胞结构上,细菌与平菇最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 。
(2)实验一中抑菌效果最好的是 (“抗生素a”、“抗生素b”或“无菌水”)。
(3)浸泡滤纸片的抗生素a、b浓度应相同的目的是 。
(4)实验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磁场对培养基的影响有哪些
B.培养基对平菇生长有哪些影响
C.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
D.有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25.随着天气逐渐转热,小科同学发现买来的奶茶没过多久就变质了,于是他对食品腐败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小科同学取了甲、乙、丙三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分别加入50毫升奶茶。放在高压蒸锅内加热15分钟,冷却后取出,分别作如下处理:
(1)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奶茶高温加热,目的是 。
(2)若探究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宜选用的一组对照实验是 。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记录表,设置丙组是为了探究 。
26.(2023七上·宁海期末)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食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某兴趣小组产生了疑问:霉菌的生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于是他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组别 A B C
处理 干燥环境 潮湿环境 潮湿环境
方法 将烤干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①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分析实验,回答:
(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在A、B组的对照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他们设计的C组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①、②的条件分别是 和 。
(4)结合以上实验,可得出适宜霉菌的生长环境为 。
27.(2023七上·慈溪期末)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某小组用消毒过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如表要求进行了实验设计,请据表分析: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5℃ 25℃
(1)在甲与丙的对照实验中,变量是 。
(2)正常情况下,最先腐败的牛奶应该是 瓶。
(3)根据本实验,请你就家里的牛奶保鲜提一条合理建议: 。
28.(2022七上·镇海期末)清明前后,有市民因食用“红心”甘蔗而发生中毒事件。甘蔗出现“红心”现象,是因甘蔗富含糖分和水分,易被节菱孢霉菌、镰刀菌、假丝酵母、枝孢霉、刺黑乌霉等霉菌侵蚀。为确定引起食用“红心”甘蔗中毒的霉菌种类,某微生物研究所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
①取正常甘蔗,榨汁后灭菌,均分6组,每组500mL。
②将从“红心”甘蔗中分离得到的上述5种霉菌,分别接种于其中的5组甘蔗汁中。
③将上述5组霉菌培养液和5组未接种的甘蔗汁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5天,备用。
④选同种健康、断乳小鼠多只备用。
【实验步骤】
①喂养实验:将备用的5组霉菌培养液和1组______的甘蔗汁各喂养20组小鼠(每组3只),每次给每只小鼠喂养0.5mL,未出现中毒症状的隔2小时加喂1次,最多4次。
②统计小鼠中毒组数:若每组3只小鼠中有2只或3只小鼠出现中毒症状,再用备用小鼠重复实验,结果仍有2只或3只小鼠出现中毒症状,确定为中毒组。
③症状对比:将小鼠中毒症状与人食用“红心”甘蔗的中毒症状对比。
【实验数据】
【实验分析及结论】
毒性试验结果统计表
接种霉菌种类 节菱孢霉菌 镰刀菌 假丝酵母 枝孢霉 刺黑乌霉 无
小鼠中毒组数 12 0 3 0 0 0
与人中毒症状对比 相同 — 不同 — — —
(1)步骤①填写 。
(2)步骤④选同种健康、断乳小鼠多只,其目的与下列______相同。
A.测量某一植物的株高时,要“多次”测量
B.探究双子叶植物根系的特点,要取用“多种”双子叶植物
C.探究候鸟的迁徙与气温变化有关,选取“多只”同种候鸟
(3)节菱孢霉菌、镰刀菌、假丝酵母、枝孢霉等霉菌 细胞核(填“有”或“没有”)。
(4)【知识拓展】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食用“红心”甘蔗导致人中毒的霉菌是 。
进一步研究发现:甘蔗被该霉菌污染后,产生了一种毒素(3-硝基丙酸)。该毒素与黄曲霉素一样,高温下不易分解。由此联系生活实际,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红心”甘蔗榨汁后饮用
B.不食用发霉变质的面包
C.被黄曲霉素污染的花生加热后食用
29.在“探究食品腐败原因”的实验中,小敏同学取了三个相同的锥形瓶, 向其中各加入50 毫升肉汤,高温煮沸后按表中要求进行处理:
锥形瓶 甲瓶 乙瓶 丙瓶
瓶口 敞开 敞开 用消毒棉球塞住
温度 25 ℃ 5 ℃ 25 ℃
3 天后观察 变质 不变质 不变质
(1)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肉汤高温煮沸,目的是 。
(2)甲瓶和乙瓶进行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 对微生物滋生的影响。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填字母编号)。
A.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
B.肉汤的变质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C.低温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0.(2023七上·杭州期中)江南的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衣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小明对此进行了探究,他的实验过程如下:
组别 A B C
方法 将烤干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干燥、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潮湿、温暖环境里 将 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潮湿、低温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分析实验回答:
(1)A与B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小明设计的C组实验, C组中的条件是 。
(3)通过小明的实验,请你说出两种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
四、解答题
时间(小时) 细菌个数(个)
0 750
5 9000
10 44000
15 35000
20 11000
25 6000
31.(2024七下·长兴月考)下列数据来源于一个相关细菌种群在25小时内增长的实验。请据此数据回答问题:
(1)细菌的生殖方式为 。
(2)图中那一条曲线最准确地反映了上表的情况? 。
(3)在下列哪一个时间段中细菌种群有最大增长率?____。
A.在0到5小时之间 B.在5到10小时之间 C.在10到15小时之间
D.在15到20小时之间 E.在20到25小时之间
32.冬虫夏草是线虫草科、线虫草属真菌。该菌可以与蝙蝠蛾幼虫形成复合体。这种真菌侵袭了蝙蝠蛾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使幼虫在冬季僵化死亡,形成“冬虫”;第二年夏天,真菌从虫体头部长出棒状的菌体,形似小草,形成“夏草”。
(1)真菌与细菌相比,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
(2)线虫草科、线虫草属在生物的分类等级相对较低的是 。(填“科”或“属”)
(3)蝙蝠蛾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它的发育方式是属于发育 。(填“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33.(2024七下·临平月考)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为避免食物变质,必须设法防止或减慢微生物的生长。请写出下列保存食物的方法或相关科学原理:
序号 保存方法 科学原理
(1) 去掉食物中的水分,减缓细菌生长
(2) 真空保存法
(3) 用盐、酱油处理食物,抑制细菌繁殖
(4) 冷藏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细菌
【解析】【分析】细菌都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细菌的细胞内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但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遗传物质集中的区域。有些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的结构,其中鞭毛起到运动的作用,荚膜起保护作用,荚膜有保护作用和支持作用。
【解答】A、酵母菌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不符合题意;
BC、变形虫和衣藻都是原生动物,都有成形的细胞核,不符合题意;
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萌发生出菌丝,形成新个体。
【解答】 A、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符合题意;
BCD、酵母菌、黄曲霉、蘑菇属于真菌,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A
【知识点】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细菌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
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
【解答】A、图中A处较小且表面黏稠,故A为细菌菌落,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图中B处为黑色,菌落较大、呈绒毛状,故B为真菌菌落,不符合题意;
D、细菌真菌的生长都需要水、有机物、适宜的温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是不同的细菌和真菌需要的生存条件不同,例如好氧性芽孢杆菌、霉菌需要氧气,厌氧性乳酸菌、大肠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在无氧的环境中生长良好。
【解答】 ABC、晒干的橘子皮、冰箱内的鲜肉、刚洗过的橘子都与人体、空气有直接接触,因此都有细菌或真菌,不符合题意;
D、高温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发生凝固或变性而死亡,因此刚经高压锅煮熟的米饭一般没有细菌和真菌存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乳酸菌、醋酸菌属于细菌,酵母菌、霉菌属于真菌。
【解答】①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奶出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降低奶的品质;③制醋要用到醋酸菌,醋酸菌也属于细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④制青霉素要用到青霉,青霉属于真菌;②酿酒、⑤做面包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可见②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药品等的制作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等。
【解答】 A、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酿酒也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应用广泛,如制作豆酱、腐乳等食品离不开霉菌,不符合题意;
C、有的细菌是有害的,能使生物体致病,使物质腐烂变质,但大部分细菌是有益的,如甲烷菌可以净化污水,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病毒也是有的有益,有的有害,如感冒病毒等病原体可以使人或动物得病,有些噬菌体则是有益的,噬菌体又叫细菌病毒,它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它可以吞噬细菌,可见题中的叙述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D、细菌的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未成形的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一些附属结构如鞭毛和荚膜等,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和蘑菇等,其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所以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细菌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属于单细胞生物,异养生物,分裂生殖;真菌有霉菌,食用菌和酵母菌三种,有成型的细胞核;霉菌和食用菌属于多细胞真菌,用孢子繁殖;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出芽生殖;
【解答】蘑菇是食用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异养生物,用孢子进行繁殖;
故答案为:A.
8.【答案】B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可用于酿酒,发面等。常可以从蔬菜水果表面分离得到酵母菌。
【解答】酿酒要用到酵母菌。葡萄皮上的白霜中的微生物可用来酿葡萄酒,这种微生物是野生酵母菌。
9.【答案】A
【知识点】细菌;真菌;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 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有可能是由于有某种物质的存在。
【解答】 除去R细菌 , 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 , 其他细菌仍然不能在这个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说明不可能是吞噬了其他细菌 ,以及R细菌占据了其他细菌的生存空间或者R细菌更容易吸收培养基中的物质。
故选A
10.【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食物保存的方法有:冷藏法、干藏法、腌制法和真空保存法;
【解答】 (1)干藏法:去掉食物中的水分 (2)冷藏法:低温环境可减缓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速度,但并不能杀死微生物. (3)真空保存法:抽出包装袋中的空气,使食物与空气隔绝;冬至前后,杭州人喜欢晾晒酱鸭,去除了鸭子中的水分, 属于干藏法;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细菌;真菌;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本实验通过对照实验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解答】该实验中乙的器皿中为加水水润的面包,甲的器皿中为干面包,甲乙实验对照比较,观察哪个器皿微生物会生长,若甲器皿出现微生物,乙器皿没有出现微生物,说明微生物生长与水无关,若乙器皿出现微生物,甲器皿没有出现微生物,说明微生物生长与水有关,因此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微生物生长与水的关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1)分裂生殖
(2)不支持
(3)冷藏
【知识点】细菌
【解析】【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
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保存方法:①巴氏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
②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
③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
④另外还有冷冻法、真空包装法、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脱水法等。
【解答】(1)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虽然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一致,即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等。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荚膜、鞭毛,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2)表中的数据不支持“随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的假设,因为在36℃之后随温度的升高,每小时细菌增加倍数反而减小。
(3)细菌无处不在,防止食物变质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把食物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我们可以放冰箱冷藏食物。
13.【答案】(1)细胞核
(2)芽体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霉菌和大型真菌都是多细胞的;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萌发生出菌丝,形成新个体。
【解答】(1) 酵母菌属于真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组成。 图中1是酵母菌的细胞核。
(2) 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这就是出芽生殖,2是芽体。
14.【答案】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成形的细胞核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根据真菌细胞的结构进行解答。
【解答】真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属于真核生物。
故答案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成形的细胞核。
15.【答案】真菌;细菌
【知识点】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根据细菌和真菌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解答。
【解答】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春天,在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蘑菇,蘑菇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菌。夏天易发生痢疾,这大多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杆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细菌。
故答案为:真菌;细菌。
16.【答案】(1)出芽
(2)叶绿体
(3)动物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真菌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真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解答】(1)出芽生殖,即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
(2)绿色植物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内有叶绿素,而真菌内没有叶绿体,因此不属于绿色植物。
(3)由于科学家以分子技术发现真菌的DNA与动物的DNA十分相似,说明它与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
故答案为:(1)出芽(2)叶绿体(3)动物
17.【答案】(1)营养繁殖
(2)大肠杆菌
(3)相同浓度的大蒜汁对酵母菌的抑菌效果最好
【知识点】细菌;真菌;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的方式,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压条。而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分成两个,而真菌可以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解答】 (1)将蒜瓣埋入泥土可以发育成新的植株,这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2)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而真菌细胞核的外面有核膜包被,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曲霉菌属于真菌,大肠杆菌属于细菌。从细胞结构角度看,大肠杆菌不同于酵母菌和曲霉菌,细胞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3)分析图丙可知同浓度大蒜汁对酵母菌的抑菌圈最大,相同浓度的大蒜汁对酵母菌的抑菌效果最好 。
18.【答案】(1)分裂;抑菌圈的直径
(2)防止其他细菌进入,形响实验效果
(3)甘草酒精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保持基本稳定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解答】 (1)大肠杆菌属于细菌,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本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抑菌圈的直径的大小,来说明不同甘草甘草酒精浸出液的浓度抑菌作用。
(2)实验中为防止细菌进入,影响实验效果,盛有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
(3)通过比较各培养皿中的记录结果:浓度1%时抑菌圈直径为2.88mm,浓度2%时抑菌圈直径为6.08mm,浓度4%时抑菌圈直径为5.96mm,浓度8%时抑菌圈直径为6.08mm,可以得出结论:甘草酒精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保持基本稳定。
19.【答案】(1)储物柜/书包/抽屉/衣柜/箱子等密闭空间
(2)比较不同场所培养皿中菌落数量的变化量
(3)除菌卡在不同空间的除菌效果:密闭空间>半开放空间>放空间
【知识点】细菌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解答】(1)为了与BC形成对照,实验场所A中“ ”处可填写储物柜(书抱、抽屉、衣柜、箱子等密闭空间)。
(2)ABC形成以不同场所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小科通过比较不同场所培养皿中菌落数量的变化量来比较除菌卡的除菌效果。
(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除菌卡在不同空间的除菌效果:密闭空间>半开放空间 > 开放空间。
20.【答案】(1)温度
(2)阻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
(3)有细菌、温度适宜
【知识点】细菌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巴斯德设计的曲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细菌产生的。
【解答】(1)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丙装置放入冰箱中,甲、丙组对照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温度。
(2)甲装置肉汤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的结果,空气中有细菌,如果落入瓶中的肉汤中,会使肉汤腐败变质;乙瓶的瓶颈弯曲,空气中的细菌只落到了瓶颈的弯曲处,不能进入肉汤,故弯管阻挡了细菌进入肉汤中,乙瓶中的肉汤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3)甲装置空气中的微生物会通过直玻璃管进入肉汤中,且温度适宜,使肉汤变质腐败。
21.【答案】(1)面团的体积大小
(2)45
(3)面团表层温度过高、杀死了酵母菌
(4)在25℃-45℃之间每隔2℃设置温度值,重复上述实验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药品等的制作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等。
【解答】 (1)由图一和图二可知,面团前后的变化是在烧杯内所占的体积不同,所以本实验通过面团的体积反映酵母菌对面粉的发酵效果。
(2)由图二可知,3号烧杯中发酵后面团所占的体积比其他组烧杯中面团所占体积都要大,所以酵母菌在45℃下对面粉的发酵效果最好。
(3)“4号”烧杯设置的温度为65℃,面团表面的温度对于酵母菌来说过高,会将酵母菌杀死,从而使得面团表面形成一层浅黄的未发酵的硬面。
(4)由题可知,发酵的最适温度存在于25-45℃范围内,所以我们可以缩小温度间距,设置在25-45℃之间温度间距2℃的组别来进行实验,并重复该实验。
22.【答案】(1)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B
(3)孢子
【知识点】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 图中:A细菌、B酵母菌、C蘑菇。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一个分成两个,而真菌可以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解答】 (1)双歧杆菌属于细菌,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常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肠功能紊乱,它和图中的A细菌属于同一类,与其他两种微生物相比,其在细胞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酒精),二氧化碳气体遇热膨胀,使面包、馒头暄软多孔。所以图中,用于发酵制作面包的是B酵母菌。
(3)真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大多数真菌的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所以图C所示的微生物,其生殖方式主要通过产生的孢子进行繁殖。
23.【答案】进行对照;依次降低;不影响;在气球下方系一个金属块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解答】【实验过程】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因此,设置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与其他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
【预期结果】气球的体积会因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而变大,从而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上升;反之,液面会下降。在假设成立时,即酒精对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2至6号烧杯内酒精浓度依次增大,对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抑制作用依次增强,气球的体积变小,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会依次降低。
【实验反思】①由于开始时气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气,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同,对气球的体积不会造成影响,故不会对实验结论产生影响。
②为防止气球露出水面,装置的改进方法:可在气球下方系一个金属块。
24.【答案】(1)成形的细胞核
(2)抗生素b
(3)控制变量唯一
(4)C
【知识点】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 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给“实验组”以某种特殊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均一样。如研究γ辐射对某种材料性能的影响时,就是把照射过的材料同未照射的材料进行比较。未照射过的材料作为对照组,照射过的材料作为实验组。
【解答】(1) 在细胞结构上,平菇属于真菌,细菌与平菇最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从图中可与看出抑菌效果最好的是抗生素b;
(3)浸泡滤纸片的抗生素a、b浓度应相同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唯一变量,只保证抗生素的种类不同;
(4)实验二中一个有磁铁,一个没有磁铁,主要是为了研究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
故答案为:(1) 成形的细胞核 (2) 抗生素b (3) 控制变量唯一 (4)C
25.【答案】(1)消灭奶茶中原有的微生物,排除对实验的干扰
(2)甲、乙
(3)奶茶的腐败是否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食品腐败的原因: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解答】( 1)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奶茶高温加热,目的是杀灭奶茶中可能存在的细菌。
(2)若探究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变量是温度,图中甲和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3)设置丙组,那么甲、丙组对照,变量是奶茶是否能接触空气中的细菌,甲组能接触到空气中的细菌,结果变质、丙组不能接触到空气中的细菌,结果没有变质,说明奶茶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26.【答案】(1)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湿润;低温
(4)潮湿、温暖环境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1)从本实验的表格中可以看出: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实验结果中A不发霉,B发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温度之外的因素都要保证相同,所以①是湿润,②是低温;
(4)从实验结果中A不发霉,B发霉,C不发霉,可以推测出适宜霉菌的生长环境为温暖、湿润环境;
故答案为:(1) 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 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湿润、低温(4) 潮湿、温暖环境
27.【答案】(1)细菌
(2)甲
(3)低温下贮存
【知识点】细菌;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对照组的概念:对照组是指在所有实验对象中随机抽取出来的一个对象(也称子集),且这个被抽取的对象其中的个体无特殊待遇,只是在正常情况下完成实验。实验组的概念:实验组是指在所有实验对象中随机抽取的实验对象的子集。意思就是说实验组是在所有实验对象集合中抽取出来的一个参与控制条件变量实验的子集。
【解答】(1)消毒的棉球其消毒杀菌的作用,所以在甲与丙的对照实验中,变量是细菌;
(2)甲组中既没有消毒,温度又高,适合细菌的生长,所以最先腐败;
(3)建议是应该低温下贮藏;
故答案为:(1)细菌(2)甲(3)低温贮存
28.【答案】(1)未接种
(2)B;C
(3)有
(4)节菱孢霉菌;B
【知识点】细菌;真菌;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
①在不同实验中的多次实验辨析:探究性实验中多次实验是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在测量实验中,多次实验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解答】
(1)未接种霉菌的灭菌甘蔗起对照作用。
(2)本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多实验多样本是为了排除偶然性,与BC目的相同。
(3)霉菌属于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核。
(4)节菱孢霉菌引起小鼠的中毒症状与人中毒症状相同。
A. “红心”甘蔗中含有节菱孢霉菌,会引起人中毒,故A错误;
B. 不食用发霉变质的面包 ,正确;
C. 黄曲霉素一样,高温下不易分解 ,所以加热后的花生依然不可食用,故C错误。
29.【答案】(1)高温灭菌,避免锥形瓶和肉汤中原有细菌对实验的影响
(2)温度
(3)B;C
【知识点】细菌;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 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首先微生物的作用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细菌、霉菌和酵母。再次是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组织酶、营养分组成、水份、渗透压等造成霉变。最后是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紫外线和氧等。平时建议正确储存食物,不要长时间放冰箱储存,如果发现食物有过期或者变质的立即丢弃,不能食用。
【解答】(1)高温灭菌,避免锥形瓶和肉汤中原有细菌对实验的影响 ,所以此实验需要高温煮沸;
(2)甲瓶和乙瓶进行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温度对微生物滋生的影响。
(3)通过实验的现象,可以推测出BC是合理的;
故答案为:(1) 高温灭菌,避免锥形瓶和肉汤中原有细菌对实验的影响 ;(2) 温度(3)BC
30.【答案】(1)水分
(2)湿润
(3)干燥或低温保存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保存食物的最好方法就是让食物处于干燥的环境和对食物进行低温保存。
【解答】(1) A是烤干的馒头片,B是湿润的馒头片,A的环境为干燥环境,B的环境为潮湿环境,A与B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是水分.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小明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 B组是将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因此C组中的条件为湿润,这样才能形成对照。
(4)通过小明的实验可以发现干燥环境下食物并不发霉,还有在低温环境下湿润的食物也不会发霉,因此一种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就是燥或低温保存。
故答案为:(1)水分;(3)湿润(3)干燥或低温保存
31.【答案】(1)分裂生殖
(2)甲
(3)D
【知识点】细菌
【解析】【分析】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虽然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一致,即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等。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面荚膜、鞭毛,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解答】(1) 细菌进行简单的分裂生殖,一个细菌横向分裂成两个细菌,这种生殖方式叫裂殖,在环境适应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可见细菌的生殖速度是相当快的 。
(2) 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菌在开始时数量为750个,5个小时之后为9000个,10个小时为44000个,15个小时后为35000个,20小时后为11000个,25小时后为6000个,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所以曲线甲符合要求。
(3)由图可知:从0到5小时的变化为8250个,从5到10小时变化为35000个,从10到15小时变化为9000个,从15到20小时变化为24000个,从20到25小时变化为5000个,所以从5到10小时变化最大,细菌种群有最大增长率,故答案为:B。
32.【答案】(1)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属
(3)完全变态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真菌
【解析】【分析】(1)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
(2)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只是大小、翅膀有无、生殖器官等发育程度不同。
【解答】(1)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菌与细菌相比,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因此线虫草科、线虫草属在生物的分类等级相对较低的是属。
(3)蝙蝠蛾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故答案为:(1)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属;(3)完全变态。
33.【答案】干藏法;使食物与空气隔绝,防止细菌生长;腌制法;低温可以减缓细菌生长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
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保存方法:①巴氏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
②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
③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
④另外还有冷冻法、真空包装法、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脱水法等。
【解答】 干藏法:去掉食物中的水分,可以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
真空保存法:抽出包装袋中的空气,使食物与空气隔绝 ;
腌制法:用调料腌制,能够减少水分,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冷藏法:低温环境可减缓微生物生长的速度 。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15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6.0(22.6%)
主观题(占比) 89.0(77.4%)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2(36.4%)
主观题(占比) 21(63.6%)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5(15.2%) 20.0(17.4%)
解答题 3(9.1%) 15.0(13.0%)
实验探究题 14(42.4%) 58.0(50.4%)
单选题 11(33.3%) 22.0(19.1%)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84.8%)
2 容易 (15.2%)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食物的保存 38.0(33.0%) 9,10,11,25,26,27,28,29,30,33
2 真菌 68.0(59.1%) 2,3,4,5,6,7,8,9,11,13,14,15,16,17,21,22,23,24,28,32
3 植物的无性生殖 3.0(2.6%) 17
4 细菌 65.0(56.5%) 1,2,3,4,6,9,11,12,15,17,18,19,20,22,24,26,27,28,29,31
5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9.0(7.8%) 18,26
6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3.0(2.6%) 3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