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从诗歌音韵、句式、修辞等方面感受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法,感悟作者的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高洁傲岸的人生态度和自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教学目标
1.能总结该诗意象、意境特点并厘清情感走向。
2.能赏析奇幻梦境的独特美感及以梦传志的写法特色。
3.能结合所学文本分析梦境的个人意义、文化意义及普遍意义。
教学重点
能结合所学文本分析梦境的个人意义、文化意义及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滋养自我生命。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做过的印象最深的梦是怎样的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在供奉翰林的三年间受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返回东鲁。两年后,他做了一个游历天姥山的梦。快要碎了的李白百思不得其解,把这首诗寄送给周公。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①“梦游”:梦中游历。这是一首记梦诗。
②“天姥”:天姥山,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是仙境的象征,也是著名的道家仙山。→从“梦游天姥”得知这是一首“游仙诗”,也就是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
③“留别”:即出行的人借诗文向留下的人告别。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离开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之时,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这同时也是一首留别诗,以诗文作纪念写给分别的人或物的作品。
④吟:“吟”是乐府歌行体的一种,形式不拘一格
朗读要求:
自由诵读诗歌2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诵读过程中尝试从每句字数变换、句式变化、韵脚多换等角度,初步感受浪漫主义风格。
明确:
1、以七言为主、又加入四言、五言、九言等,灵活多变。
2、长短错落,流转自如。
3、整散结合,挥洒自如。
4、韵脚多变,增加层次感。
兴至笔随,言由心处,这种外在形式更利用李白抒发他汪洋恣肆,浑然天成的情感。后人赞誉李白的诗作“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唐宋诗醇》)
周公带着徒弟依文解梦,你也是徒弟的一员。我们一起深入太白梦境,一解青莲情思。
阶段一:
入梦,来时无由却有由
1.解锁梦因
①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有哪些特点?
云霞明灭,时而可睹;势拔五岳,高险峻伟。
②周公:天姥山主峰762米,远低于五岳和天台山(华山2154米,天台山1137米),李白为什么违背现实呢?
化天姥山峰为太白峰,描摹理想世界,浇注心头块垒。
2.入梦探情
①在太白的梦里,你看到了几重梦境?
月夜飞渡梦、登山奇观梦、山中夜景梦、洞天胜景梦。
②请完成情绪曲线图,绘画相应表情,并说明具体原因。
③探梦还要学会续梦,如果继续下去,会有怎样的梦境呢?为什么这个梦在仙界戛然而止?
依然有三六九等、暗流涌动,免不了蝇营狗苟、权力勾结。在极盛之际收束,李白很会做梦,也写法上意有所图。反衬现实的严酷丑恶,生发深沉感叹;留白蓄势,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总结:
第一阶段:“入梦:来时无由却有由,神游仙山浇块垒”。
联系做梦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梦境的个人意义。
阶段二:
解梦,重重梦境重重意
1. 周公:徒儿,你认为这是美梦呢,还是噩梦?还是美梦与噩梦的共同体?
15岁:立志“安社稷”“济苍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24岁:仗剑出蜀,漫游求仕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病逝当涂,诗仙飞化
①美梦说
“一夜飞度镜湖月”:飞度月夜,表达对梦中生活的迫切向往。“脚著青云梯”:表现直上云霄的无尽快乐。“半壁闻天鸡”:日升而鸣,意象美好,显示出诗人的愉悦 。“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在长安三年并不得志,描绘梦中的理想世界,表露诗人的向往与追求,以美梦反衬现实的不如意。
②噩梦说
写作时间是“京城三载,赐金放还”的第二年,诗人用噩梦映照现实。“云霞明灭或可睹”:曾经心目中帝京长安的模样。“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由一介布衣跃为万众仰慕的卿相。“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进入朝廷,君心难测,阴森逼人;权贵倾轧,明争暗斗。李白处境孤危。“仙之人兮列如麻”:达官贵胄齐聚,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名士风度难以在朝廷存留。“忽魂悸以魄动”:内心深受震动,实则赐金还山。
③梦与噩梦综合说
可以把梦境看成是李白向往的生活,也可以把它看成李白的半生的写照。从他游历大川的悠游,到长安求仕的辗转曲折,再到成为御用文人的迷失自我,三年宫廷生活的惝恍迷离,最后梦醒嗟叹,情境一一对应。梦中既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又有对不如意的现实的折射,所以悲喜交集,忧乐共存。
联系资料:
这首诗的奇特就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
——北大教授葛晓音
小结:学界的主流看法是美梦说,用以反衬现实的阴暗险恶。不管看法是主流还是非主流,都是你成为解梦大师的必经之路。
2.周公:不管是美梦还是噩梦,都映射出现实困境。他的困境是什么呢?你会给出怎样的解梦方子?
困境:①儒家“修齐治平”“入世济时”观念和难酬壮志之间的矛盾。②名士风流与官场秩序之间的矛盾。
解决方法:①快乐转瞬即逝,浮生若梦,及时行乐。②由儒转道,游访名山,寻仙问道。③追寻精神自由,坚守卓越人格。(谜底就在谜面上,齐读第三段。)
总结:
第二阶段:“解梦:重重梦境重重意,难成儒士明道心”
联系做梦者的精神取向,理解梦境的文化意蕴。
阶段三:
悟梦,梦起梦灭缘何梦
1.周公:李白的梦境如此详尽复杂,他也想到了突围的方向。他真的做过这场梦吗?
①山或非山,梦或非梦。
②借山谈梦,借梦传志。
2. 李白为什么不直说困境和志向,而是借助梦游表达呢?从时空、意象、读者共性等角度回答。
①突破时空限制,便于展开想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心神飞驰,凌越虚空,遨游万水千山,抵达月下镜湖。
②便于铺陈和组合纷繁意象,形成绚丽神奇、瑰伟怪诞的梦境。两类意象群(山水意象群、神仙意象群)
③人人都有梦,人人有困境,引起大众共鸣。
3.还有哪些作品中提到梦呢?传递了怎样的共性情感?
例:庄周梦蝶,天人合一,心灵自由;南柯一梦,梦里功成又砍头,醒后求仙求自由;红楼梦,红楼梦一场,残霞葬风霜。
总结:
第一阶段:联系作者生活经历,理解梦境的个人意义,“入梦:来时无由却有由,神游仙山浇块垒”。
第二阶段:联系作者精神取向,理解梦境的文化意蕴,“解梦:重重梦境重重意,难成儒士明道心”。
第三阶段:联系人类普遍状况,理解梦境的普遍意义,“悟梦:梦起梦灭缘何梦,绝境高呼彰人格”。
延伸任务:
在初中我们学过《破阵子》,请组内讨论,辛弃疾这一场梦的个人意义、文化意义和普遍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个人意义:一生立志抗金,难敌朝野昏聩。壮志难酬仍奢求,以梦慰藉老臣心。
②文化意义:家国情怀、儒仕思想、忠君报国、土地深情。
③普遍意义:在困境中不改秉性,于无声处响惊雷。高举“人”的火炬,投身奉献的事业。
结语:
梦时清醒醒时梦,解梦悟梦____峰。梦境梦尽照梦镜,穿山越岭观自身。
梦是文学作品的常客,折射现实,深藏意蕴。我们都做过梦,沿着李白的突围之梦,体悟人格,观照自身,也能在梦中攀越自己的名山,在现实中遇见翻山越岭后的自己。
课后作业
请围绕 “古典诗词中的浪漫主义”这一主题,结合本堂课所学,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学短评。
参考必修上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69页
1、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2、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3、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