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目标导航】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2.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通过教材和相关史料,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个比较全面和理性的认识,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3)帝国主义矛盾加剧,形成四对主要矛盾。主要矛盾 表现英德 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法德 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德俄 贸易摩擦,关系不断恶化奥匈帝国与俄国 争夺___________,使其成为欧洲“火药桶”(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②概况: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___________”,英国、法国、俄国组成“___________”。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5)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索)①概况:___________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②影响:两大军事集团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2.爆发(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___________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___________之战。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2.大战进程:阶段 主要事件1914 ①德军进攻法国②8月,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③9月,___________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1915—1916年 ①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②凡尔登战役和___________使双方伤亡惨重③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7—1918年 ①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②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3.战争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___________的失败而结束。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含义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___________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容 ___________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民族独立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限制军备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问题 ①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②列强同意将“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影响 形成一战后新的国际格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国际联盟 性质 国联是第一个由___________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评价 ①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②国联形成决议的“___________”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③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战影响 民族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国际格局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___________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反战运动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课堂探究】探究一:美国对于一战的态度材料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思考:结合教材和史料,说明美国态度的转变及其原因。探究二: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因素材料 虽然迫于美国的压力,英法不得不同意以“十四点”为和谈的基础。但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几乎每条都被违背、被歪曲,或被忽视。他们排斥了俄国,愚弄了美国,苛刻地惩罚了德国,构建了一个异常拙劣的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从精神到内容都是老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延续,即使与一个世纪以前拿破仑战争后的对法和约相比,和当时列强构建的维也纳体系相比,克莱孟梭一流的欧洲政治家也显得确实是太退化和堕落了。……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不仅吞并了剩余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继而又对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二战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宋晓东《凡尔赛和约与慕尼黑阴谋——谈慕尼黑事件的历史根源》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凡尔赛体系隐含的矛盾并举例说明。【课后巩固】1.20世纪初,俄国急欲完成“占领海峡、控制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斯拉夫主义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德国人也宣称“大日耳曼主义思维”。这表明一战前( )A.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B.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C.欧洲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一战前,列宁曾说:“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下列关于一战的观点与列宁上述认识相近的是( )A.“垄断资本的形成,孕育着世界性战争”B.“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C.“协约国为消灭种种黑暗主义、发展种种光明主义而战”D.“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奔赴欧洲,其中有超过8万人来自山东,他们挖战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线流血拼杀,很多人为此付出生命。华工入欧( )A.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B.表明中国已经加入协约国集团C.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D.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4.英国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国同法、俄调整关系,是基于( )A.英法殖民地问题的解决B.英德矛盾的发展C.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D.法德矛盾的演变5.“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代之而起的是新的领袖、新的制度、新的意识形态。”其中的“它”指的是( )A.十月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C.二月革命 D.第二次世界大战6.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