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太原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
语 文
(考试时间:上午8:30——11:0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含三道大题,19个小题。全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读·书(12分)
1. 赏读纳兰性德的书法作品《浣溪沙》,请将其中描写营垒、关城荒凉破败的句子,用楷体正确规范地写到田字格里内。
2. 军旅生活古来共话。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军旅生活豪放雄浑。这里有辛弃疾梦中“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雄壮的军容,这里由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的军事谋略。
(2)军旅生活悲壮苍凉。它是“十五从军征”后“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家园荒废的景象;是“___________,都护铁衣冷难着”和“___________,人不寐,___________”戍边将士的苦寒与艰辛;是文天祥切身体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的家国灾难、热血军旅,和诗以歌;铸剑为犁,和平水驻。
二、读·思(38分)
(一)
初中生活最后一个学期,全班同学分工合作,制作一本班史。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3. 作为班史编委会的委员,请参考下面内容要求拟写一个征稿启事。
要求:①班史取名《花样年华——我们的初中生活》;②分“班级留影”“班级大事记”“班级素描”三个板块;③120字左右。
4. 在编审“班级大事记”来稿中,请按编委的建议对下面这个片段进行修改消色。
★2021年9月27~29日,为期两天半的校运会上,共有个人、集体6个项目获第一,开启了我们班校运三连冠的佳境。
曾记否:大家百米冲刺的瞬间好精彩,男女20×50米迎面接力够激烈,体委举起年级冠军奖杯的一刻真难忘……经过这届校运动会,我们这个团结、互助、向上的班集体形成了。
(1)画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修改通畅。
修改:
(2)画波浪线的句子只是粗线条勾勒,请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其表现力。
(二) (11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本就该轻松快乐
针未尖
①近日,北京学生刘天韵以插图与阅读手记的方式,创作了75幅插图与25篇阅读手记。对名著进行“另类解读”,结集出版《我给名著画插图》,囊括了她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的阅读收获、感悟和思想,视角独特。这些插图与手记是刘天韵读初二时开始创作的。当时的她要面对中考的压力。如果不是本人乐在其中,相信她也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②刘天韵走的是一条完全与众不同的阅读、成长、学习道路。父母从不给其报课外班,甚至连她被认为颇有天赋的绘画,父母也没为她请过家教。她从小阅读的是“非典型”名著,比如《蝇王》,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尔丁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除了一直阅读名著,各种绘本和动漫也一直伴随着刘天韵成长。即便是中考前的黄金时间,她也经常画画、写书稿。
③有多少孩子能像刘天韵那样,摆脱铺天盖地的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的夹击,摆脱世俗的“鸡娃”行为?不少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不是在上培训班,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虽然让孩子爱上阅读,也是无数家长殷切期盼的,但不少孩子是为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而阅读,或是为应对考试而阅读,并非为喜欢而阅读、自由地阅读。孩子一旦阅读与任务、学习无关的课外书,就是阅读“闲书”,就会因“浪费时间”而被制止。
④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也不全考察学习成绩的好坏。拿阅读来说,只有多多尊重孩子自身的阅读喜好,让他们自由地阅读适合自己年龄特征和天性的图书,才能激发、呵护其阅读兴趣。当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真正变成了“悦读”,才是一件既迷人又快乐、获得审美体验的事情。
⑤有人说,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一种内在蓄力,帮我们以更好的姿态,应对生活中的疾风骤雨。的确如此。中考时,刘天韵的作文拿了满分,她不仅没有因为读书、出书而影响到功课,反而最终考进自己心仪的学校。阅读是人一辈子的底层能力,应该用什么方式去阅读和思考,不仅是学生需要去实践的,更是家长和教育从业者需要思考的。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5. 刘天韵的阅读有何独特之处?
6. 作者认为阅读本就该像刘天韵的阅读一样成为轻松快乐的事,小欣同学不尽以为然:没有必要的苦读过程,怎么可能把阅读变成轻松快乐的事。你认可哪种说法,还是另有思考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写作提示:①观点要明确:②论证要合乎逻辑;③不少于100字。
(三) (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7.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_____________)
(2)由是感激(古义:___________;今义:因别人好意或帮助而有好感)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8. 某同学把材料【乙】中宋濂求师问教的部分想象改写成一个戏剧小片段。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俯身前趋):老师,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殴伤”的训教不相矛盾吗?(倒着耳朵)
先生(叱咄):不用受之于父母的身体去作为,无异于行尸走肉!
(宋濂,A 。)
(过会儿,B 。)
宋濂:老师的意思是,受之于父母的身体,是需要弟子默子其意义,就像一颗种子,萌发生长,夏花般绽放,终成累累秋实。
先生:是啊,人怎能碌碌无为地苟活! 必要时,家国大义是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得保全。这是孟子说的舍生取义。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叱咄
(2)对照画横线内容中的相关句子,填写括号内的舞台说明。
A.宋濂
B.过会儿, 。
9. 在人生的旅途,我们需学会选择和坚守。结合材料说说宋濂和诸葛亮的人生选择和坚守给你的启示。
何晏①七岁,明惠②若神,魏武③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函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何晏:三国魏商阳充人,字干叔。何进的孙子。始随母为曹操收卷。②惑:通“楚”。③魏六:梁式名曹操。
10. “魏武奇爱之”中“奇”的含义是( )
A. 读qí〈形容词〉特别,不寻常。 B. 读qí〈动词〉以……为奇,惊异。
C. 读qí〈名词〉奇观,胜境,佳境。 D. 读jī〈形容词〉单、单数的。
11. 作者为什么说七岁的何晏“明邀若神”?
三、读·写(70分)
12. 刚刚过去2023年。气候危机下的全球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请结合你对画面内容的理解。给下面这幅漫画拟个名字,并简要解说理由。(不少于80字)
某班开展“鲁迅与吴敬梓的对话”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
孔乙己(节选)
鲁迅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②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③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④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⑤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⑥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⑦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⑧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⑨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13.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两位相隔了180年的作家来我们班做客对话。请说说这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14. 【对话之“笑”的艺术效果】
吴敬梓:你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何用意?
鲁迅:
15. 【对话之作品的构思意图】
鲁迅:你的《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剧,整本书这样构思的意图是什么?
吴敬梓:
16. 【对话之主题的深度理解】
吴敬梓:你创作《孔乙己》时封建科举制已经被废止、还有必要把它作为揭露和讽刺的对象吗?
鲁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
李可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⑥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⑦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⑧……
材料二:
【原文】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①。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②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③。
【原注】民谣:“上有姑较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校。”
【注释】①酣。本指尽酒量标饮、病饮,这里指战斗激烈。②锷:剑锋。③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额项争为穷,朽百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缠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掉天之柱的讲法。
材料三:
【创作背景】
这三首小令作于1934年到1935年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从闽西的长汀、宁化和赣南的瑞金地区出发,开始了远离中央根据地井冈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遭遇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除先后以鲜血和生命突破蒋介石设置的四道严密封侦线外,还越过了千山万水,不仅以举世罕见的牺牲精神,战胜了强敌,而且以同群罕见的吃苦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和天险。在实行战略大转移的长征途中。红军不仅大多数时候都在高山峻岭中行军,而且也常在万山丛中冲破蒋介石的围追堵龙,既历尽艰辛,又充满胜利的喜悦。毛泽东这三首小令,就是怀看喜悦的心情。在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写下的。
【作品鉴赏】
①三首各写出一个侧面、一个特点,表面上处处写山,写山峦姿态,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实际上是处处借山象征红军,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
②其一突出山的巍峨高峻,“快马加鞭未下鞍”,“快”字写人、马都飞驰而过,一反民谣所说的“马过要下鞍”、“人过要低头”的习惯、反衬了红军征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惊回首”的“惊”,既是对山高而险的吃惊,更有翻越大山后的惊喜、自豪。“离天三尺三”用夸张笔法写山之高峻,能有力地反村、烘托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
③其二
④其三突出山的挺拔坚固。 毛泽东把山峰比作宝剑,刺向天空,竞把青天刺破了,锋芒却无分毫残损,这是何等坚利!“天欲堕,赖以拉其间”,被刺破的天几乎要塌下未,不要紧,有高山像黎天柱一样会把它顶住,这山何等坚固、坚强!在这幅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图里,山的坚利。与红军说不可当的力量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有机地融为一体。
⑤毛泽东在此则用山的形象未象征红军形象。让象征者与被象征者在气势、气概、精神、气质诸方面获得了内在联系:它们既是冰山白,又是歌颂英雄红军的乐章。
⑥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是一首完整的组诗,虽是小令,格调却迎浑豪放。意境磅礴崇迈;夸张、比喻、象征、衬托等手法并用;节奏紧凑,回肠荡气,不同凡响。
17. 读完材料一,小亮对意境的理解还是很模糊。请你用简洁的语言给他解说一下作者对好的意境的看法。(不少于50字)
18. 阅读材料二、三,围绕你对好意境的理解,给“作品鉴赏”中的其二写一段鉴赏性的话。(不少于150字)
19. 作文。
由陈家丽作词、翁孝良作曲、张雨生演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中有: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对自己的承诺,对爱的执着。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请你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等信息;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姓名 准考证号
太原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
语 文
(考试时间:上午8:30——11:0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含三道大题,19个小题。全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读·书(12分)
1. 赏读纳兰性德的书法作品《浣溪沙》,请将其中描写营垒、关城荒凉破败的句子,用楷体正确规范地写到田字格里内。
【答案】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临摹。
汉字书写要求用楷体字工整、美观地书写。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理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浣溪沙》全文内容为“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其中“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句描写了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的景象。
2. 军旅生活古来共话。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军旅生活豪放雄浑。这里有辛弃疾梦中“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雄壮的军容,这里由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的军事谋略。
(2)军旅生活悲壮苍凉。它是“十五从军征”后“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家园荒废的景象;是“___________,都护铁衣冷难着”和“___________,人不寐,___________”戍边将士的苦寒与艰辛;是文天祥切身体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的家国灾难、热血军旅,和诗以歌;铸剑为犁,和平水驻。
【答案】 ①. 五十弦翻塞外声 ②. 沙场秋点兵 ③. 一鼓作气 ④. 再而衰 ⑤. 雉从梁上飞 ⑥. 将军角弓不得控 ⑦. 羌管悠悠霜满地 ⑧. 将军白发征夫泪 ⑨. 山河破碎风飘絮 ⑩. 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弦、鼓、衰、雉、梁、羌、霜、絮、萍”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读·思(38分)
(一)
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全班同学分工合作,制作一本班史。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3. 作为班史编委会的委员,请参考下面内容要求拟写一个征稿启事。
要求:①班史取名《花样年华——我们的初中生活》;②分“班级留影”“班级大事记”“班级素描”三个板块;③120字左右。
4. 在编审“班级大事记”来稿中,请按编委的建议对下面这个片段进行修改消色。
★2021年9月27~29日,为期两天半的校运会上,共有个人、集体6个项目获第一,开启了我们班校运三连冠的佳境。
曾记否:大家百米冲刺的瞬间好精彩,男女20×50米迎面接力够激烈,体委举起年级冠军奖杯的一刻真难忘……经过这届校运动会,我们这个团结、互助、向上的班集体形成了。
(1)画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修改通畅。
修改:
(2)画波浪线的句子只是粗线条勾勒,请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其表现力。
【答案】3. 示例:
征稿启事
经班主任建议,同学们积极谋划,今决定制作一本名为《花样年华——我们的初中生活》的班史,内容计划分“班级留影”“班级大事记”“班级素描”三个板块,在毕业前把我们三年的青春时光做成一份永久的纪念。自公布之日起,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投稿,到4月20日截止。
班史编委会
3月6日 4. (1)开启了我们班校运三连冠的历程。(动宾搭配不当)
(2)示例:大家百米赛中如一阵旋风冲过终点夺冠的瞬间好精彩。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征稿启事的拟写。
拟写征稿启事时,标题居中,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注意写明缘由、交代意图;具体要求包括征稿内容、范围、体裁、字数以及评奖方法,投递稿件的具体方式、截止时间等都要在正文部分说明;右下方写清楚征稿单位和日期。
示例:
征稿启事
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让我们共同制作班史,留下美好回忆。班史取名《花样年华——我们的初中生活》,内容包含“班级留影”“班级大事记”“班级素描”三个板块。现面向全班同学征稿,自公布之日起,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投稿,到4月20日截止。期待你的踊跃参与。
班史编委会
X年X月X日
【4题详解】
(1)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
“开启”打开,“佳境”风景优美的地方,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开启了我们班校运三连冠的历程”。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句子“大家百米冲刺的瞬间好精彩”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来增强其表现力即可。
示例:大家百米冲刺的瞬间犹如闪电划过,何其精彩;
大家百米冲刺的瞬间,如猎豹飞奔,好不精彩;
大家百米冲刺的瞬间,恰似疾风掠过草原,精彩至极。
(二) (11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本就该轻松快乐
针未尖
①近日,北京学生刘天韵以插图与阅读手记的方式,创作了75幅插图与25篇阅读手记。对名著进行“另类解读”,结集出版《我给名著画插图》,囊括了她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的阅读收获、感悟和思想,视角独特。这些插图与手记是刘天韵读初二时开始创作的。当时的她要面对中考的压力。如果不是本人乐在其中,相信她也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②刘天韵走的是一条完全与众不同的阅读、成长、学习道路。父母从不给其报课外班,甚至连她被认为颇有天赋的绘画,父母也没为她请过家教。她从小阅读的是“非典型”名著,比如《蝇王》,是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尔丁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除了一直阅读名著,各种绘本和动漫也一直伴随着刘天韵成长。即便是中考前的黄金时间,她也经常画画、写书稿。
③有多少孩子能像刘天韵那样,摆脱铺天盖地的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的夹击,摆脱世俗的“鸡娃”行为?不少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不是在上培训班,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虽然让孩子爱上阅读,也是无数家长殷切期盼的,但不少孩子是为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而阅读,或是为应对考试而阅读,并非为喜欢而阅读、自由地阅读。孩子一旦阅读与任务、学习无关的课外书,就是阅读“闲书”,就会因“浪费时间”而被制止。
④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也不全考察学习成绩的好坏。拿阅读来说,只有多多尊重孩子自身的阅读喜好,让他们自由地阅读适合自己年龄特征和天性的图书,才能激发、呵护其阅读兴趣。当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真正变成了“悦读”,才是一件既迷人又快乐、获得审美体验的事情。
⑤有人说,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一种内在蓄力,帮我们以更好的姿态,应对生活中的疾风骤雨。的确如此。中考时,刘天韵的作文拿了满分,她不仅没有因为读书、出书而影响到功课,反而最终考进自己心仪的学校。阅读是人一辈子的底层能力,应该用什么方式去阅读和思考,不仅是学生需要去实践的,更是家长和教育从业者需要思考的。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5. 刘天韵的阅读有何独特之处?
6. 作者认为阅读本就该像刘天韵的阅读一样成为轻松快乐的事,小欣同学不尽以为然:没有必要的苦读过程,怎么可能把阅读变成轻松快乐的事。你认可哪种说法,还是另有思考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写作提示:①观点要明确:②论证要合乎逻辑;③不少于100字。
【答案】5. 刘天韵从小阅读的是“非典型”名著,还有各种绘本和动漫,能自由阅读适合自己年龄特征和天性的图书,激发了阅读兴趣。阅读过程中,她以插图与阅读手记的方式,创作了75幅插图与25篇阅读手记,对名著进行“另类解读”,结集出版《我给名著画插图》; 因为乐在其中,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她把阅读真正变成了“悦读”,成了一件既迷人又快乐、获得审美体验的事情。
6. 示例1:我认为应该快乐阅读。快乐阅读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美好的东西:舒适和安慰,信心和安全感,身心放松,幸福和快乐。用。当孩子们喜欢并主动去阅读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阅读内容。快乐阅读还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扩大他们的视野。 在阅读中,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人物和思想。快乐阅读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从而更好地 融入周围的社会。
示例2:我认为有必要经历苦读的过程。通过寒窗苦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增加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市场价值。寒窗苦读可以使个人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②段“她从小阅读的是‘非典型’名著“除了一直阅读名著,各种绘本和动漫也一直伴随着刘天韵成长”可以概括为:刘天韵从小阅读的是“非典型”名著,还有各种绘本和动漫;依据①段“近日,北京学生刘天韵以插图与阅读手记的方式,创作了75幅插图与25篇阅读手记。对名著进行‘另类解读’”可以概括为:阅读过程中,她以插图与阅读手记的方式,创作了75幅插图与25篇阅读手记,对名著进行“另类解读”,结集出版《我给名著画插图》;依据②段“除了一直阅读名著,各种绘本和动漫也一直伴随着刘天韵成长。即便是中考前的黄金时间,她也经常画画、写书稿”,④段“当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真正变成了“悦读”,才是一件既迷人又快乐、获得审美体验的事情”;依据“当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真正变成了“悦读”,才是一件既迷人又快乐、获得审美体验的事情”可知,因为刘天韵把阅读真正变成了“悦读”,成了一件既迷人又快乐、获得审美体验的事情。所以,她乐在其中,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要求针对应该吧阅读当做是一个轻松阅读的过程哈,还是应该苦读好,发表自己的观点。答案不唯一。
示例1:读书还轻松阅读好。阅读是一种令人心情舒缓的活动。当人们投入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是深刻的文字中时,心灵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宁静的乡野。在书香的陪伴下,焦虑逐渐消散,心情逐渐宁静。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轻松阅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在书籍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外界纷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使人重新面对生活充满活力。
示例2:读书还是要苦读的好,因为只有苦读,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学得更加全面,更适应现在的社会需求。不苦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就没有广博的见识、文采和欣赏能力。苦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苦读可以使自己变得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从而使自己的一生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 (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7.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_____________)
(2)由是感激(古义:___________;今义:因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有好感)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8. 某同学把材料【乙】中宋濂求师问教的部分想象改写成一个戏剧小片段。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俯身前趋):老师,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殴伤”的训教不相矛盾吗?(倒着耳朵)
先生(叱咄):不用受之于父母的身体去作为,无异于行尸走肉!
(宋濂,A 。)
(过会儿,B 。)
宋濂:老师的意思是,受之于父母的身体,是需要弟子默子其意义,就像一颗种子,萌发生长,夏花般绽放,终成累累秋实。
先生:是啊,人怎能碌碌无为地苟活! 必要时,家国大义是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得保全。这是孟子说的舍生取义。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叱咄
(2)对照画横线内容中的相关句子,填写括号内的舞台说明。
A.宋濂 。
B.过会儿, 。
9. 在人生的旅途,我们需学会选择和坚守。结合材料说说宋濂和诸葛亮的人生选择和坚守给你的启示。
【答案】7. ①. 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②. 感奋激发 ③. 借 ④. 不真、虚伪的、人造的
8. (1) chì duō
(2)A.满面愈发恭敬,躬身施礼,一言不发退到一旁。
B.宋濂看先生面露欣悦,便再次躬身施礼上前。
9. 少年时代的宋濂因“嗜学”选择了求学的道路,尽管家贫,学习条件的艰苦,依然能刻苦勤奋,毫不懈怠;等到成年,外出求师问学,虽境遇艰难,仍能虚心向学,终有所获。一个人能否学有所成,主要在于主观努力,并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布衣诸葛亮为报答先帝三顾情义,21年为之奔走效劳,辅佐建立蜀国,直至病陨五丈原,他的选择和坚守为后世敬仰。选择需智慧,坚守是对选择的忠诚,一个有智慧、能忠诚的人,必能创业有成。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词义转移,变成了贬义词,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2)“由是感激”意思是,因此使我感奋激发;“感激”古义:感奋激发,指因受到某种恩情或激励而产生的强烈情感波动;今义词义扩大,指因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有好感或感谢之意;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意思是,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假”古义:借;今义词义转移,赋予了否定性的含义,不真的、虚伪的、人造的。
【8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字音。
叱咄:chì duō,训斥,呵责。
(2)本题考查舞台说明。
A.结合乙文中“执经叩问”“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可知,宋濂在请教老师问题时,手执经书,陪侍在老师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遇到老师大声训斥时,宋濂的表情就更加恭顺,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再结合题干中“先生(叱咄)”,故该空的舞台说明可概括为:宋濂满面愈发恭敬,礼数更加周到,躬身施礼,退至一旁不敢发一言;
B.结合“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以及题干提示“过会儿”可概括为:此时的宋濂看先生面露欣悦,便再次躬身施礼上前请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文中宋濂和诸葛亮的事例,从选择和坚守方面分析给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带来的启示即可。
宋濂幼时“家贫”,因“嗜学”,他的人生选择是克服困难努力求学,坚守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坚持。他在贫困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借书阅读并按时归还,成年后不辞辛苦地虚心向名师请教,最后终有所获。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要有坚韧的毅力,面对困难不放弃,坚持主观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遵守承诺和规则。
诸葛亮面对刘备的“三顾”知遇之恩,他的人生选择是辅佐刘备,21年为其鞠躬尽瘁,坚守的是对汉室的忠诚和对职责的担当。他的经历给我们以下启示:对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保持坚定,是忠诚与责任感的坚守;为感激知遇之恩,选择以行动回报。
综合来看,他们的选择和坚守告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论是追求知识还是履行职责,都需要坚持不懈,忠诚担当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之中闻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使我感动奋激,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乙〕我年幼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家境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经快步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何晏①七岁,明惠②若神,魏武③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函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何晏:三国魏商阳充人,字干叔。何进的孙子。始随母为曹操收卷。②惑:通“楚”。③魏六:梁式名曹操。
10. “魏武奇爱之”中“奇”的含义是( )
A. 读qí〈形容词〉特别,不寻常。 B. 读qí〈动词〉以……为奇,惊异。
C. 读qí〈名词〉奇观,胜境,佳境。 D. 读jī〈形容词〉单、单数。
11. 作者为什么说七岁的何晏“明邀若神”?
【答案】10. A 11. 尽管魏武帝特别宠爱何晏,甚至想把他当义子来收养,但七岁的何晏用画地自处的方法,含蓄地表明自己不愿改姓、回归何姓家族的态度,最终让魏武帝改变了想法,放他出宫回到何家。小小年纪,心中有主见,做事讲方法,确实称得上“明惠若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魏武奇爱之”句意:曹操非常喜欢他。奇:形容词,特别,不寻常;读作“qí”;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明惠若神”意思是:聪明伶俐就像是神童。根据“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函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可知,当曹操希望将何晏收为养子,让他留在宫中时,何晏却通过在地上画方框的行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用画地自处的方法,含蓄地表明自己不愿改姓、想要回归何姓家族的坚硬态度),他没有直接抗拒曹操的意愿,而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不愿改姓成为曹操之子的决心,何晏年纪虽小,但是他有主见,善于思考,做事讲方法,体现了他聪明伶俐就像是神童。
【点睛】参考译文: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伶俐就像是神童,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长在宫里,(所以曹操)想认他为义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方形,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这件事后,就让人把他送回了家。
三、读·写(70分)
12. 刚刚过去的2023年。气候危机下的全球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请结合你对画面内容的理解。给下面这幅漫画拟个名字,并简要解说理由。(不少于80字)
【答案】示例:《无处可逃》,全球极端天气下的2023年,山火、暴雨、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上图中,被肆虐的山火追赶了的人们夺路而逃;下图中,刚刚经历完山火的人们,又迎面遇上了来袭的暴雨、洪水、海啸,身陷全球气候危机下的人类将去往何处存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化。
上图展现的是发生的山火追赶着人们,人们夺路而逃;下图展现的是人们又迎来来袭的暴雨、洪水、海啸,使人们无路可逃;据此可拟写题目《哪里逃?》
这幅漫画具有现实意义,2023年全球极端天气多,山火、暴雨、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启发我们应该保护环境。
某班开展“鲁迅与吴敬梓的对话”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
孔乙己(节选)
鲁迅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②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③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④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⑤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⑥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⑦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⑧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⑨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13.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两位相隔了180年的作家来我们班做客对话。请说说这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14. 【对话之“笑”的艺术效果】
吴敬梓:你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何用意?
鲁迅:
15. 【对话之作品的构思意图】
鲁迅:你《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剧,整本书这样构思的意图是什么?
吴敬梓:
16. 【对话之主题的深度理解】
吴敬梓:你创作《孔乙己》时封建科举制已经被废止、还有必要把它作为揭露和讽刺的对象吗?
鲁迅:
【答案】13. 两位作家都以体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著称,他们的文学作品同样也都把封建科举制作为揭露和讽刺的对象。
14. 我让孔乙己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度日、离去,用众人麻木的哄笑来贯穿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要以乐写悲,通过烘托加强小说的悲剧氛围,来展示这个社会炎凉的世态。世人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整体的悲剧。一个没有温情的社会,如同没有阳光,只有大力地揭露和批判才能有希望。
15. 我创作《儒林外史》确实没有设计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人物和情节流动迅速,就像是一部由无数短篇连缀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 这样构思有利于把重点集中在人物最显著的特征上,可以细致深入地把相对静止的士人相放大给人看。但是,作品依然有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和统一的情节线索,用这幅士林“群丑图”,来表现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在展示世俗风貌中达成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16. 很有必要。写《孔乙己》时,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是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仍然根深蒂固,世人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拯救青年一代八不再走孔子已的路,我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展现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潦倒生活,启发读者以孔乙己悲剧的一生为鉴,照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以期肃清封建科举制度的余毒,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波助澜,开辟道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吴敬梓创作以《儒林外史》为例,当时大清科举制度依然腐败不堪,卖官爵现象时有发生,许多身负奇才的青年学子因此被长久埋没,无缘官场,因而大清吏治也越发腐朽,作者吴敬梓以反对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中心思想贯穿其间,生动地讽刺了追逐功名富贵而带来的虚伪、丑恶的社会风气。
鲁迅作品的写作特点:刨根截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言简意丰。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故两位作家都以体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著称,他们的文学作品同样也都把封建科举制度作为揭露和讽刺的对象。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孔乙己对“窃书不能算偷”做争辩,众人哄笑是对孔乙己的戏弄、嘲笑;众人嘲讽孔乙己没“捞”到秀才,笑孔乙己的处境;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孩子们笑话孔乙己;孔乙己因偷窃被丁举人家打折腿后,到酒店喝酒,大家说笑孔乙己。孔乙己,成为众人的谈资、笑柄,落魄的孔乙己反而成为其嘲笑的对象,表现了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以“笑”写“悲”,以“笑”揭露旧中国知识分子地位和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世人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整体的悲剧。一个没有温情的社会,如同没有阳光,只有大力地揭露和批判才能有希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构思。
首先,《儒林外史》采取了一种“以人物为中心”叙事方式,通过描述多个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弊病。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深刻,同时也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其次,《儒林外史》在小说结构上采用了“以时间为中心”的叙事方式,将不同时间发生的故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时间为主线”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小说情节更加连贯,各个章节之间互为呼应,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整体感。
此外,《儒林外史》在小说结构上还采用了“以主题为中心”的叙事方式,通过多个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弊病。这种结构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明确,同时也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虽为长篇,颇同短制”的小说结构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通过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为中心”和“以主题为中心”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深刻、主题更加明确,表现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在展示世俗风貌中达成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孔乙己》是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所写的短篇小说。它描写了一个儒生孔乙己在辛亥革命后科举被废的情况下,因为自身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而穷困潦倒,整日被人们嘲笑戏谑,最后因为偷了封建地主阶级丁举人的东西而被打断了腿,最后凄惨而死的悲剧。孔乙己的这些遭遇背后,隐藏着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科举制被废,一大批谋求科举晋升的旧知识分子被断了上升渠道后穷困潦倒的际遇,这样的人物形象背后是作者对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的揭露。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孔乙己》是《呐喊》的第二篇,写于“五四”前夕,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读者以孔乙己悲剧的一生为鉴,照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以期肃清封建科举制度的余毒,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波助澜,开辟道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
李可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⑥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⑦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⑧……
材料二:
【原文】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①。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②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③。
【原注】民谣:“上有姑较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校。”
【注释】①酣。本指尽酒量标饮、病饮,这里指战斗激烈。②锷:剑锋。③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额项争为穷,朽百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缠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掉天之柱的讲法。
材料三:
【创作背景】
这三首小令作于1934年到1935年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从闽西的长汀、宁化和赣南的瑞金地区出发,开始了远离中央根据地井冈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遭遇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除先后以鲜血和生命突破蒋介石设置的四道严密封侦线外,还越过了千山万水,不仅以举世罕见的牺牲精神,战胜了强敌,而且以同群罕见的吃苦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和天险。在实行战略大转移的长征途中。红军不仅大多数时候都在高山峻岭中行军,而且也常在万山丛中冲破蒋介石的围追堵龙,既历尽艰辛,又充满胜利的喜悦。毛泽东这三首小令,就是怀看喜悦的心情。在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写下的。
【作品鉴赏】
①三首各写出一个侧面、一个特点,表面上处处写山,写山峦姿态,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实际上是处处借山象征红军,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
②其一突出山的巍峨高峻,“快马加鞭未下鞍”,“快”字写人、马都飞驰而过,一反民谣所说的“马过要下鞍”、“人过要低头”的习惯、反衬了红军征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惊回首”的“惊”,既是对山高而险的吃惊,更有翻越大山后的惊喜、自豪。“离天三尺三”用夸张笔法写山之高峻,能有力地反村、烘托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
③其二
④其三突出山的挺拔坚固。 毛泽东把山峰比作宝剑,刺向天空,竞把青天刺破了,锋芒却无分毫残损,这是何等坚利!“天欲堕,赖以拉其间”,被刺破的天几乎要塌下未,不要紧,有高山像黎天柱一样会把它顶住,这山何等坚固、坚强!在这幅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图里,山的坚利。与红军说不可当的力量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有机地融为一体。
⑤毛泽东在此则用山的形象未象征红军形象。让象征者与被象征者在气势、气概、精神、气质诸方面获得了内在联系:它们既是冰山白,又是歌颂英雄红军的乐章。
⑥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是一首完整的组诗,虽是小令,格调却迎浑豪放。意境磅礴崇迈;夸张、比喻、象征、衬托等手法并用;节奏紧凑,回肠荡气,不同凡响。
17. 读完材料一,小亮对意境的理解还是很模糊。请你用简洁的语言给他解说一下作者对好的意境的看法。(不少于50字)
18. 阅读材料二、三,围绕你对好意境的理解,给“作品鉴赏”中的其二写一段鉴赏性的话。(不少于150字)
【答案】17. 小亮,好的意境一定是景与情的有机结合。生活中,我们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那些自然的景,是能寄寓人特定的思想感情的;人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景里,含蓄自然,就具有了艺术的感染力。把景语变成情语,即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好的意境自然就产生了。
18. 示例:其二突出山的磅礴气势。“倒海翻江卷巨澜”,是将静态的山动态化。山连山,如浪打浪,群山连绵便形同倒海翻江。以水势模拟山势情犹未尽,诗人再以千军万马酣战来比拟群山之势,进一步深化了意境的动态美。两个比喻连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千山万岭磅礴、雄伟的气势。这幅千山万岭山雄姿奔涌的意境图,自然就是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雄姿图!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口语交际。
结合材料一第②段“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可知,作者认为好的意境包含景与情两个方面。作答时应紧扣“景”、“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应注意称呼、问候语、语言得体、字数要求等问题。
结合材料一第③段“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可知,自然的景中寄托着人特定的情感;结合材料一第⑥段“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可知,人们感情的表达借助于景物,更加含蓄,富有艺术感染力;结合材料一第⑦段“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可知,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才会产生好的意境。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评价。
根据材料三“作品鉴赏”中第①段“三首各写出一个侧面、一个特点”,第②段“其一突出山的巍峨高峻”和第④段“其三突出山的挺拔坚固”可知,其二的鉴赏应针对第二首小令“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需要写出此小令突出的山的主要特征,找准小令所运用的手法,并结合意境的内涵“情景交融”来作答。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是说: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自己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仿佛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突出了山的气势磅礴;山本是静态的,作者却说其像江海翻腾,像万马厮杀,化静为动,以动写静,表现了意境的动态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比作“江海”和“万马”,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千山万岭磅礴、雄伟的气势,借山来写红军,表现其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雄姿,歌颂红军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精神面貌。
19. 作文。
由陈家丽作词、翁孝良作曲、张雨生演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中有: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对自己的承诺,对爱的执着。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请你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等信息;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答案】例文:
我的未来不是梦
马丁·路德·金曾说:“如果你的梦想还站立的话,那么没有人能使你倒下。”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而我的未来也绝非是一个梦。
我的未来不是梦,因为我拥有坚定的信念。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即便遭遇荆棘满布,我也依旧坚信自己能够披荆斩棘。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我都不会轻言放弃,因为我深知,只要心中的信念之火不熄,未来就必定会有无限可能。
我的未来不是梦,因为我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幼时起,我便深知努力的意义。我努力学习知识,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我明白,只有孜孜不倦,方可收获成功的果实。每当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我都会在内心默默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成功就在不远处。”这份努力与坚持,成为我追逐梦想的有力双翼。
我的未来不是梦,因为我有明确的目标。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为之努力奋斗。这个目标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让我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我的未来不是梦,还因为我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在面对未知的挑战时,我不会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我敢于尝试新事物,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还会勇敢坚强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去迎接和面对困难和挫折。现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我的未来就一定不是梦。我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属于我的辉煌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我的未来不是梦”传达了一个强烈的自我激励和积极向上的信息。“我”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意味着作文需要展现个人的视角、情感和思考。“未来”指向时间上的前瞻性,暗示作文内容需要涉及到个人的规划、期待或展望。“梦”通常与理想、愿望和追求相关联,这里指的是个人的梦想和目标。基于题目,可以立意为“通过个人的努力,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梦想是可以达成的”。具体可以围绕自信与勇气,规划与目标,行动与坚持,心态与态度等展开。
第二,文体思路。题目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意味着根据题目内容和个人喜好,可以选择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多种文体进行写作。写作记叙文时,可以通过讲述个人经历或故事,展现如何通过努力来实现未来的梦想,强调努力,勇气和坚持在自我实现梦想的道路上的重要性;写作议论文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为什么“我的未来不是梦”,例如因为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勇敢的魄力等,以及将要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如何实现这个梦想,最后总结收束全文“我的未来不是梦”;写作散文时,可以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和思考,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