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主题班会设计 与爱同行,学会感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生主题班会设计 与爱同行,学会感恩

资源简介

小学生主题班会设计 与爱同行,学会感恩
班会设计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孝”为百善之首,是道德的基础,至高的美德。“哀哀父母,生我仙劳”(《诗经·小雅·蓼莪》),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感恩父母的深厚情感。“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感恩、孝敬和赡养。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现在的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宠爱,不知如何才是孝敬 不少孩子觉得父母唠叨、麻烦,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却从来不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懂得体谅父母生活的艰辛与劳累,更谈不上去感恩和孝敬父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由心而发的孝敬父母显得尤为迫切。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对感恩有深一层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践行感恩。
活动目标
1.借助公益广告,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解读“家庭”的组成,感知爱的存在,认识感恩的含义。
2.通过积极的实践互动——“画天平”、“刻度尺”等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教育,将感恩教育内化于心。
3.设计感恩作业,让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对父母的爱,将感恩教育外化于行。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公益广告,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解读“家庭”的组成,感知爱的存在,认识感恩的含义。
2.通过积极的实践互动——“画天平”、“刻度尺”等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教育,将感恩教育内化于心。
活动对象
小学中高段
活动准备
1.《与爱同行,学会感恩》活动任务单
2.设计调查问卷
活动过程
活动一:感受父母之恩
观看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Family》
故事梗概:F(爸爸)和M(妈妈)在I(孩子)小的时候细心呵护,可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断与爸爸妈妈发生冲突,企图挣脱爸爸妈妈的束缚自由成长,这使爸爸妈妈十分伤心。孩子成年以后,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才发现爸爸的背早已驼得不成样子,妈妈的身体已臃肿,于是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长成参天大树,让年迈的爸爸可以依靠,替年老的妈妈遮挡盛夏的骄阳。“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爸爸妈妈我爱你)这一句话每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便组成了“family”(家庭)。广告结束时出现了一行字:有家就有责任。
师:看完这则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生1:非常感人,特别是最后的“有家就有责任”,最令人感动。
(预设)生2: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与父母发生冲突,成年后才知道作为父母的艰难。
师小结:我们的父母为孩子奋斗了大半辈子,当他们步入晚年时,内心极度渴望得到爱孩子的关怀和照顾。作为子女,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守护好温馨和睦的家。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公益广告《Family》,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中父母的艰难,为学会如何感恩父母打下情感基础。
活动二:塑造感恩之心
1.感受融洽,讨论自我责任
出示:学生与家长交流情况(关系融洽程度)
师:很多同学在生活中,和父母的相处显得不太融洽。看到统计表上的数据,你们有什么感想?
(预设)生1:这表示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融洽程度不容乐观,太让人担忧了。
(预设)生2:说明很多学生也不懂感恩,不懂如何去孝顺父母,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
师:那你觉得问题出在家长身上还是自己身上?
(预设)生1:我们长大了,想尝试做一些事情,可家长不允许我们去尝试,两者之间就有了冲突。
(预设)生2:家长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我们也不理解家长为什么不放心,而且家长总是非常唠叨。
师小结:当我们的想法与父母产生分歧时,总是习惯性地考虑自己的感受,其实双方都有责任,对于同学们来说,要善于理解父母的难处,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设计意图】展示亲子关系现状,剖析问题,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责任所在,为下一步学习如何孝顺父母作好铺垫。
2.学会融洽,孝顺始于退让
(1)议一议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收到了一条来自咱们班同学的微信,她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
微信内容:老师,昨晚我玩手机被爸爸看到了,他狠狠批评了我,说我只会玩手机不知道学习,他真的太凶了,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师引出问题:父亲的严厉批评就代表他不爱我了吗?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
(预设)生1:父亲只是很生气,但并不会不爱这位同学。
(预设)生2:作为旁观者,我们都能明白:爱之深、责之切。
(2)演一演
师:大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父母对我们发火的时候?当父母对我们说出以下这些话的时候,你怎么应对
学生模仿父母语气演一演。
(3)说一说
师: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心情怎样?这些话背后的意图
(预设)生:父母常常刀子嘴、豆腐心,说这些话是因为关心我们。
师:是呀!他们心里很想我们能够变得更好,所以很着急。你觉得怎样回答最为理想 小组讨论交流,并把好的方法全班分享一下。
(预设)生1:主动改正,主动提议让父母多监督,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预设)生2:请求父母多帮忙,多提醒。
(预设)生3:多与父母聊天,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师小结:当我们的想法与父母产生分歧时,总是习惯性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感受,尝试着心平气和地与父母沟通,了解彼此的想法,互相理解,彼此尊重。这样,矛盾自然随之减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言语,从苛刻的语言背后解读出“爱”的含义;通过讨论如何应对,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其学会与父母和谐相处。
活动三:领悟感恩之法
师:从父母严格的言行中,我们读懂了真情。不仅如此,父母对我们的爱其实还可以通过许多点滴去解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和父母的点点滴滴。
1.爱的天平
画一个天平,天平的左边写上:我为父母做的事,天平的右边写上:父母为我做的事。写完进行分享。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父母为我们付出更多,还是我们为父母付出更多呢?
组内成员分享交流,再派代表上台发言。
(预设)生1:妈妈每天为我们煮饭、洗衣服。
(预设)生2:生病的时候,父母会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照顾我们。
(预设)生3:我们偶尔倒水给父母喝。
师:我们能坚持为父母做这些事吗?
(预设)生:不能坚持
师小结: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藏在细节里,只是表示的方式不同罢了,同学们,他们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我们该如何报答他们呢?
【设计意图】回忆一些日常事务,把父母和自己为对方做事的情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到自己做的远不及父母为自己做的那么多。
2.爱的回报
师:孩子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日子越来越少了?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让我们亲手制作一把尺子,我们暂时把它叫做“人生刻度尺吧”。
学生动手操作:
(1)取一张纸,它代表人生长度的刻度尺,标出自己现在年龄的刻度和人生可能结束的刻度。
(2)撕去已经度过的这些年,并撕去人生结束后的部分,剩下的就是你的余生。
(3)想一想,在这几十年中,有多少时间用来睡觉休息,有多少时间用来工作学习,有多少时间用来陪伴自己以后的爱人孩子,将这些都撕掉。
(4)看一看,还剩下多少时间用来陪伴父母,与最开始的人生刻度尺比一比。
师:想一想:在有限的陪伴父母的时间里,我们可以为亲爱的他们再做些什么呢
(预设)生:帮忙做家务,为父母洗脚,为家庭赚钱等等。
师: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用为家庭做一些贡献来概括。那么,你们的父母是这样想的吗?
出示:父母现阶段最希望孩子能做到的事。
(预设)生1:原来现阶段的大部分父母,并不想孩子为家庭作多少贡献,而是希望孩子“努力学习”、“贴心交流”。
(预设)生2:努力学习,能与父母心贴心交流,他们就会很开心。
师小结:看来感恩父母其实并不难,其实我们的父母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放缓我们的语速,降低我们的语调,把温柔的一面留给自己最亲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真实的调查结果,让学生意识到,在父母眼里,感恩并不是作多大贡献,而是好好学习和贴心交流,孝顺事点滴中见真情。让学生明白父母真正的需要,为自己的付出找对方向。
活动四:践行感恩之路
师:结合今天所学,我们如何把感恩的心化为具体的行动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两项感恩作业。
1.为父母绘制奖状
(如:“最美妈妈”“最帅老爸”“最操心的父母”)
2.为父母做些事
(如:为父母倒上一杯茶、为父母捶背、为父母做一顿饭)
[设计意图]通过表达,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轰轰烈烈的大行动,孝顺只是点滴的正确行为。通过填写,让学生把心中所思说出来,让学生今后行动能有方向,能落实。心动更有行动,放在心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上。
结语:同学们,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才有机会听鸟鸣、看日落、闻花香、吃美食。父母耗尽精力把我们养大,教我们奔跑跳跃,陪我们学习成长。我们要懂得感恩,知道如何去感恩,并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并且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在你身边陪伴你,感谢他们对你的帮助与关怀。同时我们还要铭记,我们十三亿华夏儿女还拥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伟大的祖国,那么我们如何回报祖国母亲呢?我们应当提高自身素质,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回报母亲,报效祖国。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在祖国建设大业中,再创新的辉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